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孔子時代,儒的含義發生了哪些變化

2021-03-04 06:48:36 字數 5866 閱讀 7269

1樓:洪荒⊙後裔

春秋戰國,儒在一定程度上和士類似了吧,作為社會的精英階層,創造文化的繁榮,擔任守土之責,戰士,勇士,謀士,引導了社會的發展方向;儒有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儒要擔當起治國和守國的責任

儒是什麼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儒rúㄖㄨˊ(1) 指讀書人:~生。腐~。通~(指博識多聞的大學者)。~林(儒者之林,舊指學術界)。~雅(讀書人所具有的溫文爾雅的風貌)。

(2)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乙個學派:~家。~教(即「孔教」)。~士。~術。~學。

(3) 古同「懦 」,懦弱。

(4) 鄭碼:nfgl,u:5112,gbk:c8e5

(5) 筆畫數:16,部首:亻

《說文解字》對「儒」的解釋是:「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中國人歷來重視死的觀念與喪葬禮儀,這種廣泛的社會需求促成了乙個特殊社會階層「儒」。

在中國古代社會,最晚到殷代有了專門負責辦理喪葬事務的神職人員。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稱為術士。他們精通當地的喪葬禮儀習慣,時間一長,便形成了一種相對獨立的職業。

但是,由於這種職業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沒有固定的財產和收入,做事時還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較柔弱的性格,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還有他們職業的原初性質,即術士。

"儒"這一名詞的最早記載應該是在《論語·雍也》。孔子在這告誡他最得意的學生子夏說,要當就當"君子儒",千萬不要當"小人儒"。可見,儒名的起源應該在孔子之前。

因為到了孔子時,儒這一階層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形成"君子儒"與"小人儒"兩種派別。

作為乙個學派的儒家雖由孔子創立於春秋末葉,但「儒」卻起源甚早,《漢書·藝文志》及劉向《七略》均認為儒「出於司徒之官」。太史公《儒林列傳》曰:「秦之季世坑術士」,而世謂之坑需。

……類名為儒,儒者知禮樂射御書數。……私名為儒;《七略》曰:「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據此,「儒」實與初民社會交通人神的巫祝活動有關。

3樓:金爵糜柏

《說文解字》對「儒」的解釋是:「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

"中國人歷來重視死的觀念與喪葬禮儀,這種廣泛的社會需求促成了乙個特殊社會階層「儒」.在中國古代社會,最晚到殷代有了專門負責辦理喪葬事務的神職人員。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稱為術士。

他們精通當地的喪葬禮儀習慣,時間一長,便形成了一種相對獨立的職業。但是,由於這種職業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沒有固定的財產和收入,做事時還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較柔弱的性格,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還有他們職業的原初性質,即術士。

4樓:汗淑英葉畫

一、儒字的基本釋義

1、舊時泛指讀書人:儒生。儒醫。

2、古代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專司禮儀的人。

3、儒家:儒術。

4、通「懦(nuò)」。懦弱:偷儒轉脫。

二、儒字的組詞有宿儒、鴻儒、儒雅、腐儒、儒術、儒將、儒家、犬儒、大儒、儒醫、儒生、儒教、儒學、儒艮等。

擴充套件資料

附一文言版《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偁。從人,需聲。

附二白話版《說文解字》:

儒,柔弱。也是對術士的稱呼。字形採用「人」作邊旁,採用「需」作聲旁。

一、儒士:崇奉孔子學說的人。

吳晗《朱元璋傳》第五章一:「這個階層的代表人物,當時的知識分子--儒士,是新朝官僚機構所需要的官僚的主要**。」

二、儒教:指儒家學派。又稱孔教。

魯迅《墳·寡婦主義》:「我生以前不知道怎樣,我生以後,儒教卻已經頗『雜』了。」

三、儒術:儒家的原則、學說、思想。

嚴復《論中國教化之退》:「廢封建而置郡縣,黜儒術而任名法。」

四、儒生:儒士,通儒家經書的人。

郁達夫《讀陳孝威<上羅斯福**書>後感》詩:「儒生未必全無用,紙上談兵筆有神。」

五、儒家:崇奉孔子學說的重要學派。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常關係。

范文瀾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四章第九節:「

孔子學說含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學派總能適合整個封建時代各個時期的統治階級的需要,從

孔子學說中演繹出各種應時的儒家學說來。」

春秋戰國時 儒學為什麼不受當時統治者青睞

5樓:離我遠點

春秋戰國政治上**割據,從西周時期的禮樂政法自天子出到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周天子不再是天下的共主,春秋時期相繼為了爭奪地盤和財產,先後出現了春秋五霸,這些戰爭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我們說「春秋無義戰」。

到了戰國時期,戰爭的形式開始有了一定變化,從無義之戰開始轉向統一戰爭。各個諸侯國為了能夠在統一戰爭中獲得勝利,紛紛開始組織變法,引薦人才。那個年代,諸子百家的思想,哪家的思想能夠迎合大一統的需要,統治者就會採納。

6樓:予意在山水

這主要是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戰亂的大環境決定的。

所謂「春秋無義戰」,便說的就是那個特定時期,群雄爭霸都是你死我活的拼爭,講的只是實力。這一時期局勢也經常是變化無常,對於各個國家來說實現自己利益的機會也是稍縱即逝的,只要機會來臨沒有抓住的話,也許就再也遇不上了。而這樣的情況下,其主張實施起來容易,見效比較顯著的法家,縱橫家,兵家等就當然的成為各國君王的座上賓,股肱臣。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的思想。這樣的思想在國家一統的前提下,對維護封建帝王的統治是非常有作用的。正所謂「馬上得天下」,儒家的思想在崇尚武力,將就權謀的春秋戰國亂世基本上不大可能有被採用的機會。

後來歷朝歷代一直不遺餘力的推高儒家的思想,並對其進行了改造,這些都是出於維持其統治的需要。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春秋: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他提出以「仁」為核心的學說,主張以仁愛之心處理人際關係。

在政治上把「德」「禮」作為首要的統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刑殺;主張「克己復禮」,維護周禮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編訂的《詩經》《尚書》《禮》《易》《春秋》是中國封建社會儒學的「五經」。

戰國: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說的代表。他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立場出發,但也強調小農階級利益。

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時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種溫和的政治主張,不能適應當時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禮法並施」的觀點,自然觀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觀點,是當時生產力進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義思想。

特點: 此時期儒家思想較為具體,帶有濃厚的理想化色彩;沒有嚴密的理論基礎, 大多是關於思想修養方面的道德規範和政治理想的治國原則;孟子的「仁政」、「民貴君輕」使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但因脫離現實政治而遭新興地主階級冷遇。

之後的演變

(二)儒學慘遭摧殘——秦朝

秦朝雖已一統天下,但當時私學興盛,百家爭鳴,許多儒生、游士評議國政,造謠惑眾,極不利於當時的國家一統、**集權,秦始皇為了壓制原來戰國**割據時遺留的政治勢力和思想影響,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實行野蠻的「焚書坑儒」政策,焚燒百家書籍,坑殺儒學之士,進一步確立法家學說的官學地位,實現學術思想的統一,以鞏固秦政權。

特點:因為儒學不能為封建**主義**集權統治服務,統治者用政治權力強制干預和控制思想,儒學遭受毀滅性摧殘。

(三)儒學獨尊地位——漢代

西漢: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學,以儒學為基礎,廣採諸子百家之長,建立起新儒學,倡導「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宣揚「大一統」、「三綱五常」。這時的儒家思想「內法外儒」,適應了加強**集權的需要。

漢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議,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太學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傳播,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特點: 以儒學為基礎,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結合,互相滲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經學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學新的發展——宋明理學

兩宋:宋**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新儒學的正統。南宋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

他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認為人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實質上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

明朝: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善」,通過「內心自省」、「以致良知」。說明理學由客觀唯心向主觀唯心演變,也說明它已經走向極端。

特點:宋明理學開創了儒學的新時代,是儒學第二期發展的象徵。它使儒家思想理論化和哲學化,使儒學服務統治的政治作用和修養身心層面的社會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學的發展也使儒學日益走向極端。

(五)儒學發展變異——明清

明清之際,隨著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隨著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隨著時代的變遷,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們既繼承了宋明理學的許多思想觀念,又對其中不少陳腐之處不滿,力求有所更新。在這方面,明代後期的李贄,明末清初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學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近,從而又一次發展了儒學,對晚清民主思想的興起有一定的影響。

「異端」思想家李贄: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反對以孔孟學說為權威和教條,提倡個性的自由發展,批判理學的「天理」學說。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政治上:提倡「趨時更新」,反對君主****,認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對「人治」;經濟上:

反對「重農抑商」,提出「農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繼承宋明理學,否定理學的形上學觀點,提倡「經世致用」的務實學風和行為。

特點:明清儒學們既繼承了宋明理學的許多思想觀念,又對其中不少陳腐之處不滿,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學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進,從而又一次發展了儒學。

(六)儒學遭受打擊: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

鴉片戰爭後,隨著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前赴後繼地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在思想領域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革命的主要物件。天平天國雖然在開始時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結合起來,作為反清鬥爭的思想**,但太平天國政權建立後卻把儒學經典貶斥為「妖」,掃蕩封建傳統文化,否定原有的封建道德秩序。辛亥革命後,以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主的南京臨時**成立,**規定學校不讀四書五經,教科書必須符合共和**宗旨。

(七)儒學重新氾濫: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北洋軍閥出於復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廢除資產階級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利用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的濃厚殘餘,在社會上掀起反動的尊孔復古逆流,孔子成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統治的護身符。

(八)儒學統治地位動搖——新文化運動前期

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激進民主主義者為了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以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為**,提出在中國實現「德先生」「賽先生」、「打倒孔家店」 等口號,把鬥爭矛頭指向孔教,對封建正統思想的儒家傳統道德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運動後期,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開始用新的思想**反對封建主義,為五四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作了思想準備。

特點:前期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繼續,是中國近代史上資產階級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運動,它動搖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但是前期運動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片面傾向。

(九)儒學統治地位徹底動搖:——新中國成立至文革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馬克思主義無可挑戰地成為佔據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長期和馬克思主義意見不一的儒學繼續逐漸遭遇厄運,受到更為猛烈、更有組織的批判。「文革」時期,更是開展「批林批孔」、「批周公」運動等鬧劇,對儒學文化進行全民規模的、徹底性地破壞,也最終將反傳統文化的運動推向了歷史的頂點,儒學思想在我國影響進一步減弱。

(十)儒學煥發新春——文革結束至今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在思想文化領域推行「思想解放」運動,儒家學說也得到了實事求是的評價。當前國家新一代領導人號召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學能真正做到「古為今用」,在吸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前提下煥發出新的光輝,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孔子的名字中子的含義,孔子的名字中子的含義

子 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在春秋戰國時期,任何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 子 而且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 子 因為 子 還是一種爵位,所謂 公侯伯子男 也。但是,真正能獲得別人以 子 相稱的,一般是兩種人 要麼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如 老師 要麼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如 西門子 孔子 老子就屬於前者。子不是本名,而是...

據《儒行》記錄,孔子眼裡的「儒者」是什麼樣的?

他把柔弱的 儒 和殺身成仁的士並合在一起,這就是他心目中 仁以為己任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既恭敬謙讓又剛毅進取的儒者人格。儒行 全文記敘了孔子與魯哀公的一段對話,孔子哀公之問列舉了十六條儒者在不同情境中的行為舉止,即 儒行 文章開篇就表明了二者爭論的矛盾所在,即 儒服。一 進德以待,以道侍君...

孔子的後代到第幾代了 現在孔子的後代是第幾代了

孔子世家譜 目前收錄至第83代。孔子世家譜 被吉尼斯紀錄列為 世界最長家譜 只有男的後代可以入譜,到目前為止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曲阜孔氏家族有內孔和外孔之分,內孔為孔子後裔,可入孔氏家譜 外孔為孔末 改姓孔 的子孫和歷代在孔子家幹活然後被授予孔姓的人的後代,不可入孔氏家譜。受國際儒學聯合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