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和佛的區別,道和佛有什麼區別

2021-03-04 09:00:59 字數 4920 閱讀 5573

1樓:莫文靈雲南

儒釋道三家之別

儒家講天理、道家講論道、佛家講如法

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講救世。

儒家講天命、道家講自然、佛家講解脫。

儒家如小學、道家如中學、佛家如大學——宣化上人語。

儒家如糧店、道家如藥店、佛家如百貨商店——南懷瑾先生語。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遙、佛家求自在。

儒家棄小人、道家棄造作、佛家棄煩惱。

儒家表現於禮、道家表現於真、佛家表現於戒。

儒家執於境、道家執於心、佛家心境雙亡。

三家雖別,但共同構成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國學

出世與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現代人的人生觀中均有相關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區別。

1。現代人如果常說:用出世的態度或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

這主要是態度方面的,或者說是世界觀與人生觀。就是人生在世,確實要很好地處理出世和入出的關係,要用辨證的觀點看待這一問題,才能有正確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恩怨、**、得失、利害、關係、成敗、對錯等做為行事待人的基本準則。

乙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當局者迷,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注重現實,囿於成見,難以超脫出來冷靜全面的看問題,也就難有什麼大的作為。這時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觀規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態對事。

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這種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

從另一方面看,乙個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觀,一味地看不慣,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間煙火,而不想去做一點實際的,入世的事情,到頭來也是「閒白了少年頭」。這正像自己揪著自己的頭髮要脫離地球一樣。都說儒家主張入世,佛家,道家主張出世,其實也不盡然。

就拿道家的莊子的思想來說吧,又何嘗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丟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於真正有價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為他的心已是白熱化了。

他為了深入這個世界,必須先走出這個世界,這就是道家的本色。

2。佛家談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門、清心寡慾、萬世皆空;「入世」——步入煩世、宣揚佛法、弘揚文化。

小乘佛法講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脫離凡世間的困擾和**,尋找寂靜清幽之所,靜心修行而達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雜念,捨棄身外之物,物我兩忘,身外無我,我亦非我,無我無常,出世的終極目標在於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脫。與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講求入世,通過入世修行,教化大眾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不同呢,這主要是由於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惡這個問題上的分歧所導致的,小乘佛法認為,人性本惡,只有很少的人能夠「悟」,通過離開罪惡的塵世進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惡根,成就善果,這是一種悲觀消極的態度。

大乘佛法認為,人性本善,只是世間充滿苦難,迷失了眾生的本性,可以通過渡化,勸人行善,讓眾生擺脫苦難,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隉磐成正果。所謂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可以說,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兩項差不多。如儒家講氣節。不以財富、權力、聲望為追求目標,而講修身、養德、濟世。這是出世觀和入世觀的統一。由他人總結體會

儒家是一種入世的精神,而道家是一種出世的精神。

儒家入世之說,什麼事情你要干預,你要參與,要認真,要投入;倡導進取的人生, 奮鬥的人生,拼搏的,競爭的生活。

道家出世,其說,要超然通達,要放下、要淡然,追求的是脫離凡世間的困擾和**,尋找寂靜清幽之所,靜心修行而達到高超的境界。

看上去矛盾的理論其實是對立並統一的。我想人們應當有積極的生活,進取的態度,可是,也同樣要用乙個平常心,乙個坦誠的心境。這樣,人生才能過得快樂,灑脫。

瀟灑走一回。對待事業如此,對待感情也應如此,何必呢。以出世之心,為入世之事。

道和佛有什麼區別?

2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一般被認為是在中國才從原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而中國佛教的頂峰是以禪宗為代表的,在明朝時禪宗理論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了,禪宗的佛學理論核心就是關於"心"的理論.禪宗認為成佛實際就在人的心中一念之間,而不是別的什麼.換句話說佛教的「頓悟」就是心的頓悟。

所以禪宗認為"心"在實現佛教最高目標涅磐的過程中是最關鍵的.

中國儒家理論的高峰是理學,理學出現在宋明時期,在明朝以後直到清朝,在中國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理學的核心是關於"心"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人的社會行為正確與否完全決定於"心",如果"心"無雜念,人就無惡行.但人心又是最難掌握的,王陽明最終把理學的認識提煉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道教一向認為人的"心"是實現成仙,實現長生不老的關鍵.道教有乙個基本的觀點是這樣說的:"順**逆成仙,全在陰陽顛倒顛".

按照道教陰陽五行理論,人五臟之中的心臟屬火且屬陽,而人的腎臟屬水且屬陰,並且心臟屬火在上而腎臟屬水在下.由此道教斷定人之所以壽命不長,就是因為在水面上的火燃燒不久,這個火隨時就有熄滅的可能,也就是心隨時有停止跳動的可能。那麼道教給出的辦法就是顛倒陰陽,關鍵是通過內外丹的修煉改變心的屬性。

使心屬水而腎屬火,這樣人就可以成仙。

當然道教的心比較具有物質的概念,而佛教的心純粹是思辯的產物.儒家的心學是介於兩者之間.總之,而且看法都一樣.

佛教和道教本質上是"出世"思想,是講究個人清淨無為,出離紅塵而修身養性.當然佛教和道教在修行的目標上有區別,佛教講究涅磐而道教講究成仙.

在"退"時的精神問題.借用現代宗教學名詞就是沒有解決人在精神上的"終極關懷"問題.而佛教和道教解決了這個問題.

佛教和道教是"出世"思想.

3樓:金湖三河兄弟

老子的道是教人做人,道教人抱一集聚生氣成為強者,道教時運被的人如何象水那樣得平等的力量支助。釋迦弁尼的佛講究無我無身放下執著離棄煩腦和心理上的痛苦。

4樓:飄泠的落葉

由於文化根源的關係,佛道生命觀存在著明顯的差別,

這種差別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是透悟生命的角度不一樣.佛教的生命觀從緣起論出發,強調生命的因果聯絡,強調生命的依他性,強調自性本空,是以內在的體驗去銓釋生命.如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的依據就是人的感覺,是佛教先賢在深沉的禪定中對生命所作的解析.

而道教的生命觀是講對待,是從性(先天的自性)和命(後天的肉體)的對立統一中去銓釋生命.黃元吉《樂育堂語錄》說:"無性則命無由生,無命則性無所立.

漫說盡性即可至命,須知立命乃可了性."相當而言,佛教更注重生命的主觀性,道教則更注意生命的客觀性.

二是超越生命的途徑不一樣.由於佛道生命觀的出發點不一樣,他們超越生命的途徑也就不一樣.《性命圭旨》說:

"禪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越大覺,其義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長生,其旨切."佛教因為注重生命的因果聯絡,注重生命的內在體驗,因而也就不重視外在的形體.在修持方法上注重性功,在禪定中明心見性,求得智慧型.

道教因為注重性命的對立統一,則講究性命雙修.道教的各種修持方法特別是內丹功都是把性命雙修當成乙個根本原則.

三是對待生命的態度不一樣.生,於佛教曰苦,於道教曰樂.佛教既然是幻性命以超大覺,必然不重視人的現世,如佛教有人生八苦之說.

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色,受,想,行,識).佛教甚至把人的肉體看成可以拋棄的臭皮囊.

而道教恰恰相反."夫人之所貴者生,生之所貴者道,人之有道,若魚之有水"(司馬承禎《坐忘論》).道教的重人貴生有兩方面的意義,

一是即身成道,只有現世的人身才是成道之基;

二是長生即是道教仙道理想,養生哲學的基礎和目標,這與佛教重來世,求解脫是不一樣的.

現實的人生由於我執的障礙,必然短視人生的意義.最典型的思想就是即時行樂,因為人生不再,人死燈滅.所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就是這種思想的詩意表露.

而即時行樂的思想就使人永不滿足慾望的追求,同時也造成了種種惡業,帶來了種種人生煩惱.如隨著當代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隨之而來的是當代人的精神的匱乏.緊張,焦慮,空虛,煩惱始終伴隨著人類;環境的壞滅,文化與集團利益的衝突,時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這種惡性迴圈不是單純依靠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能夠解決的,而佛道生命觀恰恰是對治這種惡性迴圈的一劑良藥.只有從根本上透悟生命的因果,通過生命的修煉消除無明與我執,才能變惡性迴圈為良性迴圈.從佛道兩家的生命觀來看,人的生命通過改造,脫胎換骨,可以實現生命的超越,擺脫慾望的折磨,進入大自在,大幸福的境界.

5樓:匿名使用者

道修今生,求證自己大道;大道三千,不一而足。修成後道有高低等級;道講材質,貴族求道以證明高人一等。

佛修來生,講因果報應;佛與佛並無不同;佛講眾生平等,平民求佛以求普世大同。

6樓:滄桑不易道

道是頭(首)走(辶)了;——最重要的(首),在執行(辶);

佛是人(亻)沒(弗)了。——不重要的(亻),當捨棄(弗)。

7樓:匿名使用者

佛就是道,道就是佛,只因人的層次太低,看在當下,有雜念心,分別心。"什麼你好他不好",只認自己信仰排他性。佛和道本質一樣度人度萬物,我還是比較推崇儒釋道三教合一。

互相印證!沒有誰高下前後,你能證道你就是見蒂的。

8樓:匿名使用者

佛看道,空不異色 色不異空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道看佛 ,道可道 非常道 到底是空還是非常道,你去讀讀 佛道的經典,道德經和心經!

9樓:家在洛陽

給你摘一處聖經中和**吧:

【約1:1-13】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

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有乙個人,是從神那裡差來的,名叫約翰。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他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

「道」和「佛」有什麼區別,佛是什麼意思,佛家和道家有什麼區別?

1首先我們要搞清楚 什麼是佛?什麼是道?得道成仙 修煉成佛 2成仙需得道 成佛需修煉。3人們相信,仙本來就存在,只要修煉得法,按照一定的形式 方法修煉得與自然和諧統一,與天合二為一,就可以得道,就可以成仙。得道是為了什麼?為了成仙。要成佛,須得功德圓滿 功 功績,德 德行 只有功績卓越,德行高尚,才...

佛學和道學之間的區別,佛和道的區別和聯絡

沒什麼區別,可能有的話,就是表達對某一領域的方式不同吧。因為都是在講乙個規則,道。佛和道的區別和聯絡 很多人分不清佛道兩家有什麼區別和聯絡。特別是兩教的生命觀的深刻內涵,不深入進去,是很難理解其意的。有一點可以肯定,人類對生命的關注是宗教產生的第一因。佛道兩教同樣如此。人自有自我意識以來其天性就是好...

佛跟菩薩,使者,羅漢有什麼區別,菩薩和佛羅漢有什麼區別

佛與菩薩有什麼區別呢?羅漢,道之小乘 菩薩,道之中者 唯佛唯道乃道之究竟圓滿。佛跟菩薩 使者 羅漢有什麼區別 佛與菩薩有什麼區別呢?佛和菩薩來有什麼區 別 佛是覺自而不迷,菩薩是覺有情 雖覺悟但還憐憫未覺悟的受苦眾生誓願幫助眾生皆得覺悟修道成佛 在經書中有所比喻,把佛比作十五的滿月 全覺全明白 已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