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求賢若渴的故事,古代君王求賢若渴的事例有哪些

2021-03-04 05:44:46 字數 5520 閱讀 3532

1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寫的《短歌行》裡面有很多

求賢若渴的君王就知道一些:

如周公吐脯 天下歸心

漢武帝的舉賢良政策

唐太宗、康熙.

如果要查,從這些君王身上入手吧

實在不是很了解,恕無能為力,只能盡微薄之力

2樓:匿名使用者

周公吐脯 天下歸心(周公見到賢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馬上接待。《史記》載周公自謂:「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賢。」),才能使天下人心都歸向我。

古代君王求賢若渴的事例有哪些

3樓:胡新傑

劉備三顧茅廬

曹操赤足迎許攸

燕昭王千金買馬骨

周公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

4樓:匿名使用者

《史記》載周公自謂:「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賢。」),這就是後來曹操說的:周公吐輔,天下歸心,最典型的君王求賢若渴文王訪姜子牙

曹操赤足迎許攸:曹操聽說許攸來了,鞋都顧不上穿,就出來迎接了,用他的失態,來表現他內心的得到人才的興奮,和對許攸的重視

劉備三顧茅廬

5樓:匿名使用者

文王訪姜子牙,劉備請諸葛亮.

6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三顧茅廬,周文王訪姜子牙,

7樓:匿名使用者

從周文王訪姜尚,到秦孝公求賢榜,秦穆公求賢榜,到漢武帝的萬民言,不論是誰,只要給皇帝提意見或者建議重賞,在到東漢的劉秀,三國的劉備,曹操,孫策,幾乎每個朝代都有乙個帝王,除了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求賢最明顯的是忽必烈,當時征戰和管理,他求取漢人,幫他出主意,給封王封侯

古代求賢若渴的故事?

8樓:匿名使用者

1、齊桓公五拜小臣

有一次,齊桓公決定去拜訪一位小臣,去了三次都未見到。身邊人勸阻道:「小臣是國家中地位卑微的臣子,您作為國君,親自去了三次都未見到,可以不去了。」

齊桓公不高興地說:「這是什麼話!我聽說,乙個普通的士人如不想公升官發財,就不會輕易地委屈自己去拜見大國的國君;大國的國君如不喜好仁義,就不會輕易委屈自己去拜訪乙個普通的士人。

縱然老先生不想富貴是可以的,但讓我不喜好仁義,卻是不可以的。」

結果齊桓公五次去拜訪,終於見到了小臣。齊桓公正是由於具備這樣一種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所以才會有不計前嫌,果斷任用管仲為相的舉動,終於成為天下霸主。

2、在三國時期非常有名的郭嘉。雖然郭嘉的年齡不大,但是卻非常有才華,這一點深得曹操的賞識。如果當初郭嘉沒有早早死去,或許他在曹操這裡的地位會更加非同尋常。

郭嘉這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點太放蕩,不怎麼在乎小節。這一點讓一些比較在乎禮制的人看不下去了,沒事就跟曹操吐槽這事。

曹操一邊應付說自己一定會好好管教郭嘉,一邊繼續放任郭嘉。曹操小心翼翼守護著郭嘉,生怕他受到一點點的委屈。實在有大臣老說郭嘉,曹操還會用點小恩小惠讓大臣放過此事。

3、朱元璋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對人才的需求也表現得如飢似渴。元至正十八年(2023年),朱元璋攻占了婺州,儒士許瑗前來見他,向他建議道:「平定天下,非收攬英雄,難以成功。

」朱元璋非常激動地表示:「予(我)思英賢,有如飢渴。」

朱元璋這樣說並不誇張,只要聽說有賢人,即使在窮鄉僻壤,他也要千方百計請到身邊。元至正二十七年(2023年),朱元璋的軍隊到了徽州,他聽說隱居家鄉的老儒朱公升很有名氣,便換上老百姓的衣服從連嶺前往石門山中,親臨其家,請教平定天下的大計。

朱公升很受感動,向朱元璋進獻了三項良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正是這九個字從巨集觀上確定了朱元璋爭奪天下的基本戰略方針。

4、有一天,昭王賞賜郭隗百金。郭隗沒有收,只是讓隨從捧著金盒,跟隨他陪同昭王一同登上燕都城牆,在城上席地而坐。

昭王目光遙望南天,怒髮衝冠。郭隗從旁看了,笑道:「大王一定又在想找齊國復仇的事了吧。

您別憂憤過度,還是先聽為臣講個千里馬故事給您聽聽吧。」言畢,就鄭重地指著百金盒講了一則古人用千金買馬骨的故事:古代有位君王酷愛千里馬,特地張貼告示,懸賞千金以求此馬。

可是國人不相信這個告示,沒人搭理。君王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真的派了個會相馬的宦官,帶著千金周遊列國去買千里馬。結果這宦官花了五百金買回來一具完整的馬骨骸;雖說是死馬,可是骨頭架子很高大,想必生前很是剽悍雄健。

宦官用車載著這一具馬骨骸,招搖過市,引得國人圍觀,議論紛紛。當宦官進了王官,向君王獻上這具馬骨骸時,君王很生氣,剛要發怒,宦官趕緊說:「這確實是一匹千里馬,剛死不久;我找人別除了皮肉,骨架依然那麼雄健……」

聽到這兒君王打斷了他的話,疑惑地問他,要一匹死的千里馬有什麼用?宦官這才點明他的意圖,說是如果君王肯用五百金買一匹死的千里馬。

那就向世人表明君王真的是想求千里馬,是一位講誠信的賢君。此後在很短時間內,就有三人各進獻了一匹千里馬。君王果真各賞了千金。世人知道了以後,傳為美談。

郭隗講完故事後,燕昭王馬上悟出了其中的深意,立即命人就在燕都城內顯眼的地方,築起一座高台,供置許多**,取名「**臺」,用來招納四方賢士。不久政治家、軍事家爭相來投奔燕國。這其中,就有一位傑出的帥才——軍事家樂毅!

5、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

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南陽鄧縣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去南陽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乙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

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

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佔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

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9樓:匿名使用者

三顧茅廬

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劉備聽謀士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學才兼備,於是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恰巧諸葛亮那天出門在外,劉備失望地回去了 。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沒想到諸葛亮又是出外閒遊。張飛是個急性子,本來他就不願意再去,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

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說明自己的來意,然後就回去了。

雖然,劉備回去了,可是他請諸葛亮的心並沒有改變。為了表示自己的誠心他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

張飛很魯的說:"讓我乙個人去,如果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很生氣的把張飛責備了一頓。

劉備第三次去的時候,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在那裡直到諸葛亮醒來,才坐下來談話,懇請他替國家做事。助他一臂之力。諸葛亮被他的誠心打動了,答應了劉備的請求。

"三國演義"把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後人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

范仲淹范仲淹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

在他2歲時父親就死了,與母親相依為命。雖然生活困苦,但他很有志向。一日復一日的冷飯和鹹菜,也不能讓他忘記晝夜苦讀。

付出的總會有回報,范仲淹在學到許多知識的同時,還養成了艱苦意識和勤儉作風。

范仲淹的博學幫助他考中進士。後被調往泰州做鹽倉監官,深入群眾中,投入到重修海堤的工作中。在極其艱苦的努力之後,保障老百姓生活的大堤修建起來了,人們為了紀念范仲淹,將大堤稱為"范公堤" 歷史上有名的"慶曆新政"就是范仲淹提出的乙個改革方岸。

為官期間敢於和惡勢力鬥爭。為了**呂夷簡,他親手繪製了乙份"百官圖"譏諷呂夷簡的專權。由於權貴的阻撓,范仲淹許多抱負未能實現,"慶曆新政"也僅僅維持了一年多。

范仲淹多次遭貶,但從未也放棄自己的抱負,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岳陽樓記》,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胸懷,其中的一句: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最能描述他的一生。

孟母三遷

孟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孟母很有教養,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送葬的隊伍經常從他家門前走過。孟子經常模仿隊伍中吹鼓手和婦女哭啼的樣子,還不時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戲,在地上挖乙個坑,把朽木或腐草當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對兒子這樣玩耍很生氣,認為不利於他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裡。

到了城裡孟母要兒子熟讀《論語》,像孔子那樣做人。可是他家處於鬧市中,打鐵聲、殺豬聲、叫賣聲終日不斷,聽著聽著,他就讀不下去了。接著,他就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買賣的遊戲,孟母覺得這個地方,確實很難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搬遷到城東的學宮對面居住。

學宮那裡的環境很好,書聲琅琅,讀書的氛圍很濃。孟子很快的安下心來讀書。有時,他還向學宮裡張望,**裡面的學生是怎樣讀書,又是怎樣跟隨老師演習周禮的,回到家裡,也模仿起來。

一天,孟母發現兒子在磕頭跪拜,以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戲了,心裡很難,在聽兒子說是在演習周禮後,就又高興起來。

後來孟母把孟子送進了學宮,學習《詩經》、《尚書》。"孟母三遷"教子的故事流傳至今

歷史上「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經典例子?

10樓:鯉魚躍農門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

曹操光腳迎接許攸,最終蕩平天下

齊桓公不記追殺之仇,拜管仲為相,爭霸中原

李世民不拘一格,用人之長,避人之短,成就偉業歷史告訴我們 凡是賢明的君主在用人方面是都有一套的

11樓:蘇也

曹操赤腳迎接迎接許攸

劉備三顧茅廬

求乙個求賢若渴的的故事,古代(記憶模糊大約在春秋時代), 20

12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期,晉獻公用碧玉駿馬向虞國行賄借道滅掉虢國與虞國,俘虜虞國大夫百里奚,晉獻公將百里奚作為奴隸陪嫁到楚國,秦穆公釋放用五張羊皮換取百里奚並與他共商國是。百里奚向他推薦蹇叔,秦穆公重金迎接蹇叔,並封他為上[2] 大夫。

13樓:祖硯齋主人

戰國時期燕昭王築**臺,招攬天下英才。先遇上郭隗,後有樂毅等接蹤而來。

三國演義中有乙個人禮賢下士、求賢若渴,這位人物是?

14樓:落莫山

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人物是劉備。《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稱先主,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

赤壁之戰時,劉備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 ,葬惠陵。

求賢若渴的若什麼意思

求賢若渴的若是好復像的意思。制 求賢若渴 成語拼音 qi xi n ru bai k 成語解釋du 賢 有才能的人。形容尋zhi求優秀人才心情十dao分迫切 就像口渴想喝水一樣。成語出處 隋書 韋世康傳 朕夙夜庶幾,求賢若渴,冀與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擴充套件資料成語用法 求賢若渴主謂式 作謂語 含...

求關於君王「善於納諫」的故事,古代君王善於納諫的故事

唐太宗與魏徵既是君臣,又是朋友。沒有唐太宗的賢明大度,就不會有魏徵的忠直 而沒有魏徵的忠直,唐太宗就少了一面文治武功的鏡鑑。二人相互襯托,相輔相成。當初,魏徵是唐太宗對手的部下,是唐太宗的愛材之心,才使魏徵有了發揮才幹的平台。他不僅幫唐太宗制定了 偃武修文,中國既安,四夷自服 的治國方針,也時時刻刻...

求賢若渴,禮賢下士,是賢明君主對待大才的態度,文王禮遇姜太公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 朱元璋請劉基 劉皇叔三顧茅廬請臥龍出山 求賢若渴,禮賢下士,是歷代鮮明君主對待人才的態度,文王禮遇姜太公就是一例。還有什麼例子?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 曹操光腳迎接許攸,最終蕩平天下 齊桓公不記追殺之仇,拜管仲為相,爭霸中原 李世民不拘一格,用人之長,避人之短,成就偉業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