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是如何改革中樞體制的?
1樓:謝老師教育課堂
1、建立中朝。
為削減丞相權力,由皇帝身邊的較低階的親信官吏和侍從人員組成「中朝」,形成乙個宮內決策機構,也稱為「內朝」。依靠內朝,削弱相權。
2、設定刺史與司隸校尉。
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把全國劃為13個州,各州設刺史一人,定期巡視所部郡國,監察各郡官吏和地方豪強的行為,保證**政令的貫徹。在首都所在地設司隸校尉,糾察京師百官。
3、實行推恩令。
允許諸王將自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新的侯國就脫離原來王國的限制,地域獨立,而且政治權力也基本被剝奪,受當地郡縣官吏的管轄。這樣,就使原來獨立的地方王國自動地將權力上交給了國家。
2樓:網友
內外朝制度。
漢武帝靠一幫侍中,做核心決策人員/智囊團,稱為內朝;讓之前的三公九卿作為外朝,只負責具體執行任務。
3樓:步餘年
最主要的就是加入中朝,中外朝制度也就是外朝變為了辦事的地方,架空了原先的體系,中朝成為了真正辦事的地方,這些才是乙個大的變化,以後各朝各代基本上都是按照這個方法來的,所以應該大概就是這樣。
西漢中樞機構的職能特點及作用是什麼?
4樓:寶子麻麻
西漢中樞機構是指西漢時期的****的核心組織機構,主要包括三公九卿和丞相等要職,其職能特點和作用如下:
三公:三公是西漢時期的最高政治職位,包括太尉、中尉和司馬。他們擔任著軍事、行政和監察等叢迅巨集多重職能,是皇帝的重要顧問和幕僚,負責輔佐皇帝處理國家大事昌譽。
九卿:九卿是西漢時期的九個重要部門,分別是太常、大理、太僕、司空、司徒、司農、光祿、大鴻臚和少府。九卿負責管理國家各項事務,如禮儀、法律、財政、農業等,是****的重要執行機構。
丞相:滲冊丞相是西漢時期的總理,是三公和九卿的最高長官。丞相負責領導各項政務和決策,是皇帝的首席助手,承擔著統籌國家政務的重要職責。
中樞機構在西漢時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組織起整個****的運作,負責制定政策和法律,處理重大事件和危機,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繁榮。這些機構的職能特點是高度專業化和分工明確,各個職能部門協調合作,共同構成了乙個高效而穩固的**體系。在西漢時期,中樞機構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國家政治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為西漢王朝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漢朝是什麼體制
5樓:暮靜雨
漢朝在選官上是察舉制,在國家**機構是內外朝制。
漢朝(前202—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共歷二十九帝,享國四百零五年。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西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西漢。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文景之治」。
漢武帝即位後攘夷拓土、改制革新,被今人稱為「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史稱「孝宣中興」 。西元8年,王莽篡漢,西漢滅亡,不久爆發綠林赤眉起義。
西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6] ,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大破北匈奴、收復西域,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西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西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後劉備建立蜀漢延續漢室,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兩漢時期奠定漢地範圍,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戈壁,國土面積約達609萬平方公里。西元2年,西漢全國人口達六千餘萬,佔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
漢朝文化統一,科技發達,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圈正式成立,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兩漢為華夏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科技領域亦頗有成就,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等。
6樓:超級
漢承秦制,這也是為什麼漢朝軍隊如此強大。但對秦朝舊制也有一部分刪減,不過大體沒有更改。政治上是分封制 郡縣制 也算**集權。主打輕徭役,減賦稅,主題政策是休養生息。
隋唐政治體制的最大特點是,唐朝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隋唐政治體制的最大特點是三省六部制 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唐朝的三省為中書省 門下省 尚書省。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長官中書令二人,門下省掌封駁審議,長官侍中二人,中書 門下通過的詔敕,經皇帝裁定交尚書省貫徹。尚書省職責為執行,長官尚書令一人,副長官左 右僕射各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