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關於養父母和敬父母的句子都有哪些

2021-03-04 05:58:54 字數 6270 閱讀 1496

1樓:ft美群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

「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在不遠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

論語中關於養父母和敬父母的句子

2樓:匿名使用者

1、**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

----《論語?學而第一》。 2、孟武伯問孝,子曰:

\「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朱熹和南懷瑾等,把\「父母惟其疾之憂」看成一句話,\「父母」作主語,\「其」指代\「子女」,說,父母擔憂子女生病,子女應體察父母心,以消其心頭之憂,這就是盡孝。

3樓:閆良疇汗公升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

「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在不遠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

論語中關於誠信的語句有哪些?

4樓:韓琴

1,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五軏,其何以行之哉?」——出自先秦孔子《論語·為政》

白話文釋義:孔子說:「乙個人如果不講信譽,真不知他怎麼辦。就像大車的橫木兩頭沒有活鍵,車的橫木兩頭少了關扣一樣,怎麼能行駛呢?」

2,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學而》

白話文釋義:所守的諾言如果符合於義,那麼所說的話就能夠兌現。

3,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子路》

白話文釋義: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結果,這是淺薄固執的小人嗎!或許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

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出自先秦孔子《論語·述而》

白話文釋義:孔子以四項內容來教導學生:文化知識、履行所學之道的行動、忠誠、守信。

5,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王忠信,徙義,崇德也。——出自先秦孔子《論語·顏淵》

白話文釋義:子張向孔子請教怎樣去提高品修養和辨別是非,孔子說:以忠厚誠實為主,行為總是遵循道義,這就可以提高品德。

5樓:不是苦瓜是什麼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5、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6、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

7、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8、**,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9、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10、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6樓:南邕

論語中關於誠信的句子:

(1)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2)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3)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4)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5)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6)**,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7)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8)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9)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0)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1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1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3)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1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15)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16)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17)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8)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9)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

(20)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1)**,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2)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4)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2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26)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27)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7樓:森海和你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譯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2、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

譯文: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譯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誠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4、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論語》

譯文: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5、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

譯文:乙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竭盡全力;服侍君主,忠於職守;與朋友交往,講求信譽。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有學問了。

8樓:匿名使用者

我來答 檢視全部7個回答

7條回答

森海和你

來自認證團隊 2018-10-23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譯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2、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

譯文: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譯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誠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4、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論語》

譯文: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9樓:幸運的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論語·述而》)

"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論語·顏淵》)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論語·子張》)

"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5、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6、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

7、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8、**,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9、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10、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1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12、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3、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3、**,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4、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5、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6、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7、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8、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9、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0、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11、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

12、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3、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關於親生父母與養父母的法律,養父母與親生父母,糾結的關係。有懂法律方面朋友嗎

1 要所有的關於子女與親生父母與養父母的法律 1 收養法 鏈結樓上朋友已經給出。主要是第二十三條有規定 自收養關係成立之日起,養父母與養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係,適用法律關於父母子女關係的規定 養子女與養父母的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係,適用法律關於子女與父母的近親屬關係的規定。養子女與生父母及其他近親屬間...

我是我養父母養大的,我養父母還有個哥哥,我男朋友家人接受不了怎麼辦

1 你愛你的養父養母嗎?2 你真的很愛很愛你的男朋友嗎?你說的養父養母有個哥哥,是指他們還有個孩子,他是你哥哥吧?1 你很有錢嗎?你哥哥沒有自理能力嗎?2 如果你很有錢,你哥哥確實沒有自理能力,而你需要給些經濟支援給你哥哥 如果這樣,你男朋友能接受嗎?如果接受不了,這樣的男友還值得託付終生?3 是你...

親生父母和養父母哪個親一點,親生父母和養父母誰比較親

血緣上,自然是親生父母。但是,生活在一起的人,朝夕相對,自然就會親密的互相依賴,所以,養父母更親。從倫理上講,親生父母給了你生命,怎麼也抹不掉的是那濃濃的血緣關係,但是,那只是你的念想,乙個割捨不掉也不能割捨掉的夢。從道義上講,養父母給了你第二次生命,怎麼也丟不掉的是那濃濃的親情。其實,想開了,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