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能統一六國的原因有哪些,秦國能統一六國的原因是什麼?

2021-03-04 06:12:56 字數 6079 閱讀 4457

1樓:漫閱科技

戰國時期,經過長期諸侯割據戰爭,諸侯各國盛衰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許多弱小國家被消滅,中國境內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的諸侯國,史稱戰國七雄。七雄局面的形成,既是春秋以來兼併戰爭的結果,又是中國統一的前奏。為增強國力,統一全國,七雄相繼了富國強兵的變法活動。

魏國任用李悝變法,楚國使用吳起變法,趙國有武靈王改革,但最有成效的是秦國商鞅變法。西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改革,國力逐步強盛。從秦孝公到秦王政的100多年時間中,秦國國力更加強盛,在軍事制度方面實行按郡縣徵兵,完善了軍隊組織,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士卒勇猛,車騎雄盛,遠非其他六國可比。

在軍事策略上改變了勞師遠徵而經常失利的戰略,採用范雎遠交近攻的策略,逐漸蠶食並鞏固其占領地區,實行有效占領。秦國相繼滅掉西周、東周,攻占南韓的黃河以東和以南地區,設定太原、上黨、三川三郡,領土包括今陝西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和四川東北部的廣大地區。史書記載秦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崤函之固」,在地理位置上進可攻,退可守;「戰車千乘,奮擊百萬」,軍事力量遠勝於其他六國。

秦國這種優越的戰略優勢為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與此同時,山東六國統治集團內部相互傾軋,爭權奪利,政局很不穩固。各國之間長期戰爭,實力消耗,國力被削弱。

六國面對強秦的威脅,雖然屢次合縱抗秦,但在秦國連橫策略下先後瓦解而失敗。他們時而「合眾弱以抗一強」,時而「恃一強以攻眾弱」,無法形成穩固統一的抗秦力量,給秦國各個擊破以可乘之機。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看出這種趨勢,如子順就曾經說過:

「當今崤山以東的六國衰弱不振,韓趙魏三國向秦國割地求安,二周已被秦滅亡,燕齊楚等大國也向秦國折服,照此看來,不出20年,天下必然是秦國的了。」

秦國能統一六國的原因是什麼?

2樓:百度使用者

秦能統一中國的原因和秦朝的歷史地位應從客觀上的需要和可能兩方面探索秦統一的原因。

(l)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一,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①從經濟方面看,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各地聯絡加強,這為統一提供了物質條件。

②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大多廢除了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區域性實行了**集權制,從而為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

③在民族關係方面,各族間聯絡日益加強,以華夏族為中心,形成相當鞏固的民族共同體。

④廣大勞動人民渴望統一。

⑤長期的爭霸戰爭,形成了區域性統一。

(2)從秦國來說,具有完成統一的實力。

①秦國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集權的封建國家。

②秦國新興地主力量強大,經濟發展迅速,軍隊戰鬥力強。

③秦國實行了遠交近攻等正確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備完成統一的主客觀條件。

秦國能統一六國的原因和意義?

3樓:夢想被那什憋醒

佔了天時地利人和各種原因。

原因;第一,地理優勢。秦國崛起於西部邊陲,擁有強大騎兵的秦人,對於周圍的游牧民族有絕對的優勢,從而獲得了乙個相對穩定的大後方,秦國能毫無顧忌的對東方六國的征戰。

第二,危機意思。猶豫秦國以游牧起家,又處於中原文明的外緣,從建立起就被東方六國看不起,即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更為重要的是在秦獻公時期,面對魏國的咄咄逼人,國家處於亡國的邊緣。

此時,長期的征戰,秦國國力過度衰落,秦孝公時期面對六國分秦的屈辱,從此,在秦國國君奠定了很強的危機意思,從而決定了必須變法。

意義;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乙個統一的多民族的**集權的國家,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秦國能夠最終統一六國的原因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初二歷史嗎?我們剛教過。

原因:(1)統一六國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和廣大人民的強烈要求。

(2)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增加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基礎。

(3)秦始皇重用人才,促進了統一的到來。

(4)秦始皇本身雄才大略。

5樓:匿名使用者

秦**隊自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軍功政策(軍功授爵制)後愈戰愈勇。**裝備不斷改進。兵種已有步、車、騎之分。

軍隊數量多時達到「帶甲之士百萬」,出現了尉繚、白起、王翦等著名軍事家和將領。

統一時機的成熟

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一事業,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首先,從經濟條件講,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地區的經濟聯絡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強,這給統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其次,經過春秋、戰國長期的民族融合,在中國境內形成乙個相當鞏固的華夏民族共同體,且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所以華夏族能夠作為乙個核心民族,克服周邊各族的離心力,促進各族人民逐漸融合。

第三,各國人民都要求統一。農民是統一最熱誠的支持者,因為封建割據以及紛爭混戰,給農民帶來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負擔。工商業者也渴望統一,以打破限制工商業發展的各國關卡。

地主階級更要求統一,他們希望建立乙個統

一、強大的**集權的封建國家,以保證自身的利益最後,經過長期的兼併戰爭,大吃小,強吞弱,改變了大國之間的局勢,逐漸使秦國成為實現統一的中心力量。

6樓:匿名使用者

經過長平之戰和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天下和軍事方面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任用賢才;

雄才大略。

7樓:你的祝福我來送

1.秦始皇個人才能 2.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們希望和平

3。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強 4.韓非子法家思想影響嬴政的大政方針

8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七雄除了楚國,陸續都實行過變法。秦國相比其他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地處偏遠,可以不動聲色悶聲發大財,慢慢蠶食積蓄力量,過了幾百年就可以依靠積累的實力碾壓東方六國。

其實類似於長平之戰的滅國級戰役,秦國也不是沒被人草過,陰晉之戰吳起大破五十萬秦軍,秦軍主力覆滅。但就因為他地方偏,沒什麼人和他接壤,乘機瓜分他,魏國也不大看得上他那塊地,一門心思想要統一三晉,所以秦國就得以慢慢休養生息轉危為安。戰國前期,魏國多次有機會擊滅秦國,秦國都因為類似原因逃過一劫。

而魏國卻僅僅因為桂陵之戰一次受創,立即被一群周邊國家群起蠶食,很快一蹶不振形成惡性迴圈。

9樓:弦歌天下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商鞅變法國力強盛。

10樓:匿名使用者

有很多。

老師上課沒講過?

商鞍變法是一條。

11樓:匿名使用者

商鞅變法的成功以及秦國擁有了超於其他幾國的兵力和財力~

12樓:

1.商鞅的「耕戰」國策;

2.司馬錯的「控制上游,佔據第二階梯高地」的戰略方針;

3.白起高超的戰略執行能力和戰役指揮能力技巧使,徹底打破秦與六國的地緣平衡線,使其對六國形成絕對優勢;

4.一堰一渠。

13樓:白瑩嘟嘟

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

14樓:西山風華

主要是:1.秦的經濟實力增長是經濟基礎,商鞅變法為統一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2.秦**事實力的強大,獎勵軍功的政策等;3.秦國領導階級的文治武功,軍事思想先進。

15樓:槑的獨家記憶

大勢所趨。更是因為商鞅的改革才使秦國強大起來,然後統一六國。

秦國為什麼能統一六國,從四個方面來講

16樓:匿名使用者

答: 秦統一六國的原因:

1、商鞅變法(國富兵強,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基礎);

2、重用人才(各種人才在統一的過程中,能夠各盡其能發揮重要作用);

3、正確策略(採用了近攻遠交的軍事外交策略);

4、順天應人(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和人民的要求)。

一、秦統一六國的順序:

從西元前 230——前 221 年,秦用了十年時間進行統一六國的戰爭。秦滅六國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

二、秦統一六國的意義: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乙個統一的多民族的**集權的國家,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17樓:小哎

經濟方面,商鞅變法的基礎,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在秦國內統一度量衡;重農抑商,獎勵耕織,是秦國的經濟有了極大地發展;

政治方面,廢除世卿士祿,推行郡縣制;獎勵軍工,提高戰鬥軍事實力(也可以將軍事單拿出來講);改革戶籍制;綜合實力增強;秦王嬴政的政治能力強,中用了一批人才。

文化方面,文字小範圍內統一,順應歷史潮流,民眾的統一的願望;(在文化角度分析比較不容易)

地理環境方面,關中平原與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土壤肥沃,北、南兩「天府」為秦國經濟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部分黃土高原及四川盆地西部山原廣闊,水草豐美,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秦國之山地丘陵森林密布,物產豐富。

還有很多方面,也可以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太**。

希望有點幫助!

18樓:啟運立極

軍事,政治,變法,人才

秦始皇能統一六國的原因是什麼?

19樓:獨行沒趣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主要原因是國力雄厚和他本人的野心,還有他有一大批人才。比如李斯,王翦。

20樓:張得帥

秦始皇自西元前230年至西元前221年,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合縱連橫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滅韓、十九年(前228年)滅趙、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乙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主義**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也是中國封建制王朝的開始。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兵強力壯

當時曾有人說秦有名師數百萬。又有人說過秦有「奮擊百成萬,戰車千乘,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此王者之地也」《史記范雎列傳》,說明秦國擁有的兵力是非常雄厚的,是足以兼併六國、稱雄天下的。不僅如此,秦自商鞍變法以來,就把「強兵」放在建國的首要位置,商鞅提出要「舉國責之於兵」《商君書·畫策》。

第二:擁有先進的意識

秦族很早就與夏、商、周的各個中原族**生了緊密的聯絡,自身也成為了中原族群的一部分。而中原的思想、技術等方面,在當時的中國是最先進的。秦族充分的掌握了中原族群的技術和意識,對中原族群的思想和意識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第三:沒有後顧之憂

秦國立國之初,東邊有晉國屏障,可以專心對付戎族(當時是春秋初期,如果是戰國時期,也許秦國還未發展強大起來就已經被晉國滅亡了)。戎族仍然是游牧民族,各部落之間也不團結。秦國畢竟是從中原過去的族群,技戰術和思想上有一定的優勢,這使他們能夠首先戰勝了環顧周邊的戎族諸部落。

特別是消滅了大渠戎國之後,秦國已經沒有了後顧之憂,而且有廣袤的土地和人口來支撐他的統一六國的戰爭。而且秦國處於中國西北部,與六國有層層關隘阻隔,易守難攻,使得秦國腹地免受戰亂之苦,極大的保障了生產。而六國中實力最強的楚國與齊國與秦國距離相對較遠,直接的戰略威脅不大。

實力最弱的南韓離秦國最近,這就使得秦國具備了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可能。

第四:善用人才

戰國後期,秦國人才輩出,如范錐,白起,李斯,商鞅,王翦等,儘管有過商鞅被車裂的慘劇,但總體而言秦國對於人才還是能用其才,盡其忠的,反觀六國如商鞅般慘劇的不勝列舉,這就是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

第五:順應歷史潮流

秦王贏政具有雄才大略,增強了軍隊戰鬥力,廣泛吸引各國人才,制定正確的統一戰略。秦始皇統一天下,是中國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封建集權制替代農奴制的勝利。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秦國有哪些名將

1 白起 白起 西元前257年 羋姓,白氏,名起,郿邑 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 人。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 兵家 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孫白公勝後代。熟知兵法,善於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輔佐秦昭王,屢立戰功。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 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擔任秦軍...

秦國滅亡六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秦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從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看,經濟決定政治,經濟強大了,政治上自然會取得勝利,商鞅變法是有重要作用的 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為什麼單單秦國發生了變法,提高了生產力,因為在君主制的國家中,君王的政治立場的堅定程度,用人的開明程度,創新的膽大程度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秦國在春秋初可以說是乙個蠻夷之地,所謂窮人的孩...

列舉秦國比六國強大的原因

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國富兵強,實力超過東方任何一國,具備了進行統一戰爭的條件.商鞅變法確實為秦並六國 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但秦能統一天下還有其他因素,以下幾點也是很重要的.一 秦據有關中 四川兩個經濟區,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中國北方自古有兩大經濟區,即關東經濟區和關中經濟區.而關東經濟區 即中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