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混世只為心
魏王問張旄曰:「吾欲與秦攻韓,何如?」張旄對曰:
韓且坐而胥亡乎?且割而從天下乎?」王曰:
韓且割而從天下。」張旄曰:「韓怨魏乎?
怨秦乎?」王曰:吵衫舉「怨魏。
張旄曰:「韓強秦乎?強魏乎?
王曰:「強秦。」張旄曰:
韓且割而從其所強,與所不怨乎?且割而從其所不強,與其所怨乎?」王曰:
韓將割而從其所塌賀強,與其所不怨公升碧。」張旄曰:「攻韓之事,王自知矣。
其實就是站在南韓的位置上來思考問題,南韓可以割地賠款,平息了戰爭,不敢打秦國的主意,卻可以攻打魏王。這番勸說迫使魏王放棄了和秦國攻打南韓的計劃。
戰國策—魏將與秦攻韓
2樓:承吉凌
戰國是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好笑的是,在這個混亂的時代,無忌卻在講「不識禮儀州激德行」,逗不?
說說正文,無忌勸說魏王放棄與秦聯合攻打南韓。最終他成功了。
無忌先舉了秦國做事,不講江湖道義,對親人親戚如此,對盟友更不用講,所以魏國和秦結盟,不理智。扮櫻。
無忌又擺了事實,南韓弱小,攻打的話必然滅國。南韓滅了之後,秦國必然有下一廳跡叢步動作。無忌在此處的分析與未來的事實有一點出入,他認為南韓滅了後,下乙個一定是魏國,結果事實是秦國接著滅了趙國。
無忌認為秦國攻打趙國與楚國皆有不利,秦國先攻打此二國,魏國必然會遭。
無忌繼續:南韓滅了的話,魏國唇亡齒寒。秦國可以通過捷徑攻打魏國,魏國禍亂將至。
如今最好是結盟,接受楚國和趙國的盟約,以儲存南韓為第一要務,同時可以讓南韓獻出原來佔領魏國的土地。這是個好策略,魏王應該不會拒絕。
勸人要勸到點子上。
戰國策魏策三無忌怎麼遊說魏王
3樓:帳號已登出
其實就是站在南韓的位置上來思考問題,南韓可以割地賠款,平息了戰爭,不敢打秦國的主意,卻可租念以攻打魏王。這番勸說迫使魏盯型王放棄了和弊則困秦國攻打南韓的計劃。
國學寶典《戰國策》:秦使趙攻魏
4樓:哲哥聊歷史
【提要】
戰國合縱的諸侯之間是相互依存、唇亡齒寒的關係,但是有些國家眼光短淺,相互攻伐,結果最終招致自己的滅亡,這也是合縱戰略最終失敗的原因。
【原文】
秦使趙攻魏,魏謂趙王曰:「攻魏者,亡趙之始也。昔者晉人慾亡虞而伐虢,伐虢者,亡虞之始也。
故荀息以馬與璧假道於虞,宮之奇諫而不聽,卒假晉道。晉人伐虢,反而取虞。故《春秋》書之,以罪虞公。
今國莫強於趙,而並齊、秦,王賢而有聲者相之,所以為腹心之疾者,趙也。魏者,趙之虢也;趙者,魏之虞也。聽秦而攻魏者,虞之為也。
願王熟計之也。」
【譯文】
秦國要趙國攻打魏國,魏王對趙王說:「趙國攻打魏國是趙國滅亡的開始。從前,晉國想要滅掉虞國就先攻打虢國,攻打虢國就是滅掉虞國的開始。
所以在晉國大夫荀息拿出寶馬和玉壁向虞國借通道時,虞國相國宮之奇勸說虞公,但沒聽取,最後借道給晉國,晉國滅掉虢國後,在返國途中就滅掉了虞國。所以《春秋》記載了這件事,特別責備了虞公。現在諸侯中沒有比趙國更強,而能與齊、秦並駕齊驅的,趙王既賢明又得到有聲望的人輔佐,所以秦國的心腹之患就是趙國。
魏、趙兩國同虞、虢兩賀帶國一樣,是唇齒相依的關係,唇亡則齒寒。聽任秦國來攻打魏國,就等於從前虞國借道給晉國攻打虢國一樣,會自取滅亡,希望大王深思熟慮。」
【評析】
春秋時期離戰國時代不遠,春秋發生的許多事情對戰國各國都有很大的啟示意義。春秋有名的晉國借禪友蘆道攻打虢國、滅告鬧亡虞國的典故說明了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此理對現代社會的我們也有很大啟發意義,在廣交朋友、同盟的同時要善待這種聯盟關係,自己損害這種關係的,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
團結就是力量,聯盟才會具有巨大的抵抗力、競爭力。
戰國策裡面主要的人是誰,戰國策齊王是誰 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齊王是個什麼樣的人
太多了吧,戰國時期主要的帝王將相都有啊 戰國策 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戰國策雜記東西周及秦 齊 楚 趙 魏 韓 燕 宋 衛 中山諸國之事。其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約二百四十年 前460 前220 戰國策有很多策啊,幾乎裡面每冊人物都是主...
《戰國策燕策二》的啟示是什麼,《馬說》和《戰國策燕策二》給我們啟示
鷸蚌來相爭,漁人得利 戰國策自 燕策二 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後因以 漁人得利 比喻雙方相爭,卻讓第三者坐收其利 它告訴人們 在各種紛繁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
戰國策的十二策都是什末,文學常識。(一)《戰國策》是 末年 根據戰國史書整理編輯的,共 篇,分東周 西周
戰bai國策 大約是秦漢間編纂起來的du一部史書,zhi 作者和確切成書年dao代已難考證。內蓋當初只是戰國時容代各國史官和一些遊說之士記錄下來的文稿 史料雜編,後經劉向整理,才定名為 戰國策 戰國策 是一部以國別記事的史書,戰國策 共三十三篇,分東周 西周 秦 齊 楚 趙 魏 韓 燕 宋 衛 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