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安梓飛飛
這個語句常常只是作為上下文語境的一部分,缺少乙個完整的語境,單獨解釋意義並不旦笑準確。但是從常見的用法中,這個語句經常用來表示乙個人經歷了某種情境或事情後,對於自己的境遇產生某種感慨或體悟,感嘆事情本來就是如此局遲乎,無從改變,也就是說,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已經無法再去改變,只能接受它,從中桐悉得到教訓,向前看。
逍遙遊中的「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是什麼意思?
2樓:小魚的生活筆記
意思是: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意思是天空是那麼湛藍湛藍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抑或是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
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也就像這個樣子罷了。
出處:《逍遙遊》
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散文。
原文節選:《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譯文:《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環繞著旋風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乘著六月的風離開了北海。」
像野馬奔騰一樣的遊氣,飄飄揚揚的塵埃,都是活動著的生物的氣息相互吹拂所致。天空蒼蒼茫茫的,難道就是它本來的顏色嗎?它的遼闊高遠。
也是沒有盡頭的嗎?鵬往下看的時候,看見的應該也是這個樣子。
其視下也其是什麼意思
3樓:網友
「其視下也」出自莊周的《逍遙遊》,其視下也的意思是:鵬鳥在高空往下看,其的意思是代詞,指鵬鳥。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聖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餘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麼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遊自得的生活旨趣。
這篇文章巧用寓言故事,文筆變化多端,富於浪漫主義色彩,莊子所宣揚的主張是清靜無為、以養天年。他對於世間的大小、貴賤、壽夭、是非、得失、榮辱等的解釋是相對主義的。他對待社會和人生的思想態度,無論是消極的還是富有啟發性的,對後世均有著深遠的影響。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於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
逍遙遊」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乙個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裡,客觀現實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於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提倡不滯於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4樓:生活玲玲
「其視下也」中「其」的意思是:它(指鵬)。「其視下也」的意思是它(指鵬)向下俯視。
出處: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作《逍遙遊》
原句: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譯文:天空是那麼湛藍湛藍的,難道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
鵬鳥從高空往下看的時候,也不過就像這個樣子罷了。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麼它就沒有負載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窪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當作是一艘船,放乙個杯子在上面就會被粘住,這是水淺而船卻大的原因。
《逍遙遊》賞析
在《逍遙遊》中,莊子用與惠子關於如何看待「大瓠」與「大樹」之用的兩段對話闡述了關於「無用」和「大用」的觀點。惠子對莊子說: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
剖之以為瓠,則瓠落無所容,非不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回以故事作為啟發: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
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
莊子對惠子說: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莊子告訴惠子怎樣「巧用」這個「五石之瓠」,建議他可以把這種大葫蘆作為腰舟系在身上,用來浮游於江湖之上,這正是一種自由自在的「逍遙遊」境界。
由此可見,莊子很注重事物的內在使用價值,「無用」是事物的外在價值,而「用」是事物的內在價值,無用很可能有大用。從逍遙遊角度來說,人應該注重內在的生命價值和自我價值,巧用「無用之用」來實現自我價值。
5樓:你格在
其:人稱代詞,其指代大鵬鳥。
其視下也出自戰國·莊周《莊子·逍遙遊》,原句如下: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譯文:大鵬鳥在天空向下看,也不過像這樣如此而已。
其的具體解釋如下:
1、人稱代詞。他(她、它)的;他(她、它)們的:各得其所,自圓其說。
2、人稱代詞。他(她、它);他(她、它)們:促其早日實現,不能任其自流。
3、指示代詞。那個;那樣:查無其事,不厭其煩。
4、指示代詞。虛指:忘其所以。
5、姓。6、表示揣測、反詰:豈其然乎?其奈我何?
7、表示請求或命令:子其勉之。
8、詞綴:極其,尤其,如其。
亦若是則已矣的已 怎麼翻譯
6樓:李冰峰喜愛旅遊
「亦若是則已矣」的已翻譯是:已經。這句話的翻譯是:
大概、應該也是這個樣子吧。「亦若是則已矣」這句話是《莊子·內篇》裡的第一篇《逍遙遊》,也是《莊子》的第一篇,代表了莊子的哲學思想。「逍遙遊」是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莊子人生論的核心內容。
擴充套件資料。文章先是通過大鵬與蜩、學鳩等小動物的對比,闡述了「小」與「大」的區別;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無論是不善飛翔的蜩與學鳩,還是能借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甚至是可以御風而行的列子,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從而引出並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道理。
最後通過惠子與莊子的「有用」「無用」之辯,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逍遙」。全文想象豐富,構思新穎,雄奇怪誕,汪洋恣肆,字裡行間裡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雖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
人世間既然如此汙穢,「不可與莊語」,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裡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裡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遊》。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的「其」什麼意思
其出人也遠矣 的 其 指 古之聖人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解析 對比關係二重複句,第二層都是轉折關係先分析分號前的這一部分 分號後的這一部分結構相同 古之聖人 是主語,其出人也遠矣 是謂語。這謂語本身也是個主謂結構,其出人也 是主語,遠矣 是...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中的其是什麼意思
他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出自 師說 韓愈。原文如下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
父利其然也泯然眾人矣裡面的然是什麼意思
父利其然也 然 的意思是 這樣 代詞 泯然眾人矣 然 的意思是 的樣子.父利其然也 的然是 這樣 泯然眾人矣 的然是 如同 父利其然也的意思 父利其然也 意思是 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出自 傷仲永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