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12歲的女孩的稱呼,12歲的年齡的在古代稱為什麼?

2021-03-19 01:42:18 字數 6719 閱讀 5114

1樓:匿名使用者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不同年齡人的稱謂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髮,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髮等等

12歲的年齡的在古代稱為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年齡的說法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年齡趣談

不滿周歲的兒童――襁褓

2-3歲――孩提

童年——總角,垂髫

8歲(男)——齡年

10歲以下――黃口

10歲(女)——髻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14歲(女)――豆蔻年華

13—15歲——舞勺之年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 ------- 志學之年,束髮15—20歲——舞勺之年

16歲(女)――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蓓(信)年華

出嫁——標梅之年

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

50歲――知命之年、半百

60歲――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之年70歲――古稀、杖國之年

77歲——喜壽

80歲――杖朝之年

88歲——公尺壽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臺,駘)背之年

99歲——白壽

100歲――期頣 ,人瑞

108歲——茶壽

3樓:匿名使用者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出自】:唐·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歲)。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ào)耋(dié)指八十歲。

鮐背之年指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4樓:何時能不悔

」。下面是各年齡段在古代的稱呼。

垂髫是指三四歲至**歲的兒童

總角是指**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

豆蔻是指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特指女孩子)

弱冠是指男子二十歲,表示**

而立是指男子達到三十歲

不惑是指男子達到四十歲

知命是指男子達到五十歲

花甲是指年齡達到六十歲

古稀是指年齡達到七十歲

耄耋是指年齡達到八十歲

鮐背是指年齡達到九十歲

期頤是指年齡達到一百歲

5樓:華女公羊原

12歲(女)——金釵之年

0歲:初度、赤子、襁褓、湯餅之會;2歲:孩提。

8歲:總角;9歲:黃口;10歲:幼學。

12歲:金釵之年;13歲:豆蔻、十

三、舞夕之年;15歲:及笄、志學之年、束髮、舞象之年、成童。

16歲:二八;20歲:加冠、結髮、弱冠;24歲:花信年華。

6樓:祗步淺無

12歲(女)――金釵之年

男的不知道特定的

不過好像可以用總角、垂髫,這都是指童年吧,不過不分男女好像……

7樓:匿名使用者

我只知道女子13 14歲 叫豆蔻年華。

中國古代對美女的稱呼有哪些?

8樓:讕梁琻

古代對女子的稱呼「女士」,源於《詩經》「釐爾女士」,孔穎達疏「女士,謂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為和才華,即對有知識、有修養女子的尊稱。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記載:「看她是個女流,倒有許多豪傑的光景。

」這是對舊時女人的泛稱。 「女郎」,古樂府《木蘭辭》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壯志之意,也是對年輕女子的代稱。

「巾幗」,源自《晉書》,是古代婦女頭上的裝飾物,藉以代表女性。當時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馬懿挑戰,對方不應戰,諸葛亮便把婦女的頭飾遺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乙個女人。後來,人們常把婦女中的英雄豪傑稱之為「巾幗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學問並當過掌管宮廷王后禮儀、典籍、檔案工作**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婦女的衣著裝飾,泛稱女性。多在**、戲劇中出現此詞。

《紅樓夢》第1回:「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溫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學作品中常見此稱謂。

《詩經·周南·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妙齡少女」,指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絕代佳人」,指當世無雙的美人。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故對年輕美麗的女子總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麗人」、「玉女」、「嬌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稱。

「掃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櫛進士」,指才華橫溢的女子。 「冶葉倡條」,指輕狂嬌豔的女子。

「軟玉溫香」,指溫柔年輕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拋棄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戶人家的美貌女子。

古樂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之句。 美麗而堅貞的婦女被稱為「羅敷」。 貌醜而有德行的婦女被稱為「無鹽」。

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千金」、「令媛」、「女公子」。 稱別人的妻子為「太太」、「夫人」,此外還有「會閫」、「室人」、「令間」之稱。稱自己的妻子為「賤內」、「內子」、「內助」、「中饋」、「糟糠之妻」等等

麻煩採納,謝謝!

古時對少女的稱呼是什麼

9樓:藍藍藍

古時對少女的稱呼有以下幾個:

1、千金:舊稱別人的女兒,含有尊貴之意。

2、嬌娃:也作嬌娘。指美麗的少女。

3、玉女:指仙女。亦指美女,也用作對他人之女的敬稱。

4、淑女:指溫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除了以上稱呼之外,女子在不同年歲有不同說法,如下:

1、金釵之年

女孩12歲。屬於女孩告別童年,正式進入青春期的象徵。

2、豆蔻年華

女孩13歲,這個稱謂當今比較常見啦,屬於乙個女孩最鮮嫩的年紀。豆蔻年華,源於唐代詩人杜牧的《贈別》詩。他用早春二月枝頭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來比擬體態輕盈、芳齡十三的少女,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傳至今。

3、及笄(ji)之年

女孩15歲。這也是乙個很重要的年齡段哦。代表女孩已長**,可以出嫁啦!

笄:是簪子的意思。及笄則是插上簪子。

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

4、碧玉年華,破瓜年華

女孩16歲。碧玉二字出自唐·李群玉《醉後贈馮姬》詩:「桂影淺拂梁家薰,瓜字初分碧玉年。」這個年齡同樣也是女孩的**年齡。

5、桃李年華

女子20歲。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可見這個年齡正是青春飛揚之時。語出明徐渭《又啟嚴公》:「誓將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6、花信之年

女子24歲。花信,開花時期。出自於范成大的《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古代女子在出嫁後,其姓氏會更改,如下:

1、貴族女子稱姓:「別婚姻」=排行或婚氏+姓

2、待嫁女子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孟姜、仲子、叔姬、季羋。

3、出嫁女子:

(1)本國國名或氏+姓:如齊姜。

(2)嫁給別國國君:配偶封國+姓:如秦姬。

(3)嫁給別國卿大夫:配偶氏或邑名+姓:如趙姬(趙衰妻)。

(4)死後:配偶或本人諡號+姓:如武姜(鄭武公妻)。

10樓:匿名使用者

佼人:美好的意思,指美人。

嬋娟:色態美好的意思。後用來指美女。

千金:舊稱別人的女兒,含有尊貴之意。

嬌娃:也作嬌娘。指美麗的少女。

花魁:百花的魁首。舊時指有名的妓女。

麗人:光彩煥發,美麗。指美貌的女子。

佳人:(見古詩十九首):「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指美人。

女公子:舊時對別人女兒的尊稱,現用來稱謂外國人士的女兒。

玉人:用以稱謂美麗的女子。

淑女:指溫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交際花:指在社交場合中活躍而有名的女子。有貶義。

花瓶:插花用的瓶子。借喻作為一種擺設的美貌女子。

玉女:指仙女。亦指美女。也用作對他人之女的敬稱。

尤物:奇異的。指美貌的女子。亦指優異的人或物品。

青娥:指女子的黛眉。亦指青年女子。

內人:從前丈夫稱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於舊觀念,認為男子主外,女子主內。

髮妻:古時婚喜之日,男女都要結髮為髻,男子從此把頭髮挽在頭頂上,為表示是原配,稱妻子為「髮妻」

天使:原為猶太教、**教傳達上帝旨意的使者,其形象多為帶翅膀的孩子和少女。因此比喻善良貞潔可愛的人。多用於女子。

安琪兒:英文angel的音譯。意為天使。

軟玉溫香:軟:柔和;溫:溫和。玉、香:女子的代稱。後泛指溫柔的年青女性。

糟糠之妻:貧困時曾共食糟糠度日的妻子。後為對自己妻子的謙稱。

小家碧玉:碧玉:舊時指小戶人家的美貌女子。

二八佳人:二八:指16歲。指年輕美貌的女子。

半老徐娘:用以形容中年婦女保留青年時的神態。

妙齡少女:妙:美好。指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

巾幗英雄:巾幗:婦女的頭巾和髮飾,引申為婦女的代稱。指婦女中傑出的人物。

古代人對各個年齡段的稱呼分別是什麼?

11樓:張敦揚小男神

1.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3.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亦作「孩抱」。

4.齠齔(tiáochèn):兒童換齒。《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5.垂髫:指三四歲至**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

6.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7.總角:指**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禮記・內則》:「拂髦,總角。」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後因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因謂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9.及笄:女子十五歲。

10.束髮:男子十五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

11.破瓜: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字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

13.而立:三十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後因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

15.知命:五十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五十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16.耳順:六十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後以「耳順」為六十歲的代稱。

17.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18.耋(dié):七十至八十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19.耄(mào):八十至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

十、九十曰耄。」

20.期頤:一百歲。《禮記・曲禮上》:

「百年曰期頤。」孫稀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於養。

方氏愨曰:『人生以百年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後因稱百歲為「期頤」。

稱呼指的是人們在日常交往應酬之中,所採用的彼此之間的稱謂語。

在人際交往中,選擇正確、適當的稱呼,反映著自身的教養、對對方尊敬的程度,甚至還體現著雙方關係發展所達到的程度和社會風尚,因此對它不能隨便亂用。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總角是**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乙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中國古代的數字,中國古代的數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 十 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 除了一到十,百,千,萬外,還有表示大數字的。億 10的8次方,也就是數字後加8個0,以下類推。兆 10的12次方。京 10的16次方。垓 10的20次方。秭 10的24次方。穰 10的28次方。溝 10的32次方。澗 10的36次方。正 10的40次方...

古代對匈奴人有幾種稱呼,中國古代匈奴部族自稱何族

當然不是。胡人 蠻人是對非漢人的蔑稱。不過一般稱西域 北方的少數民族為胡人,稱南方的少數民族為蠻。鮮卑 突厥 柔然 蒙古 女真 契丹都曾被稱為胡人。古代有所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之說,又有所謂韃子 胡人等等的蔑稱。匈奴,羅馬歷史學家稱他們為匈人的huns,原是中國西北方乙個強大的部聯,自古即常和中國發生...

值得收藏的中國古代詠茶對聯,中國古代詠茶對聯 中國古代詠茶對聯集錦

風流茶說合,酒是色媒人 中國古代詠茶對聯 中國古代詠茶對聯集錦 歷代詠茶詩詞及對聯 有所思 唐 盧仝 當時我醉 美人家,美人顏色嬌如花。今日美人棄我去,青樓珠箔天之涯。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翠眉蟬鬢生別離,一望不見心斷絕。心斷絕,幾千里?夢中醉臥巫山雲,覺來淚滴湘江水。湘江兩岸花木深,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