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孔子重視文藝的思想是什麼

2021-03-04 08:56:42 字數 6206 閱讀 2533

1樓:王

思無邪 盡善盡美 樂而不淫 興觀群怨 文質彬彬 辭達而已

2樓:彼岸花開

孔子的文學思想包括五個方面:其「關、善」說從功利主義的角度開啟了中國古代以政治功利為目的的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傳統,但它只片面地強調文學的外部作用,而忽略了文學內部規律的研究;其「文、質」說並非論述文學問題,從漢儒開始正式地將此概念引入文學批評,成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重要標準;在其「無邪」至「中」說的基礎上派生出了「溫柔敦厚」和「含蓄蘊藉」的審美追求;孔子的「興、觀、群、怨」詩教原則對文學理論的影響不僅在於這幾個概念本身,而在於提示了「興觀群怨」這一行為物態化後的意義

3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範等。

孔子文藝思想的審美特徵是什麼?

4樓:°莫銘

孔子文藝思想的審美特徵主要應該指《論語·八佾》中的一句話,「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中提出的「盡善盡美」

。就是說要求文藝作品「盡善盡美」

」「思無邪」從藝術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種「中和」之美。《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注所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言其和也。」從**上講,中和是一種中正平和的樂曲,也即儒家傳統雅樂的主要美學特徵。

從文學作品來說,它要求從思想內容到文學語言,都不要過於激烈,應當盡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過於直露。

,即要求文學藝術作品的「中和」之美!

孔子提出文藝的社會功能有哪些

5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推崇雅頌等古詩歌,《論語.雍也》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說明孔子重視文藝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

這種以中和為美及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美學觀點,也就使得孔子更注重雅樂在陶冶人們道德情操,促進人們性格完善上的作用。

孔子重視樂教。樂教是通過**、舞蹈、歌唱等藝術手段來進行的。孔子所說的「樂」,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的「樂」是乙個綜合性的範疇,它包括**、歌唱、舞蹈、建築、繪畫、雕塑、儀仗等等,如孔子推崇的《韶》、《武》諸「樂」就是包括**、舞蹈、歌唱等在內的綜合性的「樂」。狹義的「樂」則是指**,《論語.泰伯》「子曰:

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的「樂」就是指「**」。

孔子衡量「樂」的標準是「盡善盡美」,「子謂《韶》美矣,未盡善也」(《八佾》),朱熹解釋說:「《韶》,舜樂;《武》,武王樂。美者,聲容之盛;善,美之實也」,鄭玄注:

「《韶》,舜樂也,美舜自以德禪於堯;又盡善,謂太平也。《武》,周武王樂,美武王以此定功天下;未盡善,謂未致太平也」。盡善盡美,乃孔子所追求之最高理想。

孔子盡善盡美的思想對中國古代文藝思想的發展具有極其深刻的影響。

除詩教、樂教、禮教外,孔子還重視環境對受教育者的影響。這裡包括有美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論里仁》)擇居要擇美的社會環境。「知者樂山,仁者樂水」(《雍也》),就是指美的自然環境。

分析孔子的文藝思想,還應了解其藝術實踐活動。孔子精通樂理,「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子罕》),很多資料表明,孔子不僅限於對文藝的了解,他本人還是一位很有修養的**家,既有一定的**演奏本領,還是第一位把**列為教育課程的老師,六藝中,『樂』是其**們的必修課。

孔子的文藝思想,反映了他所處變革時代中複雜的矛盾,也給我們留下了富足的思想文化資源。孔子一生所追求的「仁愛」思想在封建社會從來沒有真正實行過,但他追求理想的精神卻可以給當代的精神文化建設以深刻啟示。

孔子的文藝思想中有著歷史和階級的侷限,但作為乙個偉大的思想家,他力圖以樂教來建構完美和諧人性結構的思想,以樂**的觀點確實又有著超載時代、超載階級的因素,可資我們利用。(「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以上供參考。

孔子文藝思想中最精彩之處是什麼?

6樓:漫閱科技

孔子文藝思想中最精彩處,是他對詩歌社會作用的中肯概括。孔子大力提倡「詩教」,把文藝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推行禮樂教育看成是改良政治,改革社會,陶冶性情的重要手段,把學習禮樂詩歌看成是人的品德修養的基礎。他提出,作乙個完美的人應該「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

孔子把新興的「仁」的意識注入舊的禮樂形式之中,使之有了更具體的內涵。他說:「人而不仁,如樂何?

」(《八佾》)意思是說,離開了仁,禮樂便失去意義。又說:「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陽貨》),可見孔子把詩樂的道德教化作用看得十分重要,不贊成把文藝當成純粹的娛樂工具或裝飾性擺設。

孔子的主要文藝思想 簡述 自考題

7樓:

孔子認為文藝的社會作用,還表現在培養立身行事的理想人格。他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論語・泰伯》)修身當先學詩。詩能感髮人的情志,振奮人的精神,啟迪人的智慧型,美化人的心靈,對人的修身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因而他說「不學詩,無以言」。

禮是人們處理人際關係和個人立身處世的言行準則。孔子提倡禮教,認為人們的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封建禮教的道德規範,因而孔子把禮教作為修身的第二步。樂包括**和舞蹈,樂本來是共欣賞的,其主要價值在審美愉悅反面,但孔子把它作為修身的重要手段,強調它在政治思想與倫理道德方面的社會作用。

樂教純粹是通過對人的內心情操進行感化和陶冶,使人的精神達到淨化和昇華,最後達到理想人格的完成。

8樓:

孟子對儒家文藝思想的突出貢獻在於「與民同樂」的文藝美學思想「以

作者為什麼說從孔子的美學思想中間

9樓:1天_堂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一直是統治思想,所以,孔子的美學思想影響深遠,在中國古代美學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孔子的美學觀可以從他的詩論、樂論和文質論中歸納和分析。

一、在孔子美學思想中,詩論佔有特殊重要地位,其次是樂論。無論是詩論,還是樂論,孔子都從中和美學的基本觀點出發,十分重視文藝的思想內容和教化功能。孔子論詩,是從教育人成為有修養、有德行的人的目的出發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可見孔子是從對於人的政治思想(修身)的意義上來論詩樂的。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怨。邇之事文,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則更深刻地概括了詩的美學特性和意義。

「興"指詩可以道形象化的比喻促發人的聯想和想象,詩歌因為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所以有著藝術感染力,能感奮鼓舞人,這事實上也就是詩的美感愉悅功能。「觀」即觀察。孔子這「觀」的意義是豐富的,從觀的方式看,它不是側重理智的冷峻的直觀,而是帶有好噁愛憎色彩的觀察,以這種「觀"的物件來看,孔子側重說的是考察風俗的盛衰和政教的得失。

除這一主要物件外,他同時還提出了通過詩可以「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的功用。可見孔子關於詩歌的認識功能表現在認識社會和認識自然兩個方面。「群」即孔子所說的「群君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中的「群」。

孔子認為藝術是「美」和「善」的統一,因而詩歌既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又有其「善」道,從而提高人們的仁義之道之修養。所謂詩「可以怨,是從詩的社會意義上說的,也就是「怨刺上政"的意思,即詩具有批評不良政治的諷刺作用。但從詩本身的藝術特點來說,「怨」則是一種情感狀態,因而「詩可以怨」,廣而言之亦即詩是表現人們感情情緒的。

孔子看到了詩的這個特點, 必須著重指出的,孔子上述關於「詩」的「興觀群怨"的特點和意義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有時代的、宗法的具體內容的。

二、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開山祖,他的言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理論基礎,他的博學多才不僅表現在政治、哲學、倫理等方面,也反映在詩和樂的文藝才能上。孔子對於**有一定的研究和修養,據說他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所以他能彈琴、鼓瑟、擊磐、唱歌,孔子有關**的主要看法及談及撫琴的心情在《論語》中有所記載。樂曲的美妙優雅竟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感到「洋洋乎,盈耳哉」可見樂的審美效力有多麼大。

孔子從自己的親身實踐認識到樂的實際作用,由於樂能感化人心,使人去惡,逐漸達到「**」的目的,所以禮樂是當時社會上的君子必須具備的修養科目。孔子認為「**」,既要具有智慧型、廉潔、勇猛等品德和才藝,還要有禮和樂的修養。在孔子的心目中「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仍是個人修養的最好和最高標準。

在孔子的這些言論中,我們可以看出樂與人格修養的密切關係。孔子所側重的是禮樂的精神實質,用它既可以建立起個人的崇高的品格,又可以圖謀社會的普遍的幸福。

孔子看重樂,也不僅是為了個人的修養或「**」。 他說:「移風易俗,非樂莫善」。

很明顯,就是把樂的效力應用在政治上、社會上。然而,孔子認為,並不是所有的「樂」都具有「美」和「善」的感化、教育的作用和意義的。在孔子看來,在「樂」的領域中存在著兩種對立的 「樂」的矛盾和鬥爭。

孔子說:「惡紫之寺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朱」即「美善」即「醜惡」。

孔子是站在儒學的立場上來看待「樂」領域中的矛盾和鬥爭的,他崇尚先王的雅樂,惡鄭聲,.是因為「鄭聲淫」,就是不合禮,被儒家斥之為亂世之音、亡國之音的樂。所謂「和樂」、「雅樂」在儒家看來則是至高無上、盡善盡美的**,如被孔子一直推崇的《韶》等。

從孔子留給我們不多的樂論中可以看出,他是很看重樂的倫理教化和輔助政治的作用的。但是,孔子也並沒有忘記樂的特點,「樂者,樂也」。人們正是通過對樂的欣賞而陶冶自己的心情,也可以說,孔子是把樂作為對人們施行教化的工具,是把樂的審美享受作為施行倫理教化的媒介手段。

三、「文」是孔子思想的乙個重要範疇,《論語》中談及「文」的地方甚多,其意義也是多方面的。第一指西周的文化。 第二是指人們所要求得的知識學問。

第三是孔子一貫主張的「文質兼備」即「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 後君子」。這裡,孔子看到了事物的「文」與「質」的矛盾統一的關係,認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只有「文質彬彬」即形式與內容達到和諧的統一,才是最好的。

但是,孔子並不是抽象地談論「文」與「質」,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問題的,因為孔子認為「博學於文」必須「約之以禮」才是好的,所以「文」與「質」,必須統一在「禮」的基礎上才是好的。只有「約之以禮」才能達到真正的「文質彬彬」。這表明孔子雖然主張「文質兼備」但是,在進行具體的美學評價時所持的原則和方法,則是先「質」 而後「文」的。

這一點,實際上是貫徹在孔子的整個美學思想之中的。

孔子認為「文學」是用語言表達思想的,他說「辭, 達而已矣」。並說「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辭」和「言」即是表達人的思想的,因而知其言辭,就是以知以之其為人了。

雖然,「文學」是用語言文辭來表達思想的,但並非所有的「文學」都是好的。孔子說: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孔子要求「文學」作者必須是乙個「有德者」,否則,是不能作出好的「文學」來的。可見孔子雖然主張「文質兼備」但是還是以 「德」為首要,以「言」為其次的。這也說明孔子意識到了「德」與「言」是既矛盾而又統一的。

這正如他對於「樂" 的要求:「盡善」與「盡美」的統一一樣。

另一方面,孔子常說:「誌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這就是說即使你是乙個「有德」者,要用語言來表現自己的「志」(思想),但是如果「言之無文」,即缺少文采, 也仍然是不好的,因為「言之無文」自然不會有感人的力量,所以也就不會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因此,孔子主張:「其旨遠,其辭文。」也就是要做到「辭」文與「旨」(質)的和諧的統一。

這裡,要說明的孔子所說的「辭,達而己矣。」不能把它理解為只要文辭通達而不要文采之美了。從孔子的整個美學思想來看,他在進行具體的美學評價時,所持的原則和方法,仍然是先「質」而後「文」的,先「德」而後 「言」,或者先「善」,而後「美」的。

例如,他論《詩》雲:「《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可見孔子首先重在內容上評價《詩》,然後才在「言」,或「文」上肯定《詩》。再如,孔子說:「《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這也表明孔子首先從「不淫」「不傷」和「善」「質」 上來評價《關睢》的。而且,也正因為《關睢》具有這樣的內容,在孔子看來,它才是「美」的。這些都是以說明孔子美

學的批評的方法是以「善」「德」或「質」為首要, 以「美」「言」或「文」為其次的。

綜上所述,孔子的美學思想接觸了「美」與「善」 、「文」與「質」「言」、「言」與「德」及「禮」與「詩」「樂」 的關係等問題,意識到他們之間的矛盾統一的關係,具有啟發人們從辯證觀點來看待這些問題的作用和意義。同時, 孔子對「美」與「善」、「文」,與「質」、「禮」與「樂」及「詩」等美學概念和範疇的意義和特點,特別是對於「詩」「樂」的藝術特點和意義都有所闡發,在春秋時代是一種獨特的見解,為儒家美學理論奠定了基礎,對於中國古代美學理論的發展是有一定的歷史意義的,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孔子的美學思想與他的政治思想是密切聯絡在一起的,他用唯心主義先驗理論的觀點和功用論來看待美學和文藝,孔子所著眼的情感也是建立在宗法和血緣關係上的,而且還要符合於「仁」「禮」的道德規範,這又充分表現了他文藝觀的嚴重歷史侷限性。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麼,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儒家思想十分豐富。就個體講,有仁 義 禮 智 聖 信 恕 忠 孝 悌等思想。比照元素論,古人開出過三德 五行 六德等德目。孔孟講的是 聖 端 董仲舒改為 信 端。仁 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 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 ...

論語中孔子講的三達德指的是什麼

論語 中沒有直接提到 三達德 或者 三大德 論語 記載孔子提出君子有 三戒 三畏 三戒 是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三畏 是 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季氏 另外,子張 篇中記載子夏說 君子有...

《論語》中孔子所說的「君子」是什麼樣的人

於丹 論語 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 君子 指 自己 或 別人 論語 中孔子所說的 君子 是什麼樣的人 於丹 論語 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 大家讀 論語 會發現,這裡面經常出現乙個詞 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乙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麼是君子呢?君子 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