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寺廟裡的和尚和尼姑分等級嗎?有哪幾種

2021-03-04 09:00:52 字數 5648 閱讀 8650

1樓:匿名使用者

寺廟裡的和復尚和尼姑分制等級,有沙彌和比丘兩級。

最初出家,受十戒,稱沙彌。

完全受了比丘二百五十戒,稱比丘。(也就是和尚)作為出家人也就是這樣了。

還有個行政的級別,方丈、監院、維那等等。是寺院的管理團。

高僧未必有很高的行政級別。就和大學一樣,學問最好的教授,未必當領導。

2樓:功能缺失

比丘、bai比丘尼、式叉尼、沙彌du、沙彌尼這是按戒臘zhi分的。寺院裡dao只有分工不同專,沒有等級不同。有八大屬執事管理寺院的大小事務。

其實就是給別的出家人營造乙個好的修行環境。所以,在寺院裡,嚴格來說,還是按戒臘分前後的。這是佛定的。

現在一般正規寺院還是按照這個的。

為什麼現在有的寺廟,能看見和尚和尼姑住乙個寺廟,這正常嗎? 20

3樓:匿名使用者

正正經經的寺廟,即便是常住的男女眾、都必須分開住、連吃飯也必須分開吃(分開坐、左右兩邊),更何況和尚、尼姑了。

通常都是尼姑乙個寺院(都是比丘尼,沒有男眾);

和尚乙個寺院(都是比丘,不可能男女混搭住)。

即便是同在乙個寺廟,也會在不同位置分別有男眾和女眾的道場,兩個地方基本是隔絕的,雙方也不得隨意走動,否則違犯戒律。

為什麼寺廟裡既有和尚又有尼姑呢?

4樓:匿名使用者

這你就不懂了吧,要男女搭配,不然哪有小和尚

5樓:匿名使用者

寺廟裡只有和尚丨尼姑庵裡才有尼姑丨

6樓:匿名使用者

寺廟裡和尚和尼姑是要分開來的。

為什麼在寺廟女的叫尼姑而不叫女和尚呢?

7樓:未妨惆悵

因為和尚本是乙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女子出家有落髮為尼之稱,故一般稱在寺廟的女子為尼姑而非女和尚。

尼姑(buddhist nun)是中國對比丘尼的俗稱,略不合佛教規儀,是結合中國民俗產生的稱謂。佛教稱謂亦稱為「尼」。例:

出家為尼,落髮為尼同時也是比丘尼的俗稱。女子出家後受過具足戒者。比丘尼為梵文bhikssuni的音譯,亦譯作比呼尼等。

意譯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稱沙門尼或簡稱尼。

比丘尼是指歸入佛門,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眾、七眾之一。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

比丘尼為梵文bhikssuni的音譯,亦譯作比呼尼、苾芻尼、備芻尼等。意譯為乞士女、除女、除饉女或薰女;亦稱沙門尼或簡稱尼、尼僧。現在的尊稱應為:

「法師」,表示尊其佛法造詣高深。

「和尚」原來是從梵文這個字出來的,它的意思就是「師」。這個稱呼並不限於男子,出家女眾有資格的也可以稱和尚。但是後來習俗上這個字被用為對一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作是男眾專用的名詞,這是和原來的字義不合的。

8樓:回憶的歌

之所以會有這種女性多稱尼姑,男性多稱和尚實際上是佛教傳入中國,隨著歷史變遷,約定俗成的一種稱謂。

我們先從定義看起:

和尚:(梵語:upādhyāya,巴利語:

upajjhāya),佛教術語,佛教出家眾,出家時的親近師,即稱為「和尚」,又稱親教師。在漢族社會,在習慣上,把佛教男性出家眾(比丘)較不嚴謹地通稱為「和尚」。

尼姑:(buddhist nun)是中國對比丘尼的俗稱,比丘尼則是指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僧侶。「尼」在梵語中是指女性,比丘與比丘尼合稱出家二眾。

從上可以看出,和尚與尼姑在佛教中均有別名,和尚和尼姑均是中國大眾的通用叫法,這種叫法由於在民間流傳。隨著時間漸漸也變得不是特別嚴謹。而且由於中國語言的特點,一般來說什麼職業男女各有乙個稱謂,比如舅舅,舅媽,而不會出現乙個女字表修飾。

拓展: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糾結於大眾約定俗成的東西,大眾的定義實際上並不一定完全符合科學道理,就像數理化中也有一些定義原本可以用更簡潔的東西去描述它,卻因為歷史的殘留原因保持不變。尊重大眾習慣可以使人們交流更加簡單。

9樓:極地陽火

一、原因

1、尼姑又稱比丘尼是指歸入佛門,受持具足戒的女子。而和尚本是乙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當然尼姑也有夠資格的人可以被稱為和尚,但是一般不這樣做。

2、尼姑(buddhist nun)是中國對比丘尼的俗稱,意譯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稱沙門尼或簡稱尼。略不合佛教規儀,是結合中國民俗產生的稱謂。

3、佛教稱謂亦稱為「尼」。例:出家為尼,落髮為尼同時也是比丘尼的俗稱。

女子出家後受過具足戒者。比丘尼為梵文bhikssuni的音譯,亦譯作比呼尼等。意譯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稱沙門尼或簡稱尼。

4、比丘尼是指歸入佛門,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眾、七眾之一。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

比丘尼為梵文bhikssuni的音譯,亦譯作比呼尼、苾芻尼、備芻尼等。意譯為乞士女、除女、除饉女或薰女;亦稱沙門尼或簡稱尼、尼僧。現在的尊稱應為:

「法師」,表示尊其佛法造詣高深。

5、和尚,原來是從梵文這個字出來的,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是乙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

6.這個稱呼並不限於男子,出家女眾有資格的也可以稱和尚。但是後來習俗上這個字被用為對一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作是男眾專用的名詞,這是和原來的字義不合的。

二、拓展知識

佛**分為出家人和在家人兩種

1、在家人,分為男眾(梵音:優婆塞)和女眾(優婆夷)。在家人,可以是,信佛人,皈依**,受五戒**,受菩薩戒**。

按照次序就坐,菩薩戒,坐前面,五戒**坐後面,三皈**再次之,最後是,一般信佛**。這個次序問題,是佛,為了,區分外道「無有長幼」而制定的。

2、出家人,分為男眾和女眾,其中,男眾(7-20歲)叫沙彌,受十戒。有些特殊因緣,如,年邁多病,身殘疾等,不許受大戒的,也就只能做沙彌了。佛制,「年滿20方與受大戒」受了大戒,就叫「比丘」,比丘僧,每年要「結夏安居」的,就是農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日,有的,會提前或延後一天,不主要,是佛,為了,夏季,雨水多,蟲子多,怕走路傷害他們,就叫僧人們,在寺院(阿蘭若)修行,這每次每年「結夏」一次,僧人,就有「戒臘」一年,不結夏,就沒有「戒臘」,佛制,「戒臘」滿5年者,可以被叫做「尊證」師,才可以收徒弟。

「戒臘」滿10年,才可以叫「和尚」,和尚,是至高無上的榮譽,說實話,我們這些出家人,現代人,一般稱為和尚,是抬舉了。有時候叫「小和尚」,也是恭敬我們。其實心裡面很清楚,發慚愧心,「自己不夠格,努力做」。

3、出家女眾,分為3種,1,學戒女(視察莫諾):是,準備出家的女孩子,要在寺院,學習戒律1年,這點,男的不用,為的就是,「避免女眾出家後,在寺院帶來另乙個生命體」,說白了,就是怕,女孩子懷孕後出家,叫人家一看「出家人生孩子」,這樣不好。2,沙彌尼,受十戒,和沙彌一樣。

3,就是受大戒(具足戒)叫做比丘尼。因為是女的,中國人有愛省略,就叫「尼姑」或者「尼師」了。

4、其中,出家的僧人,男眾,可以統稱為「大僧」,包括沙彌,比丘,女眾可以叫「二僧」包括沙彌尼,比丘尼。佛制「百歲比丘尼,須禮拜剛出家沙彌」,這時女**「八敬法裡面的」,戒臘年多,和受戒年多,是兩碼事,有的受戒50年,但是,沒有戒臘,有的受戒2年,有2年戒臘,佛門,按戒臘年數,來定論大小。

5、這樣,聽經聞法,集眾聚會時,就坐順序就是,戒臘多的比丘在前,少的在後,然後是,沙彌,戒臘多比丘尼,少的,居士們,受菩薩戒年多的,年少的,受五戒,三皈**,一般在家人。

10樓:樂觀小山

這是根據據梵文稱謂來的,印度以尼(ni)音,

代表女性、女有別於男、尼即女音,加上姑字,即成女姑,尼姑只是中國對比丘尼的俗稱、和尚適用於男性出家 人稱謂,這就好比這世界分為男人和女人,兩者要加以區別與區分。

印度以尼(ni)音,代表女性,有尊貴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專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彌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彌及女比丘。

到了中國,每以未嫁的**稱為姑,故將佛教的沙彌尼及比丘尼稱為尼姑,並沒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在傳燈錄中,佛門大德嘗以師姑稱尼姑;但到明朝陶宗儀的輟耕錄中,以尼姑列為三姑六婆之一。因此,晚近以來,尼眾姊妹們很不願意人家當面稱她們為「尼姑」。

擴充套件資料

尼姑介紹:

尼姑是中國對比丘尼的俗稱,比丘尼為梵文bhikssuni的音譯,亦譯作比呼尼等。意譯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稱沙門尼或簡稱尼。略不合佛教規儀,是結合中國民俗產生的稱謂。

佛教稱謂亦稱為「尼」。例:出家為尼,落髮為尼同時也是比丘尼的俗稱。

女子出家後受過具足戒者。比丘尼是指歸入佛門,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眾、七眾之一。

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比丘尼為印度梵文bhikssuni的音譯,亦譯作比呼尼、苾芻尼、備芻尼等。意譯為乞士女、除女、除饉女或薰女;亦稱沙門尼或簡稱尼、尼僧。

比丘尼介紹:

比丘尼(梵文bhikkhuni)又作苾雛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門尼,俗稱尼姑,滿二十歲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稱為比丘尼。

中國第乙個比丘尼是淨檢。在東晉昇平元年(三五七年)受了具足戒,正式成了比丘尼。

11樓:我想要女朋友

尼姑是中國對比丘尼的俗稱,比丘尼為梵文bhikssuni的音譯,亦譯作比呼尼等。意譯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稱沙門尼或簡稱尼。略不合佛教規儀,是結合中國民俗產生的稱謂。

和尚,原來是從印度梵文而來,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是乙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

這個稱呼並不限於男子,出家女眾有資格的也可以稱和尚。但是後來習俗上這個字被用為對一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作是男眾專用的名詞,這是和原來的字義不合的。

資料拓展:

佛教稱謂亦稱為「尼」。例:出家為尼,落髮為尼同時也是比丘尼的俗稱。

女子出家後受過具足戒者。比丘尼是指歸入佛門,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眾、七眾之一。

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比丘尼為印度梵文bhikssuni的音譯,亦譯作比呼尼、苾芻尼、備芻尼等。意譯為乞士女、除女、除饉女或薰女;亦稱沙門尼或簡稱尼、尼僧。

本來,印度以尼(ni)音,代表女性,有尊貴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專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彌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彌及女比丘。

到了中國,每以未嫁的**稱為姑,故將佛教的沙彌尼及比丘尼稱為尼姑,並沒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在傳燈錄中,佛門大德嘗以師姑稱尼姑;但到明朝陶宗儀的輟耕錄中,以尼姑列為三姑六婆之一。

根據梵文,尼即女音,加上姑字,即成女姑,以文訓義,根本不通,女別於男,既有女姑,難道尚有男姑不成?

佛教中出家修行的男教徒,意代表佛教謙和至尚的修行者。

梵語在古西域語中的不確切的音譯,在印度是對親教師的通稱,而在中國則常指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有時也指女僧。《晉書·藝術傳·佛圖澄》:「和尚神通,儻發吾謀,明日來者,當先除之。

」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京師僧諱『和尚』,稱曰『大師』;尼諱『師姑』,呼為『女和尚』。」《古今**·明悟禪師趕五戒》:

「院君王氏 ,夜夢一瞽目和尚,走入房中,吃了一驚。」丁玲《母親》一:「後來二老爺又出門了,音信都沒有,說是看破紅塵做和尚去了。

」參閱 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

二、《釋氏要覽上師資》。

和尚有以下別稱:阿闍梨;比丘;比邱;禪師;出家人;毳客;大師;佛佗;和上;和闍、和社;鶻社;近誦;喇嘛;力生;親教;親教師;瞿曇;闍梨;釋子、頭陀;殟社;烏社;鄔波馱耶;捂波地耶;烏邪;依學;優婆陀訶;鬱波第耶夜;

古代和尚和尼姑的生活,古代和尚和尼姑的生活

古代的和尚和尼姑都是專業的,生活單調 青燈古佛 現代的和尚和尼姑大多是兼職和招聘的,生活豐富多采 業餘時間是可以吃葷的,有的大師還可以給人寫字賺錢,有的還算命,做法事,開光,兼職工作很多啊 有很多區別。首先清代順治皇帝之前的和尚們剃度需要經過考核。最少五個具足戒的比丘證明,還有乙個具體推薦,證明此人...

山里的和尚怎麼洗澡在哪洗了啊,寺廟裡的和尚如何洗澡的?大家同時在大浴室洗嗎?

修廟總要建在有水源的地方。山里的和尚在澡堂裡洗澡呀!應該有大木桶,電影裡面都是這樣的!呵 和藏民一樣幾乎不洗澡 寺廟裡的和尚如何洗澡的?大家同時在大浴室洗嗎?現在寺院僧人寮房裡面基本都有衛生間,裡面有淋浴噴頭,洗漱都很方便。我在幾個寺院做過義工,看到的情況就是如此。地方不一樣規定也不一樣 和尚要洗澡...

廟裡的和尚有沒有工資的,現在中國的寺廟裡的和尚有工資嗎?每個月多少?是誰給的?zf給的嗎?為什麼

出家人 一般沒有工資 每個寺院經濟情況不同 一般都給生活費 只有幾百而已 就是夠用日常所用而已滴 有固定工資 200 一天,另外每個月還有生活費,出去做法事還有收入,再搞一些騙術,乙個月七 八 千不成問題,現在廟裡沒有真和尚,吃 喝 嫖 賭 樣樣精通 沒有的,但是有在家人的供養,可是這個供養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