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什麼意思

2021-05-25 22:34:34 字數 4983 閱讀 3946

1樓:初高中作文大全

原文: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

譯文:況且,你懂得道德毀敗和智慧型表露的原因嗎?

出處:《人間世》的中心是討論處世之道,既表述了莊子所主張的處人與自處的人生態度,也揭示出莊子處世的哲學觀點。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漢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唐玄宗時期尊奉為為「南華真人 」,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2樓:安巨集偉安瑩

不加標題一共3447個字,加標題是3450個字.

延伸:莊子·內篇·人間世http://baike.

《人間世》的中心是討論處世之道,既表述了莊子所主張的處人與自處的人生態度,也揭示出莊子處世的哲學觀點。

作者莊子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漢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屬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認為一切事物的本質雖然有著千差萬別的特點,但其「一」本同,安時處順,逍遙無待,窮天理、盡道性,以至於命。

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偽。

2題解全文可分為前後兩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懼邪」,以下為後一部分。前一部分假託三個故事:孔子在顏回打算出仕衛國時對他的談話,葉公子高將出使齊國時向孔子的求教,顏闔被請去做衛太子師傅時向蘧伯玉的討教,以此來說明處世之難,不可不慎。

怎樣才能應付艱難的世事呢?《莊子》首先提出要「心齋」,即「虛以待物」。再則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並「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歸結到一點仍舊是「無己」。第二部分著力表達「無用」之為有用,用樹木不成材卻終享天年和支離疏形體不全卻避除了許多災禍來比喻說明,最後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便是整個第二部分的結語。前後兩部分是互補的,世事艱難推出了「無用」之用的觀點,「無用」之用正是「虛以待物」的體現。

「無用」之用決定了莊子「虛無」的人生態度,但也充滿了辯證法,有用和無用是客觀的,但也是相對的,而且在特定環境裡還會出現轉化。

3樓:匿名使用者

(注:回答中,粗體和斜體的字分別是提問中的原文和回答的譯文)

原文:顏回見仲尼,請行。曰:

「奚之?」曰:「將之衛。

」曰:「奚為焉?」曰:

「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

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仲尼曰:「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

(原文)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

且苟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鬥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

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且昔者桀殺關龍逄,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

是好名者也。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戳;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

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譯文:顏回拜見老師仲尼,請求同意他出遠門。孔子說:

「到**去呢?」顏回回答:「打算去衛國。

」孔子說:「去衛國幹什麼呢?」顏回說:

「我聽說衛國的國君,他正年輕,辦事專斷;輕率地處理政事,卻看不到自己的過失;輕率地役使百姓使人民大量死亡,死人遍及全國不可稱數,就像大澤中的草芥一樣,百姓都失去了可以歸往的地方。我曾聽老師說:『治理得好的國家可以離開它。

治理得不好的國家卻要去到那裡,就好像醫生門前病人多一樣』。我希望根據先生的這些教誨思考治理衛國的辦法,衛國也許還可以逐步恢復元氣吧!」

孔子說:「唉!你恐怕去到衛國就會遭到殺害啊!

推行大道是不宜摻雜的,雜亂了就會事緒繁多,事緒繁多就會心生擾亂,心生擾亂就會產生憂患,憂患多了也就自身難保,更何況拯救國家。古時候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總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扶助他人。如今在自己的道德修養方面還沒有什麼建樹,**還有什麼工夫到暴君那裡去推行大道!

「你懂得道德毀敗和智慧型表露的原因(譯文嗎?道德的毀敗在於追求名聲,智慧型的表露在於爭辯是非。名聲是互相傾軋的原因,智慧型是互相爭鬥的工具。

二者都像是凶器,不可以將它推行於世。

「乙個人雖然德行純厚誠實篤守,可未必能和對方聲氣相通,乙個人雖然不爭名聲,可未必能得到廣泛的理解。而勉強把仁義和規範之類的言辭述說於暴君面前,這就好比用別人的醜行來顯示自己的美德,這樣的做法可以說是害人。害人的人一定會被別人所害,你這樣做恐怕會遭到別人的傷害的呀!

況且,假如說衛君喜好賢能而討厭惡人,那麼,**還用得著等待你去才有所改變?你果真去到衛國也只能是不向衛君進言,否則衛君一定會緊緊抓住你偶然說漏嘴的機會快捷地向你爭辯。你必將眼花繚亂,而面色將佯作平和,你說話自顧不暇,容顏將被迫俯就,內心也就姑且認同衛君的所作所為了。

這樣做就像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可以稱之為錯上加錯。有了依順他的開始,以後順從他的旨意便會沒完沒了,假如你未能取信便深深進言,那麼一定會死在這位暴君面前。

「從前,夏桀殺害了敢於直諫的關龍逢,商紂王殺害了力諫的叔叔比干,這些賢臣他們都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而以臣下的地位撫愛人君的百姓,同時也以臣下的地位違逆了他們的國君,所以他們的國君就因為他們道德修養高尚而排斥他們、殺害了他們。這就是喜好名聲的結果。當年帝堯征伐叢枝和胥敖,夏禹攻打有扈,三國的土地變成廢墟,人民全都死盡,而國君自身也遭受殺戮,原因就是三國不停地使用武力,貪求別國的土地和人口。

這些都是求名求利的結果,你偏偏就沒有聽說過嗎?名聲和實利,就是聖人也不可能超越,何況是你呢?雖然這樣,你必定有所依憑,你就試著把它告訴我吧!

」賞析:人世間總有許許多多的無常,世間人總在跌跌撞撞中成長,聖嚴法師以深刻的觀察,平易的智慧型文字為世間男女釋疑解惑,引你走向圓滿的人世間。

一般人認為自己所擁有的,都是憑自己的資本、頭腦、雙手、血緣關係、社會關係,以及身分的人際關係獲得的,所以應該是自己的福報,沒有理由要和別人分享;他們認為所擁有的是憑自己本領賺的,別人沒有本領是活該。會有這樣想法的人,多半不知培福、種福,一旦福報享盡,便是無福的人,所以有「富貴不過三代」之說。有力量的人,應該藉此來照顧他人,照顧乙個也好,照顧兩個也好,除了被照顧的人會感謝你,你也會因此得到福報。

從我們出生以後,不論付出的是智慧型或勞力,其實都極為有限,所擁有的知能、福報,也不是自己乙個人創造的,是屬於同時代中的大家所促成的,所以有福的人,應該分享給大家,而不是自己獨享,這才稱為真有福報。如果能體認到,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其實都是社會大眾所共有的,自己是在為大眾管理財富資源,在管理階段應該要讓大家得到福利,這就是種植福田。

從禪的角度闡述道德倫理,推動心靈環保,提公升身心品質,獲得安心喜悅。

4樓:日月星辰訣別詩

況且,你懂得道德毀敗和智慧型表露的原因嗎?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5樓:成詩懷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這句話是:古代的聖賢,都是自己的道德修養方面有建樹方才去扶助他人。

出處:莊子《內篇·人間世》

原段落全文: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 則憂,憂而不救。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 ,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

德 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凶器, 非所以盡行也。

譯文:孔子說:「嗨,你是想去挨一刀呀。

醫病人,治亂國,都要憑自己掌握的道理。掌握道理必須一元化,不要多元化。道理多元了,自相矛盾也就多了。

自相矛盾多了,自我干擾也多了。自我干擾多了,自己顧慮多了。自己顧慮多了,救人救國都談不上了。

古代的聖賢,都是自己的道德修養方面有建樹方才去扶助他人。你現在自己掌握的道理尚未統一,哪有功夫去糾正暴君的行為。再說你啊,也該懂得,乙個人的德行為什麼會傳播開去?

乙個人的智力為什麼會顯揚出來?德行傳播開去,是因為他貪愛美名。智力顯揚出來,是因為他喜愛競爭。

都變成凶器了,絕不可能用來實現救國的抱負啊。」

《莊子·內篇·人間世》一則故事的寓意,謝謝

6樓:且易

這個故事著力表達「無用」之為有用,用樹木不成材卻終享天年和支離疏形體不全卻避除了許多災禍來比喻說明,最後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便是整個第二部分的結語。前後兩部分是互補的,世事艱難推出了「無用」之用的觀點,「無用」之用正是「虛以待物」的體現。「無用」之用決定了莊子「虛無」的人生態度,但也充滿了辯證法,有用和無用是客觀的,但也是相對的,而且在特定環境裡還會出現轉化。

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是什麼意思

看見樹的葉子落了,就知道這一年快過完了 秋天到了 看見瓶中水結冰了,就知道天氣冷了。這是字面意思,具體作者感嘆什麼,需要結合語境分析。類似的有,一葉落,而天下知秋 看到自然現象的變化就能知道季節的更替 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譯文 憑藉細微之處可以知道深遠的東西,看到...

欲有所為而不能為之什麼意思,有所為而有所不能為,這句話什麼意思

很想做那件事,卻必須克制自己!形容你想做 單不能做的!有所為而有所不能為,這句話什麼意思 人的潛力無限,但在一定時間內能運用的精力畢竟有限。乙個人可以有很多目標甚至理想,但真正能實現的理想並不多。所以,我們就要認清自己的主要目標,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優勢兵力,重點進攻,各個擊破,這是有所為 對於次要的...

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寒體現什麼哲理

審堂下之 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 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出自 呂氏春秋 察今 意思是所以觀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陽 月亮的執行,早晚和寒暑季節的變化 看到瓶子裡水結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經寒冷,魚鱉已經潛伏了.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 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