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光學遙感影象相比,衛星雷達遙感影象有什麼特點

2021-03-04 06:30:08 字數 5477 閱讀 5779

1樓:匿名使用者

雷達遙感衛星是把雷達安裝在衛星上,雷達由自身器件發

射出電磁波,再由雷達自身接收被反射回的電磁波回波,可精確測距定位鎖定地面物體,衛星雷達電磁波成像比光學成像更高畫質抗干擾、穿透成像,如偵察衛星《追逃儀》

2樓:匿名使用者

相比而言衛星雷達遙感影象的優點:

1.全天候,全天時工作。

2.對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譜特徵。

3.對冰、雪、森林、土壤具有一定穿透力。

4.對海水特別敏感,適合於海面動態觀測(海風,海浪)。

5.解析度較低,但特性明顯。

3樓:馬丁路德諭

sar/光學影象幾何特徵比較:

1.投影方式;

2.幾何形變;

3.地表起伏;

4.陰影;

5.不同入射角觀測的差異

4樓:匿名使用者

由於雷達工作波段大都在微波範圍,所以較之可見光便具備以下優點:

1.全天候,全天時工作

2.對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譜特徵

3.對冰、雪、森林、土壤具有一定穿透力

4.對海水特別敏感,適合於海面動態觀測(海風,海浪)5.解析度較低,但特性明顯

遙感雷達有多厲害?

5樓:匿名使用者

雷達遙感(微波遙感)可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方式。被動方式與可見光和紅外遙感類似,是由微波掃瞄輻射計接收地表目標的微波輻射。目前多數星載雷達採用主動方式,即由遙感平台發射電磁波,然後接收輻射和散射回波訊號,主要探測地物的後向散射係數和介電常數。

它發射的電磁波波長一般較長,在1mm至1m之間。

合成孔徑雷達(sar)概念的提出是相對真實孔徑雷達天線而提出的。對於真實孔徑雷達,當雷達隨載體(飛機或衛星)飛行時,向地表發射雷達波束,然後接受地面反射訊號,這樣便得到了地表雷達影象。我們知道衛星雷達天線越長,對地物的觀測解析度就越高。

由於受雷達天線長度的限制,真實孔徑雷達的地表解析度往往很低,難以滿足應用要求。而合成孔徑雷達正是解決了利用有限的雷達天線長度來獲取高解析度雷達影象的問題。

合成孔徑雷達(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術是干涉合成孔徑雷達(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簡稱:干涉雷達)技術和差分干涉合成孔徑雷達(d-insar,differential interferome- 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簡稱:差分干涉雷達)技術的基礎,它涉及到側視雷達系統、雷達波訊號處理技術以及雷達影象的生成等諸方面。

而干涉雷達技術和差分干涉雷達技術則是基於合成孔徑雷達技術的影象處理方法和模型,是合成孔徑雷達技術的應用延伸和擴充套件。

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技術(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簡稱:干涉雷達測量)是以同一地區的兩張sar影象為基本處理資料,通過求取兩幅sar影象的相位差,獲取干涉影象,然後經相位解纏,從干涉條紋中獲取地形高程資料的空間對地觀測新技術。

差分干涉雷達測量技術(d-insar)是指利用同一地區的兩幅干涉影象,其中一幅是通過形變事件前的兩幅sar獲取的干涉影象,另一幅是通過形變事件前後兩幅sar影象獲取的干涉影象,然後通過兩幅干涉圖差分處理(除去地球曲面、地形起伏影響)來獲取地表微量形變的測量技術。

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技術是近十年發展起來的一項新的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它與***、vlbi和slr等空間技術一道,將構成空間測地技術的主體。從2023年l波段星載雷達衛星seasat sar的發射到2023年美國「奮進號」太空梭對全球地形進行高精度干涉測量,從2023年首次利用差分干涉雷達對美國landers**同震形變場測量到目前廣泛地應用於**、火山、冰川、滑坡等形變場測量中,無不顯示出合成孔徑雷達技術的強大技術優勢和應用潛力。由於合成孔徑雷達採用了主動式遙感方式,因而具有全天侯、全天時作業優勢。

它與其它離散點測量技術相比,其測量結果具有連續的空間覆蓋優勢,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極具發展潛力的空間對地觀測新技術。

6樓:匿名使用者

第乙個問題,機密

第二個問題,絕對需要

我國在航天技術領域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7樓:yang天下大本營

2023年6月,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

2. 2023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

3. 2023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4. 202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

5. 2023年10月12日上午9點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6. 2023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並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

7. 2023年9月29日,中國第乙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實「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8. 2023年11月3日1時3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完成首次交會對接。

分類

按太空飛行器探索、開發和利用的物件劃分,航天包括環繞地球的執行、飛往月球的航行、飛往行星及其衛星的航行、星際航行(行星際航行、恆星際航行)。

按太空飛行器與探索、開發和利用物件的關係或位置劃分,航天飛行方式包括飛越(從天體近旁飛過)、繞飛(環繞天體飛行)、著陸(降落在天體上面)、返回(脫離天體、重返地球)。

如今,航天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科學技術領域,對國家和國際的政治、經濟、軍事與社會生活都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8樓:默默小狼

(1)2023年6月,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在我國航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2)2023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3)2023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4)202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飛行員是楊利偉。繼蘇聯和美國後,我國成為了第三個把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

(5)2023年10月12日上午9點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航天技術是指將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以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又稱空間技術。

9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中國航天在世界航天發展中獨樹一幟、氣勢恢弘,在全年全球實施的114次的航天發射中,中國航天發射活動次數達到創紀錄的39次,首次摘得世界航

2019最有成就的是:

嫦娥四號任務是2018-2019跨年的中國航天大戲。2023年5月21日,嫦娥四號「開路先鋒」鵲橋中繼星發射公升空。12月8日,「嫦娥」本尊開始本月之旅。

2023年1月3日,月宮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嫦娥」軟著陸成功,成為第乙個抵達月背的探測器。此後,玉兔二號月球車月面巡視探測拍下第一張月背環拍圖,著陸器生物科學實驗成功生長出第一片月球綠葉,玉兔二號經受住了第乙個月夜超低溫的考驗並被成功喚醒,嫦娥四號著陸地被命名為天河基地……條條重磅新聞接連刷屏。此刻,嫦娥四號正靜默休眠在第二個月夜中,等待著太陽從月球地平線冉冉公升起。

2023年前兩個月,中國嫦娥四號是世界航天名副其實的主角。接下來,嫦娥四號還將開展一系列科學實驗,而每乙個科學實驗的過程都可能是引人注目的航天事件,而每一項實驗成果都有望成為本年度重要的航天成就。

與嫦娥四號任務交相輝映的是,其「妹妹」嫦娥五號將於2023年底奔月,任務是實現中國首次月球取樣返回,這也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中第三步的戰略安排。也就是說,與「姐姐」不同單程奔月不同,嫦娥五號實現月面軟著陸後,將不僅開展月面探測活動,而且還要取得月面樣本,在踏上歸途時將其帶回來。對嫦娥五號任務的實施過程,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今年1月底舉行的發布會上,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彭兢這樣描述說,嫦娥五號發射後將繞地軌道飛行,之後經過地月轉移軌道被月球引力捕獲,轉入環月飛行。

在月面預定區域著陸,採集月球樣品,經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月地轉移和再入**等過程,最後將月球樣品安全送至地面。至於帶回的樣本,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月球探測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在多個場合下均透露是月球表面的土壤,重量為2公斤。

長五遙四托舉「嫦娥」

長五遙三送「實踐20」

值得注意的是,送嫦娥五號奔月出征的是長征五號火箭。按照飛天順序命名慣例,該火箭的全稱將被確定為「長征五號遙四火箭」。熟悉中國航天的朋友馬上就會敏銳地意識到,遭遇發射失利的長征五號將在2023年底將會精彩亮相,迎來一次飛天機會。

長征五號又稱「大火箭」「胖五」,中芯級直徑達5公尺,是目前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和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分別達到14噸級、25噸級。2023年11月3日,長征五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成功。2023年7月2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工程的第二發試驗箭即「長五遙二」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公升空後發動機推力瞬時大幅下降,致使發射任務失利。

技術團隊徹查工作並找到背後的技術原因,認真完成了技術歸零,重新投產和組織地面實驗。人們一直在等待長征五號再次飛天。托舉嫦娥五號飛天,助力其奔月無疑是長征五號一次大展身手的良機。

長五遙四火箭與嫦娥五號聯袂演出,注定將成就2023年最激動人心的航天大戲。

說到這裡,細心的讀者可能由此做出以下的聯想和推斷:發射失利的是「長五遙二」,發射嫦娥五號是「長五遙四」,這就意味著在發射「嫦娥」之前,長征五號還會有一次發射,這就是長征五號發射失利後的首飛即「長五遙三」出戰「江湖」。這正是2023年中國航天的規劃重點內容之一。

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楊保華透露說,根據計畫,長五遙三火箭將在今年7月中下旬復飛,其實施的航天任務是發射實踐20號衛星,這是基於東方紅五號衛星公用平台研製的新技術試驗衛星。此次發射任務意義重大,一方面通過實施此次任務,全面驗證長征五號火箭的運載能力、軌道設計等,另一方面,考核驗證長征五號與東五平台的協調匹配性,為後續任務奠定基礎。

火箭海上發射迎來首秀

重大衛星專案高歌猛進

1月21日,長征十一號火箭上演「一箭四星」的航天大戲精彩紛呈,但是志存高遠的中國火箭科技工作者正在為該型撰寫新的演出劇本。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十一號火箭副總指揮金鑫透露說,按照計畫,將對該型火箭開展首次海上發射基礎試驗及海洋飛行試驗,試驗地點就在中國黃海海域。

低緯度海上發射獨具特點和優勢。不僅可以遠離人口稠密區和繁忙的空域,減少對居民或民航航線影響,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赤道區域地球最高自轉線速度,增加火箭的運載能力,降低發射成本。掌握海上發射技術是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孜孜以求的一大奮鬥目標。

中國現役火箭中,長征十一號作為唯一固體燃料火箭,各方面效能指標最適宜完成海上發射任務;另一方面,長征十一號在實踐中表現出優異的效能,「服役」以來實施了6次任務,均準時發射、精確入軌,可謂當之無愧的「金牌火箭」。可以期待,中國航天發射力量在黃海海域集結將為世界奉獻新的精彩。

2023年被稱業內人士稱為「北斗年」。中國自主導航系統「北斗」掀起建設高潮,長征10送「北斗」,把18顆的北斗衛星精準發射入軌,完成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建設,覆蓋能力和導航定位精度大大增強,實現了從區域到全球的偉大跨越。

2023年,北斗導航系統建設繼續延續高歌猛進的發展建設勢頭。據介紹,全年將出動7枚長征運載火箭,計畫再發射10顆北斗衛星,進一步完善北斗三號系統,向著全面完成全球組網建設目標衝刺。

論述遙感影象與色彩的內在聯絡,論述遙感影象與色彩的內在聯絡

靜物與彩色影象是相似的,但不同的在很多,所以很難掌握。講細節,色彩畫面還有乙個關鍵的問題。不同顏色的畫面色彩的場景,其中都含有對 的色澤自然,人的 是半透明的,自然的顏色通常為白色 玫瑰紅色 或橙色 檸檬果肉格格不入。不要使用直接買色,易餐 所以,不管你是畫彩色 突出了暗部應該給你的感覺是肉,絕對不...

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習哪些知識,攝影測量與遙感科學技術是幹什麼的?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專業 一 培養目標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專業培養具有誠實守信 愛崗敬業和責任意識,掌握航空攝影測量和遙感技術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從事航空攝影測量內 外業生產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職業能力,能夠勝任航空攝影測量內業成圖 外業調繪 外業控制測量 內業加密 工程測量和地形測量等專業崗位一線生...

遙感數字影象處理中均值濾波 中值濾波 空間域濾波 頻率域濾波

中均值濾波 中值濾波屬於空間域濾波,即對二維空間上的濾波,頻率域濾波是基於傅利葉 或者小波 變換的頻域空間濾波。實際空域額度中值濾波效果就類似頻域的低通濾波。簡要分析空間域濾波和頻率域濾波的關聯性 並說明各自的適用範圍 影象的空間域 是指影象平面所在的二維平面,對於空間域的影象處理主要是對像元灰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