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如來佛的句子,描寫如來佛祖的句子

2021-03-04 00:33:55 字數 6494 閱讀 5939

1樓:嫣然怡情

佛說:「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佛說:萬發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佛說:緣起即滅,緣生已空

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ぷ╮人生╭ぷ╯

佛說:讓我普渡芸芸眾生

佛說:世間萬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萬物

佛說:凡事都是有定數的,不能強求

佛說:忘記並不等於從未存在,一切自在**於選擇,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

佛說:握緊拳頭,你的手裡是空的;伸開手掌,你擁有全世界。

��佛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亦無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佛說:千燈萬盞,不如心燈一盞

��佛說:人就是苦今生修來生。

��佛說: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

��佛說:這世間,人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諸多煩惱,煩惱無以排遣故有心結,人就陷入「無明」狀態中,從而造下種種惑業。

��佛說:放下紅塵之事得人間大道!好淬鍊舍利子得正菩提!渾忘世間一切煩惱。風聲,雨聲,一世的相思。涅磐,頓悟,一世的禪鋒。

��佛說: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於生滅,心便能寂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恆的喜樂。人因企求永遠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佛說:每一滴水都是海。人因有自我,便產生了痛苦!由自我的觀點產生了過去、未來,產生了好、壞、順、逆,人一直活在企盼與慾望中。當小我消失變成無我時,

那滴海水即溶入了海洋而得到了自在

��佛說:不可因傳說而信以為真;不可因經典所載而信以為真;不可因合乎傳統而信以為真;不可因合乎邏輯而信以為真;不可因根據哲理而信以為真;不可因權威而信以為真。人藉著自己一生的實踐可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

描寫如來佛祖的句子

2樓:匿名使用者

如來佛祖,是西方來極樂世界釋源迦牟尼尊者。在西牛bai賀洲天竺靈山du鷲峰頂上修得丈六金身

zhi。此人神通廣大,法dao力無邊。是真如,是絕對真理,如來,是掌握著絕對真理來到世上說法以普渡眾生的聖者。

如來佛祖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最高統治者、最高法力神通的代表、慈悲濟世修真正善的佛。

3樓:我隨風動

如來佛祖來,是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自尊者。bai在西牛賀洲天竺du靈山鷲峰頂上修得丈zhi六金身。此人dao神通廣大,法力無邊。

是真如,是絕對真理,如來,是掌握著絕對真理來到世上說法以普渡眾生的聖者。如來佛祖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最高統治者、最高法力神通的代表、慈悲濟世修真正善的佛。

形容佛像的句子

4樓:弒天的紅魔

地藏贊地藏菩薩妙難倫。化現金容處處分。

三途六道聞妙法。四生十類蒙慈恩。

明珠照徹天堂路。金錫振開地獄門。

累劫親姻蒙接引。九蓮台畔禮慈尊。

南無九華山幽冥世界。地藏菩薩摩訶薩。

地藏菩薩靈感歌

南無地藏王菩薩。昔為慈孝心。弘願渡母娘。

諸佛前弘願廣。分身化十方。

如意寶命珠。降魔金錫杖。

聖號若稱揚。消災除罪障。

大慈大願。十輪拔苦。本尊地藏王。

慈悲不可量。悲願如海洋。

忉利天禮法王。世尊囑地藏。

彌勒未生前。娑婆作慈航。

願佛莫憂傷。願佛莫憂傷。

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猶示聲聞相。

南無地藏王菩薩。降跡新羅鄉。

渡海入大唐。九華山建道場。

閔公修供養。化一袈裟地。遍覆九子峰。

大願地藏王。大願地藏王。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大願地藏王。

阿彌陀佛贊

西方極樂世界尊,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常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紺眼泓澄四大海,

光明演出諸毛孔,一孔遍含諸大千。

一界中有河沙佛,佛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復如是,作是觀者隨現前。

以觀佛身見佛心,眾生憶想見化佛,

從相入得無生忍,以三昧受無邊慈。

佛身無量廣無邊,化導以彼宿願力,

有憶想者得成就,神通如意滿虛空。

眾生三種具三心,精進勇猛無退轉,

即得如來手接引,七寶宮殿大光明。

其身踴躍金剛臺,隨從佛後彈指頃,

行大乘解第一義,即生七寶蓮池中。

阿彌陀佛大慈悲,十力威德難贊說,

稱名一聲起一念,八十億劫罪皆除,

以是濟拔無有窮,是以名為無量壽。

昔世尊居耆闍崛,與大眾說妙因緣。

離憂惱與閻浮提,超脫一切諸苦趣,

淨妙國即極樂界,修三福發菩提心。

作是念者住堅專,故說無量壽佛觀,

如是功德不可說,不可說者妙光明。

無量清淨平等施,五濁眾生鹹作佛,

斷彼一切顛倒想,猶如以水投海中。

濕性混合無不同,雖有聖智難分別,

描寫佛像的句子有哪些?

5樓:王紅霞

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岩壁上,雄居凌雲山棲鸞峰西壁。這尊舉世無雙的唐代石刻彌勒佛坐像,依山鑿成,通高71公尺,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廣額豐頤,臨江端坐,溫文爾雅,雍容大度,慈祥端莊,神勢肅穆,令人肅然起敬,仰慕神往。

遊走在佛殿裡,那些精湛的雕像,禪寂的色彩,蘊藏了內斂而靈逸的佛文化。立佛、臥佛、坐佛,穹頂圓身的印度佛殿,宮殿樣式的中國佛殿,尖頂方身的泰國佛殿,沉浸在氤氳的煙雨中與縹緲的香火裡,和著山水風月、詩詞書畫、戲曲評彈,禪機仙氣……寺院彷彿永遠都是這樣,就連屋頂的青瓦都澄澈明朗。微翹的簷角,孤傲地眺望遠方,不是將誰等待,亦不是為誰送別。

6樓:匿名使用者

1、來到了寺廟的**,一座「大雄寶殿」我情不自禁進了大門,一位頭戴黑珠、伸手張指,的「如來佛祖」呈現在我的眼前。旁邊十八羅漢、觀音菩薩等。

2、走出建築物,立馬就看見了一座舊得不能再舊的寺廟,它的屋角、屋簷都沾滿了塵土,看起來十分陰森,在傍晚霞光的照射下它就像一棟「鬼屋」。

3、走進寺廟,我看見一尊巨大的佛。描寫寺廟的句子。走出寺廟,就看見乙個池塘叫放生池,放生池裡有乙隻烏龜,它游得可真「快」,可稱「游泳健將」了。

4、俯瞰南完寺全景,廟廓綠樹環抱,花草簇擁,還有那栩栩如生的摩崖雕像,使我感到如坐雲端,遨遊於仙境,無限快活。

5、寺院周圍,那九座富有色彩的山巒,像正在開屏的孔雀,那艷麗迷人的尾巴環抱著孔雀頭——潭柘寺。

6、那映在綠樹叢中的寺院,杏黃色的院牆,青灰色的殿脊,蒼綠色的參天古木,全都沐浴在玫瑰紅的朝霞之中。

7、張飛廟是長江上游的一顆明珠,它位於雲陽縣城南岸,號稱巴蜀第一勝景。

8、走進寺門,跨過門檻,在前面有一尊釋迦牟尼的塑像,樣子不好看,我便朝他做了個鬼臉。旁邊有幾個和尚一邊念經,一邊打坐。描寫寺廟的句子。

妙果寺牆上還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一看就知道有一些年頭。這些建築物的木樁經過時間的侵蝕,有一些外皮已經剝落,顯得十分破舊。

9、離杭州西湖不遠的地方,有一座聽不到念經誦佛之聲,也聽不到悠揚鐘聲的寺廟,它,就是岳王廟。

10、走到大院**,抬頭便是一望無際的天空,寺雖小,卻有一種不衰的感覺。寺裡若無他人,寂靜的空氣中,幾隻鳥兒唱歌,聽著就十分悠然。這時,乙個老和尚走了過來,向我們問好,我們也向他一拜。

剛拜完,老和尚便疾步離開。我有一點好奇,想出跟蹤一計,偷偷跟著老和尚前行。

11、大昭寺是信教徒和藏族人朝佛的聖地。這時香菸繚繞,絡繹不絕的朝拜者趕到這裡,他們雙手合十,舉過胸、額、頭,然後平撲在地上。天天如此,以致使石板許多地方都凹了下去。

12、抬頭望廟頂,令人眼花繚亂。那乙個個佛爺凸起的臉也宛如夏季夜空數不清的星斗,它們神態各異,千姿百態。

13、寺廟一定藏在深山中,我畫了一步步的石板路,彎彎曲曲,一直延伸到山頂,路上,有挑水的和尚,有絡繹不絕的香客,他們手提籃子,籃子裡裝了水果、食物、香……他們一直往前走,看起來非常虔誠。

14、恆山懸空寺,全寺緊緊貼在恆山的懸崖峭壁上,僅用一柱支撐,十分驚險,似乎隨時都會掉下來,令人望而生畏。

15、遠遠望去,普先禪寺就像天宮一樣。那一排排、一棟棟的建築物映入我的眼簾。我迫不及待地跨進大門,啊!這裡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建築物上雕刻著各種各樣的圖案,顏色鮮豔奪目。

描寫「佛像」的句子有哪些?

7樓:優質

1、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岩壁上,雄居凌雲山棲鸞峰西壁。這尊舉世無雙的唐代石刻彌勒佛坐像,依山鑿成,通高71公尺,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廣額豐頤,臨江端坐,溫文爾雅,雍容大度,慈祥端莊,神勢肅穆,令人肅然起敬,仰慕神往。

2、大佛,我知道進四川的路很難走。我爺爺小的時候,就常常迷失在李白的《蜀道難》裡。汶川**的餘波,至今還在我的心弦上激盪。

還有那氣勢磅礴的泥石流,又在不斷折磨我的憧憬。我脆弱,弱不禁風呵。踏破千山萬水,只有您的偉岸;您的慈祥,才是我心中可以做夢的一方淨土。

3、頻大渡河,倚青衣江,屛臨岷江,匯流三江,頭與山齊,雙手撫膝,體態勻稱,神態肅立,超凡脫俗,壯實雙膀,飽滿胸膛,尚肥時尚。

4、樂山大佛被世人稱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這句話形象地概括出了樂山大佛氣勢磅礴的特點。尤為奇特的是遠眺大佛的時候,它又象乙個臥佛,遊客從岷江對岸眺望,只見巨佛身姿分明。仰天長臥,其壯美堪稱天下一絕!

5、首先去參觀了菩薩頂。它位於五台山靈鷲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建立於北魏孝文帝時,清康熙年間改成黃廟,位居黃廟之首。

雄偉莊嚴的大雄寶殿,矗立在我的眼前,散發著古色古香的韻味。它那紅牆金瓦、飛簷斗拱、裊裊香菸、彩色的幡旗、慈祥的菩薩以及紅衣裸臂的喇嘛,都讓我倍感熟悉、親切。佛法無邊,廣渡有緣人。

6、法門寺靈光萬丈,忽得黯淡了多少名山古剎,扶搖而公升中天,顯赫得可以。慶幸的是,此塔之倒塌,適逢國運昌盛,不僅袒裸之佛指舍利能得到恰當的呵護,禮佛自在,信徒無慮,高山仰止。而且供奉的大唐曠世稀珍得以展示,物華天寶,照顧有加,光宗耀祖,億眾同輝。

凡此種種,為錦鏽中華濃墨重彩、力透紙背地塗抹了如椽的一筆。

7、大佛,不知何時,那海鷗戀上了高爾基的海燕。在乙個無月的夜晚,私奔到茫茫的大海浬去了。於是,我失去了心中的那一抹苦戀著的霞光,只剩下乙個孤獨的清影。

我在追尋。追尋那枚剛剛消失的、收藏著我一片旖旎的紅月亮。

8、古剎悠悠,寶塔巍巍,法門寺在裊裊香菸和梵音中依舊散發著佛門特有的莊嚴和肅穆的氣息,聽著鐘鼓樓響亮的鐘罄之聲,心境或許會得到一種解脫,對紅塵的紛爭或許看的更深更透,似乎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詮釋了。

9、遊走在佛殿裡,那些精湛的雕像,禪寂的色彩,蘊藏了內斂而靈逸的佛文化。立佛、臥佛、坐佛,穹頂圓身的印度佛殿,宮殿樣式的中國佛殿,尖頂方身的泰國佛殿,沉浸在氤氳的煙雨中與縹緲的香火裡,和著山水風月、詩詞書畫、戲曲評彈,禪機仙氣……寺院彷彿永遠都是這樣,就連屋頂的青瓦都澄澈明朗。微翹的簷角,孤傲地眺望遠方,不是將誰等待,亦不是為誰送別。

10、這就是聞名於世的樂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雄偉、壯觀的佛,通高有七十一公尺,肩膀的寬度是二十四公尺,頭的直徑是約十公尺,耳朵有七公尺長,嘴巴和眼睛的長度大約是三點三公尺,眉毛和鼻子的長度是五點六公尺,頸高有三公尺,指長八點三公尺,從膝蓋到腳背有二十八公尺,腳的寬度是八點五公尺,頭上的髮髻有一千二百一十個。樂山大佛雄偉壯觀,人們形容它: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11、世人痴心向佛,真正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幾個?讓沉思引領著步履去追尋另一處情境,登上了清涼臺。清涼臺是中國佛經的起始的端點。

細碎的陽光從禪房兩兩相望的瓦簷遺漏下來,像是陡落一束束經年的舊事。尋覓清涼臺,亦是尋覓普照在廟宇間的佛法,還有沉沒於流光中的古韻。

12、凌雲石刻佛彌勒,鑿壁臨江鬼斧工,風雨千年侵蝕久,巍然屹立笑江風,腳踏江沿勢穩平,自然靠壁顯神靈,助民慎過三江口,飛躍灘頭化險情,赤縣古佛呈異彩,為民福祿送光明,平息水患三江靜,護佑千年享太平。

13、長方形院落的白馬寺,紅牆黛瓦,古色古香,尤有齊雲塔的映襯,更顯得莊嚴古樸。寺內,主要有天王殿、大佛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四大殿堂。在諸殿眾多佛像中,大佛殿上的釋迦牟尼尤為凸顯,連觀音菩薩也在其後;天王殿上的笑佛彌勒,無拘無束,袒胸露腹,滿面堆笑,那笑,是一種智者的笑,是看穿一切的笑,笑世人的滿腹心思,笑這世上剪不斷理還亂的一切紛爭。

面對笑佛彌勒,使人想到了大漠揚沙,不覺溢位幾份禪意,一聲嘆息之後,頓時便感到輕鬆了許多。

14、大佛的正前面是岷江,微風吹來,讓人神清氣爽。岷江的水真綠啊,綠得象一塊碧玉 ;岷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象一面鏡子,把一片片鬱鬱蔥蔥的樹林都倒映出來了,太陽光照到水面上,水面依舊是風平浪靜的、紋絲不動的,陽光又反射到大佛的身上,大佛就象披著一件閃閃發光的袈裟。近看大佛,只見大佛頷首低眉、若有所思。

它的眼睛慈祥地凝視著遠方,好象在乞求上天保佑好人一生平安。

15、觀世音尊菩薩即正法明如來佛主,在人世間的尊望與影響大眾是有目共睹的。他作為古佛,對地球人類有著特別的因緣,不僅時時刻刻在為眾生的幸福快樂而努力,還不畏艱難困苦為了眾生一再轉世到人間,作為一名普通人與大眾一起感受修行的艱難歷程,自度度人,引導世人脫離苦海。這就是菩薩的慈悲。

夢見如來佛祖,夢到如來佛祖了。

好夢。您有知道,您的本來面目嗎?尋找明師。修行。還全本來面目。夢見佛祖說明你以後會是佛祖的繼承者,快快去剃度出家吧!西遊記看多了吧 呵呵 夢到如來佛祖了。你這輩子不信佛,但是信佛的善根在你的阿賴耶識當中是有種子的,夢中阿賴耶識亂髮,不僅僅本生的記憶,過去生的記憶也可能在夢中發出夢境,有些人重複做同樣...

如來佛祖屬什麼生肖,如來佛是什麼生肖?

你好,答案是狗 屬狗的人性格 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也是原始社會中共同生活的夥伴,可以保護主人。對狗而言,只要與人類在一起,就自然會有食物,此種關係自古迄今都不變。狗與人的故事也不勝列舉,人人多少都能道出一些感人的狗故事,台灣北海岸有名的十八王公廟就是供著忠心救主人的一條狗 在街頭上,狗也可以幫助盲人...

如來佛原名叫什麼,如來佛祖的真名叫什麼

首先這句話問得就不是很規範,很多人收 西遊記 的影響,以為佛陀就叫佛祖,還叫如來或如來佛,這些都是謬傳,不符合佛教義理的。其實,一旦修成正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達到 佛 的境界,他就擁有了至少十個共用的名字,只要是成佛,統統都具足十號,所以十號是一切諸佛共同的稱號。十號裡面,第乙個是 如來 第二是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