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最早發明的日晷和滴水計時和沙漏

2021-03-04 01:58:36 字數 5616 閱讀 6576

1樓:燭蝴蝶

是中國人。人類最早的計時工具是遠古時期的日晷,發明人已經不詳。

而沙漏,據《隋志》記載:漏刻之制,蓋始於黃帝。足見其出現之早。至於滴水計時出現的時間,查不到相關資料

日晷是誰發明的?

2樓:幸運的森林深處

日晷的發明者無從考詳,日晷儀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曆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隋書·天文志中記載了耿詢的成就,「觀測日晷和刻漏,是測天地正儀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對日晷的形制,定時之法都有詳細的記載。較之圭表,它已複雜多了,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儀器了,發展到清代,不僅可以計時用,日晷本身已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

擴充套件資料

日晷原理:日晷計時的原理是這樣。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因為我們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

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由於日晷必須依賴日照,不能用於陰天和黑夜。

因此,單用日晷來計時是不夠的,還需要其它種類的計時器,如水鐘,來與之相配。

日晷擺放: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馬莉萍副研究員介紹,日晷有地平式、赤道式、垂直式等很多種,在我國最重要、最常見的是赤道式日晷,它也是中國古代最經典的計時儀器。日晷石製的圓盤叫「晷面」,應根據當地緯度以一定傾角斜著擺放,使晷面平行於赤道面。

在西安,應該讓晷面朝北,晷針上端指向北天極,下端指向南天極,「也就是說,若在城牆月城內擺放,不應該背靠箭樓坐北朝南,而應該坐南朝北,讓晷面對著箭樓方向,晷針指向正北,仰角34.3度(西安的緯度)。」

3樓:倩倩

我國早在西元前一乾年左右的西周初期,就已經發明了最原始的計時器「土圭」 ,後來發展為「圭表」。「日晷」大約發明於漢代以前,是觀測陽光投影方向的計時器。「壺漏」又稱「漏壺」,大約發明於西元前五世紀。

它是用漏水的方法,觀測「刻箭」的晝夜計時器。圭表、日晷、漏壺等,在我國沿用了二三千年。 公元二世紀初,東漢科學家張衡製作的水力渾天儀上,就有機械轉動的計時部分(詳載《晉書·天文志》)每天規律地迴轉一週,以後漢末陸績,吳國的王蕃、葛衡,南北朝時宋國的錢樂之,隋初的耿詢都先後製造過帶有計時裝置的渾天儀。

唐代開元十三年(725),張遂、梁令瓚等製造的水力渾天儀,宋人張思訓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創制的水力渾天儀上計時部分都有所發展:宋哲宗元家 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製造了水運儀象臺。整座機構共有150多種機械零件,使渾儀、渾象和計時儀器構成乙個統一的體系。

在計時器部分已有擒縱機構,相當近代機械鐘錶上的擒縱器或卡子,因此它在鐘錶發展史上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十三世紀後出現了脫離天文儀器的機械計時器。元至元十三年(1276)天文學家郭守敬創制的大明殿燈漏,其計時部分初步脫離了天文儀器(詳見《元史·天文志》)。

到了十四世紀,明初的詹希元運用齒輪系轉動製作的沙漏,才成為完全脫離天文儀、獨立計時的機械轉動的計時器。變為十二時辰。近代西方機械鐘錶是在明末傳入中國的。

2023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送給明代萬曆皇帝兩架自鳴鐘,對我國開始製造機械鐘有著一定的影響,據說利瑪竇為了符合中國的計時習慣,把歐洲的24小時改為12時辰,把阿拉伯數字改為中國數字,還把每天分成一百刻(即百刻),每段分為一百分。

4樓:魚肝油呼呼有

全天共有88個星座

。北天星座:小熊座 天龍座 仙王座 仙后座 鹿豹座 大熊座 獵犬座 牧夫座 北冕座 武仙座 天琴座 天鵝座 蝎虎座 仙女座 英仙座 御夫座 天貓座 小獅座 後發座 巨蛇座 蛇夫座 盾牌座 天鷹座 天箭座 狐狸座 海豚座 小馬座 飛馬座 三角座 黃道星座:

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蠍座、人馬座、魔羯座、寶瓶座、雙魚座。 南天星座: 鯨魚座 波江座 獵戶座 麒麟座 小犬座 長蛇座 巨爵座 烏鴉座 豺狼座 南冕座 天壇座 天鶴座 鳳凰座 時鐘座 繪架座 船帆座 圓規座 南魚座 天爐座 雕具座 大犬座 船尾座 矩尺座 杜鵑座 飛魚座 船底座 天燕座 水蛇座 六分儀座 顯微鏡座 南三角座 半人馬座 孔雀座 御夫座 天鴿座 天兔座 羅盤座 唧筒座 網罟座 劍魚座 蒼蠅座 南極座 山案座 變色龍座 望遠鏡座 南十字座 印第安座

5樓:汪瑩池司辰

中國古代測時儀器。由晷針和晷盤組成,晷盤上有時間刻度,晷針垂直於盤面,通過晷針日影在盤面上的方向就能測定時間。因盤面安置的方向不同,日晷可分為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立晷、斜晷。

日晷的早期歷史尚不清楚,最早的可靠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於隋開皇十四年(594)發明的短影平儀(即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的明確記載初見於南宋曾敏行《獨醒雜誌》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圖,但晷盤是木製的。後世改用石質晷盤,金屬晷針。

北京故宮等處儲存的都是清代製造的石質赤道日晷。赤道日晷的晷面平行於赤道面,晷針指向南北極。

是誰最早發明的日晷和滴水計時和沙漏?

6樓:匿名使用者

是中國人。人類最早的計時工具是遠古時期的日晷,發明人已經不詳。

而沙漏,據《隋志》記載:「漏刻之制,蓋始於黃帝。」足見其出現之早。

至於滴水計時出現的時間,查不到相關資料

沙漏是誰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人類最早的計時工具是遠古時期的日晷,發明人已經不詳。

而沙漏,據《隋志》記載:「漏刻之制,蓋始於黃帝。」足見其出現之早。

至於滴水計時出現的時間,查不到相關資料

8樓:匿名使用者

沙漏是亞利山大於三世紀發明的

日晷誰發明的

9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早在西元前一乾年左右的西周初期,就已經發明了最原始的計時器「土圭」 ,後來發展為「圭表」。「日晷」大約發明於漢代以前,是觀測陽光投影方向的計時器。「壺漏」又稱「漏壺」,大約發明於西元前五世紀。

它是用漏水的方法,觀測「刻箭」的晝夜計時器。圭表、日晷、漏壺等,在我國沿用了二三千年。

公元二世紀初,東漢科學家張衡製作的水力渾天儀上,就有機械轉動的計時部分(詳載《晉書·天文志》)每天規律地迴轉一週,以後漢末陸績,吳國的王蕃、葛衡,南北朝時宋國的錢樂之,隋初的耿詢都先後製造過帶有計時裝置的渾天儀。唐代開元十三年(725),張遂、梁令瓚等製造的水力渾天儀,宋人張思訓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創制的水力渾天儀上計時部分都有所發展:宋哲宗元家 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製造了水運儀象臺。

整座機構共有150多種機械零件,使渾儀、渾象和計時儀器構成乙個統一的體系。在計時器部分已有擒縱機構,相當近代機械鐘錶上的擒縱器或卡子,因此它在鐘錶發展史上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十三世紀後出現了脫離天文儀器的機械計時器。

元至元十三年(1276)天文學家郭守敬創制的大明殿燈漏,其計時部分初步脫離了天文儀器(詳見《元史·天文志》)。到了十四世紀,明初的詹希元運用齒輪系轉動製作的沙漏,才成為完全脫離天文儀、獨立計時的機械轉動的計時器。變為十二時辰。

近代西方機械鐘錶是在明末傳入中國的。2023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送給明代萬曆皇帝兩架自鳴鐘,對我國開始製造機械鐘有著一定的影響,據說利瑪竇為了符合中國的計時習慣,把歐洲的24小時改為12時辰,把阿拉伯數字改為中國數字,還把每天分成一百刻(即百刻),每段分為一百分。

10樓:匿名使用者

古時計時工具有許多中,常見的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

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執行,晷針的投影像鐘錶的指標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大家應該在北京故宮裡和觀象台上見過。

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乙隻豎放乙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公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鐘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

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資料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

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11樓:匿名使用者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誕生於六千年前的巴比倫之大王國。中國最早文獻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於隋開皇十四年 公元574年 發明的短影平儀 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確記載初見於南宋曾敏行的《獨醒雜誌》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圖。

12樓:坑了個妹紙

中國最早文獻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於隋開皇十四年 公元574年 發明的短影平儀 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確記載初見於南宋曾敏行的《獨醒雜誌》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圖。

日晷是誰發明的

13樓:幸運的森林深處

日晷的發明者無從考詳,日晷儀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曆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隋書·天文志中記載了耿詢的成就,「觀測日晷和刻漏,是測天地正儀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對日晷的形制,定時之法都有詳細的記載。較之圭表,它已複雜多了,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儀器了,發展到清代,不僅可以計時用,日晷本身已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

擴充套件資料

日晷原理:日晷計時的原理是這樣。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因為我們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

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由於日晷必須依賴日照,不能用於陰天和黑夜。

因此,單用日晷來計時是不夠的,還需要其它種類的計時器,如水鐘,來與之相配。

日晷擺放: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馬莉萍副研究員介紹,日晷有地平式、赤道式、垂直式等很多種,在我國最重要、最常見的是赤道式日晷,它也是中國古代最經典的計時儀器。日晷石製的圓盤叫「晷面」,應根據當地緯度以一定傾角斜著擺放,使晷面平行於赤道面。

在西安,應該讓晷面朝北,晷針上端指向北天極,下端指向南天極,「也就是說,若在城牆月城內擺放,不應該背靠箭樓坐北朝南,而應該坐南朝北,讓晷面對著箭樓方向,晷針指向正北,仰角34.3度(西安的緯度)。」

古代的日晷是誰發明的,日晷是誰發明的?

日晷儀也稱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但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 漢書 律曆志 制漢歷 一節 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 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 而 漢書 藝文志 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日...

日晷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日晷是誰發明的?

我國早在西元前一乾年左右的西周初期,就已經發明了最原始的計時器 土圭 後來發展為 圭表 日晷 大約發明於漢代以前,是觀測陽光投影方向的計時器。壺漏 又稱 漏壺 大約發明於西元前五世紀。它是用漏水的方法,觀測 刻箭 的晝夜計時器。圭表 日晷 漏壺等,在我國沿用了二三千年。日晷,又稱 日規 是我國古代利...

錢幣是誰發明的,中國最早誰發明的錢幣?

錢幣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慢慢創造衍生出來的。據考古考證,古代物品以物換物,後來大家覺得不方便,就統一用某種東西作為中間物,據說原始社會以貝殼作為中間物,因此貝殼就是貨幣的雛形。錢幣在遠古時期母系社會階段就有了,那時候主要是拿東西交換東西,後來人類部落化,有了統一的 貨幣 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