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園的歷史故事

2021-03-05 08:00:02 字數 5864 閱讀 1751

1樓:匿名使用者

豫園園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書潘恩之子。嘉靖三十八年(2023年),潘允端以舉人應禮部會考落第,萌動建園之念,在上海城廂內城隍廟西北隅(今安仁街東的梧桐路、馬園弄一帶)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鑿池,構亭藝竹」,動工造園。

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無暇顧及建園,其《豫園記》中說:「垂二十年,屢作屢止,未有成績。」萬曆五年(2023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職回鄉,便集中精力再度經營擴修此園,「每歲耕穫,盡為營治之資」,並聘請園藝名家張南陽擔任設計和疊山。

此後,園越闢越大,池也越鑿越廣。萬曆末年竣工,總面積稱70餘畝。全園佈滿亭台樓閣,曲徑遊廊相繞,奇峰異石兀立,池沼溪流與花樹古木相掩映,規模恢巨集,景色旖旎。

明代中、後葉正值江南文人造園興盛時期,上海附近私家園林不下數千,而豫園「陸具嶺澗洞壑之勝,水極島灘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規模足與蘇州拙政園、太倉?山園媲美,公認為「東南名園冠」。

潘允端在《豫園記》中註明「匾曰『豫園』,取愉悅老親意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見潘允端建園目的是讓父母在園中安度晚年。

但因時日久拖,潘恩在園剛建成時便亡故,豫園實際成為潘允端自己退隱享樂之所。

潘允端常在園中設宴演戲、請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壽祭祖、寫曲本、玩蟋蟀、放風箏、買賣古玩字畫等,甚至打罵奴婢、用枷鎖等懲罰僮僕。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頻繁出入豫園。

由於長期揮霍無度,加上造園耗資,以致家業衰落。潘允端在世時,已靠賣田地、古董維持。潘允端死後,園林日益荒蕪。

明末,潘氏豫園一度歸通政司參議張肇林(潘允端孫婿)。清初,豫園幾度易主,園址也被外姓分割。

康熙初年,上海一些士紳將豫園幾個廳堂改建為清和書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張公升衢長生祿位。書院尚未修竣,張公升衢遭貶黜,隨即停工。園中亭台傾圮參半,草滿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麗景色已成一片荒涼。

清康熙四十八年(2023年),上海士紳為公共活動之需,購得城隍廟東部土地2畝餘建造廟園,即靈苑,又稱東園(今內園)。乾隆二十五年(2023年),一些豪紳富商集資購買廟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園舊地,恢復當年園林風貌。

乾隆四十九年(2023年)竣工,歷時20餘年。因已有「東園」,故謂西邊修復的園林為「西園」。園基原稱廣袤70餘畝,據同治七年(2023年)清丈,不足37畝。

修復後的西園、東園性質上已非私家花園,成了供城邑士人鄉紳們集會雅玩的寺廟園林,但規模布局還依照潘氏豫園,保留了文人宅園明秀雅潔的風貌。

原臨荷花池的樂壽堂已頹圮,復建西園時,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華麗寬敞的三穗堂。鴉片戰爭時,豫園遭破壞。道光二十二年(2023年)農曆五月十一日,英軍從北門長驅直入,駐紮豫園和城隍廟,司令部設在湖心亭。

豫園「風光如洗,泉石無色」。

咸豐五年(2023年)小刀會起義失敗,清軍駐紮豫園,香雪堂、點春堂、桂花廳、得月樓、花神閣、蓮廳皆遭損毀。咸豐十年,太平軍東征,清**請洋槍隊入城防守,豫園又作兵營,「西園石山,盡拆填池」,建造西式營房。

清嘉慶、道光年間,上海商業發展較快,一些商業行會在豫園設同業公所,作為同業間祀神、議事、宴會、遊賞之處。同治七年西園劃分給各同業公所,各自籌款修復。

此後園內茶樓酒館相繼興起,商販集群,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藝人,諸如相面測字、賣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設攤,逐漸成為固定廟市,後演變為商場。光緒元年(2023年),豫園內有豆公尺業、糖業、布業等21個工商行業設立公所,一些公所還設立學校,舊有古蹟日趨湮沒。

**時期,豫園已被一條東西小路(今豫園路)分割成南北兩爿,古建築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暉閣、清芬堂、濠樂舫、綠波廊分別成為菜館、點心鋪、茶樓。香雪堂於八一三淞滬戰爭被日軍焚毀,除堂前玉玲瓏假山石外,僅剩一片空地。

所幸園中重要部分點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樓閣、古樹名木,仍得以儲存。解放後,豫園得到妥善保護。2023年經市**批准,呼出專款,由市文化局直接組織專門班子,聘請上海民用設計院和同濟大學建築專家以及能工巧匠,對豫園進行了全面修復,歷時5年,投資上百萬元。

修復重建被毀壞的三穗堂、玉華堂、會景樓、九獅軒等古建築,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樹木花草,並把豫園和內園連線起來融為一體。

園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從2023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幾畦菜田上建造園林。經過二十餘年的苦心經營,建成了豫園。「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

豫園當時占地七十餘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設計,並親自參與施工。古人稱讚豫園「奇秀甲於東南」,「東南名園冠」。

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2023年(明萬曆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庭日趨衰微,無力承擔園林修繕和管理所需的巨大開支。明朝末年,豫園為張肇林所得。

其後至2023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為不使這一名勝湮沒,當地的一些富商士紳聚款購下豫園。

並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重建樓台,增築山石。因當時城隍廟東已有東園,即今內園,豫園地稍偏西,遂改名為西園。

2023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外國侵略者入侵上海,英**隊強佔豫園,大肆蹂躪。 清咸豐三年(2023年),上海小刀會響應太平天國革命,在上海發動起義。起義失敗後,清兵在城內燒殺搶掠,豫園被嚴重破壞,點春堂、香雪堂、桂花廳、得月樓等建築都被付之一炬。

2023年(清咸豐十年),太平軍進軍上海,滿清**勾結英法侵略軍,把城隍廟和豫園作為駐紮外兵場所,在園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園景面目全非。

清光緒初年(2023年)後,整個園林被上海豆公尺業、糖業、布業等二十餘個工商行業所劃分,建為公所。至解放前夕,豫園亭台破舊,假山傾坍,池水乾涸,樹木枯萎,舊有園景日見湮滅。

2樓:優天居士

豫園(yuyuan garden)位於上海老城廂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老城隍廟、豫園**相連。它是老城廂僅存的明代園林。園內樓閣參差,山石崢嶸,湖光瀲灩,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譽。

豫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系潘氏私園。豫園始建於一五五九年,距今已有四百餘年歷史。她原是明朝一座私人花園,占地三十餘畝.

園內有穗堂、大假山、鐵獅子、快樓、得月樓、玉玲瓏、積玉水廊、聽濤閣、涵碧樓、內園靜觀大廳、古戲台等亭台樓閣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餘處古代建築,設計精巧、布局細膩,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具有小中見大的特點,體現明清兩代南方園林建築藝術的風格,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一顆明珠。

清末小刀會起義時,曾以園內點春堂為城北指揮部。豫園歷經興廢,日趨荒圮。解放後,人民**對豫園進行了大規模修葺,當年景觀大半恢復。

全園可分四大景區。豫園內還收藏上百件歷代匾額、碑刻,大都為名家手筆。豫園2023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2月由***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豫園九曲橋有什麼歷史和來歷呢?

3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上海城隍廟內的九曲橋,以湖心亭茶樓為中點左右各九曲(共十八曲)。湖面叫荷花池,橋端乙個古色古香的園林叫豫園,當年小刀會起義曾以此為據點。

九曲橋只是乙個景觀而已,沒有特別的歷史典故。

4樓:匿名使用者

九曲橋是人文紀念公園三十六景之一,在匯通月潭的上方。九曲橋,顧名思義,是指橋共分成九曲,曲折迂迴。九曲橋的那個湖心亭倒是歷史淵源頗深~~據說乾隆四十九年就建成了,那一帶的建築都挺古老的。

5樓:匿名使用者

對豫園的湖心亭茶樓比較了解,城隍廟的湖心亭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茶館,這一點毫無疑問。它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2023年),看上去它由三座各不相同的亭子緊密組成,錯落有致,主次分明,但中間沒有接縫,又情同手足。也許在建造之初,當時的工匠就為了體現乾隆盛世的氣象,炫耀了一把技術。

這種式樣,以我的限的閱歷,在全國其他地方還真沒見到過。今天的湖心亭仍以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建築形態對遊客形成視覺衝擊,並顯示上海人對於優秀傳統的尊崇。

6樓:匿名使用者

**不好的????????

上海的豫園為什麼要叫「豫園」,有什麼來歷嗎?

7樓:1234傻

原因:「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始建於明代,截止2023年已有四百餘年歷史。

來歷:園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從2023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幾畦菜田上建造園林。經過二十餘年的苦心經營,建成了豫園。

豫園當時占地七十餘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設計,並親自參與施工。古人稱讚豫園「奇秀甲於東南」,「東南名園冠」。

擴充套件資料:

上海豫園的文化藝術價值:

豫園各處可見許多磚雕、石雕、泥塑、木刻。《神仙圖》、《八仙過海》、《廣寒宮》、《郭子儀上壽圖》、《梅妻鶴子》、《上京趕考》、《連中三元》等有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貞、莫是龍等就曾在豫園賦詩題詞作畫。

2023年(宣統元年),高邕、楊逸、錢慧安、吳昌碩、王一亭等在得月樓組織的豫園書畫善會。豫園現珍藏書畫、家具、陶瓷等文物幾千件。

豫園裡的文物:

1、館藏唐代金碗:豫園館藏的唐代金碗極好的體現了唐代金銀器的製作水準。該金碗碗口直徑84公釐,高32公釐,底徑45公釐,重89克,碗內底部雕刻有龍型圖案,碗外通體雕刻各種鳥獸花紋圖案。

2、趙雲壑《梅蘭竹菊四屏條》:趙雲壑名起,字子雲,號雲壑、泉梅老人,蘇州人。善畫花卉山水,草書類王孟津。

3、《夜讀圖》王時敏:王時敏的《夜讀圖》作於清順治十七年(公元2023年),是豫園最早的藏品之一。此畫以全景式構圖,峰巒層疊,瀑布高懸。

巖壑之間點綴茅舍數個;遠山如屏,是一件王氏的代表作。

8樓:匿名使用者

取名豫園,是因為「豫」與「愉」兩字相通。據建造者潘允端說,建造此園,是為了「愉悅老親」。供其父享用。

豫園園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書潘恩之子。明朝嘉靖三十八年(2023年),潘允端以舉人應禮部會考落第,萌動建園之念,在上海城廂內城隍廟西北隅(今安仁街東的梧桐路、馬園弄一帶)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鑿池,構亭藝竹」,動工造園。

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無暇顧及建園,其《豫園記》中說:「垂二十年,屢作屢止,未有成績。」

萬曆五年(2023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職回鄉,便集中精力再度經營擴修此園,「每歲耕穫,盡為營治之資」,並聘請園藝名家張南陽擔任設計和疊山。

此後,園越闢越大,池也越鑿越廣。萬曆末年竣工,總面積稱70餘畝。全園佈滿亭台樓閣,曲徑遊廊相繞,奇峰異石兀立,池沼溪流與花樹古木相掩映,規模恢巨集,景色旖旎。

明代中、後葉正值江南文人造園興盛時期,上海附近私家園林不下數千,而豫園「陸具嶺澗洞壑之勝,水極島灘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規模足與蘇州拙政園、太倉弇山園媲美,公認為「東南名園冠」。

明清之際的葉夢珠稱之為「建第規模甲於海上」。範濂讚之為江南土木的一大奇蹟。確實名不虛傳。

擴充套件資料:

豫園--四個典故

典故一「三穗堂」匾之「三穗」,典出《後漢書·蔡茂傳》中「梁上三穗」的故事。蔡茂生逢西漢和東漢交替之際。他未發跡時,一天夢見自己坐在大殿的樑上,看到一禾有三穗,便伸手去拿,拿到了中間的穗,夢就醒了。

第二天,郭賀給他解夢:大殿是朝廷的象徵,「梁」是棟樑之材意。古代**以糧食為單位計俸祿,「禾」即寓意俸祿,取得「中穗」隱指「中臺」之位。

不久,蔡茂果然就任中臺官職。典故表達了園林主人也希望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樣公升官發財。

典故二鐵獅子後面,遊廊中上方有「漸入佳境」匾,典出《晉書·顧愷之傳》:「愷之每食甘遮,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雲:

『漸入佳境。』」(釋義: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從上到下,越吃越甜。

後比喻境況逐漸好轉或興趣逐漸濃厚。

典故三魚樂榭為依水架起的觀景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三面臨水,可憑欄觀魚。 當年,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遊玩。

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閒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

「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蘊含著園主人對莊子的仰慕。

典故四豫園復廊的廊口上懸了「會心不遠」的匾額。

傳說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和大臣一起去遊華林園,簡文帝看著周圍的景色,對左右的人說:「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

求個簡單的歷史故事,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簡短點的

守株待兔。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幹活,忽然看見乙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撞在棵大樹上,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 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 我的運...

歷史故事詞語(成語),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太公釣魚 武王伐紂 荊軻刺秦 圍魏救趙 諱疾忌醫 毛遂自薦 驚弓之鳥 紙上談兵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臥薪嘗膽 鳥盡弓藏 畫餅充飢 望梅止渴 三顧茅廬 草船借箭 火燒赤壁 六出祁山 七步成詩 破釜沉舟 霸王別姬 四面楚歌 精忠報國 胯下之辱 王莽篡位 八王之亂 蘇武牧羊 毛遂自薦 毛遂 負荊...

描寫歷史故事的成語,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 三顧茅廬 鑿壁偷光 臥薪嘗膽 紙上談兵 臥薪嘗膽 破釜沉舟 百發百中 半途而廢 杯弓蛇影 鞭長莫及 賓至如歸 病入膏肓 伯樂識馬 不恥下問 出爾反爾 出奇制勝 唇亡齒寒。答 如 臥薪嘗膽 破釜沉舟 百發百中 半途而廢 杯弓蛇影 完璧歸趙,毛遂自薦,負荊請罪。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