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示兒陸游。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此詩是陸游愛國詩中的又一首名篇。陸游一生致力於抗金斗爭,一直希望能收復中原。雖然頻遇挫折,卻仍然未改變初衷。
死去元知萬事空,它不但表現了詩人生死所戀,死無所謂的生死觀,培襪更重要的是為下一句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襯作用。但悲不見九州同,此句是詩人向兒子們交代他至死無法排除的悲痛的心境,就是沒有看到祖國統一而感到深深的遺憾。王師北定中原日,師人熱切的語氣表達了對收復失地的期望,表明詩人雖沉痛,但並未絕望。
詩人相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會平定中原光復失地。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已經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託於後代子孫。深情的囑咐,兒子希望能夠把北定中原的訊息告訴他的父親,表達了詩人堅定的信枝友念和悲壯的心猛中槐願。
充分體現了年邁的陸游愛國報國之情。
2樓:師兄師姐
示兒。宋] 陸游 譯文對照。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伍信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文。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鋒禪,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訊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註釋。1.示兒:寫給兒子們看。
2.元知:原本知道。
元,通「原」。本來。在蘇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第一句為「死去元知萬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為「死去原知萬事空」,因為是通假字,所以並不影響本詩的意境,尚有爭議。
人教版等教材多為「元」,不常用通假字。
3.萬事空:什麼也沒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傷。
6.九州:這裡代指宋代的中國。古代中國分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國。
7.同:統一。
8.王師:指南宋朝廷的軍隊。腔基輪。
9.北定:將北方平定。
古詩《示兒》賞析
3樓:愛創文化
《示兒》賞析示兒》(六年制第十二冊)寫於嘉定三年(1210年)春。當時陸游已是89歲高齡了,是重病在床時寫給兒子看的一首絕筆詩,也是遺囑。這首詩,意境高遠,情感濃郁,至今仍放射著燭枯運照天地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光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這兩句寫詩人臨終前的心情。人死之後,形神俱無,萬事皆空,無牽無掛了,但詩人偏有一樁橫亙心頭留於死後的悲事:
但悲不見九州同。這句表明,詩人在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不悲;在即將與家人永別的時候,他也不悲,而只悲不見九州同。中原淪落敵手,祖國山河破碎,淪陷區人民慘遭蹂躪,才是他心中唯一悲傷的事情。
九州原本是同的,如今不同了,是誰使它不同的?又為何至模敗巨集今仍然不見它同的跡象?悲中含憤,悲憤之情,溢於言表。
其中既充滿對侵略者的深仇大恨,又包含對屈辱求和、偏安江左的南宋王朝的不滿和譴責。這種拳拳愛國之心,殷殷愛民之情,感動天地,蕩人心懷。在濤人的眼裡和心裡,九州是至上的,人民是至親的,外敵是可恨的,屈辱求和是可卑的!
句中的乙個但字,突出了詩人完全以國事為念,而置家事於九霄的`寬廣高潔旦冊的情懷,悲中見壯,既催人淚下,又令人振奮。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早在11年前的病中就嘆息過:死前恨不見中原,於今這種期盼收復中原的心情更加強烈。
詩人知道,收復中原,自己是看不到了,但他相信,中原總有一天會收復的。因此,他披肝瀝膽地囑咐著兒子:宋朝軍隊收復中原的那一天,你們在家祭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把這一勝利的訊息告訴給你們在九泉之下的父親!
乙個定字,表明他對收復中原的堅信不疑,對九州統一滿懷信心,並深切地表述,自己身前不見九州同,遺恨終身,死不瞑目,只有收復了中原,九州統一了,洗盡了國恥,才會含笑於九泉之下。詩人對祖國對人民的感情,是何等之深,何等之真,何等之濃,已經到了死而不已的程度廠!家祭本來是家庭一般的祭祖習俗,但在詩人的筆下,卻把它變成收復中原的祝捷活動,這實在是乙個異乎尋常而又別開生面的具有積極。
意義的家庭祭奠。它感人至深地反映了詩人熾熱、深沉的愛國真情。
示兒唐詩賞析
4樓:鮮活且善良丶桃花
【示兒】
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賞析】
陸游卒於寧宗嘉定二年十二月。這首《示兒》詩是他臨終前寫的,既是他的絕筆,也是他的遺囑。
作為一首絕筆,它無愧於詩人創作的一生。陸游享年八十五歲,現存詩九幹餘首。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詩人中是少有的;而以這樣一首篇幅短小、分量卻十分沉重的壓卷之作來結束他的漫長的創作生涯,這在古代詩人中更不多見。
作為一篇遺囑,它無愧於詩人愛國的一生。乙個人在病榻彌留之際,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環顧家人,兒女情深,要抒發的感慨、要留下的語言,是幹頭萬緒的;就連一代英傑的曹操,在辭和銀枝世前還不免以分香賣履為囑。而詩人卻以北定中原來表達其生命中的最後意願,以無忘告乃翁作為對親人的最後囑咐,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在這一點上,古往今來又有幾個人能與他相比?
陸游生於北宋覆亡前夕,身歷神州陸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為恥,念念不忘收復中原;但他從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罷職閒居,平生志業,百無一酬,最後回到故喚敏鄉山陰的農村,清貧自守,齎志以沒。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減退,恢復信念始終沒有動搖。其可貴之處正在於搏衡他的愛是如此強烈,如此執著。
這從他的大量詩篇,可以看得出來;從這首《示兒》詩中,更會受到他對國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強烈感染。
南宋初年屢挫金兵的宗澤,在臨終時,也念念不忘恢復大業,曾連呼渡河者三。徐伯齡在《蟬精雋》中稱讚陸游的《示兒》詩說:較之宗澤三呼渡河之心,何以異哉!
這一評語看到了這首詩有其悲中見壯的色彩。詩人在他的有生之年內,時時刻刻都以收復中原為念,到他寫這首詩時知道再也不能實現這一願望了,這不能不使他心懷沉痛之情,發為悲愴之音。但在同時,他又滿懷信心,堅信最後一定有北定中原之一日。
因此,這首詩的乙個值得重視的特色是寓壯懷於悲痛之中,其基調並不低沉。
從語言看,這首詩的另一特色是不假雕飾,直抒胸臆。這裡,詩人表達的是他一生的心願,傾注的是他滿腔的悲慨。詩中所蘊含和蓄積的感情是極其深厚、強烈的,但卻出之以極其樸素、平淡的語言,從而自然地達到真切動人的藝術效果。
賀貽孫在《詩筏》中就說這首詩率意直書,悲壯沉痛……可泣鬼神。這說明,凡真情流露之作,本來是用不著藉助於文字渲染的,越樸素、越平淡,反而更能示其感情的真摯。
《示兒》是什麼詩?
5樓:唐伯壺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示兒》是宋代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詩,是詩人的絕筆。此詩傳達出詩人臨終時複雜的思想情緒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表現了詩人一生的心願,傾注了詩人滿腔的悲慨,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
6樓:勢恨
示兒是宋代詩人陸游的一首愛國詩。
示兒的詩
7樓:哈哈橘子君
《示兒》原文:死去元知萬事,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示兒》譯文: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因此,當朝廷軍隊收復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訊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示兒》詞句註釋:
示兒:寫給兒子們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來。萬事空:什麼也沒有了。
但:只是。悲:悲傷九州:這裡代指宋代的中國。古代中國分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國。同:統一。
⑷王師:指南宋朝廷的軍隊。北定:將北方平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佔的地區。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無忘:不要忘記。乃翁:你的父親,指陸游自己。
《示兒》那首詩怎麼背,示兒怎麼背古詩和意思
示兒 南宋 陸遊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意 本來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只是為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宋朝的軍隊收復失地的那一天,在家裡祭祀祖先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 把這件事情 告訴我。詞語註釋 1.元 同 原 2.但 只。3.悲 悲傷 ...
示兒寫作背景30字,示兒寫作背景
示兒 為陸遊的絕筆詩,作於宋寧宗嘉定二年十二月 1210年元月 此時陸遊八十五歲,一病不起,在臨終前,給兒子們寫下了這首詩。這既是詩人的遺囑,也是詩人發出的最後的抗戰號召。題目是 示兒 相當於遺囑。在短短的篇幅中,詩人披肝瀝膽地囑咐著兒子,無比光明磊落,激動人心。濃濃的愛國之情躍然紙上。示兒 詩為陸...
示兒的意思,《示兒》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s q yu n zh w n sh k ng死 去 元 知 萬 事 空 d n b i b ji n ji zh u t ng但 悲 不 見 九 州 同 w ng sh b i d ng zh ng yu n r 王 師 北 定 中 原 日 ji j w w ng g o n i w ng家 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