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孔子是現代人如何向國家鄰導人闡述他的政治主張

2021-03-04 08:28:49 字數 2464 閱讀 8464

1樓:初時小公尺

孔子以仁為核心的人學,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

被推崇到獨尊的地位,這絕不是一種偶然的現象,而是優勝劣汰,歷史選擇的結果.我們並不否認,儒家學說在漢代以後被統治者利用,作為奴役人民的工具,這是它得以傳播的乙個重要原因.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孔子的仁愛思想深深地扎根於廣大民眾之中,不要說廣大知識分子,既使是在深山僻野中,目不識丁的老百姓也能說出幾句孔子的名言,孔子的思想也一代又一代地影響著他們.

對於這樣的現象,是不能簡單地用統治者愚弄老百姓來解釋的.

孔子的仁愛思想因何能持久廣泛深入地傳承呢?我認為根本的原因,在於它具有深厚的人性根基,符合人們的真情實感.

第一,仁愛思想主張以孝為出發點,這就抓住了父子之情這個人心中最深層、最真摯的情感.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就是認為人類的仁愛精神始於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情感,這是人與人關係中最切近最根本的感情.

孔子的學生有若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做乙個君子,首先要專心致力於對父母的孝,只有把這個本立起來,人與人相處的仁愛之道才得以通行.

父母對於子女的愛,稱為「慈」,子女對於父母的愛,稱為「孝」,「父慈子孝」是相互的、對應的關係.兄弟之間哥哥對弟弟要關愛,弟弟對哥哥要尊重,這就是「悌」,這種「兄友弟恭」的關係,也是相互的、對應的.「孝」的本質是子女對父母愛的回報,是發自內心的感恩之心.

這一點,對於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來說,非但沒有過時,而且更值得珍視和提倡.

第二,仁愛思想主張推己及人,把親親之情延伸擴充套件到「泛愛眾」,這就啟用了人心中最閃光、最寶貴的良知.孔子說:「**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儒家的仁愛精神,就是從對父母的孝開始,延伸到對兄弟的悌,對朋友的信,以至於對天下民眾廣泛的愛.同時要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儒家認為,人與人之間有五種基本關係,這就是君臣關係、父子關係、夫婦關係,兄弟關係、朋友關係,稱為五倫.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從古至今,每個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都處於這五種關係之中.如今時代變了,但這些基本關係大體上說沒有改變,只不過君臣之間的關係被上下級之間的關係替代了.

雖然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規範,但其中貫穿著乙個基本精神,就是仁愛.孔子在政治上反對**,主張德政,認為「苛政猛於虎也」,「修己以安百姓」,「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是最高境界的聖德.在文化教育上,傾心整理古代典籍,突破學在官府的傳統,主張有教無類,開創了澤被後世的教育平民化事業.

歷史是公正的,誰做了有益於廣大老百姓的事,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第三,仁愛思想主張能近取譬,從自身做起,去實踐仁的精神,既強調了道德實踐的自覺性,又可以通過教化而得到推行.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都是強調實踐仁愛思想要靠個人的自覺,要從自己做起,從眼下看得見的具體事例一步一步做起.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是實踐仁愛思想的途徑和方法.

忠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立得住,有所作為,也盡心盡力讓別人立得住,有所作為;自己想通達,也盡心盡力讓別人通達.這是乙個高標準,要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尤其在今天競爭的社會,有些人,當他意識到某人是競爭對手時,就千方百計地去設定障礙,詆毀人家,這是很不好的.

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孔子認為,這是每個人都可以「終身行之」的,因此他說: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強調「仁」這種品德就在自己身邊,只要真心去做,就能做到.

你不願意讓別人為你設定障礙,去詆毀你,你也不要用這種方法去對待競爭對手,可以憑自己的真本事和他進行平等競爭.做不到「己欲立而立人,自欲達而達人」,做到這一點也是好的,也符合仁的精神.總之,忠恕之道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它指明了人類社會人與人相處的基本道德準則.

儒家講仁愛,首先是愛人,爾後由人及物,擴充套件到愛惜其他生命,愛惜自然.這對於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推動建設和諧世界乃至保護人類生態環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四,仁愛思想主張以「禮」作為「仁」的規範,實現人際之間的和諧,使仁的推行有了社會認同的準則,既符合社會治理的規律,也符合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望.一方面,孔子強調「仁」是「禮」的根本,「人而不仁如禮何?」就是說人如果失去仁愛之心,那還怎麼運用禮呢?

「禮之用,和為貴」,就是說禮要體現仁的精神,通過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達到人世間的和諧.另一方面,孔子又強調「禮」是「仁」的規範.仁既然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中的一種行為,那就必須有統一的社會規範,社會制度、社會秩序來加以約束.

「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要在學禮、明禮的基礎上克制自己非禮的慾望,自覺地遵守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的要求,大家都這樣做,天下才能歸仁.

綜上所述,孔子提出的仁愛思想是有根基的,是符合人類情感的實際的.乙個人,他對父母、子女的情感和對別人的情感,是不一樣的.只有從這一點出發,經過教育,思想覺悟提高了,他才能超越自己,實現人生境界的昇華,才能做到以愛自己父母之心去愛他人,去為社會、為祖國承擔乙份應盡的責任.

由仁愛思想積澱、傳承並發展而來的崇尚和諧的中華文化,孕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已經深深溶入我們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中國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成為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精神紐帶.

現代人如何修行現代人如何修行,現代人如何修行

淵回禪修 現代人如何修行?青年人學佛修道的攻略 修行三步走。現代人如何修行 現代人是怎樣修煉的?要真正修煉,在家在寺並無區別,修煉是修正磨練人的心性。整日悠遊於深山估洞,念幾本經就得道成仙了?修煉要先知 道 進而悟道,同時修持,在處理世事的過程中體悟道的存在和妙用,啟發自己的良知良能。慢慢的達到己立...

孔子的義利論對我們現代人有什麼意義

孔子的經濟 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 見利思義 的義利觀與 富民 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孔子所謂 義 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利 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 義 利 兩者的關係上,孔子把 義 擺在首要地位。他說 見利思義 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 義...

如何解決現代人浮躁的心理

可能是因為現在的節奏比較快,所以才造成現代人浮躁的心理,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讓自己擁有乙個平靜的心態,其次是找乙個安靜的場所,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最後就是給自己制定乙個目標,不要讓在自己在這個浮躁的情況下迷失自己。可以選擇去回歸自然,把浮躁的心靜下來,去感應生活帶給我們的美妙,浮躁的心理就會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