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彌勒佛會一直笑,還手上拿著一串佛珠

2021-03-19 05:58:14 字數 6075 閱讀 2639

1樓:下雪的憧憬

彌勒佛一直笑,還手上拿著一串佛珠是因為他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2樓:小雨點愛你呵呵

彌勒佛會一直笑是來告訴我們後人,一定要笑對人生。

3樓:美丫檸檬布丁

佛教人手上都會有佛珠的,彌勒佛的笑是告訴世人,一定要微笑,笑一笑好運氣會更多哦!

4樓:乙隻小蝸牛

因為在佛教的文化當中,彌勒佛就是乙個笑口常開的,乙個非常開朗的佛。

5樓:十三格格殿下好

彌勒佛在佛教中代表了氣量大、福大,所以才一直以笑示人,佛珠是佛教的文化象徵。

6樓:別有事找壞蛋

因為告訴人們樂觀對待發生的困難,佛珠是因為他是神仙。

7樓:暮光夢緣

其實這就是告訴人們要笑著去面對生活,不要垂頭喪氣。

彌勒佛為什麼總是笑....

8樓:匿名使用者

笑人的痴迷,對生死的五奈

9樓:匿名使用者

笑天下可笑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

彌勒佛為什麼總是笑,他的肚子為什麼那莫大

10樓:匿名使用者

他先笑,吸進了很多空氣,所以肚子就變大了,然後他看到自己的肚子變大了覺得好笑,然後就有笑了,如此迴圈。。。。。。

11樓:星夢之林

彌勒佛的形態至元代發生巨大變化,大肚盤坐、喜笑顏開的新型彌勒佛流行。學術界普遍認為它的原型是五代時期的明州高僧契此(?一約916年)。

他常持一布袋乞食,並口誦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江浙間多以契此是彌勒"分身"示現,故多圖畫其形象。最早的一例是宋代崇寧三年(公元2023年)嶽林寺為他建閣塑像。明清寺院則將此種大肚彌勒佛置於天王殿**,以笑迎四面八方的信徒。

杭州靈隱寺飛來峰雕刻的布袋彌勒佛,高約2公尺,約作於元代。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鎮石刻布袋彌勒佛,高6.4公尺,寬8.

9公尺,創作於元末明初。

12樓:一坨坨樂

他想他自己又偷吃了好多包子,覺得好笑,因為他偷吃了好多包子

13樓:大學真滴狠空虛

總是笑是因為他覺得他肚子大,他肚子大是因為他經常笑。

14樓:羿實光辛

彌勒佛即是佛,佛本無相,他之所以以大肚微笑的形象出現,是因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句話,從而世人便以此來確定他的形象

彌勒佛手上的是拿佛珠?

15樓:尤老師

彌勒佛左手的叫

做如意, 右手的叫做經冊 !左手的如意代表著健康, 右手的經冊代表著名利,人必須要有健康的身體才可以追求名與利

右手的經冊代表智慧型, 左手的如意代表自在。

右手的經冊代表佛法,左手的如意代表成佛。

彌勒佛 是未來佛所以頭上頂的是代表繼承佛事業之佛舍利塔,左手拿的是如意滿願寶瓶,所有珍寶與佛法皆從此如意滿願寶瓶流出,能滿眾生願,右手拿的是**,代表是未來佛未來將在菩提樹下成佛轉.法.輪,一般繼承佛事業成未來佛之菩薩皆持此三樣法器,如十一面觀音菩薩也持有。

彌勒佛左手拿佛珠寓意意思代表什麼

16樓:愛好

你看看那家緣之原佛珠的正宗佛珠收藏。有文章學習保養鑑定

彌勒佛在佛教中是什麼地位

17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沒有地位這個說法,彌勒佛是候補佛。

據佛經記載,彌勒出生於古印度波

羅奈國的乙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是同時代人。後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去世。據說釋迦曾預言,他離開此世間後,將上生兜率天宮,在那兒與諸天演說佛法,直到釋迦佛滅度後五十六億六千萬年時,才從兜率天宮下生,來到人間。

據《彌勒下生成佛經》所說,到那時,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有情世間)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託生於此城中乙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歷一如釋迦牟尼佛。彌勒繼釋迦成佛後,將在華林園龍華樹下三次說法,廣度眾生。

18樓:夢囈的魚

彌勒佛未來佛也稱彌勒佛,藏語謂「強巴」。

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簡稱,意思是「慈氏」。據說此佛常懷慈悲之心。

窺基在《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

」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無能勝」。據佛經記載,彌勒出生於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乙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是同時代人。後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去世。

據說釋迦曾預言,他離開此世間後,將上生兜率天宮,在那兒與諸天演說佛法,直到釋迦佛滅度後五十六億六千萬年時,才從兜率天宮下生,來到人間。據《彌勒下生成佛經》所說,到那時,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有情世間)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託生於此城中乙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歷一如釋迦牟尼佛。彌勒繼釋迦成佛後,將在華林園龍華樹下三次說法,廣度眾生。

在我國彌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時就已出現了繪製的彌勒像,如甘肅炳靈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彌勒像,主要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大類,分別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創作。

菩薩形的彌勒像主要表現了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時的形象。這時的彌勒像是菩薩裝束,兩**叉而坐,或是以左腳下垂,右手扶臉頰的半迦思維形,表示彌勒在兜率天宮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來形的彌勒像則是下生成佛後的形象,與釋迦佛的造像沒有多大區別。大致從北魏開始,中國逐漸流行對彌勒下生的信仰,同時也開始出現穿上佛裝的彌勒佛像。

由於彌勒作為未來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還有一些彌勒的巨像產生。最大的彌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宮萬福閣(又稱大佛樓)。佛像高十八公尺,埋入地下部分八公尺,總長二十六公尺,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

最大的石雕彌勒佛像則為四川凌雲大佛,此佛立於四川樂山市岷江東岸凌雲山上,大佛依斷崖造成,坐像世稱「樂山大佛」。通高七十一公尺,肩寬二十八公尺,雕像相好莊嚴,比例勻稱,氣魄雄偉,臨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彌勒,最大的銅製彌勒佛就是**札什倫布寺中的強巴佛。

大約在五代以後,江浙一帶的寺院中開始出現笑口彌勒佛的塑像。其實這是按照乙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據《宋高僧傳》等記載,契此是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人,又號長汀子。

他經常手持錫杖,杖上掛一布袋,出入於市鎮鄉村,在江浙一帶行乞遊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語無常,四處坐臥。能預知晴雨,「天將雨,即著溼布鞋;亢旱,即曳木屐。

居民以此為驗」。與人言吉凶頗為「應驗」。因其總負一布袋,故被稱為「布袋和尚」。

他還常把布袋中化緣來的什物一古腦兒傾倒於地,對圍觀的人們叫道:「看!看!

」曾作歌曰:「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宋高僧傳》卷二十一)後梁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於明州嶽林寺廡下的一塊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後人認為他是彌勒轉世,為他建塔供養。

宋崇寧三年(1104),嶽林寺住持曇振為他建閣塑像。此後,江浙一帶就逐步流行一種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顏開的笑口彌勒像,並將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進山門就有皆大歡喜的感覺,深受世人喜愛,以後「大肚彌勒」的這一布置就成了寺廟的定製。

杭州靈隱寺前飛來峰上五代、宋元時所刻的各種佛教造像中,就有這樣一尊彌勒像,所雕的彌勒佛像倚坐於山崖上,光頭現比丘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乙個按著乙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樂呵呵地看著前來遊玩進香的人們,人們見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蕩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很多寺院的彌勒殿還有這樣一幅對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19樓:花鏡月水

不能說是統治,應該是教化!

彌勒佛手中為什麼會拿著元寶

20樓:xuxu九轉

彌勒佛的形象一般都是慈顏善目,笑口常開,手裡拿個元寶,表示「和氣生財」的意思。這個形象是近代才有的,是為了迎合中國商人希望發財的願望而塑造出來的,而寺廟中的彌勒佛沒有這種拿金元寶的形象。

據民間傳說大肚彌勒佛像的形象**於乙個名叫契此的和尚,據《宋高僧傳》載,契此是五代明州(今寧波)人,號長汀子。他體態肥胖大腹便便,常常錫杖上掛著布袋游方化緣。故稱「布袋和尚」。

傳後梁貞明二年,契此坐化於明州嶽林寺廡下磐石之上,圓寂前留下一偈言:「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後來宋崇寧三年,嶽林寺住持曇振為他建閣塑像。

從此大肚彌勒佛的形象就流傳開來,成為中國大乘佛教佛寺的佛像之一。

21樓:佐伊伊

是彌勒形象的一種,只是民間的一種變化,表財富和吉祥的

彌勒形象共有三個。第乙個形象出現在十六國時期,是交腳彌勒菩薩形象。該形象依據彌勒上生經,說他本是世間的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預記,上生兜率天,成為登十地成等正覺的菩薩,演說佛法,解救眾生。

第二個形象出現在北魏時期,演變為禪定式或倚坐式 莫高窟第275窟交腳彌勒(北涼,412~460)

佛裝形象。該形象依據彌勒下生經,說他將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間,接替釋迦牟尼佛進行教化,由菩薩變為未來佛。

第三個形象五代開始出現,再演變為肥頭大耳、咧嘴長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盤腿而坐的胖和尚形象。該形象依據後梁時期乙個自稱彌勒化身的僧人契此的模樣。最後這個形象不再具有以前形象那種莊嚴凝重的宗教意蘊,變得隨和,貼近生活。

可以由人隨意調侃、揶揄。這是彌勒世俗化的必然結果。

彌勒佛的形態至元代發生巨大變化,大肚盤坐、喜笑顏開的新型彌勒佛流行。學術界普遍認為它的原型是五代時期的明州高僧契此(?一約916年)。

他常持一布袋乞食,並口誦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江浙間多以契此是彌勒"分身"示現,故多圖畫其形象。最早的一例是宋代崇寧三年(公元2023年)嶽林寺為他建閣塑像。明清寺院則將此種大肚彌勒佛置於天王殿**,以笑迎四面八方的信徒。

杭州靈隱寺飛來峰雕刻的布袋彌勒佛,高約2公尺,約作於元代。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鎮石刻布袋彌勒佛,高6.4公尺,寬8.

9公尺,創作於元末明初。

22樓:狗順兒

這是福建人搞出來的,此等媚俗形象誕生於清末**.現在算是普及了.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佛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23樓:love生活

1、大度能容天下難容之人」:大度即「度量」,也就是氣量,大人有大量,小人不量,如果沒有容人之量那就不會成就大事。

2、佛顏常笑:意為早已看破一切假象,不再隨迷惑顛倒而轉,不被境界所牽,自然遠離一切煩惱痛苦,自在解脫。

3、笑世間可笑之人:意思是世間一切眾生,看不破這些假象,以為有什麼可以執著,有什麼可以得到,不知生滅之相,不明無常之理,故而於一切注定生滅無常的假象當中,分別、取捨、貪求、執著、糾纏不休,只落得天天糾結,一生煩惱。

擴充套件資料

著名楹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便把菩薩的寬廣胸懷和樂觀態度描繪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但大損威儀,讓後來人對佛相產生不敬大罪。

其表法像常被禪宗、淨土宗寺廟安置在尊佛天王殿中,並逐漸成為定製。最後這個形象不再具有以前形象那種莊嚴凝重的宗教意蘊,變得隨和,貼近生活。這是彌勒菩薩世俗化的必然悲劇結果。

對於佛教文化一大損失。

彌勒尊佛的形態至元代發生巨大變化,大肚盤坐、喜笑顏開的新型彌勒尊佛開始在中國大乘寺廟中流行。佛學界普遍認為此表法形象的原型是五代時期的明州僧人契此而已。契此常持一布袋乞食,並口誦偈語: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很多寺廟的彌勒尊佛殿還有這樣一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宋元時所刻的各種佛教表法像中,就有這樣一尊彌勒尊像,所雕的彌勒尊佛像倚坐於山崖上,光頭現僧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

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手按著乙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樂呵呵地看著前來遊玩進香的人們,人們見此佛像,常常受到表法尊像的坦蕩笑容感染而忘卻五濁的煩惱。

彌勒佛為什麼坐在花叢裡,彌勒佛為什麼笑?

首先彌勒現在還是菩薩不是佛。56億年後繼釋迦牟尼佛後成為第五位賢劫佛。再乙個佛菩薩如果是真身決不可能坐在花叢中,必定是坐在蓮花上。除非渡人。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在佛教寺廟中彌勒佛要面向大門,且與韋馱靠背?佛像是個法,彌勒菩薩笑迎眾生,接引眾生入佛門,大肚能容,無論眾生是善是惡,只要回心向善,佛門廣大...

彌勒佛手中為什麼會拿著元寶一手拿如意佛一手拿元寶是什麼佛

生活的資糧,是表修行布施資糧,然後才能得到所求!因為彌勒佛淨土在兜率宮內院,外院是屬天人生活的地方,也可以理解是用財做利益佛教的事,才可以得生內院!法在心中,你看到不好的,說明你心中有分別相,有 不好 的相,要反觀自心!還有拿念珠的,表精進 正法!樓主,在佛家應該叫彌勒菩薩。彌勒佛是世俗的稱呼,寺院...

彌勒佛為什麼總是一張的哈哈大笑的臉,和其他佛祖的樣子不一樣

梵文 maitreya 的音譯。彌勒是姓,譯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譯作無能勝。根據佛經的說法,他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修成正果後,住兜率天內院,他將繼釋迦牟尼佛在未來世的時候,成佛度眾生。並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開創者。關於他的塑像,在漢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狀,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