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和孟子的作文,孔子和孟子的不同 作文 500字

2021-03-25 19:58:55 字數 3096 閱讀 6572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有過百家爭鳴的景茂,思想上的衝擊在那個時代尤為強烈。有墨家的兼愛非攻,也有儒家的仁義禮孝,更不乏主張避世清淨無為的道家。孔子、孟子、莊子作為儒家與道家的傑出人才,作為影響了乙個時代甚至是影響中華民族的人物。

在今天,他們的思想主張對人們的言行舉止也有著非常大的積極影響。所以,對於他們的思想再細作分析也是有必要的。       要說孔子,便要從其**對他的言行記錄——《論語》從《學而》至《堯回》共計二十篇。

宋朝名臣趙普便僅以半部《論語》治得大宋百姓安樂富裕,留下一段佳話,後人知此,無一不驚嘆於《論語》之奇。孔子要求人人都要爭取做到「仁」、「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愛人,自然也受人愛戴。只要做到了「仁」才會有正確的愛與恨,立志於仁,才能無惡。

「仁」的基本要求便是忠恕之道,忠心於國君,寬恕犯過錯誤的人。「仁」可以讓人變得理性、通達、道德品質變得高尚。在孔子看來,「仁」是對品德的修養,是對國家、對社會安定的好保障。

做到「仁」便可以天下安定。讀《論語》可以發現孔子對於「禮」是十分看重的,他主張以禮安天下,希望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人們仍能恪守禮規。但僭禮之人太多,孔子這方面的希望終究無法實現。

對於那些僭禮之人,孔子對他們的批叛可謂不留情,對於當時禮崩樂壞,孔子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滿。孔子對他們的批評,最著名的莫過於對管仲的批評,有人問管仲是否懂禮,孔子便舉出管仲不顧君臣之義一例。對管仲的行為極為不滿,但孔子並未因這一件事而否定了管仲的一切,他之後也說道:

「要是沒有管仲,我們現在只怕是被外族統治,成為荒山野人了。」這也真實地表達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孔子做到了「仁」,因此他能正確地愛與恨。近代以來曾有過批孔之風,無疑,孔子的一些思想在今天看來的確有其消極之處,「忠」「孝」方面之間的有些主張在今日看來可以說其是愚孝、愚忠。

然而聲稱「打倒孔家店」的人們卻是抓住孔子思想的弊端,不斷放大,卻是沒有理性地分析孔子思想的積極之處,以致於今,提到孔子仍有人不屑一顧。孔子主張少說多做,主張修身養性,主張兄弟行孝悌,父子間講孝順等。這些東西在今天看來仍是積極進步的。

孔子作為乙個時代距我們如此遙遠的人物能提出這些東西著實不易,對於孔子的思想,有侷限性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但不能因此而全盤否認他的思想,要取精華,糟粕,人們的道德修養才能提高,這個社會才會進步。        孔子被尊稱為大成至聖,而其再傳**孟子則是「亞聖」,其位處於孔子之下。孟子名軻,戰國中期人,他授徒講學,帶領**周洲列國,相比孔子,孟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實際行動上。

《孟子》開篇是其與梁惠王的對話,那時是戰國中期,上至國君,下至百姓,不求「仁義」而全是想為自身求午益。染惠王便問孟子:「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國乎?

」由此可見那個時代人們思想方向的歪曲,開口談利,不論仁義道德。孟子見此,便發出了「何必日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的感嘆,孟子希望人們安居樂業。

他想象人們在那個亂世也能安樂,便提出君主治國方略也從百姓出發考慮,相比孔子,這一點他更積極。梁惠王想讓國家強盛就問孟子,希望他能夠給予一些好的建議。孟子提出要對百姓施仁政,讓百姓勤於農業,讓青年學習道理,但戰國中期,百姓的生產、休息時間都被國家侵奪,孟子提出的方法卻是沒有能被那些國君們加以實施。

或許孟子的方法不切實際,與當時社會狀況不合,但他從百姓出發,為百姓著想便是「仁」的最好體現,孟子也當之無愧於「亞聖」這個稱譽。孟子看破了國君們的假面,國君們嗜殺,枉以武力徵營天下。於是孟子盼望著能有乙個賢明的君主,那樣,百姓們就能走出苦難。

觀《孟子》可見,孟子與那些國君貴族之間的對話中,孟子不斷強調要以人為本,以百為體,他提出的治國方略很是簡單,即「施仁政」。表現出了他對社會的關心,對百姓的愛戴,在孟子看來,對於百姓的態度可以用他那句名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種思想的提出在當時社會顯得尤為奪目。

《孟子》的一篇著名文章中藉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提出要捨生取義。他還說:「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這叫作殺身成仁。相比孔子而言,孟子更是將自己的思想行為四處推廣,他更像是一位實踐家。在治國之外,他也提出要修身養性,要發揚孔子學說,他十分讚頌孔子。

孟子在孔子的思想上取長補短,對後世影響深遠。        莊子,名周,是與孟子處於同時期的任務,他年齡略於孟子,他與孔孟一樣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同時,他還是一位文學家。讀《莊子》中的文章可發現,他的文章不如《孟子》中的那般氣勢磅礴,但卻是極富浪漫主義氣息。

從開篇的《逍遙遊》到後面的《秋水》,從鯤到大鵬,在到河伯與海神若,無一不展現莊子的落拓與才情。莊子的文章不似孔孟般明了,但他以故事表現思想,需要人們不斷地去揣摩,去推敲。在百家爭鳴之際,各家各派都會提出自己所崇尚的治國方略,孟子則提出了「無為而治」在他看來,人性不需要約束,他提出與儒家針鋒相對的觀點,儒家讓大家「仁」,他對此不以為然。

如《史記》中記載:「莊子者,蒙人也……作漁父,盜蹠,肢篋,以詆此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莊子思想承自老子,他不看好儒家,而是想要老子的思想傳達四方。

《莊子•在有》中便是莊子對於仁義的批叛,其中寫到:「說明邪,是淫於色也;說聰邪,是淫於聲也;說仁邪,是悖於理也,說禮邪,是相於技也;說樂邪,是相於淫也;說聖邪,是相於藝也;說知邪,是相於疵也。」莊子說天下之人若不能安于自然的本性,那麼這八條就會束縛人們,並使人們互相爭奪,天下絮亂,而文八條,條條為儒家推崇。

他說,君子要在不得已時才出治理天下,不如採取無為來治天下,然後才能安定其性命 之情。在《莊子》雜篇章節《盜蹠》中,莊子更是借盜蹠之名,批擊孔子,說孔子是巧偽人,四處散播議論,謂其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在《盜蹠》中也充分表達出了莊子的思想,他不顧仁義,不贊同任何社會秩序,然而這是不可能的。

李氏有詩曰:「莊生曉夢迷蝴蝶。」說的是莊子夢見自己化蝶一事,可見莊子對於現實與理想分辨不清楚。

莊子是個對社會有極強愛恨觀念的人,他的思想曾一度被世人拋棄,如今對莊子重新認識、評價、是有意義的。        在對孔子、孟子、莊子有所了解後,再比較這三位思想家,他們支架的針鋒相對也側面反映出了。孔子開創儒家思想,孟子繼承他,並發揚廣大,讓儒家思想成為中華正統思想,然其弊端在近代社會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更是顯露無疑,於是受到新興知識分子的批擊,但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忠、孝、禮、義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莊子發揚老子思想與儒家相反,莊子思想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上有獨到簡述,不容抹煞和忽視,但古人思想終究有侷限性,對待古人思想精華,中華思想傳統,我們應當在吸收的基礎上創新,就如同吳冠中所提出的「反傳統」一樣,只有去取精,社會才能穩步發展,才能進步。

一篇關於孔子孟子的作文

以孔子或孟子的一句名言為題,寫一篇議**600字 9年級作文

孔子孟子名言,孔子和孟子的名言

都在這裡!他老人家是世界屈指可數的思想家,經典的句子太多了.我就說他最經典的吧.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子曾經曰過 孔子和孟子的名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

孔子和孟子,老子,有什麼區別,孔子和孟子有什麼區別

孔子思想是孟子思想表面是一致的,但其實質卻是完全不同的.換言之內,虛的是一致的,實的方 容面不是.即,虛的倫理說教是一致的,實的制度構建卻完全不同.這種不同,即展示中國的歷史命運巨大的轉變.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君君臣臣 孟子思想的核心則是 人人皆可為堯舜 孟子有言 君不肖,則易之 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不同...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成語故事

孔子 1 盡善盡美 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 韶 謂其 盡善矣,又盡美也 而後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 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2 侃侃而談 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