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這句話出自哪部佛經,什麼意思

2021-03-04 08:38:53 字數 5944 閱讀 8566

1樓:吟因

六祖壇經

通俗的意思就是,你不在這邊,不在那邊,不在中流。問你身在何處。

你心中無過去,無將來,無現在,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也就是說紅塵事,找回真我,通悟,追問人生,自我的真諦。

這是需要自己 去悟的!!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念不生,方見真如自性

3樓:亞當史密斯你妹

這是揚州高旻寺的大殿的對聯啊。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請問這句話出自哪一部佛經。

4樓:匿名使用者

語出《佛典》bai

佛曰:一花一世界,du一木zhi一浮生,一dao草一天堂,一回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答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培前。

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菩提時一種樹消中培,相傳釋迦在菩提拿唯樹下修行得道,所以菩提意指覺悟的境界

5樓:匿名使用者

「一花一世界」,bai出自唐蝸寄題廬山

du東林寺zhi三笑庭聯:橋跨虎溪,三教

dao三源流,專

三人三笑語;屬

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又說「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語出《佛典》,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告明既而步往極樂(惟迦葉微笑什麼意思?)。

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堂,佛祖就是佛陸巖祖,誰人能有這樣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早友御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

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6樓:隱·遺忘

這一句並不出自某部佛經,而是州配銷銀從佛經中得句子變化而來,其原句是來自《華嚴回經》冊斗指的

「佛土答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像類似出現的句子,例如徐志摩的"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席慕容的「一沙一界 一塵一劫 」都是由此而來。

7樓:諦觀如幻

這不是佛經中的**,沒有哪部佛經中有這句話。

佛從未在哪部經中說過這樣的話。

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 這句話出自哪部佛經 又是什麼意思 不懂的人 不要輕言

8樓:想是這樣想

出自法華經!十方三世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唯一佛住之經典!三藏十二部皆是佛在!法華經是佛基本法,無門檻全性起修,為佛法第一義諦;亦稱圓鈍了義**!

佛說;不講第一義諦,非佛** 非阿羅漢 非闢支佛!

9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來說,佛教主要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兩種,小乘佛教指和印度原始佛教比較接近的教派,一般存在於南亞和東南亞等佛教國家,比如尼泊爾、孟加拉等。大乘佛教指佛教引入地和本區域的宗教文化結合而在教義方面產生了明顯變化的教派,最典型的有中國的禪宗、**的密宗、日本的日蓮宗等教派。

這句話顧名思義就是說,如果不先從基礎的小乘佛教學起,再學習各種變化的大乘佛教,融會貫通,就不能算真正的佛家**。就是要從基礎學起,不能捨本逐末,也不能拘泥於一家之言的意思。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不用畫地為牢。

出自《佛藏經》戒經。

10樓:匿名使用者

供參考太虛大師的判攝一切佛法,建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才說大乘不共法。若無五乘、三乘共法,不共大乘法就沒有根基。若不學小乘而修學大乘,自行教他,自己與佛教,都有走入岔路的可能了!

例如大乘經說空,就以為一切都沒有;大乘禪宗說不思善,不思惡,就以為無善無惡,那就都錯了。在小乘佛法中,顯示善惡因果,生死輪迴的苦惱在那裡?問題出在那裡?

然後需如何修持,如何體證,然後才能達到永遠究竟清淨。這樣如實的認清了這些基本問題,才能深一層的體會大乘空義。

11樓:匿名使用者

印光法師: 佛教以孝為本論

孝之為道,其大無外。經天緯地,範聖型賢。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來乘之以證覺道。

故儒之《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經》雲: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為本也。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顯蹟,不知盡孝之極致。

每見出家釋子,輒隨己臆見,肆其謗讟,謂為不孝父母,與蕩子逆徒無異。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間法亦無不重孝。蓋世之所謂孝者,有跡可循者也。

釋氏之所謂孝者,略於跡而專致力於本也。有跡可循者,顯而易見。專致力於本者,晦而難明。

何以言之?儒者服勞奉養以安其親,孝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其親,大孝也。

推極而論,舉凡五常百行,無非孝道發揮。故《禮》之《祭義》雲:「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故曰孝悌之道,通於神明,光於四海也。論孝至此,可謂至矣盡矣,無以復加矣。然其為孝,皆顯乎耳目之間,人所易見。

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並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僅於父母生前而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

故曰釋氏之孝,晦而難明者也。雖然,儒之孝以奉養父母為先者也。若釋氏辭親出家,豈竟不顧父母之養乎?

夫佛制,出家必稟父母。若有兄**侄可托,乃得稟請於親,親允方可出家,否則不許剃落。其有出家之後,兄弟或故,親無倚託,亦得減其衣缽之資,以奉二親。

所以長蘆有養母之芳蹤(宋長蘆宗賾禪師,襄陽人,少孤,母陳氏鞠養於舅家。及長,博通世典。二十九歲出家,深明宗要。

後住長蘆寺,迎母於方丈東室,勸令唸佛求生淨土,歷七年,其母唸佛而逝。事見《淨土聖賢錄》)。道丕有葬父之異跡(道丕,唐宗室,長安人。

生始周歲,父歿王事。七歲出家。年十九,世亂穀貴,負母入華山,自辟穀,乞食奉母。

次年往霍山戰場,收聚白骨,虔誦經咒,祈得父骨。數日,父骨從骨聚中躍出,直詣丕前。乃掩餘骨,負其父骨而歸葬焉。

事見《宋高僧傳》)。故經雲:「供養父母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等。

」親在,則善巧勸諭,令其持齋唸佛求生西方。親歿,則以己讀誦修持功德,常時至誠為親迴向。令其永出五濁,長辭六趣。

忍證無生,地登不退。盡來際以度脫眾生,令自他以共成覺道。如是乃為不與世共之大孝也。

推極而論,舉凡六度萬行,無非孝道擴充。故《梵網戒經》,一一皆言應生慈悲心、孝順心。又雲:

「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

而殺而食者,即是殺我父母。」因茲凡所修持,皆悉普為法界眾生而回向之。則其慮盡未來際,其孝遍諸有情。

若以世孝互相較量,則在跡不無欠缺,約本大有餘裕矣。惜乎不見此理者,不謂之為妄誕,便謂之為渺茫。豈知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佛眼圓見,若視諸掌也。

12樓:**雪藏

1 在《法苑珠林》中稱「佛藏經雲,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者,非佛**」,但是《佛藏經》中,未見原句。可能不是「直接引語」,也希望有善知識能指出佛藏經中哪些文句開示了這個含義。

2 在《地藏十輪經》中明確記載:

「於三乘中,隨意所樂,發願精進,隨學一乘,於所餘乘,不應輕毀。

若於三乘,隨輕毀一,下至一頌;不應親近,或與交遊,或共住止,或同事業。

若有親近,或與交遊,或共住止,或同事業,俱定當墮無間地獄。」

「如是三乘出要正法,一切過去、未來、現在過殑伽沙諸佛同說。

大威神力,共所護持;為欲拔濟一切有情,生死大苦!為欲紹隆三寶種姓,令不斷絕!

是故於此三乘正法,應普信敬,勿生謗毀,障蔽隱沒。

若有謗毀,障蔽隱沒三乘正法,下至一頌,決定當墮無間地獄。」

「是故三乘,皆應修學,不應憍傲,妄號大乘,謗毀聲聞獨覺乘法。」

13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哪部經不是很清楚。小乘佛法講的是空,要行人知苦出離,不要沉迷於迷幻夢境。當行人修持上來,證得離欲阿羅漢果位。

他見眾生迷夢顛倒痛苦時,既而發心回小向大,普渡眾生。這時的他才有力量,不至於被別人度走,墮落下去。不先自度而求度他,這是凡夫,也就是做做好事而已。

個人看法,阿彌陀佛!

14樓:隨佛願

看了一系列的回答。無一真知灼見。此義出《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

不習二

乘法,何能學大乘?

先信二乘法,方能信大乘,

這是針對非大乘根器而虛受大乘法的人而言。

這類人往往:

內真懷斷見,妄自號大乘,

不護三業罪,壞亂我正法,

彼人命終後,定墮無間獄。

15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哪部佛經寫過這句話。

這話的意思是先學小乘,再學大乘。

16樓:匿名使用者

難道會有人學了南傳佛教,還會去相信以常樂我淨為支柱的北傳佛教?先學小乘,後學大乘的人,你們傷不起呀!

17樓:貧道聖虛

一堆痴貨,法門何分大小乘?發心才分大小乘,隻度己為小度人為大,不發心勤修大乘法門亦是下乘

佛說: 今生的妻子, 前世你埋的人, 來還未報的恩. 這段話出自哪部佛經?

18樓:絔衍巹

佛教的**是以「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來開頭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親自聽到佛這樣說」。當初釋迦牟尼佛祖在印度傳法,佛教**是由釋迦牟尼佛祖的**「阿難」把佛祖所講過的話記錄下來並集結成經典,為了使眾人信服而以「如果我聞」作為佛經的開頭,表示這是「我」聽佛祖講的,並不是「我」自己講的。可想而知,「是佛講的」對於佛教而言是多麼重要!

佛沒有說過的話,硬說成是佛說的,這樣不是在說謊,在人前造佛教的謠嗎?

說謊是佛教中所說的「十惡」之一,在佛學中稱為「妄語」(「十惡」又名十不善,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貪慾、嗔恚、愚痴。),「妄語」是要受報是生前造過口業的人,在死後墮入地獄,在地獄裡,有「夜叉」將罪人的舌頭拔出,被拔舌的罪人痛得死去活來。這只是有關「妄語」苦報的其中一種,還有就是罪人在地獄苦報受盡而投生人間時,可能還要受聾盲之苦。

一般人如果造了口業,又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去懺悔或修行消業,或請人誦經、鑄佛像、建佛寺等替其消業造福,那麼這個人就會受到之前所說的那些報應,這說的還只是一般的情況,更何況這篇文章的造業對像是佛!

佛學裡面講:人之所以會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無明」(也就是無知),不知道有六道輪迴的規律,不知道有因果迴圈的規則,不知道做壞事會遭到報應。

如果知道會受貧窮之苦就不會有人去偷竊

如果知道會受聾盲之苦就不會有人去造謠毀謗

如果知道會受地獄之苦就不會有人去殺人!

眾生因為犯罪而生生世世在輪迴中受苦,其原因歸根結底就是「無明」, 「不知者無罪」這句話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並不是這個世界的真實執行規則!

19樓:匿名使用者

所有佛經講的都是解脫生死之道,"汝付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所謂的"情""愛"在佛教來說那是造成輪迴生死的根本,所以佛經是不可能給你談情說愛的.

你那一堆句,有不少象是後人編出來並強加給佛的.不過有些是有點佛經中道理的

如:"五苦章句經"中:

夫父子夫婦。兄弟家室。知識奴婢。有五因緣。何謂為五。

一曰、怨家。

二曰、債主。

三曰、償債。

四曰、本願。

五曰、真友。

何謂怨家?父子夫婦。兄弟宗親。知識奴婢。相遇相殺。是謂怨家。

何謂債主?父母致財。子散用之。是謂債主。

何謂償債?子主致財。供給父母。是謂償債。

何謂本願?先世發意。欲為家室,善心歡喜。厚相敬從。是謂本願。

何謂真友?先世宿命。以道法因緣。共相承事。後相經過。生則明法。精進志和。是謂真友。

請問這句話出自哪部名著,請問這句話出自何處?謝謝了

此句話出自世界名著 海明威的 老人與海 海明威的 老人與海 這部中篇 塑造的是一個名叫桑提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84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

請問這句話什麼意思,請問這句話具體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 你所謂的世人對我的看法,只不是就是你對我的看法而已。這句話出自太宰治寫的 人間失格 字面意思上很容易理解為男女朋友之間的情話,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這也可能是翻譯的問題,結合這篇文章的上下文,很清楚的可以看出,這是作者在諷刺一些人把自己的想法當做世間所有人的看法。類的公開方法,名字叫g...

請問這句話出自幾公尺哪部作品??所有的悲傷,總會留下一絲歡樂的

我的心中每天開出一朵回花 答 是幾公尺的作品 我的心中每天開出一朵花 這本書挺不錯的。所有的悲傷,總會留下一絲歡樂的線索。所有的遺憾,總會留下一處完美的角落?其實幸福一直都在自己的手中 而幸福的離去是自己的鬆手 你愛的人會離你而去,也許他並不是你生命中陪你過一生的那個人 每個人都有乙個人在前面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