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二人轉老藝人唱段,最有名的二人轉老藝人是哪位

2021-03-04 02:20:34 字數 6661 閱讀 8873

1樓:匿名使用者

大西廂唱詞大西廂唱詞(全)

女:一輪明月照西廂

男:二八佳人巧梳妝

女:三請張生來赴宴

男:四顧無人跳粉牆

女:五更夫人知道了

男:六花板拷打鶯鶯審問紅娘

女:七夕膽大佳期會

男:八寶亭前降夜香

女:久(九)有恩愛難割捨

男:十里亭哭壞鶯鶯盼壞紅娘

女:時(十)時實難捨鶯鶯美

男:九里草橋別紅妝

女:八水長安去科考

男:七時得中狀元郎

女:六里宴前英雄會

男:五鳳樓前把名揚

女:四方金印胸前掛

男:三杯御酒伴君王

女:兩匹報馬來回跑

男:一路迎接公子狀元郎

男:表的是洛陽公子張君瑞

好騎駿馬抖絲韁

大比之年去科考

連考三場沒中上

落榜的舉子難回故里

帶領書童走四方

行走路過普救寺

廟外下馬去歇涼

普救寺長老叫嚴順

他的徒兒叫普詳

只因他們師徒不識字

留下了張生念表章

且不言張君瑞有了那個安身處

女:回文再表崔家莊

崔老夫人身得病

崔鶯鶯為母許願來降香

帶領著紅娘把廟進

是一前一後到佛堂

崔鶯鶯要唸碟文表

和尚請出小張郎

男:張生把文表接在手

抬頭看見了千嬌百媚、百媚千嬌

如花似玉、似玉如花

白裡透紅 紅裡透白

粉嘟嚕的乙個大姑娘

只見她烏雲發 發烏雲

烏雲巧挽盤龍髻

鬢對雅 雅對鬢

鬢邊斜插秋海棠

柳葉眉 眉柳葉

柳葉彎眉分八字

秋波眼 眼秋波

秋波杏眼水汪汪

芙蓉面 面芙蓉

芙蓉粉面花似玉

櫻桃口 口櫻桃

櫻桃小口含檳榔

上身穿著素花襖

八幅羅裙緞絛鑲

風擺羅裙飄搖起

露出來紅緞繡鞋花滿幫

天生乙個俊模樣

好像仙女下天堂啊

張君瑞神魂飄蕩念完文表

女:崔鶯鶯抬頭大量少年郎

只見他方方正正一頂俊巾頭上戴

蕩悠悠兩根飄帶搭肩上

身穿藍緞公子裳

腳登薄底鞋一雙

天庭飽滿多儒雅

風流瀟灑又大方

年輕俊美人清秀

天下難得美貌郎啊

崔鶯鶯看得心搖意也動唉...呀

香羅手帕 唉...呀

扔在了地當央

男:張君瑞一見心歡喜

偷摸撿起袖口裡藏啊

紅娘一旁看破了

低聲細語尊姑娘

要走咱就快點走

省得人家說短長

女:崔鶯鶯含羞帶笑回家轉

路過孫飛虎家大門旁

男:他見鶯鶯長得好

發兵圍困要搶姑娘啊

女:崔老夫人心害怕呀

寫張告白貼在了牆

誰把我女來搭救

小女許配他身旁

他若有大咱做小

男:他要有正咱做偏房

女:一妻二妾全都有

合:五百兩紋銀送到他府上啊

男: 張君瑞一見告白又急又恨

忙把告白揭下牆

文質彬彬難上陣

搬請好友來幫忙

請來了白馬將軍叫杜確

戰敗了孫飛虎五千賊兵歸了西涼

沒敢再興殃啊

崔鶯鶯張君瑞只想成婚配

沒想到崔老夫人變了心腸啊

悔當初不該把那告白寫呀

老身我這事辦的欠思量啊

張生身無功名白衣士

不配娶相府千金做妻房啊

怎乃是啊 救命之恩不能忘

花廳擺酒宴請張郎

酒宴上逼著我們認做幹兄妹

婚姻大事扔災一旁啊

鶯鶯不敢來爭講

張君瑞當時鬧了個透心涼啊

隻成想郎才女貌成連理

如今卻兄妹相稱這叫啥勾當啊

在西廂愁懷了公子張君瑞

在繡樓嘆壞了鶯鶯女紅妝

我茶不思來飯不想

我坐不穩來睡不香

要想治好這相思病

除非是朝天每日陪伴寶貝小張郎啊

耳聽得樵樓打罷三更鼓

上房的老母早已入夢鄉

叫聲丫鬟跟我走

夜遊花園散心腸

主僕二人把樓下

悄手躡腳走的忙

繞過廳堂奔甬路

花園不遠在麵旁

花園門上一副對

刻的倒比寫的強

上一聯春前有雨花開早

下一聯秋後無霜葉綠長

橫披上寫四個字:

奇花異草刻**啊

崔鶯鶯一進花園留神**

滿園的花溜溜草哇

開得撲鼻香

皓月當空丫鬟那

如同白晝

夜晚觀花

倒比那白天強

這盆開的老來少

那盆開的秋海棠

這旁開的十樣錦

那旁開的串枝黃

六十年一呀開呀那是仙人掌丫鬟哪

你看那仙人球上露水汪汪

月季開花分無色

玉簪開花棒兒長

石榴開花是紅似火

玉蘭開花白如霜

牡丹開花顯富貴

丹桂開花分外香

銀合百合三元報喜

迎春探春四季海棠

你看那芍藥花開呀

孤芳自賞唉..呀

東北民俗有哪些呢,尤其是有關二人轉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東北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唱蹦子、吉劇、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

是由東北民歌演變而來的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一。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

雖然二人轉偶爾會有些低俗的詞句和動作,但還是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和觀賞價值的。因此,現代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對二人轉如此評價:她好像乙個天真、活潑、淘氣、靈巧、潑辣甚至帶點野性的姑娘,既很優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說是帶刺兒的玫瑰花。

二人轉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是在東北地區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是東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種民間文化。在東北,上自

七、八十歲老人,下到幾歲孩子,都會唱上幾口,什麼《王二姐思夫》、《西廂記》、《豬八戒背媳婦》、二人轉小帽等。唱二人轉,幾乎是東北人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是東北人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長期以來深受東北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喜愛。

二人轉的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氣息。最初的二人轉,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藝人在晚間演唱東北民歌小調(俗稱「小秧」),後來,隨著關內居民的增多,加上長期以來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二人轉的內涵。在原來的東北秧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蓮花落、東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驢皮影以及民間笑話等多種藝術形式,同時揉進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間小唱逐漸演變而成,因此表演形式與唱腔非常豐富。

在民間中流傳著 「寧捨一頓飯,不捨二人傳」的說法,可見「二人轉」在群眾中的影響之深。可以說,二人轉最能體現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

二人轉最初就**於地頭文化,過去的東北農村,文化生活很貧乏,在田間地頭,隨意一塊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暢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轉給寂靜的山村帶來了歡樂。那些動作比如扔手絹,轉扇子、互相打情罵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種發洩,一種隨意。東北人生來強壯,過去靠游牧或漁獵生存,放蕩不羈的性格使人們可以無所避諱地談性。

東北的冬季十分漫長,農民只好坐在炕頭上磨嘴皮子,這時「葷段子」就成了他們插科打諢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轉裡就有很多「葷性」,「葷口」,演員在台上口無遮攔率性而為,「葷嗑」、「粉詞」滿天飛,用以吸引觀眾。甚至有人說,二人轉是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一盤「農家菜」,是東北民風民俗的一種體現。

如果二人轉沒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轉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農村廣大市場,也不能稱之為二人轉了。

二人轉由男(「下裝」)、女(「上裝」)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裝」以「手玉子」、「下裝」以小木棒為道具。基本曲調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駕」、「四平調」、「十三咳」、「紅柳子」、「胡胡腔」、「小翻車」、「大悲調」等。常演節目有《打鳥》、《賣線》、《陰功報》、《古城》、《藍橋》、《西廂》、《壩橋》、《雙鎖山》、《華容道》、《遊宮》、《報號》、《賠妹》、《盤道》、《禪魚寺》、《楊八姐游春》等。

原生態的二人轉被稱為「黃色」二人轉,經過改造的二人轉被稱為「綠色」二人轉。但東北人卻認為,二人轉最搶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帶點色的段子在二人轉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羈,又讓初來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紅耳赤之後,心裡暗自叫絕,咧嘴兒會心一笑。一笑之際,徹底放鬆,台下的觀眾在笑聲中顯露了其生活真實的一面,二人轉毫不掩飾它徹底的娛樂精神。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醜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還有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台上唱戲,稱「拉場戲」;伴奏樂器以二胡、板胡、嗩吶、電子琴為主。

二人轉的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說。「四功」即唱、說、扮、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高亢紅火,風趣幽默,講究味、調、勁;「說」指說口,多採用民間生動活潑的語言,以插科打渾為主,機智靈活;「扮」則指扮演人物以形寫神,以假亂真,講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別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壓腕、繞腕、抖腕等多種,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稱奇。

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

解放前,民間藝人在農閒季節,邀集成班,多數是「唱屯場」,演唱在夜間進行。三五日後,請當地鄉紳當「齊頭」,向各家各戶「齊錢」或「齊糧」(即收錢或收糧)。少數是到城鎮「串店門子」,在大車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觀眾(多為旅客)「齊錢」。

解放後,人民**關懷、支援二人轉的繁榮發展,舉辦二人轉老藝人訓練班,新學員培訓班,請老藝人向學員傳藝,組織二人轉藝人互相觀摩,特別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電聲樂器等也已揉進二人轉中,逐漸演變成現在的一門綜合曲藝形式,表演形式與唱腔也更加豐富了。二人轉的不斷發展完善,充分體現了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求和與時俱進的創造精神。在演唱內容上除優秀的傳統節目外,增加了反映現實生活的節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階趣味的東西,隨著女演員的不斷增多,男串**的現象也已少見了。

3樓:東北aaa殺手

二人轉,評劇,啦場戲,吉劇,龍江劇,東北大秧歌,小品,小帽,東北民歌,等等,二人轉 有九腔十八調,72嗨嗨

4樓:匿名使用者

最有名的二人轉老藝人是哪位

5樓:zjc**座

bai在民間有十位傑出的二人

du轉老藝人被譽為zhi二人轉十大dao宗師,他們是:

東北二人轉,大秧歌 5

6樓:匿名使用者

二人轉又稱作「唱蹦子」和「吉劇」,是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一。它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深受廣大城鄉人民的喜愛。

二人轉由男(「下裝」)、女(「上裝」)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裝」以「手玉子」、「下裝」以小木棒為道具。基本曲調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駕」、「四平調」、「十三咳」、「紅柳子」、「胡胡腔」、「小翻車」、「大悲調」等。常演節目有《打鳥》、《賣線》、《陰功報》、《古城》、《藍橋》、《西廂》、《壩橋》、《雙鎖山》、《華容道》、《遊宮》、《報號》、《賠妹》、《盤

道》、《禪魚寺》、《楊八姐游春》等。

解放前,民間藝人在農閒季節,邀集成班,多數是「唱屯場」,演唱在夜間進行。三五日後,請當地鄉紳當「齊頭」,向各家各戶「齊錢」或「齊糧」(即收錢或收糧)。少數是到城鎮「串店門子」,在大車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觀眾(多為旅客)「齊錢」。

解放後,人民**關懷、支援二人轉的繁榮發展,舉辦二人轉老藝人訓練班,新學員培訓班,請老藝人向學員傳藝,組織二人轉藝人互相觀摩,使二人轉有了新的發展。在演唱內容上除優秀的傳統節目外,增加了反映工農兵生活的節目,在表演形式上剔除了「浪」、「逗」等低階趣味的東西,女演員不斷增多,男串**早已絕跡。

東北大秧歌

吉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蹺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

解放前農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農村秧歌遊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鎮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解放前的秧歌隊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組,乙個「上裝」(扮女的,又叫「包頭的」),乙個「下裝」(扮男的,又叫「鬥醜的」),叫做「一副架」。四人一大組(兩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隊中「頭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每人都有固定的位置。

「頭棒鼓」是全隊扭唱技藝最高的,「二棒鼓」次之,「三棒鼓」更次之。秧歌隊的領頭帶隊的戴文生巾,披斗蓬,持摺扇,只他一人沒有「上裝」搭配,故稱「傻公子」,又叫「拉衫的」。秧歌隊的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

「上裝」是乙個扮相刁潑的老太太,手拿兩根棒棰,耳戴紅辣椒;「下裝」是乙個扮相滑稽的老頭,駝背,拄拐杖。秧歌隊中也有扮故事中人物的,如青蛇、白蛇、豬八戒、孫悟空等。秧歌隊大的六七十人,小的二三十人。

解放後的秧歌淘汰了「傻公子」、「老坐子」、「一副架」和「一棒鼓」,淘汰了男扮**,男的扮男的,女的扮女的,無論城鄉都是只扭不唱。

學唱二人轉有哪些技巧?二人轉的表演手段有哪些?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醜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 二人轉 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 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台上唱戲,這種形式稱 拉場戲 對於演員的表現手法,有 四功一絕 之說。四功 即唱 說 做 舞 一絕 指用手絹 扇子 大板子 手玉...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有哪些?二人轉的傳統曲目有哪些?

二人 展到現在,已經成為全國老少都喜歡的一種曲藝形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但是,現在大家最常見一種是二人七裝成一丑一旦,邊說邊唱,邊唱邊舞。對於演員的表演方法,有 四功一絕 之說。四功 指唱 說 做 舞 一絕 指用手綃 扇子 大板子 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以 唱 為首,講究味 字 句 ...

《小帽遊西湖》的二人轉唱詞,二人轉小帽的唱詞

悲悲切切哭了一聲夫 哭一聲許郎夫你咋不像以往當初 想當初遊西湖天降大雨 你我二人搭船借傘成為夫婦 許郎你是位貧夫 多虧為妻把你來幫助 幫助你銀子錢你我二人鎮江口上 開了一座生藥鋪 年年都有五月端午 家家都把雄黃藥酒服 為妻我吃醉了酒現出了原形長蛇怪蟒 嚇的許郎命歸陰路 醒酒我淚不幹 為妻我盜仙丹趕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