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保持其純粹性更重要的一辨陳詞和二辨提問

2021-05-01 13:41:19 字數 5180 閱讀 1531

1樓:匿名使用者

一 傳統文化出現的原因:

從乙個現代人的角度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因,務必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相當的了解和掌握。然而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呢?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以上可以看出,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散發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芳香,我們過的節日,我們欣賞的國畫,我們讀的詩詞,我們喜愛的少數民族文化等。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乙個具體的分類,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宗法文化、農業文化、血緣文化。

然而對於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都是諸多因素的影響的結果,而並非是單一原因可以造就此番「奇景」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原因當然也不例外。但在這些眾多的矛盾中,主要矛盾便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在勞動過程中不斷發展創造的結果。這裡,華夏民族的勞動便是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

首先出現的當然是宗法文化。為什麼宗法文化的產生也是華夏民族勞動的結果呢?在很多人看來,宗法文化的出現應該是初民們畏懼自然的結果,是在知識水平相當低下的時候出現的一種存在於心靈深處的信仰。

因為在人類早期的生產生活中,面臨著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在無法解決生活最基本問題的同時,初民們便把這中美好的願望寄託在自然中某個物身上,或者乾脆在自己心中塑造出乙個可以寄託自己願望的原型來。在加上對自然現象認識的不足,以至於對一些自然現象產生恐懼,便以為心中塑造的那個可以寄託希望的形象真的存在。所以,便有了宗法文化的形成和出現。

然而這種觀點是先驗的,是經不住實證的檢驗的。首先,這種觀點忽視了乙個非常簡單的事物,圖騰的出現和意義。圖騰可謂是宗法文化的具體表現。

而圖騰是初民們在勞動生活中積累起來的表現本民族的乙個標誌。然而我們發現,圖騰多數是動物,而並不是什麼神和鬼。而這種動物的形象卻非是初民們坐在家裡想出來的,而是在勞動生活中不斷認識的結果。

我們知道最初部落的圖騰有「蛇」,有「鷹」,有「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而非神和鬼呢。我們知道地域的差別會導致五種的不同。

比如在這個地方,蛇會多些,而在另乙個地方,魚會多些,然而在這種層面上的比較分析,我們便很清楚的知道了圖騰的來歷。在初民們最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障的時候,蛇多的地方自然吃蛇的比較多,也容易捕捉,當然也最熟悉,了解的也最全面。所以在生活上蛇便給予了初民們最大的幫助,使他們的生存變得更加容易。

於是,在經過幾代人的積澱,便認定蛇是他們部落的標誌,是最值得尊敬的東西。而並非是畏懼蛇,而把它放到大旗上。至於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就更是這樣了。

「龍」是炎黃部落不斷融合其他部落的同時,也把各部落的圖騰做了融合的結果。這恰恰證明了是勞動人民勞動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創造的結果。

再從宗法文化的內容來看,就更加顯而易見了。中國的宗法文化有別於其他民族的宗法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法文化的優勢在於它從哲學、科學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會、人生的本質和意義的,既是充分說理的,又可以讓人進行實證,這些內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隨便解釋得了的。

所以,它與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於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說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的,只有通過虔誠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問、不要問為什麼,是什麼道理。拿四書五經裡的《易》來說,《易》可謂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宗法文化的典籍,在解釋自然和宇宙現象時,都是在充分實證的基礎上進行論述。

在解釋人性時,闡述的最為有深度,是緊緊抓住本質而向外輻射的,最具魅力的。如果按照前面的觀點,是人類畏懼自然的結果而被動產生出來的,哪來的那麼有實質性的東西,就更不用說經得住歷史的考驗了。在這個層面上進一步說明中國傳統文化是主動發展和創造的結果,而並非是被動生成的。

至於農業文化和血緣文化,可以從乙個非常簡單的線面上去解釋。正是華夏民族在勞動中不斷發展和創造,才有了中國是最早進入農耕文明社會的成就。也正是勞動人民對於血緣文化的充分認識,才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超強延續性和傳承性。

在未來中國的發展中,我們始終不能忘記所有成就都是勞動的結果,中國的不斷發展和勇於創造也只能依賴於辛勤勞動。

二 .傳統文化延續至今的原因:

1.傳統文化的價值

(1)特定意義

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的現代價值,首先表現在對其它文化的開放性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並在現代社會發生作用的乙個基本的前提。但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還有它特定的意義,那就是主張每乙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家具有參與感。

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本身,而不是過分看重當下的功利性的結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薰陶下,人們能夠暫時忍受艱難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在科學已經成為群體和社會的取向的氛圍下,在群體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學也就成為了約束自己行為的道德自律的真實內容。

修身養性的自我品格鍛鍊可以轉化為樹立、培養和堅守對科學文明的嚮往和信念。在某種意義上,當代中國的科學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倫理在促成和助長這一趨勢過程中的積極的作用。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主張求變,《周易》講: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現代價值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它大張旗鼓地宣揚通過變革以求發展的精神。可以說,變革與發展的互動,在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實踐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如此的"正氣"塑造出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維繫著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但傳統文化並非不重視物質生命的價值。以物質生命承傳為基礎的孝道思想,使承載於生命的道德意識和自然知識的傳播推廣受到重視,不論是為功名、為財富、為名聲,它都鼓勵人的積極努力。

儘管這個"為"的有意識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後成為"人欲",但作為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它實際上支配著人的日常生活實踐和價值追求。中國文化的核心範疇和中國人追求的終極的價值理想就是"聞道"。孔子說:

"朝聞道,夕死可矣。"它既是傳統的,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同時又是現代的,甚至與後現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陰一陽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維傳統的產物。

無論是陰是陽,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發展,就需要異性的補充,就需要外來之性與自性的親和與轉化。這一點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中西互補提供的最為重要的理論依據。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價值的觀點來說,中國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簡單地一體合一。

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補。天人合一緣起於人與自然的原始親和關係,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無為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儒家的天人合一則主要是作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發生作用,是儒家學者以倫理為本位建構自己的世界圖景的產物。認識人與自然的差別並進行合理的調節,考慮和尊重人的價值,並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是天人有分思想最為重要的特點。

正因為中國哲學是合一與有分的統一,所以並不缺乏作為哲學的基礎的主體性的觀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體能夠把握客體,既是天人之際思辨的最合理的內容,也為今天中國的現代化所必需。

(2)思想信仰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中國最早擺脫了神的權威控制。儘管中國古代也存在各式各樣門類繁多的宗教儀式,如祭天、拜祖等等,但神學真正在思想信仰層面對人的控制或曰束縛是極少的。

「子不語亂力怪神」,「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中國傳統文化對鬼神採取的是「敬而遠之」的態度;相反它更關注人,關心凡身肉體所構成的芸芸眾生,子曰:「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提倡對人的關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精華。這一點,與我們當代社會提倡的以人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極強的時代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品質,以及燦爛的傳統文化,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稱道。這不僅對於樹立中國的自信心,也對於世界文化的發展有重要意義。當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日益侵蝕著人們的心靈,當人們面臨「後工業化」、「後現代」的心靈荒原,當人們在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再也找不到價值信仰。

中國傳統文化「內傾」性品質,以及「內聖外王」原則,給了多少人以心靈慰藉。當人們不再相信正義、善良,不再相信博愛和同情;當人們專注於愛情的****中,當人們只幹著「損人利己」、「惟利是圖」時,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的純粹性,給了多少人以行事準則,不再讓他們在現代社會中找不到自我。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許多外國人所仰慕和傾倒,故宮、長城總會贏得外國人讚嘆。

這種真正屬於中國的東西,具有十分重大世界意義。英國著名歷史學者湯因比曾經說過:如果允許他自由選擇時間和國度的話,他說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公元1世紀的中國人。

可見,中國古代文化對外國人的吸引力。如今,好萊塢,頻頻從中國古代歷史故事中取材,拍攝電影,這都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性。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在開發和利用資源的過程中,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為其提供了準則。

2.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及其現代意義

(1)仁者的關懷: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本色彩

相對於以宗教為主導的西方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中國最早擺脫了神的權威控制。儘管中國古代也存在各式各樣門類繁多的宗教儀式,如祭天、拜祖等等,但神學真正在思想信仰層面對人的控制或曰束縛是極少的。

「子不語亂力怪神」,「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中國傳統文化對鬼神採取的是「敬而遠之」的態度;相反它更關注人,關心凡身肉體所構成的芸芸眾生,子曰:「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提倡對人的關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精華。這一點,與我們當代社會提倡的以人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極強的時代意義。

(2)道德的教化:構建文明的必然途徑

除了對個體意義上的人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外,中國傳統文化更注重對群體,倫理意義上的人的道德規範與教化。儒家有一整套道德規範體系,概括起來就是忠孝仁義。這種品德規範對於個體來說,內化為個人人格的修養,外化為在人倫關係中實踐道德上的義務:

尊老、愛幼、忠君等等。

這一點也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爭議頗大的一點:過去我們在批判傳統文化時,總習慣於把封建文化中的三綱五常等作為首要批判物件,然後不計其餘地把整個傳統文化打入冷宮。如果我們轉換一下思路,不難發現這一整套道德體系在某種程度上是促進了而非阻礙了當時社會的「和諧」與發展的。

只是對於當代社會來說,我們需要的是剔除它(道德教化,或曰德治)在形式上所表現的不合理成分,去偽存真,弘揚一種現代社會正常動作所需的道德規範。而這種注重對人的道德教化,「以德治國」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們今天構建精神文明所繼承和發揚的。

(3)和諧: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大精華所在,便是和諧的思想。「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待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多方面關係的時候,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和諧放在了首位。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強調不偏不倚,及而不過,強調一種中和之美,協調之美。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在中國傳統哲學看來,人的品性與天地合一,四肢對四季,五臟對五行,中國傳統文化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描述得至善至美,「天人合一」是一種合諧的境界,更是一種詩化了的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對於當代中國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的和諧,不僅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更具有強烈的美學意義,哲學的況味,它所能涵蓋的不僅僅是我們日常所說的人與環境關係的範疇,而且上公升到了人生信仰的範疇,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公升,彌補信仰上的迷失,具有深遠而廣泛的意義。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 繪畫 建築 雕刻等等,意義重大。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 是經過歷時考驗的民族文化精華,傳統文化之所以城為傳統 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是經過歷史考驗的,它們對國人的思想 行動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指導意義 2 是中華...

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部分 儒釋道醫!中華傳統文化是指 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 各種文化思想 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 古文 古詩 詞語 樂曲 賦 民族 民族戲劇 曲藝 國畫 書法 對聯 燈謎 射覆 酒令 歇後語等 傳統節日 均按農曆 有 正月初一春節 農曆新年 ...

中國傳統文化剪紙,中國傳統文化剪紙篇

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 金銀箔 樹皮 樹葉 布 皮 革等片狀材料。我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我國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