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超讚啵比
有啊,我同學就是,課本上筆記滿滿的。
大學有人會認真聽課嗎?
2樓:網友
部分的大學課堂,逃課、玩手機、睡覺是常態。
01選修課。
選修的重災區大概是毛概、軍事理論課等等。這類選修課一般是公共課,有兩個班同上的可能,地點通常也是階梯教室,很多同學會存在僥倖心理,覺得人多的情況下,就算不去也不會點名,更不會發現自己。
其次是本身課比較水,老師本身也存在問題,比如全程念ppt,和同學沒有任何互動等等,可能會有學生為了學分要求去上課,也寧願坐老遠,前排幾乎沒人。
但歸根究底,「大學老師上課時沒人聽」這件事,只有初出茅廬的老師可能會被影響情緒,因為這件事本質上與其說可憐的是老師,其實是學生本身。
因為大學老師是在工作,他們並沒有學生出勤的考察,而對學生來說,這是在學習新知識,將來可能用在社會上。
02自學型。
網上有人調侃大學的真正意義是「大不了自學」,而且有的老師也比較配合,不會把平時分和出席率掛鉤,還會特地提醒下節課要劃重點,一定要出席等等。學生自己在心裡上沒有意識到所學課程的意義所在,而一門課包含的內容也無法面面俱到,同學們的反饋也往往很功利,只關心考試和成績,其它方面一概不管,所以往往只需要考試周衝刺即可。
03感覺型。
有的學生本身是隨大流不想聽課,也不想坐在前排,但是考慮到老師可能會失望,對著一群不抬頭也不回應的學生唱獨角戲。或者是無意間和老師對視有了互動,理所當然就和老師配合起來,這樣的好處就是這門課掛上了印象分,不出意外的話,期末成績會很突出。
04分析成因。
1)整個大學的課程安排,學生覺得這門課與我無用而採取不認真聽講的態度,使得老師也被動地喪失了認真授課的興趣,最終致使想學習的同學失望。
2)大部分的老師「不關心學生是否聽講」,畢竟沒有外部的評比正兆答機制來激勵他好好講課,因為在老師的立場,他的工作就是:上課,佈置作業,聯絡助教批作業,然後安排期末考的卷子控制適當的掛科率。
簡單來說,按時上課是最基本的尊重,不開小差不玩手機等等是對老師的尊重,關鍵是上課期間,你必須是在學習舉慧(對個人來說值得聽的課要聽,在值得聽的課上學習其他是自己的一種損失)、提公升自我等。
或許是畢業進入社會後蠅營狗苟的反噬式的想法,想告訴大學生們:猜大不要低頭玩手機,偶爾抬頭看看老師,思索一下當前的境地,想一想是否應該坐在這個地方,是否有什麼更適合自己的地方。
3樓:聆聽者絮絮
1/4的人不聽課,但這1/4中氏敗有一部分是肆明根本不學,有一部分是下課自學。
1/2的人是上課聽課,但是不做筆記,就當聽個音,腦子大概過一下知識,不至於什麼都跟沒學過一樣,但是也沒學到什麼,靠著最後通宵復裂核告習。
還有1/4的人是全程跟著老師走,好好聽課,好好做筆記的。
大學生在課堂上應該如何有效聽講呢
4樓:巖塵沫
首先很榮幸可以您的提問。
當我們步入大學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瞭解到我們的學習,從被動過渡到了主動。
大學裡不會有非常硬性的要求讓學生上課認真聽聽講,也不會強制學生去用一種模式去學習。唯慧所以大學課堂可以更加優越的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獨立學習的意識。
首先我們可以找到乙個讓自己舒服的學習模式,然後指態答通過查閱資料,諮詢師兄師姐瞭解課程的特點,以及一些別人的學習方法,然後綜合考量,找到乙個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再然後,我們可以採用一些電子裝置,因為大學的課堂是允許採閉褲用電子裝置來做筆記,不再依賴手寫,所以同學們可以依靠科學的力量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用pad做筆記,用錄影功能記錄自己不明白的知識區域,等等。
最後,我們可以提前預習課堂知識,和老師完成更加有力的互動,並且根據網課系統瞭解交叉學科。發揮課堂的最大效益。
在澳洲,讀大學是否真的值得
在西方傳統的意識形態裡,上大學除了學術方面的需求之外,還有乙個至關重要的社會原因 結交新朋友。然而在現階段,這一傳統的目的早已被大學生們拋之腦後。據澳大利亞統計局 abs 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澳洲學生打工的比例十分的高。此外,同英美的大學生相比,近4成的澳洲學生選擇和父母同住,這也大大減少了他們...
復讀真的有必要嗎?復讀是否真的有必要?
有必要。以下是選擇是否復讀的條件 1 自己對成績不滿意,有強烈復讀慾望。在明確復讀的各種條件之後,考生需根據自己的能力來綜合判斷,想著明年一定要提高分數,走個更好的學校。2 明確新一年的復讀條件。考生復讀時,最好關注教育部頒發的各種檔案,了解相關資訊。3 目標明確。對自己心儀的學校和專業有乙個準確的...
大學畢業工作後,究竟讀在職研究生是否真的有必要
本科畢業工作後就讀在職研究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在職研究生的課程學習,能夠學習到更多知識,讓自己變得更加有競爭力,而且也會結交大量的人脈,這些人脈能幫助學員有更好的事業發展。大學畢業工作後,讀在職研究生是否真的有必要 比爾 蓋茨 世界首富 曾經說過 乙個人永遠不要靠自己乙個人花100 的力量,而要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