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期朝廷為什麼要制止流通宋錢

2021-03-04 05:09:16 字數 3190 閱讀 4384

1樓:北京創典文化

南宋時期,在金國勢力控制下的北方,市面上流通的貨幣依舊是宋錢。而鼓風扇火、鑄造錢幣的鑄錢監都在南方,所以宋錢不斷北流。這對南宋的財政經濟自然是乙個嚴重問題,因此朝廷不能不設法制止。

南宋朝廷是怎樣應對通貨膨脹的

2樓:孫健輝

宋代經濟發達,但是因為國小,無法提供足夠的金銀作為通貨。《宋史?食貨志》及《續資治通鑑》均記載從北宋真宗朝就開始因**存量偏少不足以趕上經濟的發展,銀價不斷**,所以宋朝朝廷開始發行紙幣。

靖康之變後,宋高宗建立的南宋越發貧弱,所以製造紙幣顯得十分迫切。

南宋的會子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使用楮紙印刷,因此會子也被稱為楮幣、楮券或者簡稱楮。楮幣最早發行於是紹興三十一年(2023年),由「行在會子務」發行的銅錢會子開始的,這次以銅錢十萬貫為準備金。

一、宋孝宗的幣制改革

但初期的楮幣沒有設定發行限額,又沒有設界,因此從紹興三十一年(2023年)至宋孝宗乾道二年(2023年),六年間共發行二千八百多萬貫,再加上地方州縣收納賦稅不收楮幣,楮幣已經嚴重貶值。一些不法奸商看到有利可圖,便在各地用低價收購楮幣,然後到臨安兌取銅錢。一時間,大宋首都臨安出現擠兌風潮,宋孝宗大驚,以宮廷內庫所藏銀錢二百萬兩,**近五百萬貫楮幣,然後當眾焚燒。

宋孝宗曾說:「朕為了楮幣,十年睡不著覺。」

**的緊急措施恢復了楮幣的信用,宋孝宗又深入改革,在乾道四年(2023年)宣布楮幣定界發行,每三年一界,每界一千萬貫,每界使用六年(也就是兩界)。此後,因為宋朝準備金充足,加上民間對楮幣依然存在需求,所以楮幣一直發展良好。

到淳熙年間(2023年—2023年),世面上流通的楮幣又高達二千四百多萬貫,紙幣貶值,物價瘋漲。宋孝宗認為:「楮幣流通量少則貴重,流通量大則貶值。

」所以制定了秤提法,即有多少準備金則發行多少楮幣,如果市面上流通的紙幣過多,就動用金銀**。

所以在宋孝宗執政時期,紙幣流通基本上還是比較健康。

二、史彌遠的造楮法

宋孝宗之後,南宋朝廷的財政日益困難,所以這方法被嚴重破壞。特別是開禧年間(2023年—2023年)韓侂胄發動對金國的北伐,大量軍費財政益發困難,南宋朝廷瘋狂發行楮幣,第十一界發行三千六百三十二萬六千二百貫,第十二界四發行千七百五十八萬九百貫,第十三界五千五百四十八萬貫,市面上流通的楮幣竟有一億四千萬貫。

南宋朝廷的經濟幾近崩潰,寧波人史彌遠聯合一批**,暗殺了韓侂胄,對金國採取議和態度,出任宰相。儘管停戰,但南宋的財政赤字並未解決。至理宗時期,每年的財政收入僅一億二千多萬貫,支出卻多達二億五千多萬貫。

到了紹定五年(2023年),流通量更是達到了三億三千萬貫。

史彌遠面對楮幣困局,採取辦法,不是秤提法**多餘流通楮幣,而是直接承認楮幣貶值,他大量印造新楮幣,不再以金、銀、銅錢兌換,而只以新會子兌換舊會子,並且把舊會子折價一半。而後,再以這些紙幣,向地主富戶強行攤派、徵購糧食,以充軍隊糧餉,這叫作「和糴」。這樣一來,貨幣貶值就成功被轉嫁到民眾頭上。

雖然這辦法不厚道,但卻足以救一時之急,再加上史彌遠適當使用秤提法**楮幣,所以儘管紙幣發展不健康,但依然保持穩定。可依靠「造楮」緩解財政困難無異於飲鴆止渴,增量印行紙幣的直接結果就是導致貨幣貶值和物價飛漲,貨幣越貶值物價就越**,朝廷就越是加大紙幣的發行量,最終陷入了乙個難以擺脫的惡性迴圈。

史彌遠死後,**們繼續使用這種方法挽救經濟,有的時候來不及印製楮幣,索性就將積存於庫房中來不及焚毀的破損紙幣,直接發行到市面上,到最後南宋朝廷都根本搞不清市面上流通多少楮幣。而貨幣的貶值速度也十分驚人,南宋初年一石公尺**錢三緡,可到了南宋末年,一石公尺已經賣到了一千緡,貨幣貶值超過了三百倍。南宋帝國的經濟和財政問題極其嚴重,幾乎瀕臨崩潰的邊緣,不改革就根本沒有出路。

三、賈似道的公田法

台州人賈似道上台後,蒙宋關係惡化,雙方開戰,軍費開支大量增加,通貨膨脹不斷增加,南宋若不進行改革,就要自我崩潰了。

賈似道「新官上任三把火」,躊躇滿志決定進行改革。他分析後認為「國計困於造楮,富民困於和糴」,解決的根本辦法就是扭轉國家長期以來的財政虧空和遏制官僚地主階層對土地的兼併,因此他決心實行「公田法」。

所謂「公田法」,具體言之就是:按各級**的品秩高低規定其所能佔有的田地限額,超限部分必須呼出三分之一由朝廷買回,再作為公田出租,以此項收入充作軍隊糧餉。舉例而言,如果某個**按規定所享的田地限額為二百畝,而他實際田產為八百畝,那他必須拿出六百畝的三分之一即二百畝作為公田賣給朝廷。

如同上述,預計朝廷可買回公田一千萬畝,一年可收租公尺六七百萬石,既可充軍餉、免和糴,又能杜絕濫發紙幣,還能平抑物價、防止富豪兼併,可謂一舉五得。

賈似道率先以身作則地拿出自家田產一萬畝充為公田,又開始逼迫當時超級大富豪榮王趙與芮出血。趙與芮是宋理宗的唯一的弟弟,備受榮寵,他的俸祿相當於當時紹興府的三分之一財政,又因擔任大宗正,負責皇宮內廷採購事務,所以真可謂是富可敵國。賈似道首先以這樣的權貴開刀,命他獻出一千畝良田,以示實行新法的決心。

這招貌似手腕很強,實際上卻後患無窮,後宋理宗去世,趙與芮的兒子趙禥繼位,給賈似道招來了殺身之禍。

「公田法」選擇在平江、江陰、安吉、嘉興、常州、鎮江等江浙地區最富庶的六郡實施。朝廷設立"官田所",以臨安知府劉良貴為提領,推行一年後立即產生了顯著成效,朝廷買回約一千萬畝的公田,當年收租公尺六百多萬石,足夠應付軍隊一年的糧餉,達到了預期目標。

經濟學有著名的黃宗羲定律,中國歷代無論改革的政策設計的多麼完美,目的是多麼利民利國,到最後都是加重民眾負擔。賈似道的改革也難以跳出這個怪圈,他的初衷本是針對大官僚大地主,可是畢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最後這項改革迅速變成了擾民之舉。

首先,收購**一刀切。賈似道規定每畝四十緡,但是田的肥沃程度和出產率不同,有的田肥沃,價值千緡,但是也用四十緡;另一方面,有的豪強還勾結官吏,用荒地套四十緡收購費。

其次,官吏辦事不力。賈似道惟恐地方**袒護有權勢的大地主,對不奉行新法的**,採取交章**。因此地方**們爭相迎合,有的以次充好,有的謊報收購的畝數。

有些地方可以收購的田產並不多,可地方**為了避免被**,就迫使百畝以上的小地主必須申請賣田,不願賣田者就被官吏們處以極刑,結果是「六郡之民,破家者多」。

除此之外,賈似道自己也亂印紙幣。賈的鈔票與眾不同,自製上面印個賈字,自稱為「金銀現錢關子」,一貫抵十八界楮幣三貫,還下令直接廢掉十七界楮幣,實際上與史彌遠的造楮法並無二致。這給本已十分混亂的南宋貨幣政策添了新亂,這種新紙幣進入市場後,物價更加暴漲,紙幣變得一文不值。

這樣一來,賈似道既得罪了大量有權勢的官僚貴族,同時又導致「浙中大擾」、「民破產失業者甚眾」,甚至連通貨膨脹都沒有解決,民間怨聲載道,兩邊吃力不討好。

最後,反對賈似道改革的**們利用天上出現彗星,紛紛上書攻擊他和新政,改革最終失敗。

古代的朝廷為什麼要榨乾農民的油水?

歷史有三層含義 1 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2.沿革,來歷。3 過去的事實。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乙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

宋高宗趙構為什麼要汙衊王安石 為什麼要說北宋的滅亡是因為王安石變法所導致的

首先得明白乙個問題 不是所有的變法都會對社會產生好的影響,比如 王莽的改革就純屬搗亂。好心也會幹錯事 應該說北宋那個時候不變法是不行的,問題在於怎麼變。王安石無疑有變法的勇氣,但他變法明顯有些操之過急,因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問題,加之變法所用的人,並不全是有他那般操守的。導致了由變法引起的 黨爭 不管是...

為什麼要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在新時期為什麼要發揚艱苦奮鬥精神

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是國家長治久安 民族繁榮昌盛 政黨永不變質的動力源泉和重要保證。艱苦奮鬥是黨的優良傳統,是黨團結和帶領人民實現國家富強 民族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對抵禦各種腐朽思想侵蝕 保持黨和國家政權永不變質具有重大意義。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是實踐 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