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地球上的植物滅絕的物種有多少

2021-03-03 21:22:26 字數 6131 閱讀 1344

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地球上的生物是一項寶貴資源。但是目前動物、植物和

微生物的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曾把受到不同程度威脅的動物物種分為瀕危種、脆弱種和稀有種三類。而列入處境危險或有絕種危險的爬行動物竟有70多種,鳥類瀕臨絕種的有410種。

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正在滅絕的物種恰恰是我們對其了解得很少的。據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說,目前,人類僅對100種植物物種和少數動物物種開展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動物學家們認為,以鳥為例,按進化規律,平均乙個世紀消失或出現兩種鳥類屬正常現象。但是,100多年來,地球上已消失了90多種鳥類,有的連博物館都沒有留下標本,實在令人惋惜。

物種的減少,與世界森林面積的急劇減少有關,如果再不採取有效措施,現今地球上存在的物種,將會以更快的速度減少。

目前地球上的植物滅絕的物種有多少?

2樓:第恕檀癸

地球上有多少個物種?在過去的253年間,儘管分類學家們已對各種動植物進行了分門別類,但是,他們仍然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不過,美國夏威夷大學和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的科學團隊,日前完成了最新估計:

地球物種總數應該在870萬,正負誤差130萬。而目前人們已知的生物實在太少,仍有86%的陸地物種以及91%的海洋物種有待發現。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有多少已滅絕和瀕臨滅絕的動植物?

3樓:匿名使用者

瀕臨滅絕的植物有: 中國鴿子樹--珙桐 珙桐,別名水梨子、鴿子樹。屬於藍果樹科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鴿子樹--珙桐

珙桐,別名水梨子、鴿子樹。屬於藍果樹科科,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是我國特產的單型屬植物。分布於陝西鎮坪;湖北神農架、興山;湖南桑植;貴州松桃,梵淨山;四川巫山、南川、平武、汶川、灌縣;雲南綏江等地的海拔1250--2200公尺的區域。

珙桐高約十至二十公尺,樹形高大挺拔,是一種很美麗的落葉喬木,世界上著名的觀賞樹種。每年

四、五月間,珙桐樹盛開繁花,它的頭狀花序下有兩枚大小不等的白色苞片,呈長圓形或卵圓形,長六至十五釐公尺,寬三至八釐公尺,如白綾裁成,美麗奇特,好象白鴿舒展雙翅;而它的頭狀花序象白鴿的頭,因此珙桐有「中國鴿子樹」的美稱。珙桐樹的木質結構細密,不易變形,切削容易,是木雕工藝的佳料。更重要的是,珙桐對研究古植物區系和系統發育均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珙桐樹是一八六九年在我國發現的。因挖掘野生苗栽植及森林的砍伐破壞,目前數量較少,分布範圍日益縮小,有被其它闊葉樹種更替的危險。

大樹杜鵑

大樹杜鵑是一種原始而古老的植物型別,於2023年在雲南騰衝縣境內的高黎貢山海拔2100-2400公尺的原始森林中被首次發現,當時這株大樹杜鵑年齡已超過280歲,樹高達25公尺。

大樹杜鵑是一種常綠大喬木,樹高一般為20-25公尺,樹莖部的最大直徑達3.3公尺。褐色的樹皮,剝落得左一片右一片,顯得斑斑駁駁,飽經滄桑。

小枝粗壯,上面被有短毛,葉子又厚又大,有橢圓形、長圓形和倒坡針形等形狀。葉子下面被毛,長大後逐漸脫落。2月-3月開化,傘形花絮。

花的顏色為薔薇色中並略微帶紫的絢麗色彩,花萼為線裂的盤狀,上面有小齒狀裂紋。雄蕊16枚,極不等長,子房16室,上面也被絨毛。到了10月,它就結出長圓柱的木質蒴果,上面有稜,被有深褐色的絨毛。

大樹杜鵑在分類上隸屬於雙子葉植物鋼、杜鵑花目、杜鵑花科。杜鵑花科植物全世界共有1300多種,遍布於全球各地,但以**帶山區為最多,我國約有700多種,分布在全國各地,但以西南地區的山地森林中為多,所以這一地區被認為是世界杜鵑類植物的分布中心。杜鵑花不但位居我國三大著名自然野生名花-杜鵑花、報春花、龍膽花之首,也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花卉之一,有"花中兩方色"的美譽。

在全世界800多個品種中,我國就有650多個。不同種類的杜鵑高高矮矮相差很大、小的種類身高不到1公尺,而大的種類如大樹杜鵑,高達數十公尺。

由於大樹杜鵑是如此地珍貴而稀少,所以被列為國家亞組合保護植物。

地球上目前有多少種動物瀕臨滅絕?多少中植物瀕臨滅絕?

5樓:

全世界有794多種野生動物由於缺少應有的環境保護而瀕臨滅絕

76科300餘種植物瀕臨滅絕

以上資料只是人類目前所知,不知道還有多少不知名的物種正在消失。

6樓:愛上孕婦

每小時3個物種滅絕

英國生態學和水文學研究中心的傑里公尺·托馬斯領導的一支科研團隊在最近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英國野生動物調查報告稱,在過去40年中,英國本土的鳥類種類減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種類減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種類更是驚人地減少了71%。一直被認為種類和數量眾多,有很強恢復能力的昆蟲也開始面臨滅絕的命運。

科學家們據此推斷,地球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中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蔣志剛博士也認為,從自然保護生物學的角度來說,自工業革命開始,地球就已經進入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

把調查到的英國蝴蝶情況推及英國其他昆蟲,及整個地球上的無脊椎動物,那我們顯然正在遭遇一場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危機。

物種是指個體間能相互交配而產生可育後代的自然群體。已經滅絕的物種是指在過去的50年裡在野外沒有被肯定地發現的物種。「大滅絕不單是乙個物種滅絕,而是很多物種在相對比較短的地質歷史時期,即幾十萬年,或者是幾百萬年裡滅絕了。

」蔣志剛博士說。

托馬斯說:「昆蟲物種量佔全球物種量的50%以上,因此它們的大規模滅絕對地球生物多樣性來說是個噩耗。」

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上已有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普氏野馬、台灣雲豹等物種不復存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釋出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表明,目前,世界上還有1/4的哺乳動物、1200多種鳥類以及3萬多種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

前5次滅絕自然而為

自從6億年前多細胞生物在地球上誕生以來,物種大滅絕現象已經發生過5次。

地球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大約有85%的物種滅絕。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發生了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海洋生物遭到重創。而發生在距今約2.5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的第三次物種大滅絕,是地球史上最大最嚴重的一次,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

第四次發生在1.85億年前,80%的爬行動物滅絕了。第五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也是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統治地球達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

前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主要是由於地質災難和氣候變化造成的。例如,第一次物種大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發生在白堊紀末期的那次則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

第6次滅絕人是禍首

現在進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人類成為罪魁禍首。專家認為,人類是否會列入其中也很難說。

蔣志剛博士也不否認,從演化論的角度來看,物種滅絕本是自然規律,比如大熊貓種群目前就處於一種衰退的狀態。但是自從人類出現以後,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人口不斷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資料越來越多,人類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對自然的干擾越來越多。如此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農田、水庫……

生物的自然棲息地被人類活動的痕跡割裂得支離破碎。「每一條道路對於動物來說都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就連分布在道路兩邊的蝴蝶種群都產生了隔離,不再像以前那樣飛來飛去進行基因交流。」蔣志剛博士痛心地說:

「更不用說藏羚羊、獅子、老虎等這樣的大型動物了。」有科學家估計,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乙個高等植物滅絕。但是因為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倍到1000倍。

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23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新物種難以產生

現有的物種在不斷走向衰亡,新的物種卻很難產生。

根據化石記錄,每次物種大滅絕之後,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高階類群。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迅速繁衍就是乙個典型例子。

但蔣志剛博士認為,生物總是在不斷地進化之中,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生物都是經過漫長年代進化而來的。所以,新物種的產生需要很長時間和大量空間,但是現在到處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環境越來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進化的環境和條件,物種在不斷地自然死亡,卻很難有新的物種產生。

就像虎一樣,如果給它足夠的生存空間,讓它自由地捕獵,它可能還會進化,產生一種類似虎的新物種,但是現在活動的空間有限,它要生存下來都很難了,就不用說進化了。

地球表層,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種和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組成的乙個巨大的生物圈,人類也是其中一員。大量生物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消失,卻很難像前五次那樣產生新的物種,地球生態系統遠比我們想象的脆弱,當它損害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我們賴以生存的體系崩潰。

如果人類由於自身的行為而造成滅頂之災最終時刻的來臨,人類會成為倖存者嗎?

2023年地球百萬物種滅絕

來自歐洲、澳大利亞、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科學家們在對佔地球表面面積20%的全球6個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研究後得出了乙個驚人的初步結論: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在未來50年中,地球陸地上四分之一的動物和植物將遭到滅頂之災。他們預計,在2023年地球上將有100萬個物種滅絕。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由於氣候變暖已經是既成事實,因此在將要滅絕的物種中,有十分之一的物種的滅絕將是不可逆轉的。但是從現在起各國控制全球有害氣體排放量的努力將能夠拯救更多的物種免遭同樣的命運。

高山生物倖存機會大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那些生活在高山地區的生物物種倖存下來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地區的大一些,因為這一地區的物種在全球氣候變暖時,可以向更高也更涼爽的地區轉移。

那些生活在地勢平緩地區的生物,比如在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亞的生物,它們未來的生存環境將非常脆弱。這些地區的生物要想適應變化了的氣候和環境,只能向千里以外的地區轉移,而這幾乎就是不可能實現的。

鳥類最有希望生存

而鳥類靠著強有力的遷徙能力在理論上是最有希望倖存下來的物種之一。為了找到更適於生存的地區,鳥類可以長途飛行,但是由於森林和其他自然條件的惡化,它們並不一定能夠找到真正適合生存的自然環境。其結果就是只能面對死亡。

上述科學研究小組成員之一的、來自英國利茲大學的生物保護學專家托馬斯教授表示:「當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時,他們都希望能最終得出乙個明確的結論。

但是,我真的希望我們沒有得出我們已經得出的這一結論。事實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得多,我們得出的結論很可能過低估計了生物物種面臨的殘酷生存環境。」

澳12種蝴蝶要消失

科學家們的另一些驚人的發現是,在澳大利亞被納入研究的24種蝴蝶中,有一半將在未來的歲月中永遠消失。

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護區內,受保護的60%的生物物種有滅絕的危險。在佔巴西總面積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熱帶草原地區,研究顯示,在該地區的163種樹木中將有70%以上的樹種滅絕。其中很多植物是該地區特有的稀有品種。

歐洲受影響最小

歐洲是自然環境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小的地區。該地區的動植物生存機率要大於世界其大地區的動植物。但即便如此,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歐洲地區四分之一的鳥類和11%到17%的植物也將在未來逐漸滅絕。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乾旱地區的動植物受氣候變暖影響最大。一旦氣候有一絲的變化,這些動植物就需要遷移至很遠的地區才能找到適宜生存的新環境。在該地區接受研究的1870種動植物種,三分之一將在未來出現生存危機。

新聞鏈結 科學家提出「性別失衡論」

新華社華盛頓4月21日電 按照科學界流行的看法,恐龍滅絕是外來天體撞擊地球所致。但外來天體撞擊究竟引發了何種後果直接加速了恐龍滅亡,卻眾說紛紜。比如,英國和美國研究人員新提出的一種觀點則認為,外來天體撞擊引發的氣候變冷,有可能造成恐龍後代雄多雌少,恐龍最終因「性別失衡」而走上絕路。

英國利茲大學戴維·公尺勒教授和同事在新一期美國《生育與不孕》雜誌上指出,哺乳動物、鳥類、蛇、絕大多數蜥蜴和一些魚類,其後代性別是受染色體或基因決定的。以哺乳動物為例,後代遺傳了兩個x染色體的為雌性,遺傳了乙個x染色體和乙個y染色體的將是雄性。但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一些爬行動物,如鱷魚和烏龜等,它們下的蛋在孵化過程中所處的環境溫度將影響到後代性別。

研究人員說,恐龍等一些早已滅絕的物種,後代性別很可能也受孵化時的溫度所決定。

公尺勒等人認為,距今約6500萬年前外來天體撞擊地球,很可能使大量塵埃進入地球大氣層,全球氣候因此變冷,結果導致恐龍的後代中雄性佔據了主導地位。這種性別比例的失衡可能是造成恐龍滅絕的乙個重要因素。

研究人員推測,哺乳動物雄性中的y染色體,可能主要是為了預防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物種滅絕而進化出來的。這種通過遺傳決定性別的機制,可以保障後代中兩性比例的平衡。他們認為,目前全球正在經歷的變暖趨勢,有可能給現存一些靠環境溫度決定後代性別的物種生存構成威脅。

現在物種滅絕很頻繁,那地球上有沒有新的物種誕生呢?

有一說一,地球上的物種都未被完全發現,所以即使有新物種的發現,人類也不一定知道。除非這個物種是人類自己創造的。地球上的物種一直都在動態演化中,有滅絕的動物,也有新誕生的物種,科學家也發現了許多雜交新品種,人類的活動雖然加速了老物種的滅絕,但也創造了許多新生物。有的。因為進化的原因,很多地方都發現了新...

目前全球上的瀕危物種有多少,中國的瀕危物種有多少

目前,塔克拉瑪干 古爾班通古特 庫布其等八大沙漠,渾善達克 科爾沁 毛烏素 物種的進化可能就都是人,而有的物種好鬥,所以可以從事武的工作。世界上有多少種瀕危動物 全世界有794多種野生動物由於缺少應有的環境保護而瀕臨滅絕76科300餘種植物瀕臨滅絕 以上資料只是人類目前所知,不知道還有多少不知名的物...

生物種類是多少,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有多少

研究表明,全世界的昆蟲可能有1000萬種,約佔地球所有生物物種的一半。但目前有名有姓的昆蟲種類僅100萬種,佔動物界已知種類的2 3 3 4.由此可見,世界上的昆蟲還有90 的種類我們不認識 按最保守的估計,世界上至少有300萬種昆蟲,生物種類共有幾種 種是生物的最小單位,現今存物種的總數還不能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