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進諫及君王的事例及名言,古代大臣向皇帝進諫失敗的例子

2021-03-04 08:54:18 字數 6864 閱讀 2978

1樓:匿名使用者

有一次,唐太宗鑑於兵源短缺而應宰相封德彝之請求下詣徵用不到參軍年齡的中男入伍專。當詔令轉到門下省時屬,魏徵竟拒詣意而不簽字。太宗大怒,直斥道:「朕意已決,事與汝何干?」

魏徵回道:「竭澤而漁,明年無魚;焚林而獵,明年無獸。中男充軍,租賦雜徭下降,更何況兵不貴多而貴精,毋須湊數。」(名言)

唐太宗沉吟半晌,下令停止徵兵之事,還賞魏徵一口金甕。

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代大臣向皇帝進諫失敗的例子

2樓:遨遊

伍子胥 春秋吳國大臣,建議殺勾踐,滅越國,被吳王夫差所殺。

比干 勸紂王善待民眾,商末忠臣被紂王挖心李綱 進諫宋欽宗抗金勿和,遭貶韓愈 勸皇帝不要迎所謂的佛骨,被貶

善於進諫的大臣的事例和不善於納諫的君主的事例

3樓:匿名使用者

敢於進諫的魏徵

在中國歷史上,唐初宰相魏徵以敢於向皇帝直言進諫著稱。不管什麼時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對的地方,魏徵就會據理力爭,進行勸說,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發脾氣,他也毫不畏懼,照舊慷慨陳詞。

唐太宗對魏徵是既賞識又敬畏的。魏徵病逝後,唐太宗悲傷地說:「乙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與不對。

現在魏徵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貴的一面鏡子。」

為什麼唐太宗會把魏徵當作自己的鏡子呢?這是有原因的。

魏徵出身卑微,少年時孤苦貧困,曾經出家做過道士。他喜歡讀書,用心鑽研古籍,學識非常豐富。隋朝末年,魏徵參加了反對隋朝**的起義。

後來,他投靠唐高祖李淵建立的唐王朝,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於魏徵才華出眾,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後來,唐高祖的二兒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年輕而敏銳的李世民知道魏徵是個人才,便親自召見他。

李世民一見魏徵,就非常生氣地責問他:「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在場的大臣們都感到魏徵將有殺身之禍。

可是,魏徵卻從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氣回答說:「如果皇太子早聽我的話,肯定不會落到今天這樣的下場。」李世民聽後,被魏徵這種不畏強權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動,打從心裡欽佩他的人格。

因此,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徵為諫議大夫(專門向皇帝提意見的官職),以後又提拔他當宰相。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常召見魏徵,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

魏徵胸懷大志,膽識超群,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大膽進諫。在他任職的幾十年間,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先後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見,盡量採納。

有一次,唐太宗違犯他制定的18歲成年男子才須服兵役的規定,決定徵召16歲以上,18歲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從軍。命令發出以後,魏徵極力反對,唐太宗十分生氣,派人把他叫來,大加訓斥。

魏徵毫不畏懼,他十分嚴肅地進諫說:「您現在把強壯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麼,田由誰來種?工由誰來做?

您常常講,我當國君,首先要講信用,可是國家的法律明明規定,男丁中的強壯者才需要服兵役,您為什麼不遵守呢?您這樣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嗎?」

魏徵的這一番話,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氣澆滅了。他心悅誠服地對魏徵說:「先生真是我和國家的一面鏡子啊!

我原先以為你太固執,不通情理,現在聽了你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後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國家是無法治理得好的。」於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徵召中男服役,還獎賞了魏徵。

4樓:匿名使用者

善於進諫的在唐朝有魏徵,前後進諫過二百多次;明朝有第一忠臣楊宗盛等;不喜歡進諫的君王很多,比較有名的有隋煬帝等.

5樓:匿名使用者

最不喜歡進諫的也就明武宗朱厚照了 這是位牛人

大臣勸諫皇帝的故事

6樓:各種怪

1、唐太宗與魏徵

魏徵的樣貌雖不超過一般人,卻有膽識謀略,善於讓皇帝回心轉意。魏徵總是觸犯龍顏當面直言規勸;有時遇到皇上特別生氣,魏徵卻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魏徵曾請假回家上墳,回來後對皇上說:

「聽別人說,皇上打算去南山遊玩,一切已經安排妥當、整裝待發。但現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麼原因呢?」

皇上笑答:「起初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是擔心愛卿你責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乙隻很好的鷂鷹,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見魏徵前來,藏到懷中。

魏徵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鷂鷹最終悶死在皇上懷中。

2、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出自《戰國策·齊策一》,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說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鄒忌這樣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勇於進諫的賢士形象。又表現了齊威王知錯能改,從諫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願望和巨大決心。告訴讀者居上者只有廣開言路,採納群言,虛心接受批評意見並積極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擴充套件資料:

涉及到的勸諫人物一生:

1、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生於開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隨父親李淵進軍長安於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戰天下,為大唐統一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秦王、天策上將。

626年玄武門之變奪位登基後,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他虛心納諫,開疆拓土,厲行儉約,輕徭薄賦,使百姓休養生息,各民族融洽相處,國泰民安,為後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2、魏徵

魏徵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於犯顏直諫著稱。作為太宗的重要輔佐,他曾懇切要求太宗使他充當對治理國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為對皇帝一人盡職的「忠臣」。每進切諫,雖極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太宗也為之折服。

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曾先後陳諫200多事,勸戒太宗以歷史的教訓為鑑,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著清靜無為、「仁義」行事,無不受到採納。貞觀十三年(639)所上《十漸不克終疏》,在當時和後世都有重要影響。

3、鄒忌

鄒忌(約前385年—前319年),一作「騶忌」,尊稱「騶子」,中國戰國時期齊國人。《史記》亦作騶忌,齊桓公田午時的大臣;齊威王田因齊時期,以鼓琴遊說齊威王,被任相國,封於下邳(今江蘇邳州西南),號成侯;後又侍齊宣王田闢疆。

他曾勸說齊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革新政治,修訂法律,選拔人才,獎勵賢臣,處罰奸吏,並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從此齊國漸強。

前360年前後,齊威王起用鄒忌實行改革,「謹修法律而督奸吏」。

7樓:uu來了哥哥

魏徵勸諫唐太宗,每進切諫,雖極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太宗也為之折服。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曾先後陳諫200多事,勸戒太宗以歷史的教訓為鑑,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著「仁義」行事,無不受到採納。貞觀十三年(639)所上《十漸不克終疏》,在當時和後世都有重要影響。

房玄齡、杜如晦也是太宗時期的兩大諫臣.

貞觀元年,唐太宗任命房玄齡為中書令。這一年的九月,唐太宗對朝中****行賞。結果,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功名列第一,得到了重賞。

封賞完了以後,唐太宗說:「今天**行賞,大家有什麼意見儘管講出來。」

淮安王李神通說:「陛下,臣帶兵打仗,捨生忘死,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只是端坐朝中,舞文弄墨而已,功勞卻排在最前面,臣心裡不服。」

唐太宗說:「你們是有功勞,但房玄齡運籌帷幄,把握全域性,你們只是具體執行而已,所以他功勞最大,當然應該排在第一。」

淮安王李神通慚愧而退,其他大臣也無話可說。

房玄齡為人非常謙虛謹慎,對於**行賞的事深感不安,便對唐太宗說:「陛下將臣排第一,臣心裡很不安。」

唐太宗回答說:「從前漢高祖封賞大臣,蕭何在最前面,你就像是朕的蕭何,功列第一,理所應當。王者公正無私,才能得人心。

朕和大臣們每天吃的穿的,都來自於百姓,所以設官定職,也是為了百姓。國家理應重用、優待賢能的人,讓他們更好地為國出力,也使全國上下形成見賢思齊的良好風尚。今天就是依照這樣的乙個原則,而不是根據某個人的喜好。

你當之無愧,就不要再多說了。」

2.有一天,唐太宗與房玄齡討論為政之道,房玄齡說:「政策應該寬鬆公平,執行則要嚴格公正。**們都要竭盡所能,盡職盡責。對人不要求全責備,不要以己之長去衡量他人之短。」

唐太宗說:「你說得對,你也正是這樣去做的。」

房玄齡回答說:「臣一定遵照陛下的旨意,盡心效力。」

鄒忌諷齊王

鄒忌身高八尺多,形體容貌光豔美麗。一天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同城北徐公比,誰漂亮?

」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漂亮,就又問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誰漂亮?」妾說:

「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鄒忌同他坐著閒聊,鄒忌又問他:「我同徐公比,誰漂亮?

」客人說:「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鏡子看看自己,覺得自己遠遠不如徐公漂亮。

晚上躺著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漂亮,是偏愛我;妾認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漂亮,是想有求於我。」

於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於我,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漂亮。

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妃子、近臣沒有誰不偏愛您,朝中的大臣沒有誰不害怕您,全國範圍內的人沒有誰不有求於您:由此看來,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齊威王說:「好!」就下了命令:

「大小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受上等獎賞;書面勸諫我的,受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並能傳到我的耳朵裡的,受下等獎賞。」 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諫,宮門前庭院內人多得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後,還不時地有人偶然來進諫;滿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就是所謂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魏徵勸諫唐太宗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後,把魏徵提拔為諫議大夫(官名),還選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來秦王府的**都不服氣,背後嘀咕說:「我們跟著皇上多少年。

現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讓東宮、齊王府的人先沾了光,這算什麼規矩?」

宰相房玄齡把這番話告訴了唐太宗。唐太宗笑著說:「朝廷設定**,為的是治理國家,應該選拔賢才,怎麼能拿關係來作選人的標準呢。

如果新來的人有才能,老的沒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聽了,才沒有話說。

唐太宗不記舊恨,選用人才,而且鼓勵大臣們把意見當面說出來。在他的鼓勵之下,大臣們也敢於說話了。特別是魏徵,對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麼意見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說。

唐太宗也特別信任他,常常把他召進內宮,聽取他的意見。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

「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幹出事來這麼荒唐?」

魏徵介面說:「乙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幹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唐太宗聽了,感觸很深,嘆了口氣說:「唉,過去的教訓,就是我們的老師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統治鞏固下來,心裡高興。他覺得大臣們勸告他的話很有幫助,就向他們說:「治國好比治病,病雖然好了,還得好好休養,不能放鬆。

現在中原安定,四方歸服,自古以來,很少有這樣的日子。但是我還得十分謹慎,只怕不能保持長久。所以我要多聽聽你們的諫言才好。

」魏徵說:「陛下能夠在安定的環境裡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興了(文言是『居安思危』)。」

以後,魏徵提的意見越來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對的地方,就當面力爭。有時候,唐太宗聽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臉,魏徵還是照樣說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階。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

「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乙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幹什麼?」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後來,他不但不記魏徵的恨,反而誇獎魏徵說:「人家都說魏徵舉止粗魯,我看這正是他嫵媚可愛的地方哩!」

公元643年,那位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乙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

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由於唐太宗重用人才,能採納大臣的直諫,政治比較開明,而且注意減輕百姓的勞役,採取了一些發展生產的措施,唐朝初期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社會秩序比較安定,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做「貞觀之治」

曹操納諫事例,古代君王納諫成功的事例

曹操禮賢抄下士,不因襲 關羽是敵而殺了他。關羽被困時bai,曹操是乙個惜du才之zhi人,遂同意張遼勸降之。關dao羽與曹操 約法三章 其中一條是 降漢不降操 曹操寬之,容其降。關羽初到曹營,曹操就封他為偏將軍,後又封為漢壽亭侯,恩寵有加。此後,曹操多次發現關羽定非池中之物,也心知關羽遲早有一天會背...

有關仁愛的名言警句及事例,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和經典事例

孔子關於仁愛的名言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巧言令色,鮮矣仁 人而不仁,如禮何?擇不處仁,焉得知?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我欲仁,斯仁至矣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最能褒揚劉備仁愛的故事就是 攜民渡江 在史書中也多有記載。筆者分析,其一...

孟子的名言賞析,孟子名言名句及解釋

將很快就會看見就。孟子名言名句及解釋 孟子的名言名句 孟子中的名言名句 離婁之明 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生,我所欲也 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士貴立志,志不立則無成。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孟子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