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怎麼樣,誰能讀懂《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2021-03-03 21:52:51 字數 6036 閱讀 9163

1樓:蕭蕭苙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以下簡稱《宗教生活》)初版問世於2023年。在這本書中,涂爾通過引用與澳洲以及北美印第安土著有關的文獻、著作考察了當地的圖騰崇拜制度。......

誰能讀懂《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在看 這個書從根基上解決問題 耐心讀3個月,或者可以看看孫尚楊的宗教社會學的 一些簡單的介紹 後再讀!

宗教生活的初級形式怎麼樣

3樓:小惜

去東北屯子裡和老公領證結婚,他為了減輕我行李的重量,死活不讓我帶本書。結完婚的第二天,他工作忙得要死,我乙個人在家屬院閒得要死,執拗的他也只得承認不讓我帶書是他難得錯誤的決策。我只好倒了三趟車(還包括一趟綠皮火車)到市里的書店新買了這本書,打發剩下兩天的全職太太生活。

還鄭重地再扉頁上寫上:新婚快樂! 商務出版社這一系列的書籍的裝幀都極簡單,貌似完全木有設計感的白封皮卻又散發著高貴冷豔的氣質。

書的標題讓我以為內容大概會從幾大著名宗教裡總結出些類似的基本要素,並以一種充滿愛與美、善與真、神聖與動人的感染力將我包圍,猶如置身於哥特教堂時,被管風琴演奏的繞樑不止的聖歌舒張開每一寸毛孔,那麼三觀為之一振後的我將會更加欣然地面對毫無規劃的婚後生活。只是,讀了三分之一才發現其實是從原始社會的宗教萌芽裡挖掘宗教的基本要素,讀的時候總是囫圇吞棗地跳過大段大段案例分析中對原始人茹毛飲血生活的描述。當然作者自己的總結分析還是很精彩的,至少能與我對此書的期望沾上點邊。

讀完作為結論的最後一章節,我又發現,即使有一些內容上的偏差,但這本書並沒有辜負我起初對它的期望。它讓我去思考生活中我曾經看做理所當然的東西,比如語言、比如節日、比如婚姻,它們看似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有時甚至平常平淡地讓人忽視,但其實卻有著巨集大的時空含義。如果我正確地理解了結論裡的某些語句,那麼可以這麼說:

有些詞語你說了,有些事你做了,但你還沒有懂它,但當你懂了的時候,你也就理解了很久很久以前,你的祖先,他的靈魂。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電子版**可以** 15

4樓:木繹

網上沒有電子版 有賣書的

試述原始宗教的基本形式與特點

5樓:霎予需

原始宗教之表現形態多為植物崇拜、動物崇拜、天體崇拜等自然崇拜,以及與原始氏族社會存在結構密切相關的生殖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它們的發展一般都經歷了參與具體崇拜活動和形成抽象神靈觀念的演變過程。

與階級社會所形成的一神教對比,其特徵為萬物有靈──多神崇拜,故又名多神教。

6樓:浮力工作室

宗教的實質是指信任與生活化。比如,道家來說,道家學術權威是由於個體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被動產生的

宗教經驗種種怎麼樣

7樓:稻子

威廉61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裡把各種刻板的宗教教義、制度等放在一邊,而將個人對聖靈的體驗與情感放在了第一位。在此,筆者想引出自身在一次天主彌撒儀式中的個人宗教經驗,來結合《宗教經驗之種種》(以下簡稱為《宗教經驗》)這本著作與其它相關資料,進而**這種充滿經驗主義的個人宗教體驗。

一、詹姆斯在書中的宗教觀 威廉61詹姆斯在《宗教經驗》中的第二講就提到自己對於「宗教」的理解:「有個大分界,將宗教的領域分成兩部分。在這個分界的一邊是制度的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在另一邊是個人的宗教(individual religion)。

」 而他本人認為其實教會是否存在是無所謂的。因為教會只是賦予宗教乙個傳統,或者說是賦予一種制度。因此,詹姆斯在書中賦予「宗教」乙個更大的理解範圍——它並不拘泥於它是否有神論或無神論,不拘泥於是否存在教會制度、是否存在儀式。

同時,詹姆斯在書中定下乙個相當具爭議性的定義:「宗教是各個人在他孤單的時候由於覺得他與任何種所認為神聖的物件保持關係所發生的感情、行為和經驗。」 就他的觀點與定義來推論的話,在正式宗教組織出現之前,即氏族、部落的圖騰、巫術崇拜,乃至原始社會仰望蒼天時,對於茫茫天地所產生的畏懼情感,其實也算是一種宗教。

雖然這個定義看似簡單,但我們可以看出它的重點在於個人主觀的認知上面。而這正體現了詹姆斯偏向心理學的研究取向。即使是**宗教,也是偏重於心理感知層面。

因此,不難發現其實這個具爭議性的宗教定義其實也是為了個人研究與下面主題的開展而服務的。 既然詹姆斯的「宗教」情操強調的是個人在孤獨時的體驗,那麼信徒在群眾的彌撒儀式似乎並不符合「孤單」這個條件,不屬於個人宗教。但從筆者看來,這與詹姆斯的研究方式有關。

在對於宗教的研究方式當中,威廉61詹姆斯的模型十分特殊——他是以問卷採訪法來收集個人的宗教體驗。而彌撒儀式更像是一種「時間共享」形式。大家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從儀式中獲得相似的宗教體驗。

但是要知道,即便如此,宗教儀式中的每個人的經驗仍是不同的。而且個體與神聖物件的溝通仍是單獨進行的,其他身邊的人更像是儀式中的背景,烘托整個氛圍的神聖感。 除了宗教的範圍和定義,詹姆斯還認為宗教對於個人來說應該以嚴肅的心態去面對。

就如同筆者在石室的彌撒儀式觀摩過程一樣深有體會。即便是輕鬆的觀光客或非信教徒,身處這種肅穆聖潔的場景內,也會像詹姆斯在書中所述:「宗教的嚴畏就是當我們黃昏在森林中,或是在山峽中的身體震激一樣的情緒」 。

宗教需要一種複雜的、慈祥的、順從的、並且柔美的心態。即便強調「個人宗教」,但詹姆斯所舉的案例大都是來自制度性的**教徒,這就使得他在講述聖徒性時充斥一神論和經驗主義的論調。

二、從符號引導到聖徒經驗 所謂「聖徒性」,簡單的來說即是教徒在宗教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與意義,又或者是教徒在生活中所追求的目標。 如**徒的慈善、寬容等美德。但是,詹姆斯在文中描述的只是聖徒性對教徒的教化作用與意義。

那麼,這種聖徒性是如何產生的,則要靠前一講所提到的「皈依」來完成。在一次彌撒過程中是很難做到所謂真正的皈依。然而,詹姆斯不斷向我們展示一些人在彌撒或禮拜中的獨特體驗:

如一些人想象當時上帝就坐在他的身邊;又或者一些人會感覺到上帝就在自己身邊,就像精靈一樣,一刻也不離開。要達到這種「顯靈」強化作用,儀式無疑是起著關鍵的作用。無論是對於「個人宗教」或「制度宗教」來說,儀式都扮演著引導神聖客體與主體之間溝通的中介。

在上述的彌撒儀式中,其宗教表現是手勢(劃十字、雙掌向上)、語言、歌曲與神聖客體的組合。一是首先表達的是教徒對於神聖客體(十字架、聖水等)的崇敬之情,藉此來表達對於偶像的崇拜之情。而與此同時,「醫心性」在彌撒中的體現也很顯著,教堂四角設定的告誡室就是讓人懺悔罪過的場所。

當主教藉著「我主」的名義來呼喚人們為身邊的人來祈禱時,人們紛紛互相問候,態度和善,這就是很典型的聖徒性的表現之一。 從心理層面來分析的話,集體的、肅穆的儀式可以用來潤滑成員之間的關係,是慰藉並維繫信眾們的最好方式。在每週一次的聚會中,就如同其他黨派組織一樣過著相似的組織生活,慰藉成員的心靈。

而每週一次的「奉獻」捐錢也是為了更好的維繫著組織與個人的關係。信徒們的一切活動都是由專門人員親自指引,再加上美妙的管風琴**,充滿隱喻哲理的故事和莊嚴肅穆的氛圍,信徒們的心靈所獲得的宗教體驗使得他們與教堂外面的世界已完全隔離。這就是為何宗教經驗不僅會感染信徒,甚至連非新教徒對此也會有相似的感應。

宗教經驗已不僅僅是簡單的哲學或理性經驗,而是需要人們親自體驗的感性活動。 從《宗教經驗》的角度來看,在彌撒中,無論人們擁有的是「健全的心靈」抑或「病態的靈魂」,都可以從中獲得神聖的力量,從而滿足自己或樂觀或悲觀的態度對於生活的期望。 每七天一次的主日彌撒迴圈過程是教徒在教會活動中發生最頻繁的紀念日。

而彌撒意味之前的乙個七天週期的結束,讓教徒對過去進行回顧、反思,再對接下來的七天進行展望,這是乙個完整的過程。中間的儀式至關重要,它由感恩、贖罪、祈禱平安和奉獻等重複性的程式組成,則就是對於教徒個人乙個很好的過渡。 這種不斷的儀式強化使得宗教團體得以藉此宣傳、壯大,並在一些教徒家庭中成為對後代進行宗教薰陶的「工具」。

詹姆斯認為沒有其他一種情緒支配力可以與宗教相比。在群體中,聖徒性的彰顯使得內部關係更為和睦,使得團體與外界的界限在此得以體現。但是,詹姆斯在《宗教經驗》中也指出:

如果教徒過於強調聖徒性,為了這種目的而行動的話,容易變得偏執,成為所謂的宗教激進分子。這是宗教經驗中最為危險且值得警惕的方面!

三、宗教體驗的集體意志表現 雖然前面提到了「個人宗教」與「制度宗教」間的區別,但宗教體驗在集體儀式中。其中最容易出現教徒所宣稱的神秘主義現象。在《宗教經驗》一書中,各種神秘主義事件、顯靈現象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

但是一些神秘主義色彩更像是一種集體性的心理暗示,對於個體來說,這種暗示力量的強大不言而喻,具有不可描述性。 如群體的彌撒儀式。它是社會性、組織性的公共聚會,而非個人的祈禱。

因此,在這一活動當中,群體重新規定了人與神聖客體之間的關係,加強團體內部的凝聚力。對於個體而言,這種儀式就是在群體裡尋找「回音」,融入集體的最好方式;而對於教會來說,儀式運用了眾多的神聖客體及其相關符號象徵使得組織認識自己,並把這種認識延伸至具有共同的目標的信徒身上。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彌撒儀式是建構個人生活,個人與群體之間關係聯絡提供很好的平台;其次,儀式的功能是強化並再現了一種集體的意志與記憶——喚起對神聖的崇敬之情,這種意識對於個人的後天行為與認知的培養具有相當大的影響作用。

如參加唱詩班裡的孩童們,他們肯定是從出生以來,在天主教家庭裡薰陶而進入這個組織的。儀式就是為了強化這種組織內部的記憶與制度,達到內部團結、壯大的紐帶。 在涂爾幹關於原始宗教和社會表象的理論學說裡,就有提到「集體表象」的定義:

「社會成員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總和,構成了他們自身明確的生活體系,我們可以稱之為集體意識或共同意識。」 「集體表現是廣泛合作的結果,它不僅延伸到空間,也延伸到時間;各種各樣的心靈聯合、結合和組合起來,構成了他們的觀念和感情,構成了這些表現;對這些表現來說,它們是由世世代代的經驗和知識長期積累而成的」 他同時還強調,宗教是集體的事物。信仰、儀式都是集體表象的結果。

「宗教明顯是社會性的。宗教表現是表達集體實在的集體表現;儀式則是在集合群體之中產生的行為方式,它必定要激發、維持或重塑群體中的某些心理狀態。」 正是這種集體意志的存在,使得彌撒儀式仍帶有殘存的原始信仰的特性。

作為宗教制度裡面不可或缺的一環,彌撒有助於教會規模與成員不斷的擴大;作為一種組織的集體意志,儀式連線的是社會組織與個人的紐帶。

四、詹姆斯的經驗主義哲學 顯然,威廉61詹姆斯的《宗教經驗》絕非像普通的學術小品文那樣通俗易懂。它所包含的內容與哲學底蘊實在是複雜難言,恐怕只有親身拜讀方可領略其偉大而龐雜的思想。筆者對於其中一些理論還覺得相當費解。

但我相信很多人在粗略讀完後,會認為詹姆斯如同一位經驗主義者,在向我們娓娓道來一些充斥神秘主義的故事與案例。除此之外,卷首對於「宗教」及「宗教情操」的理解奠定了他「以人為本」的思想。但實際上書中又不斷出現一些哲學思想的引用。

幾乎在每一講中,詹姆斯都引用過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或康德(immanuel kant)的哲學思想;在講述「病態的靈魂」與「健全的靈魂」之時,他指出列夫61托爾斯泰(lev tolstoy)其實也是存在性格缺陷,但他的缺陷是出於現實生活與問題的困擾,而非心理上的偏激和扭曲。因此,本書圍繞著抽象的哲學思想核心,再來描述一些主觀精神體驗,從而構築出詹姆斯的一套經驗主義理論。 讀到後面,筆者逐漸發現詹姆斯在書中疏於對教會與教義等宗教中的理性層面的討論,似乎是想引導大家對人性意識的考慮。

紛繁的宗教情緒與生活中的情感之中,是眾人對於「神聖」的最高體驗與追求。這種對「人之本體的想象」,使得原本客觀中「不可見」的神聖體在人的意識層面中表現出來。或許不少人會認為這種不可言狀、無法驗證的心理現象實在缺乏說服力,但正因如此,筆者覺得《宗教經驗》是體現了威廉61詹姆斯在哲學形而上的方面,對於理性主義的一種回應。

令人稱奇的是,這部著作的前身竟只是詹姆斯在大學的一次講座講稿。不過,《宗教經驗》對各類宗教生活的描述仍然遵循一條基本線索:由簡至繁,從主觀性情到經驗結果,從原初的宗教情緒到最終的神秘主義形式,在不同層面逐一揭示個人宗教經驗的各種不同型別,將個人的宗教生活展示在大家面前。

宗教裡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宗教生活的初級形式怎麼樣

去宗教場所看看就知道 籠統說就三個字 六和敬.你指的是什麼bai宗教呢?不同的du宗教教義不同zhi啊。不過除dao 了邪教,所 回有的宗教都是教人與人答 為善的。佛教對與世間人,稱為居士。也是教人積極向上,積極向善的。並非有些傳言中的,什麼厭離世間等等。具體的你可以查查淨空法師的講座。其他宗教好像...

話劇的形式結構該怎麼樣 話劇的形式有哪些?

話劇指以對話方式為主的戲劇形式,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到中國。與傳統舞台劇 戲曲相區別,話劇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台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但可以使用少量 歌唱等。話劇藝術具有如下幾個基本特點。1 舞台性。古今中外的話劇演出都是借助於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種樣式,目的有二 一利演員表演劇情,一利觀眾從各...

高中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呢,高中的生活是怎麼樣的

好的高中,應該就是為了夢想而努力,會過的很充實,努力學習去考乙個好大學,同時壓力也會很大。差的就是上課睡覺,談戀愛,打遊戲。高中的生活是怎麼樣的 你好,我個人覺得在全國各地的高中生活都會有所不同,因為地方不一樣,氣候不一樣,吃的食物的習慣也是不一樣的。初中畢業去讀高中,這是絕大多數學生共同的學習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