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動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2021-03-04 06:43:56 字數 4840 閱讀 6831

1樓:匿名使用者

戲曲,戲曲是在中國古代創造的一種藝術形式,並一直傳承至今。其內在的核心部分,也就是給人們以美的精神享受的部分,我們是要繼承的。但其一些外在的東西,如戲曲的唱腔、對白、服裝、道具等又必須加以創新才能符合**的審美觀。

其實,戲曲的演變過程很能說明問題,文革其間,以否定一切的態度搞出的樣板戲,其過程其實是遵循了繼承和創新規律的,因此,我認為在當時是一次比較成功的創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像我們這輩人誰不都是一聽**響起就能哼上幾句樣板戲的?但文革後,卻因為樣板戲是「四人幫」搞的而加以全盤否定,回歸為對傳統的全盤繼承,但卻因為現代觀眾的不接受而最終導致戲曲的衰落!

教育其實也是這樣,我看到有報道說有人在以繼承傳統的名義搞私塾,這種陳舊的外在的教育形式有繼承的必要嗎?現代教育是國民教育,也就是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而私塾教育形式是對應古代只有極少部分人有受教育的權利而產生的,對這種陳舊教育形式的恢復與其說是繼承不如說是倒退。

沒有「不變」,沒有繼承,發展就失去了基礎;沒有「變」,沒有創新,發展就失去了活力。因此,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係,應立足於「繼承」,著力於「創新」。繼承難在如何的合理取捨,對凡是被後人所認可的,被實踐證明是可行的,必須毫不動搖地予以取,反之則舍。

但創新是絕對的,發展是無止境的,創新是生生不息的動力。創新的實質就是發展,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這種「代替」並不是對舊事物的全盤否定,而是對舊事物中合理的、積極的成分加以吸收,同時增添舊事物根本沒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內容。

因此,既要對傳統的經驗批判繼承,又要根據新的實踐要求不斷發展創新,使批判繼承與發展創新有機統一起來。在工作和學習中要勇於面對現實,研究探索,想別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解決前人解決不了的問題。

中國戲曲的發展史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先秦(萌芽期)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並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

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

二、唐代中後期(形成期)

中唐以後,中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唐代文學藝術的繁榮,是經濟高度發展的結果,促進了戲曲藝術的自立門戶,並給戲曲藝術以豐富的營養,詩歌的聲律和敘事詩的成熟給了戲曲決定性影響。

**舞蹈的昌盛,為戲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礎。教坊梨園的專業性研究,正規化訓練,提高了藝人們的藝術水平,使歌舞戲劇化歷程加快,產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戲曲劇目。

三、元代(成熟期)

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誌著中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12世紀中期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藝術和商業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元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這個時期是戲曲舞台的繁榮時期。

四、明清(繁榮期)

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

溫州是它的發祥地)。南戲在體制上與北雜劇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經過文人的加工和提高,這種本來不夠嚴整的短小戲曲,終於變成相當完整的長篇劇作。

五、現代(爭輝期)

新中國成立後,湧現了一批優秀劇目,如京劇《將相和》、《白蛇傳》,評劇《秦香蓮》,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崑劇《十五貫》等,著名歷史學家吳晗還撰寫了歷史京劇《海瑞罷官》。

戲曲藝術發展到今天,經過不同的時代,不斷適應新時代、新觀眾的需要,保持和發揚民族傳統的藝術特色,戲曲界提出的「現代化」與「戲曲化「的問題,已成為新的歷史時期積極**和積極實踐的問題。

3樓:百度使用者

1、中國戲曲的孕育與形成——起源於原始歌舞。

漢代,在民間出現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戲",尤以《東海黃公》為著。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郁的表演成份,如《拔頭》、《代面》、《踏搖娘》等。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金代,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元代,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展成熟,戲曲形成。

2、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戲

南戲,是中國戲曲最早的表現形式,它形成於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溫州(古稱永嘉)一帶的民間。它是在宋雜劇的基礎上,融和南方民間小曲、說唱等藝術因素形成的。以體制龐大、曲詞通俗質樸為其特點,粗具戲曲的基本藝術特徵。

劇目多表現民間故事。

3、中國戲曲的第乙個繁盛期——元雜劇

元代,是中國戲曲史的一種重要時期,它以其元曲聞名於世,而元曲中影響最大的是北雜劇(亦稱元雜劇)。北雜劇之文學,以質樸自然勝,後世戲曲文學無有出其右者;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等雜劇作家,使北雜劇成為一代之文學。北雜劇的表演則顯示出戲曲在形成之初的樸實和濃郁的民間氣息。

4、中國戲曲的第二個繁盛期——明清傳奇

傳奇,源於宋元南戲,是其成熟化與規範化的結果。明中葉以後,傳奇代替雜劇成為戲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劇本文學曲詞典雅,體制龐大,名篇佳作不勝列舉,表演上則日趨成熟,多用崑曲演唱。

5、明代四大聲腔

所謂明代四大聲腔是對中國明代南曲系統的浙江海鹽腔、浙江餘姚腔、江西弋陽腔和江蘇崑山腔的合稱。明代戲曲,在**上出現明顯的地方化趨勢,主要表現為地方聲腔的崛起。對後世戲曲影響最大的是後兩種,即弋陽腔和崑山腔,前者發展為全國影響廣泛的高腔系統;後者發展成典雅細膩的崑曲。

6、中國戲曲的轉型期——清代地方戲的興起

自清代前期起,戲曲舞台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戲曲的民間化和通俗化。先是崑曲、高腔折子戲的盛行,後是地方戲的興起。從此,戲曲舞台不再是傳奇戲的天下,崑曲與高腔有了來自民間的競爭者。

戲曲的表演場所也由廳堂亭榭變為了茶肆歌台。

7、徽班進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2023年,為慶祝乾隆的八十壽辰, 三慶班進京獻藝,帶來了與崑曲皆然不同的一種地方曲調徽調,給京城觀眾以耳目一新之感。之後又有四喜、啟秀、霓翠、和春、春台等戲班相繼進京。徽調以其通俗質樸之氣贏得了京城觀眾的歡迎,從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國戲曲史上的大事——京劇形成

繼徽班進京之後,湖北漢調藝人也於道光年間(2023年前後)進京與徽班藝人同台獻藝,他們同徽調藝人一樣唱皮黃腔,只是更具湖北風格。徽、漢皮黃在京城和流,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終於在2023年前後,形成一種獨具北方特色的皮黃腔京劇。

9、京劇的第乙個鼎盛期——同治、光緒年間

京劇形成後不久,即迎來了它的第乙個繁盛期,時間在清同治、光緒年間。當時出現了一批優秀的京劇演員並在此時引起了宮廷官方的喜愛。宮內優厚的物質條件促進了它藝術上的成熟。中國戲劇發展史

10、京劇的第二個鼎盛期——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

20世紀初的新思潮極大地促進了京劇藝術的發展,京劇又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繁盛期。這一時期京劇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優秀京劇演員的層出不窮上。而且,這個時期也是京劇流派產生最多的時期,旦行的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生行的餘(叔巖)派、馬(連良)派、麒(麟童)派;淨行的金(少山)派、郝(壽辰)派、侯(喜瑞)派、醜行的蕭(長華)派等。

每個流派的創始者擁有一批數量可觀的劇目,所以這個時期也是京劇文學的繁榮期。這個時期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

11、京劇的第三個鼎盛期——20世紀50年代

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處處呈現出永珍更新之貌。京劇也因此迎來它藝術上的春天。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到2023年前後,它的藝術生命又到了第三個頂峰。

這個時期的繁榮是以演員陣容的強大,梯隊的完整為標誌的。《白蛇傳》、《將相和》、《穆桂英掛帥》、《野豬林》等優秀劇目的出台,也將京劇文學的發展推向了乙個高峰。

12、新興地方戲的產生——越劇、評劇、黃梅戲等

20世紀初,一批新興地方戲開始在各地戲曲舞台上出現,包括越劇、評劇、黃梅戲等。它們均由民間小戲發展而來,具有極為濃郁的民間鄉土氣息,進入城市後,它們吸收京劇、梆子等老劇種的藝術營養,表演上得以成熟。

13、2023年,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

***為之題詞"百花齊放 推陳出新",以後便成為戲曲發展的指導性方針。即要求戲曲藝術既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又要求各個劇種在自由競賽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14、京劇現代戲匯演舉行

2023年,北京舉行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共推出35個劇目,其中著名的有《紅燈記》、《蘆蕩火種》、《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黛諾》、《六號門》、《紅嫂》等。這是京劇編演現代戲的一次成果展示。

15、戲劇梅花獎設立

為表彰戲劇優秀演員而設立的獎項,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2023年設立,每年評選一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的全國性戲劇演員評獎活動。

16、第一屆中國京劇節在天津舉行

2023年11月在天津舉行了第一屆中國京劇節,設立金、銀、銅三類獎項,推出一批優秀京劇劇目。其中獲獎的劇目有《曹操與楊修》、《狸貓換太子》、《嶽雲》、《西施歸越》等。

17、第二屆中國京劇節在北京舉行

2023年12月第二屆中國京劇節在北京舉行。此次京劇節也推出一批優秀的京劇新創劇目,如《駱駝祥子》、《貞觀盛世》、《風雨同仁堂》、《大腳皇后》、《千古一人》等。其中的《駱駝祥子》改編自老舍的同名**,是眾多劇目中的佼佼者。

18、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優秀劇目獻禮演出

2023年8月15日至10月15日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優秀劇目獻禮演出在北京舉行。此次活動旨在推出一系列優秀的新創劇目(話劇、戲曲、舞劇、**劇等),以此繁榮全國的戲劇創作。此次活動湧現出來的戲曲優秀劇目有黃梅戲《徽州女人》、川劇《金子》、京劇《寶蓮燈》、《貞觀盛世》、淮劇《金龍與蜉蝣》、《西夢霸王》等。

談一談, 中國傳統戲曲如何擺脫困境,獲得新生

1 增加現代內容,切入現代生活。文革中的 樣板戲 就算是乙個嘗試,多搬演一些現代生活氣息比較濃的劇目。2 增加時尚因素,推陳出新。服裝造型可以更多融入現代審美觀念,服裝方面結合現代生活劇作,大膽創新,演員就像話劇和電影中的演出一樣,本色出演,更接地氣。3 大力宣傳,吸引更多人注意。調動各種宣傳媒介,...

如何看待中國的傳統節日,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節日

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基本上都可以說是精華了。老祖宗的智慧型結晶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包括各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賦予科學的的內涵與活力,發揚光大。堅決抵制洋垃圾文化 聖誕節 平安夜 愚人節 萬聖節 星座邪說,等等。歷史的教訓值得注意...

京劇藝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京劇藝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京劇藝術被稱為 國粹 是積澱了民族審美習慣和文化傳統的藝術瑰寶,這種習慣和傳統是炎黃子孫的血脈,根本換不掉的。中國人含蓄 穩健 精緻 典雅的精神品格在京劇藝術裡有著最豐富 最集中 最生動的體現。京劇藝術不僅深受炎黃子孫的喜愛,同時,她那獨特的表現形式和魅力,征服了全世界各國酷愛藝術的人們。京劇在海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