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學一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有效性結題報告

2021-03-04 06:30:08 字數 5466 閱讀 9992

1樓:匿名使用者

一、結合實際情景,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許多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差是因為他們的文字理解能力差,準確地說是他們對應用題文字敘述的理解力差,就是讀不懂題,導致讀完應用題學生根本不知道各個數量的確切含義,或者對題目中關鍵句子的含義把握不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把應用題的情景思維注入到實踐中去思考。例如,在教用錢買東西這一類應用題時,學生往往會被題目中的數字所迷惑,脫離實際去想,把題目理解得一塌糊塗。

其實用錢買東西,是最常見的事情,但當把這一幕買東西的情景敘述成應用題時,學生往往會完全脫離買東西這一現實情景,只是題目中的數字在腦海裡打圈圈。如果能把實際情景與應用題敘述的情景聯絡起來,學生就會比較容易地把應用題解答出來。例如,第四冊數學中有這樣一類題目:

小詩拿5元去1支鋼筆和5本練習本,鋼筆2元一支,練習本3角一本,售貨應找回多少錢?此題對於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一看題目就感到難做。我講課前,布置學生用5元把題目中的文具買回學校用,在講課時結合實踐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會把實際情景與題目敘述的情景聯絡起來想,他們會知道「1」支鋼筆的「1」字不需要列入算式計算,這時學生就比較容易地把題目解答出來:

3×5=15角=1元5角(買練習本用的錢),2元+1元5角=3元5角(買鋼筆和買練習本總共用的錢),5元-3元5角=1元5角(售貨員應找回的錢)。

二、根據應用題的特點,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

應用題雖說是題目變化多端,種類繁雜,但大多還是有章可循的。不同的題型,有不同的解題思路與方法,教師如果在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性地幫助學生總結歸納解題方法,學生在答題時會少走彎路,解題效率會大大提高。下面介紹幾種小學數學應用題中常用的解題方法。

1.分析法和綜合法

分析法就是從題目的問題入手,逐步推得需知條件,直至均為已知條件為止。綜合法從題目的已知條件入手,逐步推得可求什麼,直至得出題中問題為止。例如,客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去時每小時速度是45千公尺,4小時到達乙地,回來時比去時每小時多走15千公尺,回來時用了幾小時?

這時就可用分析法:回來的時間=回來的路程÷回來的速度,回來得路程=去時的路程=去時速度×去時的時間,回來的速度=去時速度+每小時多走的,就可從問題推導到已知條件,也可用綜合法。分析法和綜合法可綜合運用,由條件向問題或由問題向條件或同時進行,這樣就較容易找到解題的方法。

2.方程法

方程法有助於學生順向思維,尋找等量關係、理清思路,從而達到解題的目的。在解題的過程中,要靈活選用方法解題。例如修路隊修一條路,第一周修這條路的1/3,第二週修這條路的1/4,第二週比第一周少修8千公尺,這條路有多少千公尺?

這道題用算術方法找分率對應的具體量就比較難找,如果用方程找出等量關係第一周修的量-第二週修的量=少修的8千公尺,就易於接受。在用方程解應用題時讓學生嘗試列出不同的方程,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分析數量關係,可以列出不同的等量關係,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方程加以比較,從中找出簡便解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3.圖示方法

圖示方法是通過畫簡單的示意圖來揭示問題的實質,顯示數量關係的一種策略。常用的有線段圖、幾何形體的切割等。例如,籠子裡有若干隻雞和兔,從上面數,有8個頭;從下面數,有26隻腳。

雞和兔各有幾隻?運用圖示可使一些抽象的問題變得直觀形象,錯綜複雜的數量關係變得清晰明了。畫8個圓表示全是雞,圓上畫兩個線段表示雞腳(式子為2×8=16),與題意相比少了十隻腳(26-16=10),因為每只雞兔相差兩隻腳(4-2=2),在圓上再畫兩條線表示兔子就要畫五個圓(10÷2=5),這種簡單示意圖與算術方法相結合使問題更直觀化,更易於理解。

三、將數學問題生活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數學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尤其是數學應用題,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緊聯絡在一起,大至天文、地理、環保問題、生態平衡問題,小至利率計算、商品買賣……均可在數學中找到其應用的蹤影。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而數學中的應用題則是生活在數學中的體現,它是所學過的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綜合應用。基於以上認識,我們提出應用題教學「生活化」的研究。比如,挖掘教材內容中的生活素材,尋找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的切入點,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或者在表述方式上實現生活化,如改過去應用題「純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機地將**、漫畫、情境圖、資料單等引進應用題教學。

以上幾點是自己在應用題教學中的幾點體會,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需要對學生長期培養,只要我們對此重視,加之科學的方法做指導,學生解題能力就會有大的提高。

怎樣學習小學數學?

2樓:匿名使用者

小學數學其實是乙個學習的初級階段,題是比較簡單的,學習小學的數學主要是培養學習習慣注重興趣培養和方法培養,最好不要只注重什麼奧數一類的高難題,其實奧數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可以把學習數學與遊戲相結合其實很多東西都可以用數學來表示,那麼你想一想學習數學是多麼的有用,而基礎最為重要,所以小學數學主要是培養興趣與方法

3樓:匿名使用者

說實話,小學的課程只要上課認真聽講了,那基本上沒有任何問題!~

個人認為連課外輔導都沒有必要。

4樓:匿名使用者

有錢就請個家教,普通階層的話,就父母多花點時間自己教,父母與孩子溝通時最容易的

小學數學學習方法有哪些?

5樓:百度使用者

數學作為一門具有很強邏輯性和連續性的學科,是每個小學生都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小學數學重點是基礎知識的掌握基和學習,學習數學的標準就是能夠對該學籍範圍內的題目進行正確的解答.考察公式概念是小學數學重點要掌握的知識,下面這幾個學習方法帶你學好數學.

(知識反應)

1.穩抓課堂,理科的學習重要的是平時的積累,不適合進行突擊複習.做到在每一節課上都能認真的聽講,緊跟老師講課的思路,將每一節需要記住的概念、公式瞭如指掌,萬萬不能讓乙個題目限制了思維.

2.完成作業質量要高,在寫作業的時對於同一類的題目就要有意識的去考量準確率和速度,並且在完成時候對此類題目進行總結,掌握其中的規律.所謂的做題不單單只是將題作對,是要在最對的基礎之上進行方法和技巧的總結.

對於老師留置的作業要認真準確的完成,面對較難的題目,多利用空閒的時間進行思考,你會發現靈感的存在.

3.勤思多問,對於課本上的定理,規律不懂的知識點要盡早解決,盡早提問.學習學問要做到盤根問底,用懷疑的態度去學習理科才是正確的方式.

當天的問題不要放在次日解決,掃除學習中的隱患是學習的最佳途徑.

4.總結比較,首先是知識點的總結比較.每學完一章都要在心中又乙個輪廓,整理出其中的內容.

將容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比較,必要時可以進行聯想和分析.其次是題目,每個學生都需要建立自己的題庫,乙個是錯題的乙個是精題的.這樣對於考試或者是作業中的題目是不是就能做乙個總結呢?

通過題庫來總結其中的規律,這些就是你最為寶貴的財富,對於你的學習之路有很大的幫助.

5.課外練習要有選擇性,課餘的時間對於學生來說是寶貴的,在課外進行的數學習題應該是求精,日久天長的積累會使你的思路開闊發達,而盲目的做很多的習題有時候很浪費時間.

(同學們開講)

學習小學數學重點就是注重學習的方法,但是也需要學生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勤學多問不恥下問是學習的良好態度,他們會把你帶到乙個更高的層次,掌握好學習方法,你會對每一天的新知識充滿興趣.

6樓:留下一片林

一、學會主動預習

新知識在未講解之前,認真閱讀教材,養成主動預習的習慣,是獲得數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因此,培養自學能力,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會看書,帶著老師精心設計的思考題去預習。如自學例題時,要弄清例題講的什麼內容,告訴了哪些條件,求什麼,書上怎麼解答的,為什麼要這樣解答,還有沒有新的解法,解題步驟是怎樣的。

抓住這些重要問題,動腦思考,步步深入,學會運用已有的知識去獨立**新的知識。

二、在老師的引導下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

一些學生對公式、性質、法則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實際問題時,卻又無從下手,不知如何應用所學的知識去解答問題。如有這樣一道題讓學生解「把乙個長方體的高去掉2_釐公尺後成為乙個正方體,他的表面積減少了48平方厘公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同學們對求體積的公式雖記得很熟,但由於該題涉及知識面廣,許多同學理不出解題思路,這需要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漸掌握解題時的思考方法。

這道題從單位上講,涉及到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從圖形上講,涉及到長方形、正方形、長方體、正方體;從圖形變化關係講:長方形→正方形;從思維推理上講:長方體→減少一部分底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減少部分四個面面積相等→求乙個面的面積→求出長方形的長(即正方形的乙個稜長)→正方體的體積,經老師啟發,學生分析後,學生根據其思路(可畫出圖形)進行解答。

有的學生很快解答出來:設原長方體的底面長為x,則2x×4=48得:x=6(即正方體的稜長),這樣得出正方體的體積為:

6×6×6=216(立方厘公尺)。

三、及時總結解題規律

解答數學問題總的講是有規律可循的。在解題時,要注意總結解題規律,在解決每一道練習題後,要注意回顧以下問題:(1)本題最重要的特點是什麼?

(2)解本題用了哪些基本知識與基本圖形?(3)本題你是怎樣觀察、聯想、變換來實現轉化的?(4)解本題用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

(5)解本題最關鍵的一步在那裡?(6)你做過與本題類似的題目嗎?在解法、思路上有什麼異同?

(7)本題你能發現幾種解法?其中哪一種最優?那種解法是特殊技巧?

你能總結在什麼情況下採用嗎?把這一連串的問題貫穿於解題各環節中,逐步完善,持之以恆,學生解題的心理穩定性和應變能力就可以不斷提高,思維能力就會得到鍛鍊和發展。

四、拓寬解題思路

在教學中老師會經常給學生設定疑點,提出問題,啟發學生多思多想,這時學生要積極思考,拓寬思路,以使思維的廣闊性得到較好的發展。如:修一條長2400公尺的水渠,5天修了它的20%,照這樣計算剩下的還需幾天修完?

根據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三者的關係,學生可以列出下列算式:(1)2400÷(2400×20%÷5)-5=20(天)(2)2400×(1-20%)÷(2400×20%÷)=20(天)。教師啟發學生,提問:

「修完它的20%用5天,還剩下(1-20%要用多少天修完呢?」學生很快想到倍比的方法列出:(3)5×(1-20%)÷20%=20(天)。

如果從「已知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方法去思考,又可得出下列解法:5÷20%-5=20(天)。再啟發學生,能否用比例知識解答?

學生又會想出:(6)20%∶(1-20%)=5∶x(設剩下的用x天修完)。這樣啟發學生多思,溝通了知識間的縱橫關係,變換解題方法,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五、善於質疑問難

學啟於思,思源於疑。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有疑開始的,學會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學會創新的關鍵。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

「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乙個好學生。」現代教育的學生觀要求:「學生能獨立思考,有提出問題的能力。

」培養創新意識、學會學習,應從學會提出疑問開始。如學習「角的度量」,認識量角器時,認真觀察量角器,問自己:「我發現了什麼?

我有什麼問題可以提?」通過觀察、思考,你可能會說說:「為什麼有兩個半圓的刻度呢?

」「內外兩個刻度有什麼用處?」,「只有乙個刻度會不會比兩個刻度更方便量呢?」,「為什麼要有中心的一點呢?

」等等,不同的學生會提出各種不同的看法。在度量形狀如「v」時,你可能會想到不必要用其中一條邊與量角器零刻度線重合的辦法。學習中要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即增加主體意識,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激發創造慾望,始終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

小學一年級數學題,求答案,小學一年級數學題目大全及答案

如圖,十字游標不要畫 1.解 賺了 8 9 10 11 2 元 2.解 其實這個問題有個地方很誤導人,就是 這樣,一開始每人掏了10元,現在又退回1元,也就是10 1 9,每人只花了9元錢 要是題目沒這麼分析的話,看題目的人都不會這麼去想的。其實很簡單的,應該這麼分析才對 老闆收走的 25 服務生手...

一年級數學下冊誰比誰多多少應用題

1 小明買了兩筐水果,一筐是蘋果,有30千克。另一筐是鴨梨,其中有18千克,則蘋果比梨多多少?2 甲圖書館有15000本書,乙圖書館有20000本書,求甲比乙多多少書?一年級數學下冊乙個數比另乙個數多或者少多少應用題 乙個數比另乙個數多多少求這個數用加法 乙個數比另乙個數少多少用減法 比如 媽媽買了...

小學一年級數學試題, 考考你 小學一年級數學題難倒了上萬研究生 小明向爸爸借了500,向媽媽借了500,買了雙鞋用了

一 共21分 1 看數繼續畫。3分 2 找規律填數。6分 7 85 3 填一填。8分 1 填 或 4分 6 4 7 7 0 1 3 3 92 在 裡填上適當的數 4分 2 9 3 3 54 比一比 4分 長得高的畫 矮的畫 最輕的畫 最重的畫 二 共30分 5 算一算,並給得數是3的格仔用鉛筆塗上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