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歷史故事,滄州歷史故事600字

2021-03-04 08:48:33 字數 6042 閱讀 2647

1樓:匿名使用者

滄州歷史文化故事篇一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滄州是風景

優美、土地肥沃的魚公尺之鄉。這裡,海碧天藍,氣候溫和,人們勤勞善良,日子過得非常美好。就連飛禽、走獸也願意到這裡落落腳。

有一年秋天,水面上突然颳起一股黑風,卷著水浪,像虎叫狼嚎一樣咆哮著直撲滄州城,房倒屋塌了,滿窪的好莊稼也被洪水吞沒了。老百姓倉皇逃離,來不及逃離的紛紛被洪水卷走了。人們的哭聲、叫喊聲一片。

原來是一條惡龍在興妖作怪。它看著滄州這地方好,就一心想獨吞這地方做它的龍宮。就在惡龍興妖作怪、殘害黎民百姓的時候,人們猛地聽到一聲像山崩地裂一樣的怒吼。

只見一頭紅黃色的雄獅,從海邊一躍而起。它像鷹抓兔子一樣,嗖的一聲衝向大海,直取惡龍。海面上頓時水柱沖天,狂風大作,龍騰獅躍。

雄獅和惡龍從天黑一直廝殺到黎明,惡龍招架不住,掉頭就跑。它邊跑邊想:「我佔不了這塊地方,也叫這地方好不了。

」於是,它一邊跑著一邊吐著又苦又鹹的白沫。雄獅在後面緊追不放,一直到東海深處,逼著惡龍收回了淹沒滄州的海水,這才罷休。

惡龍跑了,海水退了,滄州一帶的老百姓才避免了一場更大的災難,又能安居樂業了。人們為了感謝為民除害的雄獅,就請一位叫李雲的打鐵名匠,帶領著九九八十一個手藝高超的徒弟,用了九九八十一噸鋼鐵,鑄造了九九八十一天,終於在當年雄獅躍起的地方,鑄成了這尊活靈活現非常雄偉的鐵獅子。那條惡龍雖然沒死,但一聽到鐵獅子的吼聲就渾身發軟,爪子發麻,人們把獅子視為瑞獸,又把這尊鐵獅子叫做「鎮海吼」。

滄州歷史文化故事篇二

早在春秋時,齊桓公二十二年(664)桓公援燕攻打山戎就發生於滄州一帶。戰國時,滄州地處燕趙邊境,更是戰爭發生的熱點,燕國曾聯合多國部隊攻打齊國,就是路經滄州攻打的。蘇秦合縱六國時,燕國成了列國合縱同盟的首先發起國。

秦國為攻擊燕國,離間燕趙,燕國在戰國後期與趙國結為世仇。兩國在滄州地界爭戰不休。頻繁戰事,民遭塗炭,民生維艱,燕趙兩國民眾在戰爭中知曉了須掌握攻防格鬥之技方能自救圖存。

而燕、趙貴族也多收養行俠仗義之門客,以備不測。燕國義士荊軻堪稱慷慨俠義的典範。為挽救於燕國,入質秦國的燕太子姬丹收留刺客荊軻,準備刺殺秦王嬴政。

經過一番準備,荊軻在西元前227年帶著秦國叛將樊於期的首級和夾裹淬毒匕丵首的督亢(今河北易縣、涿縣、固安一帶)地圖來到咸陽進獻嬴政。在獻圖時,圖窮而匕丵首見,荊軻刺秦王不中,被殺於秦庭。「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也成為慷慨悲壯的絕響。

故史稱「燕趙多慷慨俠義之士」。乾隆《滄州志》載:「滄邑俗勁武尚氣力,輕生死,自古以氣節著聞。

」至宋朝,滄州富貴之家尚存收留俠客的上古遺風。在《水滸傳》中的柴進為了蒐羅俠客武士,專門在路邊小飯館向店小二留下關照,遇有流配的犯人,皆可免單或徑行其莊上,以資助之。

滄州有哪些歷史?

2樓:飛喵某

滄州古為幽、兗二州地。西漢文帝置浮陽縣,為勃海郡治。南北朝時,分屬北魏瀛州、冀州,浮陽縣為浮陽郡治。

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析瀛、冀二州設立滄州,取滄海之意,治饒安縣(今鹽山縣西南),轄浮陽、安德、樂陵三郡。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置長蘆縣,治今市區西,屬章武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浮陽縣更名清池縣,屬滄州。

唐開元十六年(728年)移滄州治至今城區。《元和郡縣志》記曰:滄州「后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滄州,以滄海為名。」清池、長蘆兩縣屬之。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省長蘆縣入清池縣,清池縣為滄州治。金朝仍置滄州。元徙滄州及清池縣治至長蘆鎮,屬河間路。

明洪武初省清池縣入滄州,屬京師河間府。清初滄州屬河間府,雍正九年(2023年)改隸天津府。

**二年(2023年)廢府制,改滄州為滄縣,屬直隸省渤海道,次年改為屬津海道。2023年廢道制。**二十六年(2023年)滄縣屬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2023年6月,中國共產黨軍隊發動青滄戰役占領滄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2023年8月,降滄州為滄鎮,劃滄縣、青縣、黃驊、建國(今滄縣、河間交界)、任丘、河間、獻縣、肅寧、交河、泊頭鎮、滄鎮為滄縣專區。

2023年撤銷滄縣專區,併入天津專區。2023年復設滄州專區,並設滄州市,為專署駐地。2023年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

2023年,滄州市公升為省轄市,並劃入滄州地區的滄縣。2023年將青縣劃歸滄州市。2023年撤銷滄州地區,所屬縣市劃歸滄州市。

滄州是中國的武術之鄉,滄州在明清時期出過武進士、武舉人1937名。源起或流傳滄州的門類、拳械達52種之多,佔全國129種門類 、拳械的40%,乃中國武術發源地之一。

擴充套件資料:

滄州武術,源於春秋,興於明清,至**及近代臻於鼎盛,歷史悠久,門派眾多,名家輩出,影響廣泛。素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風」和「鏢不喊滄」之說。

滄州武鄉的形成,與其沿河濱海、南北要衝、畿輔重鎮的特殊地理位置,多民族聚居、科考推動等複雜歷史因素,俠義豪放、古道熱腸、率真剛毅的鮮明地域品格密切相關。

滄州武術拳種豐富,門派眾多,豪俠雲集,名家輩出。丁發祥、霍殿閣、張之江、王子平、佟忠義等名宿巨擘蜚聲中外,吳連枝、王志海、劉連俊、苗曉蘭、郭貴增等中青年武師實力雄強,王曉楠、崔文娟、李濛濛、闞文聰等新秀活躍現代武壇。

滄州人民崇文尚武,武術愛好者遍布城鄉。滄州市2023年被評為全國首批唯一的地級市武術之鄉,滄州武術2023年被***和省**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3年被北京奧組委確定為奧運精品旅遊路線,2023年被評為「最中國武術之鄉」,2019又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全國武術之鄉段位制試點單位」。

滄州武術具有著鮮明的地域色彩和個性特徵。

滄州武術淵源流長。濫觴於春秋時期的滄州武術,歷經兩千年陶冶嬗變,到清末民初,臻至鼎盛。滄州武風浩蕩,最早見於正史記載的是《漢書·龔遂傳》。

古聖先賢因勢利導,誠心可鑑,睿智而圓融地實現了官府意志與百姓福祉的良性互動。

滄州武術門派眾多豐富。上世紀80年代,全國挖掘出來的「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拳種129個,源起和盛傳於滄州的拳種多達53個,佔全國總量的41%,在「南有莆田、中有登封、北有滄州」的中華武術大格局中舉足輕重。

滄州武術獨樹一幟。滄州武術的代表性拳種有八大門派:劈掛、燕青、六合、八極、八卦、功力、查滑、太祖;而瘋魔棍、苗刀、戳腳、麒麟拳、陰手槍等拳械更為滄州所特有。

滄州武術兼收幷蓄。在秉持傳統技法的同時,滄州武術以氣象恢弘的開放品格,陸續吸納了跆拳道和規範武術套路等現代成分,不斷擴張和豐裕著自身的拳種體系

滄州武術名家輩出,八極拳宗師丁發祥打敗沙俄兩名來華立「國擂」的大力士和技擊高手戰勝「中華第一擂」,被康熙皇帝賜封為「鐵壯士武俠」。

霍殿閣被末代皇帝聘為武師,王正誼(大刀王五)襄助譚嗣同變法聲震京師,王子平(千斤王)屢勝外國大力士為國爭光,張之江出任**國術館首任館長,都為武林美談。

特色鮮明的滄州武術,在被稱為「國術」的中華武術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發源地、拳種富集地和典範傳承地,

是根植於民間的中華武術的典型縮影,是古老中華武術文化的重要遺存,堪稱武林聖地和中華武術百科全書。

3樓:蝴蝶種子

吳橋雜技

中國雜技歷史久遠,淵源流長,是中國最珍貴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中國的雜技之鄉有許多個,象山東的聊城,江蘇的鹽城,河南的濮陽,湖北的天門,安徽的廣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吳橋,肅寧,霸州等。

但是,就歷史,民間基礎,和在海內外的影響而言,最著名的要算吳橋了。 據吳橋縣志記載,吳橋歷代每逢佳節有「掌燈三日,放煙火,演雜技,士女喧闐,官不禁夜」的風俗。一九五七年吳橋縣小馬村出土的距今約定2023年前南北朝的古墓壁畫上,就描繪著倒立,肚頂,轉碟,馬術等雜技表演形式。

但是吳橋雜技在全國享有盛譽則始於元朝以後。在著之前,河南雜技比較有影響。元朝建立後,首都由河南遷至北京,河北吳橋的雜技更加繁榮起來,影響越來越大,延續至今,吳橋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雜技之鄉」。

吳橋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共有449個自然村,幾乎村村都有雜技藝人。雜技藝術在吳橋有著廣泛的民間基礎,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以前,吳橋雜技藝人就到過場30多個國家進行演出,2023年以後,吳橋向全國各地輸送了三千多名雜技人才,全國大的雜技團都有吳橋籍的藝人,因而流傳著「沒有吳橋人不成雜技班」的說法。目前世界上有十八個國家的雜技團都有吳橋雜技藝人

基於吳橋雜技在海內外的深遠影響,河北省**與此同時2023年開始舉辦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至今已舉辦過六屆(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此舉不僅促進了中外雜技藝術的交流,而且也更加弘揚了吳橋的雜技藝術。

落子落子也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它流傳於滄州地區,尤以滄縣、南皮縣為盛,據查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冬季農閒時排練,正月十五前後演出,以示人們辭舊迎新,慶祝豐收的喜悅心情。

落子系秧歌型別的民間舞蹈,內容多是表現男女愛情和人民生活的。如《茉莉花》、《放風箏》、《繡手絹》、《老媽嘆》、《相思》、《探情朗》、《小天台》、《妓女悲傷》、《尼姑思凡》等。落子的表演形式,演員的增減,服裝頭飾的更換,完全根據人物、內容的需要而定。

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在的落子大都已成為由同等數量男女表演的集合舞。

落子有文武之分。文落子以歌為主,舞的成份少一些,往往把幾支民歌聯起來表演。在道具的配備上,是鞭、板、扇穿插配合,也有只用扇表演的。

當地人民稱之謂文落子或小風流。辛亥革命以後,婦女纏足開始得到解放,落子舞中男扮**的踩寸子也開始被淘汰。因而,落子舞的動作相應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在文落子的基礎上,適當的吸收了一些戲曲中的動作和技巧,與落子舞的動作相揉合,增添了熱烈、健壯、歡快、豪爽的氣氛,加強了舞和武的成份,使歌的成份相應減少。

在道具配備上,只用鞭、板,不用扇。當地人民稱之為武落子或風秧歌。

據說落子主要有兩在流派:一派是以南皮縣楊八莊子的梅盛林老先生為代表的楊派落子。傳說,約在2023年左右,楊派落子就開始了活動。

那時只有四鞭表演,後改為四鞭、四板的表演。2023年,傳到***梅盛林等人時,又增加了扇子的表演,分為五鞭、三板、二扇。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每代藝人都對楊派落子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改進和發展,使它日漸完美起來,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民間藝術遺產。

另一派是以孟村回族自治縣王帽圈村的於老先生為代表的帽派落子。約在2023年左右,帽派落子就已經活躍在該村及周圍的村莊了。那時只有武場伴奏,約在2023年傳到王關祥等人時,加進了文場伴奏。

帽派落子不用扇子表演,只用二鞭、八板表演。孟村回族自治縣是回、漢兩族雜居的地主,因此,帽派落子是由回漢兩族演員共同表演的。由於回漢兩族兄弟的共同努力,帽派落子才不斷發展並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從面另立一派,流傳四方,至今不衰。

滄州人民喜練武術,長期受武術薰陶,因麵,在落子舞中也有明顯反映。落子舞中男性演員的基本動作,主要**於武術中的單刀式。如:

「虛步捋鞭」,它是男性演員最基本的動作。「虛步」是三角形的行進路線,老藝人謂之「三角鉚」。就是說步伐的穩健,就像鉚在地上一樣。

女演員的動作「抽板」、「繞頭板」、「蹬步」、「虛步」等,也接近於武術的動作。

落子的動作有力,節奏感強,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滄州武術

滄州素有"武術之鄉"的譽稱。滄州武術之盛行有歷史原因和地理位置諸因素。

滄州地濱渤海,北距京津,古為燕齊之地,又是遼、金、宋時代軍事必爭之地,再加封建官俯盤剝,豪紳壓榨,人們紛紛習武自強練習武自衛,武風甚廣;歷史上這裡又曾是發落犯人的地方,不少軍犯刺配於此,也留傳下一些武藝;再加上滄州人民尊師重義,為武林所稱頌,一些失意的拳師和被官俯追緝的俠客,也多來此隱身,落戶傳藝。如滄州"五十三刀"即"闖王刀",就是明朝末年闖王李自成的部將隱名滄州傳授下來的。據歷史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就"武健泱泱乎表海雄風",可謂英雄眾多,精英薈萃,歷史悠久。

滄州武術有其本身的特色,即有大開大合勇猛無倫的長勢,又有推撥擒拿小巧靈活的招數,並具有速度、力度大和善於攻守的實戰特點。武術門類基本可分少林、武當兩大派系。少林拳中有華拳、燕青、功力、劈卦、長拳、通臂、明堂、彌宗、八極、太祖、六合、螳螂、沙腳、戳腳、翻子、大洪拳、小洪拳等多種;武當拳 中有太極、八卦、形意等。

近年來,在國家「發掘、研究、整理、繼承」武術政策的指引下,滄州武林勃發了新的生機。現在,滄州各級武術協會均已建立,業餘武術活動點恢復和建立達百來個,有幾萬人參加武術活動。不少老拳師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在授徒傳藝的同時,抓緊著書立說。

滄州武術運動員在全國武術比賽中,多次獲得金牌。如2023年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河北隊八名運動員中五名來自滄州,全隊榮獲四枚金牌,有三枚為滄州人奪得。滄州"武術之鄉"的情況,不斷為全國體育和武術雜誌刊載,並被介紹到國外,有的還被拍了電影和電視。

一九八二年,兩名滄州武術運動員隨同中國武術代表團出訪日本,進行表演。現在,滄州武林的重點轉向技擊、散打訓練,廣大武術愛好者決心練出真本領,繼續為國爭光

求個簡單的歷史故事,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簡短點的

守株待兔。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幹活,忽然看見乙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撞在棵大樹上,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 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 我的運...

歷史小故事歷史小故事100字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乙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藉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 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

打聽歷史故事,打聽乙個歷史故事

不太清楚誒,建文帝的兒子倒是被朱棣關過,最後成了活死人 是明朝憲宗朱見深時期的事,你可以去看 明朝那些事兒 第四部第四章節 朱佑樘,就是小時候一直男扮 在冷宮裡度過童年的皇帝!不知道只知道武則天有哪個手段 一樓說的故事和樓主說的故事不一樣吧,朱佑樘同學好像沒被關過吧.不過具體是什麼故事我也不知道,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