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濟南地名叫叫什麼濟南地名的來歷

2021-03-04 09:07:57 字數 5903 閱讀 8028

1樓:不羈的風兒的家

漢朝開始設立濟南郡。

濟南郡,郡名,西漢初年置。漢高帝時稱博陽郡,為齊國支郡,後改名濟南郡。呂后時分齊國之濟南郡置呂國、濟川國。

文帝時置濟南郡。治東平陵縣(故城在今山東省章丘市龍山北)。漢武帝時析濟南郡置泰山郡,屬青州刺史部。

東漢置濟南國,屢除為郡。魏置濟南國。晉置濟南郡,移治歷城。

北魏於濟南郡之地置齊州,遂為州治。隋時罷濟南郡,此後至唐,或為齊郡,或為齊州。

漢成帝元延、綏和之際(約前8年),濟南郡領十四縣。

如果滿意,求採納。

濟南地名的來歷

2樓:為誰為誰為

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

2100多年前的漢代改稱濟南(《史記》)。設立濟南郡,此為「濟南」一名出現之始。濟南郡治設於東平陵(今章丘區平陵城)。

西漢文帝十六年(西元前164年)以濟南郡置濟南國,轄境約當今山東省濟南歷下區、市中區、天橋區、槐蔭區、歷城區、長清區、章丘區、濟陽縣以及濱州市鄒平縣等市縣。

濟南市,簡稱「濟」,別稱「泉城」,是山東省省會、全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環渤海地區南翼的中心城市,山東省的政治、文化、教育、經濟、交通和科技中心。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濟南都市圈核心城市、新一線城市。

3樓:羅迪克

哈嘍,我來幫你解決吧,o(∩_∩)o~

秦朝建立郡縣制時,今天的濟南地區屬於濟北郡。漢初,設立濟南郡,含義為「濟水之南」,是地理方位形成的地名。濟水即俗稱大清河,古濟水(音己,三聲)發源於現河南省濟源市,流域大致相當於現在的黃河山東段。

後因黃河改道被其奪取河床,成為了黃河下游的幹流河道。而濟源、濟南、濟陽、濟寧等地名還是儲存了下來,濟南由此得名。自明朝以來,濟南一直山東省省會。

2023年7月設立濟南市。

希望可以幫到你,祝你好運。

濟南這個地名的來歷及內涵

4樓:匿名使用者

濟南因在古

濟水(古四瀆之一「濟水」,其故道今為黃河所據)南岸而得名。濟南作為行政區域地名而見於史書記載則早於西漢初年,距今已有2100多年。它自古是夷人聚居之地,處於泰山文化圈之內,產生了東夷文化。

2023年前即以燒製黑陶為特色。以黑陶為標誌的文化遺址,最早在濟南龍山城子崖發現,因此成為"龍山文化"的命名地。

時代在變遷,濟南在發展,這塊土地上演繹了和正在上演著一幕幕生動感人的故事。

商周時代,濟南為古譚國地。春秋戰國時期,濟南,地屬齊國。此時著名的齊晉之戰,即發生在今濟南市北郊馬鞍山一帶;戰國時期的齊國大思想家鄒衍,創立陰陽五行學說,為稷下學派著名學者,其墓即在章丘;盧人(今長清人)扁鵲,精通內科、**、五官科、小兒科,創立望、聞、問、切的診病方法,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建立郡縣制。今濟南市區地屬濟北郡,稱歷下邑。漢初,設立濟南郡,此為「濟南」一名出現之始。

濟南郡治設於東平陵(今章丘縣平陵城)。漢文帝時,年過九旬的濟南人、秦博士伏生口授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使之得以流傳後世。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屢屢更替,這一時期,佛教在濟南興盛,以歷城縣柳埠朗公寺為中心,形成山東一帶的佛教盛地。

隋朝開皇三年,改濟南郡為齊州,轄歷城等10縣。北宋政和六年,又把齊州公升為濟南府。被稱為「文學之國」、「富饒之地」,為全國賦稅最多的地區之一。

珍藏於今的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商標銅版,為現存中國最早的商標,表明了當時濟南工商業之發達。「濟南二安」——李清照(號易安)、辛棄疾(字幼安)創作了大量的詩詞篇章,分別成為蜚聲中華詞壇的「婉約派」、「豪放派」傑出代表。金代,濟南仍為府,屬山東東路。

此時,在城北開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濟南成為重要的鹽運集散地,對後世本地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金元之際,濟南仍是文化繁榮之鄉。著名散曲家、濟南人杜仁杰博學多才,詩文俱佳,他曾多次同文學家元好問共游濟南。

元好問在遍遊濟南山水後,寫下「羨煞濟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濟南人」等頌揚之詞。城市園林湖泉經知州曾鞏等人的整治,更加明媚怡人引得文學大家黃庭堅吟贊「濟南瀟灑似江南」。明初,濟南轄泰安、德州等26縣。

洪武九年,山東最高行政機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遷至濟南,至此,濟南成為山東省會。清代,濟南仍為山東省治。帝國主義的野蠻入侵之時,山東地區義和團運動的首領朱紅燈曾在長清一帶活動,在「天下義和拳興清滅洋」口號鼓動下,濟南城鄉的反帝愛國運動達到高潮。

本世紀初,濟南成為膠濟、津浦兩大鐵路幹線的交匯點,八方輻輳,商貨轉運便利。解放後,設立濟南特別市。2023年5月複稱濟南。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濟南進入了社會主義新時期。從此濟南的發展掀開了新的一頁。

5樓:六褲全輸

水經注裡面有濟水的描述,古時候濟水流經山東地段差不多就是黃河水道了,濟南的意思就是濟水之南,這就是濟南的來歷了

附給你維基百科裡面的解釋

濟水源於河南省濟源市區西北,濟源也因此而得名。濟水在古時獨流入海,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華夏「四瀆」。在現在濟水發源地,濟源市還建有濟瀆廟。

今天的黃河下游是當年的濟水古道。濟水流經的城市濟源市、濟南市、濟寧市、濟陽縣都是以濟水而得名的明顯例子。

6樓:匿名使用者

濟南之名是由黃河而得名,黃河現在流經濟南的黃河以前叫濟水河,濟南在濟水之南故此得名

濟南章丘白雲湖在三國時叫什麼地名

7樓:東吳孫休

濟南章丘白雲湖在西漢時,屬青州部濟南郡。漢景帝四年(前153年),首次置縣稱陽丘。

東漢時,中部為陽丘縣,北部為菅縣、猇縣,南部為土鼓縣。後陽丘、猇縣併入東朝陽縣。

魏晉時期,東朝陽縣屬樂安國。

所以三國時代的濟南章丘白雲湖是魏國的樂安國中的東朝陽縣。

漢朝各地對應現在的地名

8樓:舊城南憶往

城陽郡:治莒縣,即今山東莒縣。

荊州:轄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貴州、兩廣各一部分。原治漢壽,在今湖南常德,劉表治襄陽,後吳魏各有一部分,吳治江陵,魏治襄陽。

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轄今天津及河北、山東各一部分。

南陽郡:治宛城。

南郡:治江陵,孫吳曾移治公安。

滎陽郡:曹魏時始設定,討董卓時尚未有滎陽郡,更無滎陽太守的稱呼。

趙郡:在今河北邯鄲一帶,治邯鄲。

臨川郡:孫吳在今江西撫州一帶分豫章郡設臨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東南。

臨渝:又稱渝關,即今山海關。

幽州:轄今河北北部、遼寧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三國藝苑

信都郡:又稱廣川國,治信都縣,在今河北邢台西南。

9樓:玄冰客

長安、西安;樓蘭、羅泊西;陽關 玉門關、敦煌;洛陽、洛陽;臨淄、淄博;成都、成都;廣漢、金堂…

記不到啊!!

10樓:淘氣幽

你分別列述幾個你想知道的吧 挨個說得說哪輩子去

漢朝時的山東厭次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11樓:天天天藍

漢朝時的山東厭次是現在的惠民縣陽信縣。

山東厭次,齊國時曾是麥丘之地,秦置厭次縣,屬齊郡。秦始皇以東南有天子氣,乃東巡以厭 ( 厭讀壓 ) 之,次舍於此,故名。縣治在今山東惠民縣桑落墅北。

劉邦定國分封功臣設厭次侯國。西晉屬冀州樂陵國,並為冀州刺史駐地。

北魏時厭次縣治遷馬嶺城(今山東惠民縣何坊鄉二郎堂村北二里處),屬滄州樂陵郡。556年(北齊天保七年),厭次縣併入陽信縣。62 年 ( 東漢明帝永平五年 ) ,恢復為厭次縣。

惠民縣是山東省濱州市轄縣,是山東省財政直管縣。惠民縣地處魯西北平原,北與濱州市陽信縣接壤,東鄰濱州市濱城區,南隔黃河與淄博市高青縣、濱州市鄒平縣相望,西與濟南市商河縣、濟陽縣交界。

截至2023年底,惠民縣版圖面積1357平方公里,轄12鎮、3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163個行政村,65萬人口。2023年,惠民縣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92.92億元。

惠民縣是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武的故里。轄區內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一處、3a級旅遊景區三處,先後被授予「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生態農業科技示範縣」、「全國綠化模範縣」、「中國綠色名縣」、「全省信訪工作先進縣」、「中國繩網名城」等榮譽稱號。

山東厭次(惠民縣)歷史沿革:

惠民縣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夏商周三代時期。

秦:置厭次縣,屬齊郡。秦始皇以東南有天子氣,乃東巡以厭(厭讀壓)之,次舍於此,故名。縣治在今桑落墅北。

漢:西漢改厭次縣為富平縣,屬青州刺史部平原郡。

王莽建立新朝後,改富平為樂安亭。

東漢明帝永平五年(62年),復改為厭次縣,仍屬平原郡。

三國:為魏地,名厭次,屬樂安郡。

晉:名厭次,屬冀州刺史部所轄樂陵國,刺史部駐厭次。

北魏:名厭次,縣治遷馬嶺城(今何坊鄉二郎堂村北二里處),屬滄州樂陵郡。北齊:

556年(天保七年)廢厭次,將原厭次縣併入陽信縣,縣治馬嶺城,屬樂陵郡。隋:初為陽信縣,屬渤海郡。

586年(開皇六年)廢渤海置棣州,縣屬棣州。

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厭次縣,屬棣州,縣治遷至今辛店鄉先棣州村一帶。606年(大業二年)廢棣州,厭次縣屬滄州。不久,廢滄州,復置渤海郡,厭次屬渤海郡。

唐:復置棣州,厭次屬棣州。625年(武德八年),廢棣州,厭次屬滄州。

643年(貞觀十七年)復置棣州,州治駐厭次,厭次還屬棣州。天寶初,改棣州為樂安郡,厭次屬樂安郡。758年(乾元元年)改樂安郡為棣州,厭次屬棣州。

五代:厭次屬棣州。907年(後樑開平元年)棣 州刺史華溫琪為避水患,將州治與縣治均遷於厭次東南(今清河鎮鄉古城馬村一帶)。

宋:厭次縣屬河北東路棣州樂安郡。2023年(大中祥符八年)遷州治、厭次縣治至陽信縣界喬子鎮之八方寺(今惠民縣城址)。金:厭次屬山東東路棣州防禦郡。

元:厭次縣屬濟南路棣州。

明:1368(洪武元年),廢厭次縣,域地入棣州。2023年(永樂元年),改棣州為樂安州。2023年(宣德元年)改樂安州為武定州,屬濟南府。

清:初仍為武定州地,2023年(雍正二年),武定州為山東布政使司直隸州。2023年(雍正十二年),武定州公升為武定府,始置惠民縣(因城東南20裡有惠民溝而定名)。

為武定府的附郭縣。

中華**:**二年(2023年),改岱北道為濟南道,惠民縣改屬濟南道。**十三年(2023年),置武定道,道治設惠民城。

**十六年(2023年)廢武定道,惠民縣直屬山東省。**二十四年(2023年),於惠民縣城置山東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轄惠民等11縣。

**二十七年(2023年),中國共產黨在惠民縣境內西北部、西部、西南部開展抗日游擊活動。(**三十年)2023年9月,冀魯邊區在商河、惠民兩縣邊界地區建立商惠縣抗日民主**。

2023年10月渤海區建立惠(民)濟(陽)商(河)三邊縣。

2023年9月,建立惠民市,惠民縣原

一、二區歸惠民市管轄,市**駐惠城;其餘地區屬惠民縣管轄,縣**駐何李村(屬第三堡鄉)。惠民市、惠民縣屬渤海行政區第四專署所轄。10月,撤商惠縣、三邊縣。

2023年12月建楊忠縣。2023年4月,惠民縣黨政機關由何李村一帶遷入惠民城。

2023年5月,楊忠縣改稱惠濟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5月,渤海區撤銷,原轄專區調整,建立惠民專區,專署機關駐惠城,惠民縣屬惠民專署管轄。惠濟縣撤銷,其轄區分歸惠民、濟陽、商河三縣。

2023年4月10日,惠民縣、濱縣分治,惠民縣原轄13處人民公社改為13個區,縣**遷回惠城。惠民縣屬惠民專署所轄。2023年3月,中共惠民縣委、惠民縣人民委員會被惠民縣革命委員會取代,屬惠民地區革命委員會所轄。

2023年,惠民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惠民地區行署,轄縣不變。至2023年,惠民縣仍歸惠民行署所轄。

2023年2月,山東省人民**正式批准惠民鎮更名為孫武鎮。

2023年,經省**和市**批准,惠民縣撤銷孫武鎮,以其原行政區域和原何坊鄉的部分行政區域設立孫武街道辦事處和武定府街道辦事處。何坊鄉、辛店鄉、大年陳鄉3個鄉行政區劃調整為鎮。

2023年,撤銷何坊鎮,設立何坊街道;撤銷皂戶李鄉,設立皂戶李鎮。

西漢的服飾論述西漢時期的服裝有什麼特點

西漢時期的服裝有什麼特點?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 襜褕 直身的單衣 襦 短衣 裙。漢代因為織繡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 粗布做的短衣 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 留仙裙 西漢的服飾多為曲裾,...

西漢和唐朝外交有什麼相同之處,西漢時期和唐朝時期的對外政策的相同之處

相同點 朝鮮,日本都是對外交往的主要物件 經濟技術交流都比較頻繁 是對外活動的主要參與者 對外交往都以陸路為主.都實行開放政策 使節交流頻繁 都處於政局安定時期國力較強盛 水陸並舉 具有單向性 都實行主動外交政策,都以絲綢之路為主要的路上交通方式 相同點 1 傳播中華文化 2 經濟技術交流比較頻繁 ...

早在我國西漢時期,便有了馬鐙,這個東西有何用處?

馬鐙是放在馬的左右兩側的。人在上馬的時候必須要登上馬蹬,才能安穩的上到馬背上,這樣才不會摔下去。馬鐙是掛在馬鞍兩邊的一種腳踏,主要的用處是供騎馬人在上馬和騎馬時用,來踏腳的馬具。馬鐙主要就是為了讓乙個人在馬背上更加的穩定,其次也是為了給騎馬的人乙個支撐點。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馬鞍和馬鐙是什麼時候?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