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六則最後一句話是什麼意思,論語六則原文

2021-03-04 04:33:19 字數 4688 閱讀 7859

1樓: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論語六則原文 20

2樓:紫月幽絮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

孔子說:「學了並時常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便能有新的理解和體會,可以憑(這個)做老師了」。

【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陷入困境。」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

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比喻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人不如以此為樂的人接受得快。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師在其中;選取他們好的東西加以學習、採納,他們(身上)不好的東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翻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3樓:匿名使用者

我是學中文的,可以給你做具體的講解:

按原文、註解、譯文的順序排列如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時」是在一定的時候,不是時不時、常常的意思

「習」有兩種說法:

1.複習

2.實習,實踐,演習

人們多解釋成複習,中學教材也這麼解釋,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學者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一書中的解釋,應該是後者,理由如下:

1.習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斷的本義是幼鳥學飛,由於幼鳥學飛需要實踐,因此有演習,實踐的意思

2.孔子教給其**的具體知識是禮樂射御書術,射箭、駕車、禮儀、**等學問都需要不斷演習操練,因此此處應該是演習的意思

3.《禮記》裡有「習禮樂」「習射」這樣的話,都是演習的意思,可作為第二個理由的佐證

「說」通「悅」,喜悅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朋黨

「人」是別人的意思

孔子說:「學習而能夠在適當的時候複習知識,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別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所為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本句的意思有兩種說法:

1.溫習舊的知識,再學習新的知識

2.溫習舊的知識,並且在舊知識中找到新的所得

我們更偏向於第二種,但中學教材中或不作註釋以防爭議,或解釋成第一種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並且在舊知識中找到新的所得,就可以當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罔」有兩種說法:

1.惘然無所得

2.被欺騙

根據論語中的其他用例我們認為第二種解釋更正確,以前的中學教材解釋成第一種,現在的教材已經改過來了

「殆」有三種說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危險

在論語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後兩種解釋,根據對偶詞的詞義相近的規律,我們判斷應為第二種解釋,舊教材解釋成第一種,是根據一些古人的註解做出的判斷,沒有依據,新教材已經改過來了

孔子說:「光學習不思考,就會(因為不思甚解而)被欺騙;光思考不學習,就會(因為思路狹窄而)迷惑。」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是以」就是「以是」,「憑藉這個」的意思,意譯為所以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藉什麼稱作『文』呢?」孔子說:「聰敏而又喜好學習,不把向比他地位低的人請教當作恥辱,憑藉這個稱作『文』。」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識」念做zhi4,記住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讀音仍有殘留,如博聞強識,標識中的「識」都念zhi4,不唸shi2

「厭」不是討厭的意思,同「饜」,本義吃飽,引申出滿足的意思

「何有」是上古漢語的固定用法,是「何有其難」的意思,就教材解釋成**有,說這是孔子的謙辭,其實是孔子的自負之語

孔子說:「默默的記住,學習又不滿足於已經學會的知識,教導別人從不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麼難的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三」是虛數,表示很多,不一定就是三個

「其不善而改之」的前面承前省乙個「擇」字

孔子說:「很多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師:選擇其中好的地方並且仿效它;選擇其中不好的地方並且改正自己身上與他相同的毛病。」

4樓:匿名使用者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5樓:櫻花雨之聲

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時」是在一定的時候,不是時不時、常常的意思

「習」有兩種說法:

1.複習

2.實習,實踐,演習

人們多解釋成複習,中學教材也這麼解釋,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學者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一書中的解釋,應該是後者,理由如下:

1.習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斷的本義是幼鳥學飛,由於幼鳥學飛需要實踐,因此有演習,實踐的意思

2.孔子教給其**的具體知識是禮樂射御書術,射箭、駕車、禮儀、**等學問都需要不斷演習操練,因此此處應該是演習的意思

3.《禮記》裡有「習禮樂」「習射」這樣的話,都是演習的意思,可作為第二個理由的佐證

「說」通「悅」,喜悅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一師門的師兄弟指的意思

「人」是別人的意思

孔子說:「能夠常常溫習學過的知識,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嗎?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別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作為嗎?」

第二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故:舊,這裡指學過的知識。

新:這裡指新的知識。

知:這裡有解釋、領會的意思。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並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就可以憑藉於此當老師了。」

第三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罔」有三種說法:

『罔』同【或通】『惘』

1.惘然無所得

2.被欺騙

3.迷惑不解

根據論語中的其他用例我們認為第三種解釋更正確,以前的中學教材解釋成第一種,現在的教材已經改過來了

「殆」有三種說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指學業上陷入困境危險

在論語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後兩種解釋,根據對偶詞的詞義相近的規律,我們判斷應為第三種解釋,舊教材解釋成第一種,是根據一些古人的註解做出的判斷,沒有依據,新教材已經改過來了

孔子說:「光學習不思考,就會(因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學習,就會(因為思路狹窄而)危險。」

第四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第六》)

樂:以……為樂

好:愛好。

者:……的人

孔子說:「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第五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

"幾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第六則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十有五:十五歲。有,通「又」用在整數與零之間。

立:能立於世,指知道按理的規定去立身行事, 有能力去做官,供養自己。

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稟性與天性、人生的道義和職責等多重含義。

耳順:意思是聽到的話能夠辨別其真偽是非。

不踰矩:指不超越法度。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確立自己的理想,四十歲面對任何事都能從容面對不疑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並明辨是非。七十歲隨自己心意,想怎樣就怎樣,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6樓:手機使用者

又沒說是哪六則......

7樓:街頭

******************x

8樓:紫霊易館

66666666666

最後一句話什麼意思,最後一句話是什麼意思

嗯,108話對不起小蛇中 沙拉曼,你也是來殺我的嗎 咱認為,是小莩 看到愛思拉自殺後,看見沙拉曼手中的劍,頓時絕望了,才說的,然後就心之淚了 112,小莩怒喊沙拉曼全名,自然是因為三道鎖解開了,記憶與力量回來了,想起了千年前不愉快的的往事 大概是決裂的原因?嗯。就是這樣,應該理解了吧。最後一句話是什...

一句話的意思,一句話的什麼意思

小鎮居民比大城市的人更注重親戚關係。這裡我想更正一下fellenna的說法,這裡的than are big city residents並不是倒裝,而是標準說法,如果不信,可以去問,許多高中老師教的都是錯的,在gre作文考試裡面,這種說法比比皆是。後置當然沒問題,否則現在高考題目裡面豈不是錯誤連篇了...

《金色的魚鉤》的最後一句話是什麼意思

咦,你是四川廣漢雒城一小六年級的嗎,是寫卷子要用嗎?和我的書上的一字不差哦!這個魚鉤記錄著老班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閃爍著老班長金子般的思想光輝,象徵著老班長忠於黨,忠於人民,捨己為人的精神 這個魚鉤包含著老班長的精神。揭示了課文的主題.我 把魚鉤小心地包起來,不僅表達了 我 永遠向老班長學習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