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農抑商為什麼能使秦國走向強大呢?

2025-06-08 03:56:10 字數 3788 閱讀 4335

1樓:南國途千里

我們知道,商鞅變法的核心是耕戰立國、賞罰分明。

而以「耕戰」立國,便說明了農業在古代的重要性,即以農為本、以商為末。

與今天不同,古代人口相對稀少,耕地則相對充足,許多土地等待開墾,農業幾乎是增加財富的唯一途徑。所以,商人的增加必然會導致農業人口的減少,農業人口的減少勢必導致國力的衰落,這便是古代重農抑商的主要原因。

同時,商人是逐利的,賺差價在古人看段行則來並不帶來財富的整體增加,因為「不患寡而患不均」,同時商人易遷徙,居無定所,不利於社會穩定。

重農抑握棚商,不僅可以開阡陌,國帶野富強,還可以將老百姓穩定在土地上,同時也有利於徵兵。

事實上,重農抑商也並非秦國的獨創,在整個農業文明時代,世界各個文明其實都以農為本,這也是自然經濟本身所決定的。

商鞅,在我國古代最早以國家政策的形式實施了「重農抑商」。

努力本業,耕織致粟帛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奴孥。

也就是說,雖然重農抑商是自然經濟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商鞅則是首先發現、並將其用於國策之中的人。

所以,通過「獎勵耕戰」,秦國社會穩定、財賦增加,迅速強大了起來。這在今天看來並不難,但在先秦時期畢竟是首創。

2樓:區濟

因為在殲皮古代氏亂差陪州農業才是讓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因素,重農抑商可以讓秦國在短時間內社會大幅發展,強大也是理所當然。

3樓:小自信

我歲虛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秦始皇的政策好,還有就是他叢禪大力的發展農業,對農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乎鄭燃,讓人民對他非常的擁護等等。

4樓:汪造化

因為當時的秦國仍屬於封建社會,農業生產是國家的根本,有了糧食的保障,才能建立更強大的軍事實力。

秦為什麼重農抑商強調農業發展的側重點

5樓:

你好吶親~重農抑商的原因: 農業橋寬生產是國家的根本,再加上當時的生產力低者和下。 秦,商鞅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政策,把人分為四個等級也就是所謂的士、農、工、商「四民」中,士最貴,農次之,工商又次之,這種思想被歷朝歷代所沿用,歷代封建王朝尤其是新建立的王朝都十分強調農業的重要性,強調「農為本」,在人民思想中根深蒂固。

另外總結一下:1)糧食大量缺乏; 2)當時的交通條件決定了**並不能迅速給帶來很多價值,或者可以說是國民收入; 3)當時外面還有匈奴等,為了保障安全,秦始皇還有幾十萬軍隊在首消盯邊疆,這些人都是要吃飯的,沒有糧食不得亂套了。

重農抑商什麼時候開始重農抑商戰國時期開始

6樓:過異的人

1、「重農抑商」的政策始於戰國時期李悝變法和商鞅變法,「獎耕戰」、侍唯灶「抑商賈」就是當時提出的山笑「重農抑商」政策。

2、老扮此後,凡實行變法的各國大都採取了類似的政策。這種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政策,為漢代所承繼,一直到清代都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廢除的時間是:

1903年,清**設立商部,獎勵工商。

商鞅主張重農抑商是基於什麼認識?

7樓:fly劃過的星空

商鞅重農抑商是基於秦國當時地廣人稀的現狀制定的策略,是基於這樣的認識: 農業是古代社會中最重要的乙個部門,是人們衣食之源,立國之本,而採取的措施。

商鞅變法:是指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郡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商鞅變法的性質和特點:

1、性質:商鞅變法是新興地主階級領導的一場徹底的封建化改革運動。

2、特點:商鞅變法核心內容可概括為「農戰」和「法治」。

商鞅變法是實行最徹底、對舊貴族打擊最嚴重,變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增加**收入,富國強兵,建立新型地主階級的統治。商鞅變法的許多措施,如,「重農抑商」、「統一度量衡」、「廢分封,行縣制」、「什伍連坐」等不僅為秦國完成統一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與國家治理基礎,對日後中國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商鞅變法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其他改革比較: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司法、文化、習俗等方面;

2)措施最徹底:廢除井田制,廢除世卿世祿;

3)歷時最久:先後兩次改革,持續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

5)成效最明顯:增強秦國實力,為秦統一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概述:

一、歷史背景: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壞,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2、經濟:鐵器牛耕出現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改革變法的根本原因) 。

3、軍事(主觀動力):爭霸戰爭需要「富國強兵」(變法的直接推動力)。

4、思想:法家學說成為改革的思想**。

重點強調]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二、舉措:1、經濟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

2、政治和軍事方面的措施有:

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廢除「世卿世祿制」;

嚴格戶籍管理制度,制定連坐法;

普遍推行縣制;

制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可概括為「農戰」和「法治」。

三、結果:成功)「商鞅雖死,秦法未滅」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

8樓:匿名使用者

鞏固皇權。把人民束縛在土地上。

重農抑商是誰提出的? 是商鞅還是李悝。。

9樓:別欺負楠哥

我認為是商鞅,李悝只是提出了重視農業,卻沒有明顯的提出抑制商業。

商鞅在變法中卻明確提出了。

10樓:筆有千秋業

最早以國家政策的形式提出並且具體實施 重農抑商 政策的是先秦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 商鞅,具體解釋請見下:

1::.戰國時期秦商鞅變法重農抑商。

重農抑商。凡是努力從事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為獎勵。禁止棄農經商。

凡是棄農經商或懶惰而貧窮的人,要罰做奴隸。《史記》中記載「努力本業,耕織致粟帛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奴孥」。

2:一道習題,也說明了這一點:

秦國商鞅變法提出「重農抑商」的主觀目的是( )a.確立土地所有制度 b.建立地主階級統治c.

發展封建地主經濟 d.限制舊貴族的權利【所以是商鞅!李悝也有類似的思想萌芽,但是沒有理論化,系統化。】

11樓:網友

重農抑商是最早是由李悝提出的。

背景說明:重農抑商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從李悝變法、商鞅變法規定的獎勵耕戰,到漢文帝的重農措施,直到清初恢復經濟的調整,都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

李悝的變法主張,一是提出「盡地力」的「重農政策」.要求儘可能地開墾荒地和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調動人民種田的積極性。李悝把國家掌握的一部分荒地分給農民耕種,使一些沒有土地的農民獲得了土地,轉為自耕農,而國家也得到什一之稅(農民收入的十分之一)。

12樓:清藤

你好!雖然李變法早,但是商秧提的。

13樓:匿名使用者

是李悝提出來的。

李悝,約生於西元前450 年,卒於西元前390 年。曾相魏文侯、武侯、使魏國富強。他是法家的始祖,曾著法經6 篇,對後世的刑律產生了重大影響。李悝還是重農抑商的最早提出者。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商鞅變法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規定:土地可以買賣;

歐洲為什麼不重農抑商,為什麼西歐沒有重農抑商

而且,重農抑商是統治者的需要,商則易亂,農民還是最樸實的,中國的封建統治枷鎖比西方嚴謹了不知幾百倍,西方貴族皇權還沒發展到我們的地步就被推翻了 而且,西方的民主政治,自希臘羅馬就形成了,雖然其後被推翻,文化大部分都丟失,但其精神依舊傳承存在,而商業資本主義就適合在一種民主公平環境下發展,其發展的更強...

重農抑商的目的是什麼,重農抑商政策的含義與目的各是什麼?有哪些積極與消極影響

1 鞏固統治,將人民附著在土地上 2 輔助農業發展,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以達社會穩定 ps 商人發達後會到處奔波,不利統治 3 增加稅收 農業是生產人們生活資料的,而古代生產水平比較低,它是維持人們生活的寄出,也是統治者剝削的主要 如果農業不發展就會嚴重影響國家的穩定。商業是交換貨物流通的,古人認為商...

論述評價我國古代重農抑商政策

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由於農業生產的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民之生計和國家的興衰存亡,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大事來抓,努力督促和組織農業生產。如推廣生產技術 興修水利,掌握農時,分配土地並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農民對土地的佔有權,督促和鼓勵農民勉力生產等。槐畝棚與此同時國家在經濟政策上一直奉行重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