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飲食文化經久不衰的原因是什麼

2021-03-04 08:53:41 字數 5523 閱讀 3810

1樓:快樂晨心

民以食為天。而且中國的節目很多都和飲食連在一起,想忘都難

中國飲食文化在先秦時期所奠定的理論基礎有哪些?

2樓:匿名使用者

先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

化進人真正形成時期。經過夏商周的近兩千年的發展,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特點已基本形成。在食物原料方面, 在周代「 五穀」 皆備, 並出現芋頭等雜糧; 蔬菜已有水生、陸生、菌類等數十種; 畜產品除豬、羊、牛、犬等常見品種外, 還有象、鹿、兔、鴿等, 基本原料已比原始社會大為豐富。

出現了大量的調味品, 除鹽以外, 又新增了怡、蜜等甜輔料, 用梅、桃煮成的酸醬和穀物發酵而成酸味料以及紫蘇、花椒、桂皮等香、辛味調料等。

並且當時的人們已發明冷藏、香料防腐、醋漬滅菌、乳酸發酵、糖潰等多種保鮮法。五味調和理論已經確立。可以說, 先秦時期在烹調理論方面已初步奠定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基礎。

末期《呂氏春秋· 本味篇》中假託伊尹對「 五味調和之說」 作出更明確的說明: 「 凡味之本, 水最為始。五味三材, 九沸九變, 火為之紀。

時疾時徐。滅腥去躁除擅, 必以其勝, 無失其理。調和之事, 必以甘酸苦辛鹹, 先後多少, 以齊甚微, 皆有自起。

鼎中之變, 精妙微纖, 口弗能言, 志弗能喻, 若射御之微, 陰陽之化, 四時之數」 。只有注重調和, 才能達到「 至味」 。「 五味調和之說」 成為後世烹調的指導思想, 同時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經久不衰的原動力之一

主副食搭配平衡膳食的理論已確立。《黃帝內經》明確提出:「 五穀為養, 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五菜為配」 的「 五穀為養」 之學說, 成為中國飲食文化千古不變的理論。

《論語· 鄉黨》, 其強調: 「 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色惡不食, 失飪不食, 不時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醬不食。

」 明確提出四大要素的標準, 後來又為中廚和美食家所繼承和發展, 在這個標準的刺激下, 促使廚藝在火候和刀功上都有所注重和創新。在飲食禮儀方面也開始走向完善。

3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理論基礎

【2】0、開 篇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者,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

所謂「食色性也」就說明「吃」其實是人類的一種天性。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作家、詩人、戲劇大師奧斯卡·王爾德的一部名劇中,其主角說:「我碰到麻煩時,吃是我唯一的安慰。

」 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飢,它往往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乙個小孩子生下來,親友要吃紅蛋表示喜慶。「蛋」表示著生命的延續,「吃蛋」寄寓著中國人傳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歲時要「吃」,十八歲時要「吃」,結婚時要「吃」,到了六十大壽,更要觥籌交錯地慶賀一番。

這種「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涵。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例如:

(第一,中國人善於在極普通的飲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與意義,哲學家和文學家更是如此,莊子認為上古社會美好,最值得人們回憶與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可以「鼓腹而游」,也就是在說在吃飽喝足以後能充分享受人生的樂趣。第二。中國人對付死神也象處理人際關係一樣,總是通過食物來疏通關係,西方人悼念亡者是一束鮮花。

但中國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麼,祭祀死人至少是同等待遇(一般還要高乙個檔次),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據鬼神的貴賤親疏和對他的期盼的大小決定祭祀食品的豐儉。這完全是與老百姓對付官吏衙門一樣。因此有人認為祭祀不過人對鬼神的賄賂。

)與其他國家的飲食生活比較,中國飲食文化屬於文化哲學範疇,具有與眾不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特徵:

【3】1) 中國飲食文化建立在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與「陽剛陰柔」學說基礎之上,以「天地人和」為根本,以「滋陰補陽」為目的。離開「滋陰補陽」,飲食就成了「飢不擇食」;離開天地自然,就喪失了飲食之源。北宋大文豪歐陽修詩云:

「大哉滄海何茫茫,天地百寶皆中藏」。

【4】2) 中國飲食文化起源於先秦諸子百家中的「農家」。農家以農為本,強調的生命意識以神農氏為始祖。主張「民以食為天」。

中國飲食文化特點是什麼?

4樓:小青蛙跳著走

中國飲食文化特點如下:

第一,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絡,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5樓:想飛的小強

第一,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公尺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蔔,還是乙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

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絡,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6樓:履霜

飲食文化的特點是,葷素搭配,主食與副食搭配,主食與湯搭配,講究的是色香味,營養的全面均衡

7樓:不知道嗯呢啊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講究色香味俱全,並且風味多樣,根據地域的不同做菜的方法也別有不同。

8樓:星華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之地。飲食文化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向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9樓:潤髮知乎

色香味俱全,生煎燉炒,應有盡有,更別說八大菜系,是中華美食代表!

10樓:隨意回答

但願能幫到你、希望採納,謝謝!

中國餐飲文化漫談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情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飢,它往往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折理,乙個小孩子生下來,親友要吃紅蛋表示喜慶。「蛋」表示著生命的延續,「吃蛋」寄寓著中國人傳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歲時要「吃」,十八歲時要「吃」,結婚時要「吃」,到了六十大壽,更要觥籌交錯地慶賀一番。

這種「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涵。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通過中西交流,我們的飲食文化又出現了新的時代特色。

如於色、香、味、型外又講究營養,就是一種時代進步。十大碗八**的做法得到了改革,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華飲食文化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碰撞中,應該有乙個堅固的支點,這樣它才能在博採眾長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和發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

我覺得,這個支點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也就是中華飲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內涵。因此,對於中華飲食文化基本內涵的考察,不僅有助於飲食文化理論的深化,而且對於中華飲食文化佔據世界市場也有著深遠的積極意義。我認為,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來廛,可以概括成四個字:

精、美、情、禮。這四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絡。

精。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孔子說過: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於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侷限於某些貴族階層。

但是,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乙個「精」字。

美,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

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晏氏春秋》中說: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美作為飲食文化的乙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乙個環節中。

情,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資訊、採訪。

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於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於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洩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

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為「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

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公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禮」,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飲食講究「禮,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係。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

《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三禮」中幾科沒有一頁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

禮指一種秩序和規範。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體現著「禮」。

我們談「禮」,不要簡單地將它看作一種禮儀,而應該將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禮」的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從而構成中國飲食文明的邏輯起點。

精、美、情、禮,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於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於飲食的心態、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

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發「情」;唯有「情」,才能有合科時代風尚的「禮」。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便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只有準確是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因則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是怎麼來的,中國的飲食文化是怎樣

我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在遙遠的遠古時代,隨著燧人氏發明了 鑽木取火 人類正式進入了石烹熟食的時代。黃帝發明蒸鍋以後,食物又正式進入了速熟時期。經過夏商周近兩千年的發展,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基本形成。之後,進入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個民族的互相...

請介紹一下我國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

蒙古族 除夕更歲時,一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邊,在向長輩敬獻 辭歲酒 之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高山族 台灣高山族有吃 長年菜 的習俗。長年菜也叫作 芥菜 吃這種菜是預示壽命長。有的人將長長的粉絲加入長年菜裡,象徵著長生不老。滿族 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公尺粉或成粉包製的餃子 火燒 豆包等 ...

介紹一下我國的飲食文化,請介紹一下我國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

中國的飲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譽的,華僑和華裔外籍人在海外謀取生,經營最為普遍的產業就是餐飲業 有華人處應有中國餐館,中國的飲食可以說是 食 被天下 這一現象早在本世紀初時,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敏銳地觀察到了。孫中山先生在其 建國方略 一書中說 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