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區域經濟學學科體系由大融合走向大分化的發展趨勢

2021-04-03 09:53:12 字數 4784 閱讀 3782

1樓:

區域經濟(regionaleconomy)是指在;一、區域經濟發展梯度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處於;(一)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是建立在工業生產生命迴圈;區域經濟的盛衰主要取決於它的產業結構優劣;處在創新階段的工業部門一般都布局在處於高梯度的經;(二)梯度發展理論的動態表象——三種效應;在區域經濟梯度推移

區域經濟(regional economy)

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以一定地域為範圍,並與經濟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結合的區域發展實體。區域經濟反映不同地區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內涵和外延的相互關係。

域經濟發展理論包括:

一、區域經濟發展梯度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處於不同的階梯上,高收入地區處於高梯度,低收入地區處於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區和低收入地區之間,還有幾個中間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間上的轉移,高梯度地區首先應用新技術,先發展一步,而後隨時間推移,逐步有序的從高梯度地區向處於二級、**的低梯度地區推移。隨著經濟發展,梯度推移加快,區域間差距可以逐步縮小,最終實現經濟分布的相對均衡。

(一)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

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是建立在工業生產生命迴圈階段論基礎上的。工業生產生命迴圈階段論的首創者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弗農等人。他們認為各工業部門,甚至各種工業產品,都處在不同的生命迴圈階段上。

它們也和生物一樣,在發展過程中要經歷創新、發展、成熟、衰老四個階段。

區域經濟的盛衰主要取決於它的產業結構優劣。創新活動發源於高梯度地區,然後按照順序順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梯度轉移主要是通過多層次城市系統擴來。

處在創新階段的工業部門一般都布局在處於高梯度的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於:處在發展階段的工業部門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條件具備的城市。

處在成熟階段與衰退階段的工業部門布局在經濟發展最低梯度地區。

(二)梯度發展理論的動態表象——三種效應

在區域經濟梯度推移過程中有三種效應在同時起作用,即極化效應、擴充套件效應和回程效應,它們共同制約著地區生產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極化效應作用的結果會使生產進一步向條件好的高梯度地區集中,擴充套件效應會促使生產向其周圍的低梯度地區擴散,回程效應的作用會削弱低梯度地區,促成高梯度地區進一步發展。這三種效應綜合作用的結果就是不斷擴大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之間的差別。

因為在這裡起主導作用的是極化效應,回程效應起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不同梯度上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高梯度區域要採取創新型經濟發展戰略。中梯度上的蕭條區應實行改造型發展戰略。低梯度區域應實行漸進型發展戰略。

二、區域經濟發展輻射理論

(一)現代化與經濟發展中的輻射理論

經濟發展與現代化程序中的輻射是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地區(輻射源)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低的地區進行資本、人才、技術、市場資訊(輻射媒介)等的流動和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傳播。通過流動和傳播,進一步提高經濟資源配置的效率,以現代化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取代與現代化相悖的舊的習慣勢力。我們把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稱為輻射源。

輻射的媒介是交通條件、資訊傳播手段和人員的流動等。

(二)輻射理論對於解決中國現代化問題的實踐意義

輻射理論的實踐意義主要表現在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戰略制定、經濟資源的流動和優化配置、市場資訊傳播、思想觀念等非經濟因素的擴散等方面。制定中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戰略的幾個主要問題,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問題;南北、東西經濟互補通過什麼方式實現的問題;中心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建設和規劃應該注意那些問題;就業問題怎樣解決等,都可以用輻射理論得到很好的解釋。

三、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理論

(一)主要觀點

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不同產業的增長速度不同,其中增長較快的是主導產業和創新產業,這些產業和一般都是在某些特定區域集聚,優先發展,然後對周圍地區進行擴散,形成強大的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這種集聚了主導產業和創新產業的區域被稱為「增長極」。

(二)增長極的吸收和擴散作用

一是技術的創新和擴散;二是資本集中和輸出;三是規模經濟效益;四是產生聚集經濟效果。

(三)增長極的作用效應

1、極化效應:指增長極地推進型產業吸引和拉動周圍地區的要素和經濟活動不斷趨向增長極,從而加快增長極自身的成長。

2、擴散效應:指增長極向周圍地區進行要素和經濟活動輸出,從而刺激和推動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

3、溢位效應:增長極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的綜合影響。如果極化效應大於擴散效應,則溢位效應為負值,結果有利於增長極的發展。反之,如果極化效應小於擴散效應,則溢位

效應為正值,結果對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利。

四、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理論

(一)區域差異理論

古典區位論:成本決定論,區位選擇總是趨向生產總成本費用最低的地點,這就是「成本決定論」。

近代區位論:利潤決定論,以市場—**分析揭示出利潤最大化是影響區位選擇的決定性因素,使區位論走向巨集觀化,彌補了傳統成本決定論排除市場因素的缺陷。

現代區位論:綜合決定論,合理的區位選擇和產業配置必然受多中因素的影響,必須對多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決策者最終選擇的區位,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或利潤最高的區位,而是綜合優勢最顯著的區位。

(二)地域分工理論

1、絕對優勢理論

絕對優勢理論認為,每個國家都自己生產所需的全部物品是不明智的。因為每個國家都有擅長生產和不擅長生產的東西,如果外國能以比我們自己製造還便宜的商品來**我們,我們最好就用我們具有某些優勢的行業生產出來的部分產品向他們購買。每個國家都有其絕對有利的、適宜於某些特定產品的生產條件,如果每個國家都按其絕對有利的生產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進行交換,各國的資源就能正確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國民財富。

同理,這種絕對優勢理論也可用於不同國家的同種產品。

2、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參與國際**的各個國家雖然在經濟發展、資源情況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但每個國家都能以處於比較優勢的產品參加國際**。有些國家可能在生產成本和勞動生產率等各個方面都佔優勢,則可在優中擇優,找到最具比較優勢的產品參加**;而有些國家可能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但也大能在劣中相權取其輕,找到比較優勢。這樣參加**的各國都節約了社會勞動,並能消費和享受更多的產品。

概括講: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國間存在差異,各國就能夠生產各自的比較優勢產品(即相對成本較低的產品),並在國家間進行交換,通過**增進利益。

(三)區域產業結構比較理論

區域產業結構比較可分為靜態比較和動態比較兩種。

1、區域產業結構靜態比較:

指各個區域某一時點上的產業結構在區際分工階梯中的相對地位的比較。決定乙個地區在全國區際分工中的相對地位的主要因素是該地區非農產業的發展水平,特別是主要製造業的專業化程度。因此,地區產業結構靜態比較可從非農產業發

展水平的區域比較和製造業構成技術水平的區域比較兩個方面進行。非農產業發達,主要製造業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在經濟聯絡和區際分工中的地位相對有利。

2、區域產業結構動態比較:指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動比較。一是產業結構變化狀況的區域比較,二是產業結構轉換能力的區域比較。

區域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2樓:匿名使用者

區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間。區域內的自然資源狀況、人口分布狀況、交通狀況、教育水平、技術水平、工農業發展水平、消費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對於該區域的社會經濟活動和生產過程的影響極大。如何使乙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達到整體最優效果呢?

區域經濟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區域經濟學與經濟地理學密切聯絡的一門學科。它一方面對區域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進行經濟評價,對區域的經濟、社會因素進行分析,更主要的是制定區域發展綱要提出科學的依據,並為區域經濟建立起計量經濟模型。

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巨集觀區位論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發展起來的。最初興起於西方國家,東歐和原蘇聯在60年也掀起了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熱潮。我國則直到80年代後才開始這方面的工作

研究的主要範疇包括:區域經濟理論、生產力布局理論、生產力布局的經濟調節機制、新地域的經濟開發戰略和經濟規劃等。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巨集觀區位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經濟學科。

早期有屠能的《孤立國》(1850),韋伯的《工業區位論》(1909)等代表著作。2023年,前蘇聯經濟學家涅克拉索夫的著作《區域經濟學》出版後,標誌著這門學科發展到乙個新水平。

杜能的農業區位論

古典區位論的區位是指廠商經營生產活動的位置,如何確定最佳位置就是古典區位理論所關心的問題。德國經濟學家杜能最早注意到區位對運輸費用的影響,是在19世紀初葉他所出版的《孤立國對於農業和國民經濟之關係》 (1826)一書中。杜能指出距離城市遠近的地租差異即區位地租或經濟地租,是決定農業土地利用方式和農作物布局的關鍵因素。

由此他提出了以城市為中心呈六個同心圓狀分布的農業地帶理論,即著名的"杜能環"。

韋伯的工業區位論

德國經濟學家韋伯繼承了杜能的思想,在20世紀初葉發表了兩篇名著《論工業區位》(1909)《工業區位理論》 (1914)。韋伯得出三條區位法則--運輸區位法則、勞動區位法則和集聚或分散法則。他認為運輸費用決定著工業區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業區位是運距和運量最低的地點。

除運費以外,韋伯又增加了勞動力費用因素與集聚因素,認為由於這兩個因素的存在,原有根據運輸費用所選擇的區位將發生化。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

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培勒的中心地理論最具代表性,在其名著《德國南部的中心地》一書中,克里斯塔勒將區位理論擴充套件到聚落分布和市場研究,認為組織物質財富生產和流通的最有效的空間結構是乙個以中心城市為中心的、由相應的多級市場區組成的網路體系。在此基礎上,克氏提出了正六邊形的中心地網路體系。

廖什的市場區位理論

德國經濟學家廖什則在1d9年出版的《經濟空間秩序》一書中,將利潤原則應用於區位研究,並從巨集觀的一般均衡角度考察工業區位問題,從而建立了以市場為中心的工業區位理論和作為市場體系的經濟景觀論。

什麼叫區域經濟學啊?

經濟區域是按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規律劃分的,具有均質性和集聚性,經濟結構基本完整,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發揮特定作用的地域單元。區域經濟是乙個國家經濟的空間系統,是經濟區域內部社會經濟活動和社會經濟關係或聯絡的總和,是經濟區域的實質性內容。區域經濟學 是研究經濟活動在一定自然區域或行政區域中變化或運動規...

怎樣發展區域經濟?如何發展一地區的經濟

發展本地區的特色經濟。如何發展一地區的經濟?這個問題我這樣說吧!首先你發展這個地區的經濟,你要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這點很關鍵啊!不要說我們要搞個什麼產業就搞什麼產業,然後就破壞當地的資源,為了就是搞個可以使gdp高的產業,這點就是我國目前各個地區發展的乙個重大盲點!你看我國現在發展了這麼多的地區等等...

如何充分發揮好城鎮優勢,加速區域經濟發展

親,區域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新型的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走得快的地區,經濟發展也常常走在前列。加快制度創新,為經濟發展清除體制性障礙,是現實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只有消除了體制障礙,才能加速市場化程序,才能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地區的經濟發展。求哦?如何加快發展區域經濟 這是加快西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