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體溫是36 37度,而室外的天氣是比體溫低的(32攝氏度已經很熱了),為什麼人還會感覺到熱呢

2021-03-21 18:17:25 字數 5160 閱讀 4412

1樓:受困的英雄

在任何氣溫條件下潮濕的空氣對人體都是不利的。

研究表明,濕度過大時,人體中一種叫松果腺體分泌出的松果激素量也較大,使得體內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素的濃度就相對降低,細胞就會「偷懶」,人就會無精打采,萎靡不振。長時間在濕度較大的地方工作、生活,還容易患溼痺症;濕度過小時,蒸發加快,乾燥的空氣容易奪走人體的水分,使**乾燥、鼻腔粘膜受到刺激,所以在秋冬季幹冷空氣侵入時,極易誘發呼吸系統病症。此外,空氣濕度過大或過小時,都有利於一些細菌和病毒的繁殖和傳播。

科學測定,當空氣濕度高於65%或低於38%時,病菌繁殖滋生最快,當相對濕度在45%—55%時,病菌死亡較快。

相對濕度通常與氣溫、氣壓共同作用於人體。現代醫療氣象研究表明,對人體比較適宜的相對濕度為:夏季室溫25℃時,相對濕度控制在40%—50%比較舒適;冬季室溫18℃時,相對濕度控制在60%—70%。

夏季三伏時節,由於高溫、低壓、高濕度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慾不振;冬季濕度有時太小,空氣過於乾燥,易引起上呼吸道粘膜感染,患上感冒。據科學試驗,在氣溫日際變化大於3℃、氣壓日際變化大於10百帕,相對濕度日際變化大於10%時,關節炎的發病率會顯著增加。

人體致死的高溫指標與空氣濕度也有很大關係。當氣溫和濕度高達某一極限時,人體的熱量散發不出去,體溫就要公升高,以致超過人體的耐熱極限,人即會死亡。因此,我國規定災害性天氣標準為,長江以南最高氣溫高於38℃,或者最高氣溫達35℃,同時相對濕度高於61%;長江以北地區最高氣溫達35℃,或者最高氣溫達30℃,同時相對濕度高於64%。

夏季,濕度增大,水汽趨於飽和時,會抑制人體散熱功能的發揮,使人感到十分悶熱和煩躁。冬天,濕度增大時,則會使熱傳導加快約20倍,使人覺得更加陰冷、抑鬱。關節炎患者由於患病部位關節滑膜及周圍組織損傷,抵抗外部刺激的能力減弱,無法適應激烈的降溫,使病情加重或痠痛加劇。

如果濕度過小時,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喪失,人感覺口乾舌燥,甚至出現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和鼻出血,並誘發感冒。調查研究還表明,當相對濕度達90%以上,26℃會讓人感覺31℃似的。乾燥的空氣能以與人體汗腺製造汗液的相等速度將汗液吸收,使我們感覺涼快。

可是濕度大的空氣卻由於早已充滿水分,因而無力再吸收水分,於是汗液只得積聚在我們的**上,使我們的體溫不斷上公升,同時心力不勝負荷。

2樓:漠海雁

人有乙個不感溫,就是處於這個溫度的時候我們即不感到熱也不感到冷,這個溫度大概是25度左右(好象是24,記不清楚了),這大概是人體**的平均的溫度(猜測),外界溫度一旦高於不感溫,就會覺得熱,一旦低於,就會覺的冷,和人體內部的溫度無關(因為感受冷熱的感受器大都存在於**)

人體體溫是36~37度,而室外的天氣是32度,人體溫度比室外溫度高,為什麼還會感覺熱?

3樓:包欣雨

因為人體感覺最舒適的溫度是26度,26度以上,人體就感覺到熱了,所以32度會感覺到熱。

4樓:匿名使用者

人體臟器溫度約為37度。體表溫度26~30度左右,腋窩和腹股溝溫度約為36度。當外界溫度為32時,比人體表面的溫度高,故此,人就覺得熱。

5樓:匿名使用者

36-37度指的是身體核心區的溫度,比如心臟,脊椎,肝臟等。體表的溫度比較低,溫度感覺神經分布在表皮上,所以會感覺熱。

6樓:匿名使用者

人體感覺最適宜的外界溫度是24度,24度以上人體就感覺熱了,你可以增加點常識呀,是不是常識有點少呀?

人體體溫是36度,而室外的天氣是比體溫低,人為什麼還會覺得熱呢?

7樓:匿名使用者

甦醒的紫木槿

[學妹] 我們覺得

熱不是因為溫度的問題,而是跟室外無法交換熱量,出汗

**溫度絕對沒有37度,加上出汗蒸發,只有35度或更低一點。氣溫37度,再加上濕度大,感覺就會很熱。真的到了37度很乾燥的地方,倒並不感到很熱。

這裡要說明的是溫度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客觀存在,而冷和熱是一種自身感覺。這好比在同樣的環境下,你可能覺得冷,他可能覺得熱。

再回答你的問題。人體溫度37度是指人體內的溫度,能直接測量的最接近體內溫度的是直腸溫度。但無論如何,體表溫度都比體內溫度低。

當外界空氣環境溫度高於35度時一般要高於**表面溫度,造成**表面水分蒸發不暢,體內產生的熱不宜排出,所以「感覺」到熱

簡單說,**熱量不宜散失就「感覺」熱,**熱量散失快就「感覺」冷(**上塗點酒精或高度白酒就可以體會到了)。而不絕對與外界環境溫度有關

8樓:匿名使用者

在任何氣溫條件下潮濕的空氣對人體都是不利的。

研究表明,濕度過大時,人體中一種叫松果腺體分泌出的松果激素量也較大,使得體內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素的濃度就相對降低,細胞就會「偷懶」,人就會無精打采,萎靡不振。長時間在濕度較大的地方工作、生活,還容易患溼痺症;濕度過小時,蒸發加快,乾燥的空氣容易奪走人體的水分,使**乾燥、鼻腔粘膜受到刺激,所以在秋冬季幹冷空氣侵入時,極易誘發呼吸系統病症。此外,空氣濕度過大或過小時,都有利於一些細菌和病毒的繁殖和傳播。

科學測定,當空氣濕度高於65%或低於38%時,病菌繁殖滋生最快,當相對濕度在45%—55%時,病菌死亡較快。

相對濕度通常與氣溫、氣壓共同作用於人體。現代醫療氣象研究表明,對人體比較適宜的相對濕度為:夏季室溫25℃時,相對濕度控制在40%—50%比較舒適;冬季室溫18℃時,相對濕度控制在60%—70%。

夏季三伏時節,由於高溫、低壓、高濕度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慾不振;冬季濕度有時太小,空氣過於乾燥,易引起上呼吸道粘膜感染,患上感冒。據科學試驗,在氣溫日際變化大於3℃、氣壓日際變化大於10百帕,相對濕度日際變化大於10%時,關節炎的發病率會顯著增加。

人體致死的高溫指標與空氣濕度也有很大關係。當氣溫和濕度高達某一極限時,人體的熱量散發不出去,體溫就要公升高,以致超過人體的耐熱極限,人即會死亡。因此,我國規定災害性天氣標準為,長江以南最高氣溫高於38℃,或者最高氣溫達35℃,同時相對濕度高於61%;長江以北地區最高氣溫達35℃,或者最高氣溫達30℃,同時相對濕度高於64%。

夏季,濕度增大,水汽趨於飽和時,會抑制人體散熱功能的發揮,使人感到十分悶熱和煩躁。冬天,濕度增大時,則會使熱傳導加快約20倍,使人覺得更加陰冷、抑鬱。關節炎患者由於患病部位關節滑膜及周圍組織損傷,抵抗外部刺激的能力減弱,無法適應激烈的降溫,使病情加重或痠痛加劇。

如果濕度過小時,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喪失,人感覺口乾舌燥,甚至出現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和鼻出血,並誘發感冒。調查研究還表明,當相對濕度達90%以上,26℃會讓人感覺31℃似的。乾燥的空氣能以與人體汗腺製造汗液的相等速度將汗液吸收,使我們感覺涼快。

可是濕度大的空氣卻由於早已充滿水分,因而無力再吸收水分,於是汗液只得積聚在我們的**上,使我們的體溫不斷上公升,同時心力不勝負荷。

9樓:匿名使用者

人體是恆溫動物,但是我們所說的37度的體溫是人體內部的溫度,就像量體溫,一定要把溫度計塞進腋下、口中和**中一樣。人體的**是乙個巨大的散熱器管,它能把人體的體表溫度維持在25度左右,因此當外界氣溫低於25度時人們覺得涼爽;到25度時,人們既不覺得冷也不覺得熱,這叫做不感溫。當超過25度時人們就會覺得熱了25度的天氣最適合人的體溫.

10樓:匿名使用者

氣溫高於32攝氏度,人體的熱量不容易散發,就感覺熱

人體正常體溫是36-37度,為何當外界溫度達到32度時就會覺得熱

11樓:匿名使用者

體內與外界的熱交換程度,當外界溫度高時,人體在不斷的產生熱量,且不容易散失,此時就會排出汗液進行降溫,此過程就是感覺到熱的過程.

12樓:非情走獸

人體會不斷產生熱量,維持體溫。當外界溫度遠低於體溫時,熱量跑得快,就冷。當外界溫度比較高的時候,散熱就慢,所以就熱了,,,,

13樓:百度使用者

這是說明打火機能處火不表明它就不怕火燒

人體是37度,為什麼氣溫到了36度人就覺得熱了?

14樓:**悅悅

表皮溫度

沒有37度,胳肢窩都冒汗了,那裡總有的,胳肢窩**有汗腺,當然得冒汗。

我們知道,人體的正常溫度在37℃左右.但這並不是說在衣服內或房屋內保持37℃的溫度,人就最舒適.因為人體的新陳代謝所產生的熱量,必須以一定的速度向外發散.

若環境溫度過高,這些熱量不能發散,聚積在體內,人會感到非常熱。

人體每乙個器官都在不停地運動都會產生熱量,外界的氣溫雖然只有36度,兩個溫度相差小,人體運動產生熱量很難散發出去,人就會感覺熱。如景外界氣溫在20度,人體產生溫度容易散發出去,就不會感覺熱了。

人體溫度37度是指人體內的溫度,能直接測量的最接近體內溫度的是直腸溫度。但無論如何,體表溫度都比體內溫度低。當外界空氣環境溫度高於35度時一般要高於**表面溫度,造成**表面水分蒸發不暢,體內產生的熱不宜排出,所以「感覺」到熱 ,簡單說,**熱量不宜散失就「感覺」熱,**熱量散失快就「感覺」冷(**上塗點酒精或高度白酒就可以體會到了)。

而不絕對與外界環境溫度有關

15樓:匿名使用者

氣溫不到36度人就 感 覺熱了,人體的新陳代謝無時無刻 都 在進行著,代謝過程會產生熱量,

寒冷情況下可以維持體溫,但溫度較高時就需要散熱。尤其是運動量大時,會產生很大的熱量,必須盡快散發出去。環境溫度過高(溫度高於30度)或濕度較大,人體散熱受阻,就會感到熱。

但如果在水裡,由於水的比熱大,能迅速帶走較多熱量,30度水溫也不算熱。

16樓:飄際

這個問題提得好,原因其實很簡單。

人體有乙個體感溫度,就是人體感受到冷暖的程度,會受到氣溫、風速與相對濕度的綜合影響。氣溫到達36度,一般都是大太陽的天氣,這時候在室外濕度會很低,空氣中的水份少,人體會感覺又幹又熱,所以體感溫度會大大超過36度,一般可能達到40~45度,甚至更高。人體正常溫度是37度,但是體感溫度達40多度,當然會感到很熱。

ps:大多數手機的天氣裡可以檢視到體感溫度。

17樓:匿名使用者

人體溫度37度是指人體內的溫度,能直接測量的最接近體內溫度的是直腸溫度。但無論如何,體表溫度都比體內溫度低。當外界空氣環境溫度高於35度時一般要高於**表面溫度,造成**表面水分蒸發不暢,體內產生的熱不宜排出,所以「感覺」到熱 ,簡單說,**熱量不宜散失就「感覺」熱,**熱量散失快就「感覺」冷(**上塗點酒精或高度白酒就可以體會到了)。

而不絕對與外界環境溫度有關

人體正常體溫是多少度啊?人體正常的體溫是多少度?

每個人的正常體溫略有不同,而且受許多因素 時間 季節 環境 月經等 的影響。一般為36 37 判定是否發熱,最好是和自己平時同樣條件下的體溫相比較。如不知自己原來的體溫,則腋窩體溫 檢測10分鐘 超過37.4 可定為發熱。人體正常的體溫是多少度?人體的正常體溫在36度 37度1之間,其中口腔溫度為度...

人體體溫為什麼是37度

人體分解酶最適宜的的溫度 人體是乙個大綜合放熱反應器,在物質氧化生成atp的同時,有約60 能量以熱能形式散發出來,用於維持體溫等.但人體的產熱與散熱必須保持平衡,才能保持體溫恆定.人體的散熱主要通過輻射,對流,傳導三種形式.當環境溫度達30度以上時,對流和傳導輻射由於溫差不大,失去作用,要靠汗腺分...

為什麼人體正常體溫是37度,卻對37度的室溫感到熱呢

體溫是指人體深部的平均溫度,人體表的溫度變化較大,多在28 32度左右,如果氣溫超過體表溫度,輻射 傳導 對流等散熱方式將不能進行,只能通過蒸發散熱 出汗等等 人體散熱受到嚴重影響。37度左右是我們的正常體溫,那為什麼當氣溫接近37度我們會熱得受不了呢?體內37度,體表23度。所以23最適宜,夏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