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送別中的詩句日暮掩柴扉,王維的山中送別中的日暮掩柴扉的妙處

2021-03-04 08:29:00 字數 1838 閱讀 5901

1樓:匿名使用者

山 中 送 別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題 解】

詩題「山中送別」,顧名思義,寫的是詩人於山中送別友人.一般認為,此詩作於王維隱居輞川期間.

送別詩一般都側重寫送別的過程,如送別時的景色、宴飲,送別時的殷殷話別、依依不捨,等等.而這首詩另闢蹊徑,直接從送別之後寫起.

王維的山中送別中的日暮掩柴扉的妙處

2樓:呂小煒

1.妙處:

「日暮掩柴扉」,不寫與友人話別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際的環境氣氛,而偏寫送走友人之後日暮掩上柴扉的舉動。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

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裡。使詩人感到一種寂寞與孤獨,從「掩柴扉」這一動作細節中體會。

詩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王維《山中送別》的詩句是什麼?

3樓:虞卿兒

王維《山中送別》全文詩句如下: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譯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落下把柴門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註釋:⑴掩:關閉。⑵柴扉:柴門。⑶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裡指送別的友人。後兩句化用《楚辭·招隱士》的"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

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也很精通。

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參考資料

360百科

《山中送別》的詩句。

4樓:匿名使用者

送別 作者:【王維】 年代:【唐】 體裁:【五絕】 類別:【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註解】:

又題:《山中送別》

1、柴扉:柴門。

2、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裡指送別的友人。

【韻譯】: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後,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

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

遊子呵你能不能回歸?

【評析】: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

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5樓:沃玉蘭居月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山中送別中的柴扉是什麼意思,山中送別唐王維詩中的罷和掩和柴扉是什麼意思

柴門么麼麼麼紮實話實話實話實說的是啥意思呀?嗯 柴扉 柴門,用荊條或樹枝編紮的簡陋的門。柴門的意思 不會就上古詩網 詩只寫了乙個 掩柴扉 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

王維的山中送別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

運用了用典的藝術手法。詩的 三 四兩句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從 楚辭 招隱士 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兩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王維的這兩句是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這兩句化用 楚辭 招隱士 句意,但一點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覺得是從詩人內心深處自然流出的深情話語。這裡用...

在山中訪友中,對於山中的朋友,作者在稱呼上有什麼特點

作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用 朋友 稱呼山中的景物,表現了作者對它們的喜愛 與它們的親近,也同時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而且,這樣的寫法把景物也寫活了.山中訪友中對於山中的 朋友 作者在稱呼上有什麼變化 答案 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 朋友 作者之前用第三人稱敘述,第五自然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