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主義文化的特點,屬於集體主義的文化特徵的是()

2021-04-26 04:54:55 字數 6014 閱讀 5341

1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集體主義的

特點,有什麼疑問

你可以直接上網查一下

屬於集體主義的文化特徵的是()

2樓:匿名使用者

集體主義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內容之一.調節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原則.指一切言行以合乎無產階級及其廣大人民群眾集體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思想.

集體主義是共產主義道德的核心,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誌.它同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是根本對立的,

列舉西方的個人主義與中國的集體主義的特點並分別分析兩者形成原因 5

3樓:歲月就這麼說

所謂集體主義(collectivism) ,簡而言之指的是一種強調集體和國家的重要性,強調集體利益應該凌駕於個人利益之上的文化價值觀念。它認為,人是集體中的一員,離開集體,個人幾乎無所作為或者作用很小,所以社會中的每乙個人必須重視合作和集體的力量,任何事情必須多為他人考慮,要珍視友誼和家庭。

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與此相反,認為個人雖然離不開社會集體,但是正是由於個人對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斷追求才最終推動了社會的前進,所以在社會事務中應首先考慮個人的幸福和需要。個人主義也認為人離不開社會,它也看重人際關係,但是它強調的是一種鬆散的社會人際關係及結構。

1. 中國文化和集體主義(collectivism)

1) 哲學宗教信仰的影響。

中國是乙個文明古國,有著幾千年的燦爛文明成果,而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大、最深的莫過於儒家學說。儒家認為天、地、人三者是和諧的統一體,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一定的關係之中;每個人要從全域性和整體上來看待一切事物;凡事首先要想到別人,關愛他人,要拼棄私心雜念,要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

道教和佛教對中國傳統思維模式也有著深遠的影響,道教由老子創立,它認為,萬物皆有陰陽、善惡、正反、動靜兩極,物極必反,所以道教強調克制和「度」,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人常常謙虛謹慎,做事考慮周全,不瘟不火,協調能力強的原因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後又被傳入中國,同樣也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佛教強調「隱忍」。這些宗教文化歸結到一點,就是強調人是眾多複雜關係中的一員,忘掉自我,無欲無求,才能超脫今生的痛苦,而這也正是中國文化價值的理念(collectivism) 形成的主要根源。

2) 地理和經濟因素的影響。 中國自古是乙個大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人們習慣於群居、混居。在漫長的集體生活中,鄰里關係變得十分親密,「遠親不如近鄰」。

像北方地區的「四合院」,眾多人口居住在一片狹小的天地裡,互相依賴,互相幫助,久而久之形成了人們強烈的集體歸屬意識。

2. 個人主義價值(collectivism) 和西方文化

1) 哲學宗教信仰的影響。

美國是乙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其文化歷史根源後追溯到整個歐洲文化的基礎———古希臘文化和古羅馬文化。古希臘哲學以亞里斯多德為代表。他認為,人是理性的個體,人的理性來自於對事實的觀察和分析,中世紀後,伴隨著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經濟的崛起,始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以人文主義(humanism) 為旗幟,力圖復古中世紀前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中以人性為根本的精神,追求人的精神和肉體的全面自由解放,追求人的才智的全面發揮以及自我尊嚴、意識的培養。

西方集體主義文化和中國個人主義文化在教育上的不同

集體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4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是乙個社會群體。和諧班級強調的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群體,這種群體是作為乙個和諧的整體存在的,整體性是和諧班級的首要特徵。作為乙個整體,就要求整體中各個要素之間具有高度的交叉和融合,具有一種向心力和內聚力。

我們認為,和諧班級就是乙個共同體。第一,是乙個精神共同體。關注每個學生的精神發展,使兒童在精神上成為乙個相互承認、相互關愛的統一體是和諧班級的基本任務。

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提出了「和諧發展」理論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的任務不僅僅在於授給學生從事勞動及合乎要求的社會活動所必備的知識,而且還在於給每個人精神生活的幸福」[1]。第二,和諧班級是乙個文化共同體。

需要處於乙個更具有現實意義也更為流動的整體文化空間之中。它是一種氛圍、一種情緒,一種流動著的、穿行於個體之間的無形之物。這是乙個混沌多樣的整體,然而能被個體精確地感知到。

和諧班級作為乙個共同體,就是要形成這樣的能讓兒童樂於身處其中的文化空間。第三,是乙個心理共同體。和諧班級是乙個以集體主義價值為導向的社會心理共同體,集體心理的統一性和社會成熟度綜合反映了集體主體性水平。

同時,應該是在良好的倫理原則上形成成員間良好的倫理關係,避免相互間的傷害,防止個體行為對公眾的危害。

二、 個性化

和諧班級的「整體」並不是整齊劃

一、齊頭並進的,而是在千差萬別的個性張揚下的和諧整體。和諧班級就是要培養兒童的個性,突出兒童的個性,讓每個學生在充滿熾熱情感、充滿成長氣息的集體中獲得個性化、最優化發展。

陳舊的教育觀念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個性被埋沒在所謂的共性和無原則的服從中。同一班級的學生,雖然年齡相近,在身心發展上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普遍性,但由於個人的遺傳素質、家庭環境、生理、心理、受教育程度以及主觀努力等的不同,使同一年齡階段中不同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又表現出特殊的差異性,具有不同的智力結構、認知方式和氣質性格[2]。但在現行班級授課制這一教學組織形式下,因為乙個教師要在同時同地面對固定不變的幾十個物件,雖然學生個性各不相同,但教學無法做到兼顧。

重視了優生勢必忽視了後進生,注重了後進生又難免耽誤了優生,顧此往往失彼,因而在實際操作上,教師往往按照一種「中間」水準授課。如此折衷看似兩全齊美,而實際上,以同樣的要求對待具有個別差異的學生群體,勢必會使一部分學生難以適應,從而產生學習水平的分化。對優生來說會出現「吃不飽」,他們的發展就會受到阻礙,長期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就難以調動。

對後進生來說是「吃不了」,他們的心理壓力會越來越大,最終失去自信心,同樣的學習積極性難以調動。其結果則是「兩全齊不美」;造成這一狀況的根本原因在於授課時教數量上的「一」與同時同地學生數量上的「多」,教師個體資質的「同」與學生群體資質的「異」之間的不對稱性。「現行班級授課制以一對多、以同代異這一特點,決定了其人才培養方式是集約化的,先天地帶有機器工業時代按照統一標準大批量加工製造產品的特徵」[3]。

從系統論的觀點看,社會作為乙個系統,不是單一的整體也不是一些完全不同的全體元素的簡單組合。構成系統的只能是若干個不同質的、有差異性的要素。社會系統的生命力和活力,正是由這些有差異的個體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整體功能和能量。

因此,豐富的個性、個體差異是社會活力得以發生的必要條件。無差異則無活力。列寧說「多樣性不但不會破壞在主要的、根本的、本質的問題上的統一,反而會保證它的統一」[4]。

和諧班級作為乙個和諧的集體,應該而且具備發展學生個性的功能。蘇霍姆林斯基說:「乙個良好的班集體是學生展現個性與才能的舞台」「集體不光是組織上的統一體,還是在需要,社交興趣,智力,思想,道德,創造力,審美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人們所組成的精神上的統一體,它意味著成員各有個性,沒有其成員的鮮明個性就談不上集體。

」 集體是個性最優化的社會環境,培養個性的大熔爐,是良好個性的搖籃。集體能夠為個性的發展創造條件,能夠給不同愛好和特長的學生提供顯露才能的機會和可能付諸實踐的場所,同時學生在表現自己才能的過程中也進一步塑造和發展了自己的個性。其次,個性是集體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乙個集體活力的源泉。

如果乙個集體裡找不到思想豐富、各有愛好的不同型別的人,這個集體就沒有吸引力。乙個真正的集體除了全體成員的和諧、完美的結合以外,也應具備一些跳動的「樂符」,這樣奏出的樂章才如高山流水,起轉迴腸。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是集體的一員,捨棄集體便無個性的存在;但是集體的存在並不是以泯滅個人的主體性為前提的,相反卻是蘊涵著豐富的個性,這樣的集體才是真正的集體。[5]」

由此可見,和諧班級應該既注重集體的建設,又創造條件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達到兩者的有機統一。

三、 相容性

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知識經濟、資訊時代的飛速發展帶來的是競爭的日益加劇。同時,隨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地球正逐步成為乙個「村」的情況下,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班級雖然不是嚴格的社會組織,但它是乙個群體性的存在,其中生活著的是一群生理、心理處於成長旺盛期的兒童。

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他們健康地成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張大均在《教育心理學》一書中綜合了美國學者阿特金森(r.l.

atkinson)、傑何達(m.jahoda),我國學者黃堅厚、張春興等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六條標準,其中就有一條是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有正確的人際交往態度和有效的人際溝通技能,關心他人,善於合作;不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苛求於人;人際關係適宜,有知心朋友,有親密家人」[6]。

心理相容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吸引、和睦相處、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援。若是不相容,則表現為相互排斥、相互猜疑、相互攻擊、相互歧視。心理相容是人際交往、團體團結的心理基礎,也是人際交往成功、團體目標實現的重要保證。

心理相容還可以為創造性活動提供積極樂觀的心理氣氛,使成員保持良好的心境,有利於發揮人們的主觀能動作用。 和諧班級作為乙個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整體,其成員之間必須是相容的。即班級成員之間關係和諧一致,能夠相互了解,既了解各自的優點,也了解各自的缺點;同學之間能和睦相處,善於運用正常的方式取得相近的意見;各成員樂觀、開朗、互幫互助,自覺地維護自己的群體,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

這樣的班級群體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有利於營造和諧的人際氛圍,是實現班級目標的重要保證。

四、 開放性

現代社會是乙個開放的多元社會,然而作為社會這個總系統中的「細胞」之一的傳統班級從它誕生以來就是封閉的,這樣的班級是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人的全面發展要求的。和諧班級以班級建設為實施載體,以滿足班級學生發展需求為宗旨,開發和利用班級和社會中大量的開放性資源,從而創造快樂的、高質量的班集體生活,為每位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努力尋求溝通與增強班級組織與學校組織、家庭、**勞動組織以及文化組織的聯絡」[7]。這便是和諧班級乙個很顯著的特徵——開放性。

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開放的內部資源。

和諧班級成員之間心理是相容的,同時也就表現為開放的,因此和諧的班級必然存在著和諧、開放的人際關係,接納每乙個學生,包容每乙個學生,特別是向班級中的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開放,給他們以更多的指導與關懷,使每乙個學生身心愉快,充分享受班級的溫暖,讓每乙個學生都感受到離不開這個集體。開放崗位資源,根據集體生活需要充分挖掘班級中各種服務崗位資源,鼓勵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在班級內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並充分利用各種崗位,提高每個同學對班級管理的參與程度,培養個人對班級的熱愛、責任、義務和集體榮譽感。同時教師應創造乙個可以讓學生轉換崗位的自由氣氛,讓更多學生參與更多的班級事務,使學生獲得豐富的角色體驗,形成合理的自我認識,讓他們在與老師和同學的互動中敞現自身的潛能,生成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開放的外圍資源。

班級是學生走向社會的「中介」。年齡的幼小,生活經驗的不足,必要的與人相處的本領,為社會做貢獻的技能,都使學生必須經歷乙個進入社會前的準備階段——班級。和諧班級必須協調好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間的關係,使三方教育建構成「目標一致、內容銜接、功能互補、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場[9]。

和諧班級首先應充分發揮家庭教育所獨具的優勢,如因血緣關係親近而特有的親情教育、融於日常生活關照之中的隱性教育、營造適合學生個性特徵的心中有他人、關心他人的意識,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首先發端並生長於家庭教育之中。宣傳家教、指導家教、幫助家庭建立起有利於學生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是學校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班級就是這樣乙個聯絡家庭與社會的乙個核心,它是整體的,又是開放的;它依賴於內部的活力,又得益於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8]。

和諧班級工作還應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了解社會,運用所學知識去解釋一些社會現象。乙個開放的班級,應該善於開展學生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活動。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讓學校的大門把兒童的意識跟周圍世界隔絕開來,這一點是多麼重要啊!

我竭盡努力,使在童年的所有年份裡,都讓周圍世界、自然界不斷以鮮明的形象、圖畫、知覺和表象來滋養學生的意識。」加強班級同社會的聯絡,「走出去」、「請進來」是最好的方法。「走出去」是讓學生走出校門,多搞一些課外活動,了解社會,使學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請進來」是請不同職業、學歷、身份的人到班上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道德、法律義務和責任意識等。在這方面,任小艾和李鎮西在建立班集體的許多做法是值得我們借鑑的。任小艾將遊覽參觀作為課外和校外集體活動的一種主要形式;李鎮西的「未來班」先後與樂山市五通橋中學、成都市第十二中學和北京外國語學院的學生班級結成友誼班,把班級建設置於乙個更廣闊的天地,變思想教育的封閉性為開放性,利用班外的一些積極因素增強班級教育效果;同時,讓學生在與友誼班的交往中增長社會知識,擴充套件胸襟視野,培養社交能力。

集體主義的準確概念是什麼?集體主義是什麼?

集體主義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內容之一。調節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原則。指一切言行以合乎無產階級及其廣大人民群眾集體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思想。集體主義是共產主義道德的核心,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誌。它同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是根本對立的,是共產主義道德區別於一切舊道德的本質特徵。集體主義作為道德原則,是在資本...

集體主義徵文,中學生集體主義心得作文

在我們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集體和集體主義是需要我們時刻維護和捍衛的,甚至去犧 牲的。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從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被灌輸要熱愛 集體,從小樹立集體主義的人生觀 價值觀和世界觀。個人服從集體,集體利益高於一 切,一切從集體出發,是支配我們一言一行的基本原則。在我們眼裡,似乎...

中學生集體主義心得作文,集體主義徵文

俗話說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正直青春年少,意氣風發,難免 活潑過頭 為了使中學生們能夠德智體全面發展,部門就根據 中共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 以及 公民道德實施綱要 的要求新修訂了上海 中學生守則 內容不多,一共十條.但閱讀完以後你會發現,這短短的十條卻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