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有哪些特點

2021-03-04 01:11:20 字數 5944 閱讀 1151

1樓:lz只要採納

一、廣泛強烈的藝術對比

二、真切傳神的細節描寫

三、利用藝術誇張,產生強烈的諷刺效果。

四、清新生動的文學語言

《儒林外史》通過不和諧的人和事進行婉曲而又鋒利的諷刺。五河縣鹽商送老太太入節孝祠,張燈結綵,鼓樂喧天,滿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滿堂有知縣、學師等**設祭,莊嚴肅穆。但鹽商方老六卻和乙個賣花牙婆伏在欄杆上看執事,「權牙婆一手扶著欄杆,一手拉開褲腰捉蝨子,捉著,乙個乙個往嘴裡送」。

把崇高、莊嚴與滑稽、輕佻組合在一起,化崇高、莊嚴為滑稽可笑。

《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學風格。吳敬梓能夠真實地展示出諷刺物件中戚諧組合、悲喜交織的二重結構,顯示出滑稽的現實背後隱藏著的悲劇性內蘊,從而給讀者以雙重的審美感受。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發瘋,馬二先生對御書樓頂禮膜拜,王玉輝勸女殉夫的大笑等。

這瞬間的行為是以他們的全部生命為潛台詞的,所以這瞬間的可笑又蘊含著深沉的悲哀,這最惹人發笑的片刻恰恰是內在悲劇性最強烈的地方。作者敏銳地捕捉人物瞬間行為,把對百年知識分子命運的反思和他們瞬間的行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諷刺具有文化容量和社會意義。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有哪些特點

2樓:匿名使用者

下面就《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作幾點具體分析。

第一、《儒林外史》善於通過人物的外貌、言行描寫,表達對人物的嘲諷之情。

例如,第二回裡,薛家集的乙個小鄉官夏總甲,作者把他寫成了乙個鄉間土皇帝形象。你看他:「兩隻紅眼邊,一副鍋鐵臉,幾根黃鬍子,歪戴著瓦楞帽,身上青佈衣服就如油簍一般;手裡拿著一根趕驢的鞭子,走進門來,和眾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好乙個「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乙個動作活畫出了夏總甲在鄉民面前的傲慢做大。他為什麼能如此目中無人?他的衣服怎麼「就如油簍一般」?

作者接著描寫他的一番話語,巧妙揭開了這個謎。

「俺如今倒不如你們務農的快活了。想這新年大節,老爺衙門裡,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貼子來。我怎好不去賀節?

每日騎著這個驢,上縣下鄉,跑得昏頭暈腦。從新年這七八日,何曾得乙個閒?恨不得長出兩張嘴來,還吃不退。

」這個土皇帝的矯情炫耀多麼令人生厭!而讀者的這種認識是從字裡行間領會出來的,並不是作者明白告訴的。

吳敬梓十分痛恨迷信風水,在四十四回中,他借書中人物杜少卿說過,最好請朝廷立個法,將那些騙人的風水先生的頭砍下來,將那些因風水迷信而遷祖墳的人凌遲處死。在第四十五回中,作者描寫了兩個風水先生餘殷、餘富,這兩個人物身上,寄寓了作者強烈的憎惡之情,寫這兩個人物,主要運用了動作描寫。

余家兄弟二人為一人的祖墳看風水,那主人拿來紅布口袋裝著的幾塊土,餘殷「拿出一塊土來放在面前,把頭歪在右邊看了一會,把頭歪在左邊又看了一會,拿手指掐下一塊土來,送在嘴裡,歪著嘴亂嚼。」「餘敷把土接在手裡,拿在燈底下,翻過來又把正面看了一會,翻過來又把反面看了一會,也掐了一塊土送在嘴裡,閉著嘴,閉著眼,慢慢的嚼。嚼了半日,睜開眼,又把那土拿在鼻子跟前儘著聞。

」為了讓主人看得清楚,餘殷用手蘸著酒水,在桌上亂畫。還揀了兩根麵條,在桌子上做了個彎彎曲曲的長龍,睜著眼道:「我這要出個狀元,葬下去中了一甲第二也算不得,就把我的兩隻眼睛剜掉了!

」作者在這段文字中,生動而略有誇張地描寫了余家二兄弟各種可笑、可鄙的動作,語言極盡諷刺。那風水之事,本是無稽之談,而余氏兄弟卻把它搞得神秘莫測,既便真有風水,果然能從一塊土上看出來、嚼出來、聞出來?還發誓賭咒說那樣騙人的大話。

第二、善於通過描寫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來表現諷刺意義。

第四回中,范進中舉後,他的母親「歡喜」死了,在尊制丁憂期間,去拜訪湯知縣。席上擺的是燕窩、雞、鴨、柔魚、苦瓜,餐具是銀鑲杯箸。範進退前縮後不肯用銀鑲杯箸,湯知縣忙換了磁杯和象箸,范進還不肯用,隨即又換了一雙白色的竹筷,這才用了。

湯知縣擔心范進「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落後看見他在燕窩碗裡揀了乙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裡,方才放心」。這段故事中作者對范進前後矛盾的行為進行了客觀冷靜的敘述,含蓄深刻地諷刺了范進的虛偽。

魯迅讚賞這段文字是「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誠微詞之妙選,亦狙擊之辣手矣」。

又如同一回中,嚴貢生正在向人吹噓:「小弟只是乙個為人率真,在鄉里之間,從來不曉得佔人寸絲半粟的便宜……」正在這時,他家的乙個小廝進來說:「早上關的那口豬,那人來討了。

正在家裡吵哩。」作者巧妙將嚴貢生言行的矛盾組織在一起,達到了批判諷刺的效果。再如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常把女婿罵得狗血噴頭,說范進「尖嘴猴腮 」、「現世寶窮鬼「、」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極盡羞辱;中舉以後,胡屠戶就說范進是「天上的星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開口「賢婿」,閉口 「老爺」。

這就活畫出這個市儈小人的醜惡嘴臉。

第三、通過故事情節的前後對比來表達諷刺意義。

有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諷刺意義的表達,是通過故事情節的前後對比來完成的,這要求讀者在閱讀**時,要前瞻後顧,綜合體味。

第二回中,周進六十多歲了,還以老童生的身份在薛家集觀音庵教私塾,一年才十二兩館銀,生活窘困,地位低下,村中新中秀才青年梅玖也奚落他。別人待客,雖然他年紀大,但梅相公茶杯中有棗,他只是清茶。到第七回中,周進中了進士,做了官以後,梅玖就無恥地冒充自己是周進的學生,薛家集的觀音庵裡也供起了周進的長生牌位。

梅玖見了周進早年寫的一幅對聯,貼在牆上,紅紙都發白了,竟吩咐和尚用水噴了,剝下來,裝裱收藏。這一對比既寫出了周進做官前後迥然不同的境遇,也寫出了秀才梅玖的庸俗勢利以及社會上一般人的趨炎附勢。

所以,《儒林外史》的諷刺,不僅僅是對人物的諷刺,更是對當時社會的各種現象的揭露、控訴和批判。**對匡超人這個形象的塑造也主要運用了前後對比手法,揭露了科舉制度和不良社會風氣對讀書人的腐蝕危害。

匡超人本是貧寒人家子弟,有一些小聰明,因生計流落杭州,靠拆字度日,父親病重也回不了家。馬二先生見他年輕好學,又有孝心,便資助他回家的路費和回家後做生意的銀兩。匡超人回家後,一面侍奉癱瘓在床的父親,一面用馬二先生的錢做磨豆腐殺豬的小生意,晚上還在燈下讀文章。

這時的匡超人勤苦、孝順、誠懇,**的筆墨之間充滿了讚揚。後來匡超人考上了秀才,到城裡結交了一批名士、老爺,也開始批八股文選本,為攀富貴,停妻再娶;為抬高自己,竟忘恩負義貶低馬二先生的選本。吹噓自己的選本,一出書客人爭賣不到手,甚至外國都有流傳。

「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書案上,香火蠟燭,供著先儒匡子之神位」。八股文外國誰讀?古人把已去逝之儒稱「先儒」,匡超人無知吹牛竟如此!

以做官為釣餌的八股考試,導致讀書人熱衷功名利祿,輕視學業品行,匡超人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中,由乙個質樸少年蛻變成了無恥之徒,作品通過這個人物前後品行的對比,深刻批判了科舉制度。

第四、諷刺的基調中對不同的人物寄寓了不同的感情。

吳敬梓在諷刺的基調中對不同的人物寄寓了不同的感情,有的諷刺是無情地鞭撻,有的諷刺則包含著同情和憐憫。

人們熟知的嚴監生臨死時伸著兩個指頭不肯嚥氣,示意家人燈盞裡點著兩根燈草太費油了的故事,體現了作者對鄉紳極端慳吝的無情嘲諷。

又如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周進中了進士之後,欽點廣東學道,主持童生考試,初拿到年已五十四歲、共考過二十餘次的老童生范進的卷子,認為寫得不好;坐了一會兒,還不見人交卷,又拿來范進的卷子看了一遍,覺得有些意思;過了一會兒,第三次又看了一遍,不覺嘆息,這是「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立刻把范進定為第一名。這一場面描寫,表面上客觀冷靜,實則對科舉制度進行了辛辣的嘲弄和徹底地批判。那範進果有真才,為何二十餘次考不進學?

周進果有慧眼,為何三遍才看明白這卷子?若不是半天無人交卷,周進會看第二遍、第三遍麼?別的考生還沒完全交卷,如何就能定范進第一?

那范進若無真才,周進讚嘆的「天地間之至文」、「一字一珠」,豈不是胡扯?科舉考試之無憑可見一斑!

可是,我們在閱讀有些人物的故事時,覺得這些人可笑、可鄙、甚至可憎,但同時也覺得他們很慘,十分可憐;我們會發笑,但也低頭沉思,覺得難過。

范進中舉後而發瘋,范進老母因歡喜而一命嗚呼;周進六十多歲了,一輩子的老童生,還未進過貢院的考場,經朋友幫助到貢院一遊,不覺觸景生情,悲上心來,頭撞號板,號啕大哭,直哭得兩眼流出血來。這些被科舉制度捉弄的人,令人覺得可笑又可悲。魯編修的女兒魯小姐,容貌美麗,又是乙個自幼讀八股文章的「女才子」,在父親的教導下,「曉妝台畔,刺繡床前;擺滿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黃爛然,蠅頭細批。

」可是招贅的丈夫蘧公孫對舉業卻毫無興趣,惹得她萬分痛苦,最後只好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每天抱著四歲的兒子,講「四書」,讀「八股」,通宵達旦,夜以繼日。這些畸形性格的人物,寄託了作者多麼複雜的思想感情。

老秀才王玉輝的三女兒丈夫病亡,她發誓絕食殉夫,他的公婆、母親都勸她螻蟻貪生。而王玉輝卻勸女兒:「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情」,平靜地看書寫字。

女兒絕食八天後死了,他老婆哭得死去活來,王玉輝卻罵道:「你這呆子,他這死得好,只怕我將來不能像他這乙個好題目死哩。」因仰天大笑:

「死得好!死得好!」讀書把人讀得如此瘋狂無人性,真令人毛骨悚然。

為了揭示封建吃人禮教與善良人性之間的矛盾,作者接著寫了王玉輝到女兒入烈女祠大祭時,倒傷心不肯來了。後來出遊在蘇州的運河裡,見船上乙個穿白衣的少年婦人時,「又想起女兒,心裡哽咽,那熱淚直滾出來。」作者對王玉輝的描寫,既有嚴厲的批判,又有深切的同情。

像周進、范進、魯小姐、王玉輝和匡超人這些人物的人生遭際,不僅是他們各自的性格的體現,更是當時社會環境的反映——科舉制度、封建禮教、不良社會風氣愚弄了他們、摧殘了他們、浸染了他們。

第五、《儒林外史》中一些隱晦的諷刺。

前面已論及,《儒林外史》的諷刺主要運用白描手法,文字樸素、含蓄,諷刺意義的表現,或由人物自我言行的牴觸,或由情節的前後對比,或由書中另一人點破——匡超人「先儒」之誤就由牛布衣點破。總之,大都含蓄而不隱晦,但是,也有個別諷刺故事因牽扯到一些歷史掌故、古人詩文等,一般讀者不易看出。

第四回中,鄉紳張靜齋向湯知縣和范進講了一段劉基的故事。「他(劉基)是洪武三年開科的進士,『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後來入了翰林,洪武私行到他家,猶如『雪夜訪普』的一般。恰好江南張王送了他一罈小菜,當面開啟看,都是些瓜子金,洪武聖上惱了,說道:

『他以為天下事都靠著你們書生!』到第二日,把劉老先生貶為青田知縣,又用藥擺死了。」

這段文字中的劉基,即明初開國功臣有名的劉伯溫,他其實是元末進士,老家在青田縣,並未做過青田知縣。「雪夜訪普」是宋朝趙匡胤和大臣趙普的事,送瓜子金一事,也是此二人的故事,而張靜齋張冠李戴,弄成朱元璋、劉基和張士成的事了。還可笑的是,聽者范進、湯知縣都信以為真,乙個知縣、兩個舉人,都是科舉出身的人。

竟連本朝的事都不知道!這就是科舉制度培養出來的文化人。這個故事講得不動聲色,有點隱晦,但了解了底細,不得不佩服作者諷刺得辛辣。

第九回,婁

三、婁四公子兩次拜訪所謂的名士楊執中,都未遇到,在船艙底下揀到一片紙,「兩公子開啟一看,是一副素紙,上面寫著一首七言絕句詩道:『不敢妄為些子事,只因曾讀數行書。嚴霜烈日皆經過,次第春風到草廬。

』後面一行寫『楓林拙叟楊允草』。兩公子看罷,不勝嘆息,說:『這先生襟懷沖淡,其實可敬!

只我兩人怎麼這般難會?』」

兩公子所見的這幾句詩,本是元代呂思成的一首律詩的後四句,並非七言絕句。楊執中(名允)抄襲以欺世盜名,婁

三、婁四公子雖滿懷對名士的美好幻想,但不學無知,恰恰被騙,對楊執中越加仰慕之至。名士自是假名士,一心學古人禮賢下士的公子也是有眼無珠、自我陶醉的可笑之人。這個諷刺也是比較隱晦的。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有極高的成就,魯迅先生認為《儒林外史》產生之前,我國**還沒有一部「足稱諷刺之書」,在它出現之後,「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中國**史略》)。《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國古代諷刺**的基礎,為以後諷刺**的發闢了廣闊的道路。晚清譴責**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的目睹之怪現狀》等,明顯受了《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影響。

有名的段落如《官場現形記》中「制台見洋人」(五十回),《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苟觀察(苟才)逼使寡媳去做制台的姨太太(八十九回)。魯迅先生非常推崇《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並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有所借鑑。他的**《孔乙己》,主題也是批判科舉制度的,作品巧妙選取了酒店小夥計這一單純無知的敘述角度,而使敘述文字顯得客觀、平淡、冷靜,那孔乙己的悲慘遭遇讓我們想到了未發達時的周進、范進,孔乙己講茴香豆「茴」字的四種寫法,也讓我們想到了馬二先生的愚腐和誠懇。

我們還可以從當代作家阿城的創作可看出受《儒林外史》影響的痕跡,他的**《棋王》白描手法運用得很好,他的散文《父親》,平靜中包含著強烈的感情,含蓄深刻,使人耳目一新。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它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豐富了我國古代文學寶庫,為後人留下乙份珍貴的、可資借鑑的遺產。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有哪些特點

一 廣泛強烈的藝術對比 二 真切傳神的細節描寫 三 利用藝術誇張,產生強烈的諷刺效果。四 清新生動的文學語言 儒林外史 通過不和諧的人和事進行婉曲而又鋒利的諷刺。五河縣鹽商送老太太入節孝祠,張燈結綵,鼓樂喧天,滿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滿堂有知縣 學師等 設祭,莊嚴肅穆。但鹽商方老六卻和乙個賣花牙婆伏在...

儒林外史的簡介,儒林外史簡介

儒林外史 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 魯迅先生評為 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馮沅君 陸侃如合著的 中國文學史簡編 認為 大醇小疵 全書故事情節雖沒有乙個主幹,可是有乙個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 惡劣的社會...

儒林外史 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儒林外史 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王冕 王冕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作者據此進行了改編。王冕在 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個 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點,正如回目所說 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 王冕作為乙個士人作為乙個 名流 在他身上體現著中國士人的精神。范進 范進時年五十餘歲,連秀才都沒考中,家中窮困不堪,他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