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帝內經中關於腹中論篇主要講的是什麼

2021-03-04 06:50:10 字數 5307 閱讀 1656

1樓:易書科技

一、對臌脹、血枯、伏梁、熱中、消中、厥逆等腹中疾患的**、症狀、治法、禁忌等進行了討論和分析。

二、介紹了雞矢醴和四烏鰂骨一藘茹丸兩個方劑,是研究古代方劑學的很有價值的資料。

三、指出妊娠與腹中疾患的鑑別要點。

【原文】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岐伯對曰:

名為鼓脹。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帝曰:

其時有**者,何也?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

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

帝日;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

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帝曰:治之奈何?

復以何術?岐伯曰:以四烏鰂骨一蔗茹,二物並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日伏梁。帝曰:

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

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鬲,俠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居齊上為逆,居齊下為從,勿動亟奪。

論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骨行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

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石藥發瘼,芳草發狂。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

岐伯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帝曰:

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熱氣傈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

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

帝日;善。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日;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灸之則瘖,石之則狂,須其氣並,乃可治也。帝曰:

何以然?岐伯曰:陽氣重上,有餘於上,灸之則陽氣人陰,入則瘩;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

須其氣並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善。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帝曰: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

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人陰也,夫陽入於陰,故病在頭與腹,乃月真脹而頭痛也。

帝曰:善。

【譯文】黃帝問道:有一種心腹脹滿的病,早晨吃了飯晚上就不能再吃,這是什麼病呢?岐伯回答說:

這叫鼓脹病。黃帝說:如何**呢?

岐伯說:可用雞矢醴來**,一劑就能見效,兩劑病就好了。黃帝說:

這種病有時還會**是什麼原因呢?岐伯說:這是因為飲食不注意,所以病有時**。

這種情況多是正當疾病將要痊癒時,而又復傷於飲食,使邪氣復聚於腹中,因此鼓脹就會再發。

黃帝說:有一種胸脅脹滿的病,妨礙飲食,發病時先聞到腥臊的氣味,鼻流清涕,先唾血,四肢清冷,頭目眩暈,時常大小便出血,這種病叫什麼名字?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岐伯說:這種病的名字叫血枯,得病的原因是在少年的時候患過大的失血病,使內臟有所損傷,或者是醉後肆**事,使腎氣竭,肝血傷,所以月經閉止而不來。黃帝說:

怎樣**呢?要用什麼方法使其恢復?岐伯說:

用四份烏賊骨,乙份藘茹,二藥混合,以雀卵為丸,製成如小豆大的丸藥,每次服五丸,飯前服藥,飲以鮑魚汁。這個方法可以通利腸道,補益損傷的肝臟。

黃帝說:病有少腹堅硬盛滿,上下左右都有根蒂,這是什麼病呢?可以**嗎?

岐伯說:病名叫伏梁。黃帝說:

伏梁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岐伯說:小腹部裹藏著大量膿血,居於腸胃之外,不可能**的。

在診治時,不宜重按,每因重按而致死。黃帝說:為什麼會這樣呢?

岐伯說:此下為小腹及二陰,按摩則使膿血下出;此上是胃脘部,按摩則上迫胃脘,能使橫膈與胃脘之間發生內癰此為根深蒂固的久病,故難**。一般地說,這種病生在臍上的為逆症,生在臍下的為順症,切不可急切按磨,以使其下奪。

關於本病的治法,在《刺法》中有所論述。黃帝說:有人身體髀、股、骨行等部位都發腫,且環繞臍部疼痛,這是什麼病呢?

岐伯說:病的名字叫伏梁,這是由於宿受風寒所致。風寒之氣充溢於大腸而留著於肓,肓的根源在臍下氣海,所以繞臍而痛。

這種病不可用攻下的方法**,如果誤用攻下,就會發生小便澀滯不利的病。

黃帝說:先生屢次說患熱中、消中病的,不能吃肥甘厚味,也不能吃芳香藥草和金石藥,因為金石藥物能使人發癲,芳草藥物能使人發狂。患熱中、消中病的,多是富貴之人,現在如禁止他們吃肥甘厚味,則不適合他們的心理,不使用芳草石藥,又治不好他們的病,這種情況如何處理呢?

我願意聽聽你的意見。岐伯說:芳草之氣多香竄,石藥之氣多猛悍,這兩類藥物的效能都是疾堅勁的,若非性情和緩的人,不可以服用這兩類藥物。

黃帝說:不可以服用這兩類藥物,是什麼道理呢?岐伯說:

因為這種人平素嗜食肥甘而生內熱,熱氣本身是懍悍的,藥物的效能也是這樣,兩者遇在一起,恐怕會損傷人的脾氣,脾屬土而惡木,所以服用這類藥物,在甲日和乙日肝木主令時,病情就會更加嚴重。

黃帝說:好。有人患膺腫頸痛,胸滿腹脹,這是什麼病呢?

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岐伯說:病名叫厥逆。

黃帝說:怎樣**呢?岐伯說:

這種病如果用灸法便會失音,用針刺就會發狂,必須等到陰陽之氣上下相合,才能進行**。黃帝說:為什麼呢?

岐伯說:上本為陽,陽氣又逆於上,重陽在上,則有餘於上,若再用灸法,是以火濟火,陽極乘陰,陰不能上承,故發生失音;若用砭石針刺,陽氣隨刺外洩則虛,神失其守,故發生神志失常的狂證;必須在陽氣從上下降,陰氣從下上公升,陰陽二氣交並以後再進行**,才可以獲得痊癒。

黃帝說:好。婦女懷孕且要生產是如何知道的呢?岐伯說:其身體似有某些病的徵候,但不見有病脈,就可以診為妊娠。

黃帝說:有病發熱而兼有疼痛的是什麼原因呢?岐伯說:

陽脈是主熱證的,外感發熱是三陽受邪,故三陽脈動甚。若人迎大一倍於寸口是病在少陽;大兩倍於寸口,是病在太陽;大三倍於寸口,是病在陽明。三陽既畢,則傳入於三陰。

病在三陽,則發熱頭痛,今傳入於三陰,故又出現腹部脹滿,所以病人有腹脹和頭痛的症狀。黃帝說:好。

在黃帝內經中關於五臟別論篇第主要講的是什麼?

2樓:易書科技

一、論述了五臟六腑奇恆之腑的分類及其區別。

二、說明診脈獨取寸口的道理。

三、論及醫生臨證時有關事項,闡明了不信鬼神和相信醫學的科學思想。

【原文】黃帝問曰:餘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

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日奇恆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

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日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日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

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

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譯文】黃帝問道:我聽說方士之中,有人以腦髓為臟,有人以腸胃為臟,也有的把這些都稱為腑,如果向他們提出相反的意見,卻又都堅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種理論是對的,希望你談一談這個問題。岐伯回答說: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這六者是稟承地氣而生的,都能貯藏陰質,就象大地包藏萬物一樣,所以它們的作用是藏而不瀉,叫做奇恆之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者是稟承天氣所生的,它們的作用,象天一樣的健運周轉,所以是瀉而不藏的,它們受納五臟的濁氣,所以稱為傳化之腑。這是因為濁氣不能久停其間,而必須及時轉輸和排洩的緣故。

此外,**也為五臟行使輸瀉濁氣,這樣,水谷的糟粕就不會久留於體內了。所謂五臟,它的功能是貯藏精氣而不向外發瀉的,所以它是經常地保持精氣飽滿,而不是一時地得到充實。六腑,它的功能是濤水谷加以傳化,而不是加以貯藏,所以它有時顯得充實,但卻不能永遠保持盛滿。

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實了,但腸中還是空虛的,食物再下行,腸充實了,而胃中就空虛了,這樣依次傳遞。所以說六腑是一時的充實,而不是持續的盛滿,五臟則是持續盛滿而不是一時的充實。

黃帝問道:為什麼氣口脈可以獨主五臟的病變呢?岐伯說:

胃是水谷之海,為六腑的泉源,飲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經足太陰脾的運化輸轉,而能充養五臟之氣。脾為太陰經,主輸布津液,氣口為手太陰肺經所過之處,也屬太陰經脈,主朝百脈,所以五臟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映於氣口的。而五氣入鼻,藏留於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變,則鼻為之不利。

凡治病必觀察其上下的變化,審視其脈候的虛實,察看其情志精神的狀態以及病情的表現。對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觀念的人,是不能與其談論至深的醫學理論的,對那些討厭針石**的人,也不可能和他們講什麼醫療技巧。有病不許**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強**也收不到應有的功效。

在黃帝內經中關於經絡論篇主要講的是什麼?

3樓:易書科技

一、指出經脈與五臟相通連,其色澤與五臟色相應。

二、指出絡脈雖與經脈相通,但絡脈之較淺者(陽絡)的色澤變化,往往隨四時寒暑的變遷而變化,不象陰絡那樣與經脈主色相應。

三、說明了引起絡脈色澤變化的原因。

【原文】黃帝問曰: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對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

帝曰:經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

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岐伯曰:

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病。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

帝曰:善。

【譯文】黃帝問道:絡脈顯露在外面,五色各不相同,有青、黃、赤、白、黑的不同,這是什麼原故呢?岐伯回答說:

經脈的顏色經常不變,而絡脈則沒有常色,常隨四時之氣變而變。黃帝說:經脈的常色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黃,腎主黑,這些都是與其所屬經脈的常色相應的。黃帝說:

陰絡與陽絡,也與其經脈的主色相應嗎?岐伯說:陰絡的顏色與其經脈相應,陽絡的顏色則變化無常,它是隨著四時的變化而變化的。

寒氣多時則氣血執行遲滯,因而多出現青黑之色;熱氣多時則氣血執行滑利,因而多出現黃赤的顏色。這都是正常的,是無病的表現。如果是五色全部顯露,那就是過寒過熱所引起的變化,是疾病的表現。

黃帝說:好。

在黃帝內經中關於離合真邪論篇主要講的是什麼

一 病邪初入人體,真邪未合,未有定處,及早 可以使病盡早痊癒。二 針刺補瀉的宜忌和操作方法。三 醫生運用針刺,一定要懂得三部九候的診法,結合天地四時陰陽來分析病情,認識疾病。突出地說明了 要能治病,必先識病 的道理。原文 黃帝問曰 餘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餘盡通其意矣。經言氣之盛...

五行中,長夏指的是五行中的什麼,黃帝內經中的長夏指的是什麼

五行中的土。用五行來表示四季 春為木,夏為火,土為長夏,秋為金,冬為水。四季中的長夏,五行屬土。是一年中濕氣與熱氣最旺盛的一段時期。另外,金匱 講 四季脾旺不受邪 這裡指的是每個季節的最後18天,和而成72天,也是五行屬土的。五行中,長夏指的是五行中的什麼?四季中的長夏,五行屬土。是一年中濕氣與熱氣...

《黃帝內經》中的「五穀為養等」分別為哪五種穀果畜菜

五穀 麥 黎 稷 稻 菽。五果 李 杏 棗 桃 慄。五畜 羊 雞 牛 犬 豬。五菜 韭 薤 葵 蔥 藿。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怎麼理解 現代營養學認為,只有全面而合理的膳食營養,即平衡飲食,才能維持人體的健康。在世界飲食科學史上,最早提平衡飲食觀點的是中國。成書於2400多年前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