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袒露左肩和袒露右肩及合手時左手在上和右手在上在年代和含

2021-04-01 20:26:57 字數 5373 閱讀 7105

1樓:覺正淨

應該來沒有露左肩的佛像,左手壓右自手的叫法界定印bai,右手壓du左手的叫彌zhi陀定印,沒有什麼年代上dao的差別《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一佛部之定印,亦名法界定印。胎藏界大日如來之住定印也。二蓮華部之定印,亦名彌陀定印,或妙觀察智定印。阿彌陀如來之住定印也。

2樓:匿名使用者

重點在於手印的意義。手印,梵文mudra,本意是密封或留下烙印。源於佛教,是以雙手或手指所創造出的特殊願力。

和尚披袈裟時為何要袒露右肩?

3樓:匿名使用者

偏袒右肩,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稱偏袒。披著袈裟時袒露右肩,覆蓋左肩。這是表示尊敬之禮法。

原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禮法,佛教沿用之,即於比丘拜見佛陀或問訊師僧時,須偏袒,以從事拂床、灑掃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謂便於服勞、聽令使役,亦即以偏袒為敬禮之標幟。佛像中,有偏袒右肩形及通肩形,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中颱八葉院之天鼓雷音如來、寶幢如來、釋迦院之釋迦牟尼如來、阿難、迦栴延等均作偏袒右肩形。(舍利弗問經、無量壽經卷上、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釋氏要覽卷中、慧琳音義卷十)

出家人的袈裟平時是不偏袒的,只有恭敬時才偏袒。淨業三福中「孝敬父母,奉事師長」,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所以,作事時必用右手,行則右足先上前,表示有事方便服勞。

而禮拜時雙膝著地,懺悔時則跪右膝,古人稱之胡跪。而雙手胸前合十代表皈依自性而不執外物,意即背塵合覺。偏袒,合掌,乃身業清淨。

外貌端肅稱之為恭,中心虔誠謂之敬,是意業清淨,經中常見「而白佛言」,白乃表白之意,此是語業清淨。由此可見,佛經上的一字一句就是我們要堅守的行為準則,這樣才能做到正法久住。

4樓:匿名使用者

披著法袈裟有通掛左右肩之「通肩」,與裸露右肩披掛左肩之「偏袒右肩」兩種。於對佛及師僧修供養時,偏袒右肩;若外出遊行或入俗舍時,披通肩法。   袈裟十利功德及異稱大凡袈裟為賢聖之幟,自古為佛教教團所尊重。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五舉袈裟十利,即穿袈裟有十種功德:一以之覆身,離羞恥而具慚愧;二離寒熱、蚊蟲、惡獸;三示現沙門之相,見者歡喜,離邪心;四是人天寶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著之時,生寶塔想,滅除諸罪;六染為壞色,斷離五欲想,不生貪愛;七袈裟是佛淨衣,永斷煩惱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長菩提之道;十如甲冑,煩惱之毒箭不能害。又據《釋氏要覽》卷上載,釋迦如來昔為大悲菩薩時,曾於寶藏佛前,誓願於己成佛時,袈裟能成就五種功德:

一佛**雖犯種種邪見,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必可達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轉;二天龍、神、鬼、人及非人,若能恭敬袈裟,則可於三乘解脫道上,得不退轉;三若有鬼神、諸人,為飢渴、貧窮等所迫,得袈裟小塊乃至四分,即可飽含充足;四若眾生共相衝突,起怨賊之想,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五若持有袈裟小塊,恭敬尊重,則一旦在兵陣,常得勝於他人。

5樓:匿名使用者

你知道若以色見我,以聲求我,是人行邪道嗎? 你知道為何佛要袒露右肩嗎? 袒露右肩,其實為了讓人不要執著佛的色相,低調做佛,收斂鋒芒,平和近人,不借威壓,以智降魔,以德服人,佛曾說他不用神通傳法,亦同此意。

達摩:(破)又禮拜者:

當如是法也,必須理體內明,事隨權變,理有行藏,會如是義,乃名依法。

夫禮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謂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為禮拜。若能惡情永滅,善念恆存,雖不現相,名為禮拜。其相即法相也。

世尊欲令世俗表謙下心,亦為禮拜;故須屈伏外身,示內恭敬。舉外明內,性相相應。

若復不行理法,唯執外求,內則放縱嗔痴,常為惡業,外即空勞身相,詐現威儀,無慚於聖,徒誑於凡,不免輪迴,豈成功德?

6樓:匿名使用者

其它原因固然有,但我認為跟印度的氣候有關。因為印度屬於熱帶雨林氣候。所以穿袈裟,把肩膀露出來。

主要是怕熱。跟**人的服飾有相似之處。**是由於溫差大,熱起來就脫乙隻袖子。

各個朝代的佛像都有什麼特點?

7樓:ixy222樓

一、十六國時期佛像特徵

1、這一時期的佛教造像遺留至今的多為金銅佛像,並且大多是青銅。

2、佛像頭部為束髮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並且無發紋;大型佛像多為分綹式,並且有分組狀發紋。

3、背光一般為同心圓形。

4、眼大橫長呈杏仁狀,目光平視,鼻樑高挺。容貌端莊清秀,神情平靜溫雅。佛座一般為造型簡單的四方臺,或者是四足束腰須彌座。

二、北魏時期雕像特徵

1、頭部多為磨光式或分綹式肉髻。

2、面相方圓,但略瘦,額頭較寬,大眼橫長。

3、身著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對稱分布,衣紋深刻線條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於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蓮瓣形。

5、頭光為圓形,外面蓮瓣一週。

三、北魏後期雕像特徵

1、面相清瘦,臉型呈漢人特徵,額頭高寬,眉清目秀。

2、肉髻較高,髮髻除磨光和淺水波式外,又出現了螺發,並且髮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四、北齊時期雕像特徵

1、面相豐潤,面型略長,五官線條柔和,頭部肉髻較為平緩,多數不刻發紋,即使有也是淺雕式的螺型發紋。

2、身材修長,肩寬腰細,整體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圓型。

五、北周時期雕像特徵

1、頭長腿短,身體矮壯,略顯笨重。

2、衣紋線條簡潔流暢。

3、帔帛變寬,呈三角型搭於兩肩膀上。

六、隋朝雕像特徵

1、豐頤足額,面相豐滿圓潤,眉毛纖細,鼻樑挺直,唇線分明,神情平和。

2、頭部較大,下身較短,比例略顯失調,身材粗壯。

七、唐代雕像特徵

1、面相豐滿,頭部為螺型或水波式髮型,肉髻相對於隋代較為高聳,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又不失慈祥。

八、宋代雕像特徵

1、面龐豐潤,寬額豐頤,容貌端莊秀美,神情慈愛詳和,佛像頭頂肉髻,呈螺式髮型,但肉髻趨於平緩,螺發與肉髻之間的髻珠更加明顯。

2、身材勻稱,服飾的衣褶流暢,凹凸有致。

九、元代雕像特徵

1、臉型豐滿圓潤,面相清秀靚麗,表情恬淡柔和。

2、肉髻高聳,多為帶三葉或五葉寶冠。

十、清代雕像特徵

1、臉型方圓豐潤,豐頤寬額,五官精緻,雙眼傳神。

2、身體比例協調,造型優美。

8樓:612炸醬麵

1、十六國時期特徵:

大多是青銅佛像。佛像頭部為束髮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並且無發紋;大型佛像多為分綹式,並且有分組狀發紋。

2、北魏時期特徵:

佛像頭部多為磨光式或分綹式肉髻。面相方圓,但略瘦,額頭較寬,大眼橫長。

3、北魏後期特徵:

佛像面相清瘦,臉型呈漢人特徵,額頭高寬,眉清目秀。肉髻較高,髮髻除磨光和淺水波式外,又出現了螺發,並且髮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4、北齊時期特徵:

佛像面相豐潤,面型略長,五官線條柔和,頭部肉髻較為平緩,多數不刻發紋,即使有也是淺雕式的螺型發紋。身材修長,肩寬腰細,整體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圓形。

5、北周時期特徵:

佛像頭長腿短,身體矮壯,略顯笨重。衣紋線條簡潔流暢。

6、隋朝特徵:

佛像豐頤足額,面相豐滿圓潤,眉毛纖細,鼻樑挺直,唇線分明,神情平和。頭部較大,下身較短,比例略顯失調,身材粗壯。

7、唐代特徵:

佛像面相豐滿,頭部為螺型或水波式髮型,肉髻相對於隋代較為高聳,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又不失慈祥。身材比例勻稱,結構合理,體態豐腴,飽滿,袒露的胸肌起伏變化,寫實性較強。

8、宋遼金時期特徵:

佛像面龐豐潤,寬額豐頤,容貌端莊秀美,神情慈愛詳和,佛像頭頂肉髻,呈螺式髮型,但肉髻趨於平緩,螺發與肉髻之間的髻珠更加明顯。身材勻稱,服飾的衣褶流暢,凹凸有致。

9、遼代特徵:

佛像兩肩寬厚,體態豐滿厚實,上身偏長,下身略短。菩薩頭戴高冠或三葉形寶冠,面頰圓潤,眉毛修長,兩眼似閉未閉,鼻挺唇薄。上身袒露,項掛瓔珞,帔帛繞肘;下身著裙,線條流暢,衣飾飄灑自然。

10、金代特徵:

佛像軀體壯碩,寬肩闊胸,寫實性強,施彩敷色講究華麗繁縟。

11、元代特徵:

佛像臉型豐滿圓潤,面相清秀靚麗,表情恬淡柔和。肉髻高聳,多為帶三葉或五葉寶冠。軀體健碩,肩寬,腰細,胸部豐滿。

12、明代特徵:

佛像面相豐潤,細眉長目,高鼻,薄唇,額頭較寬,大耳下垂。表情莊重而不失柔和。身材比較勻稱協調,衣著輕薄貼身,線條流動柔和,衣褶轉折自若。

13、清代特徵:

佛像臉型方圓豐潤,豐頤寬額,五官精緻,雙眼傳神。身體比例協調,造型優美。

擴充套件資料

公元二至三世紀之間,新疆拜城修建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我國境內第一座石窟寺。從這個時候起,佛像開始逐漸在佛教的伽藍中普遍地供奉起來。並由大月氏經過疏勒、高昌、于闐、龜茲等地逐漸地傳到河西四郡(敦煌、張掖、武威、酒泉)和中國內地。

當時,佛的形象系雅利安人的特徵:高鼻、細眼、薄唇。這種儼然是洋人的容貌特徵,同古代新疆土著居民典型的蒙古利亞臉型顯然是不同的,這說明了我國的佛教是個外來的宗教。

當佛教東進陽關以後,逐漸地被漢族地區的文化所融合。

隨著佛教逐漸中國化,佛的面龐也逐漸漢族化了,鼻樑的造型逐漸低了下來,耳輪越來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漢族人心目中的「福相」而出現在善男信女們的面前。這種轉變過程在敦煌,雲岡和龍門三個石窟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當佛教傳到中國漢民族地區後,漢文化的傳統觀念也通過佛像製作者的雕塑反映在佛像的容貌和服飾上,因此在漢地的寺廟中出現了眾多的豐頰廣頤、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的「福相」的佛和菩薩塑像。

提問! 為什麼袈裟要裸露乙個手臂和肩膀?[偷笑]

9樓:mr泡沫的寂寞

佛(像)披袈裟袒露右肩是因為:

佛教認為右為正, 左為邪。 切記! 切記!!

佛**叩拜佛陀 , 菩薩給佛見禮, 都是右膝跪地;

佛陀涅盤時也是右側臥位, 右肩著地。

10樓:野有蔓草零露兮

偏袒右肩,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稱偏袒。披著袈裟時袒露右肩,覆蓋左肩。這是表示尊敬之禮法。

原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禮法,佛教沿用之,即於比丘拜見佛陀或問訊師僧時,須偏袒,以從事拂床、灑掃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謂便於服勞、聽令使役,亦即以偏袒為敬禮之標幟。佛像中,有偏袒右肩形及通肩形,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中颱八葉院之天鼓雷音如來、寶幢如來、釋迦院之釋迦牟尼如來、阿難、迦栴延等均作偏袒右肩形。(舍利弗問經、無量壽經卷上、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釋氏要覽卷中、慧琳音義卷十)

出家人的袈裟平時是不偏袒的,只有恭敬時才偏袒。淨業三福中「孝敬父母,奉事師長」,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所以,作事時必用右手,行則右足先上前,表示有事方便服勞。

而禮拜時雙膝著地,懺悔時則跪右膝,古人稱之胡跪。而雙手胸前合十代表皈依自性而不執外物,意即背塵合覺。偏袒,合掌,乃身業清淨。

外貌端肅稱之為恭,中心虔誠謂之敬,是意業清淨,經中常見「而白佛言」,白乃表白之意,此是語業清淨。由此可見,佛經上的一字一句就是我們要堅守的行為準則,這樣才能做到正法久住。

謝謝,求採納~~~

袒胸露背的近義詞,高潔和袒露的近義詞是什麼

袒胸露背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t n xi ng l b i,意思是敞開或者脫去上衣,露出胸部和背部。近義詞 坦胸露臂 袒胸露臂 t n xi ng l b 基本釋義 露出胸脯和手臂 百科釋義 袒胸露臂 出處 清 褚人獲 隋唐演義 第37回 遠遠望見一個長大漢子,草帽短衣,肩上背了行囊,袒胸露臂,忙...

帶左和右的成語

右翦左屠 左鄰右舍 左右圖史 左挈右提 左提右挈 左支右絀 左支右吾 左支右捂 左來右去 左旋右抽 左鉛右槧 左圖右史 左宜右宜 左顧右視 左顧右盼 左鄰右里 如左右手 左歸右歸 左縈右拂 左文右武 左右枝梧 左衝右突 左宜右有 左顧右眄 左思右想 左右逢源 左右逢原 左右為難 左圖右書 左枝右梧 ...

左導數和右導數怎麼運算,函式的導數,左導數,右導數有什麼區別和聯絡

如果是連續 的函bai數 那麼du就直接求導即可 如果左右zhi不連續,那麼就使用導數dao的定義式子,左導數是 lim x趨於x0 f x f x0 x x0 右導數是 lim x趨於x0 f x f x0 x x0 函式的導數,左導數,右導數有什麼區別和聯絡 導函式是乙個函式,比如說f x 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