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潯子兇汛
三軍:步、車、騎三種兵種。
周代天子六軍老褲巨集,諸侯大國三軍,一軍為一萬二千五百人。
春秋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齊國、魯國和吳國都稱上、中、下三軍。魏國稱前軍、中軍、後軍。三軍各設將、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
隨著時代演進,上、下、中軍漸漸被前軍、中軍、後軍侍冊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後,這樣的編制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制。這時三軍的主要標誌是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各種部隊。
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的部隊,也是主力;後軍主要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 在中國純宴古代的軍隊中,最大的編制單位就是軍。軍的編制,歷代沿襲,但人數多少不一樣。
漢代實行5人一伍,2伍為火,5火為隊,2 隊為官,2官為曲,2曲為部,2部為校,2校為裨,2 裨為軍的編制。今天,前軍、中軍、後軍編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現代的陸、海、空三軍所替代。
古代的「犒賞三軍」是指哪三軍?
2樓:星恩文化
古裝片裡,不管是皇帝,大汗打贏了仗都要犒賞三軍,這三軍是哪三軍?總不能是海陸空三軍?
首先,提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沒有好好學習《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乙個大大的三軍擺在那裡,為什麼不問語文老師?
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語境下,三軍有著不同的含義。
三軍」在中國最早起源於周代。在春秋時期,「軍」是軍隊中最大的編制單位,人數通常為清逗一萬兩千五百人。周朝天子軍隊可保有六軍,而諸侯國最多隻能保有三軍。
當然,也有小國國力不濟,最多隻能保有兩軍甚至一軍的。如《左傳·襄公十四年》中,「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周為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周禮·夏官·司馬》中「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
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大諸侯國雖然都有三軍,但名字卻不盡相同,如晉國三軍稱中軍、上軍、下軍,而楚國三軍稱中軍、左軍、右軍。不過不管怎樣,後來三軍的稱呼就都用來統稱整個軍大消隊了。
春秋時期軍隊主要由步車騎三個兵種組成,所以也有國家將步車騎合稱為三軍。到了戰國時期,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對「三軍」的劃分又與其它諸侯國不同。 《商君書·兵守第十二》 稱:
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壯男之軍,使盛食、厲兵,陳而待敵。
壯女之軍,使盛食、負壘,陳而待令……老弱之軍,使牧牛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滾正知食之,以獲其壯男女之食。」
到了唐、宋以後,三軍的劃分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制。三軍的主要劃分標準是擔任作戰任務的不同:前軍一般負責開路、偵察、及應付小規模的戰鬥;中軍是作戰的主力,包括大部分作戰部隊和指揮系統;而後軍主要負責全軍的後勤工作,包括負責後勤的民工和隨軍家屬等。
三軍也有自己各自的軍官配置,但是中軍統帥是整個軍隊的最高指揮。
當然,也不是其他位置就沒機會建功立業了。舉個栗子,許多人心目中的古典男神趙雲同學,就是在掩護後軍的戰鬥中打出了自己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
古時說的犒賞三軍…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是三軍?所謂三軍指的是什麼?
3樓:給你快樂加油
犒賞三軍在三國常見;三國時期有曹軍、東吳、劉備。三軍古代是人、馬、牛。社會文明要求?
4樓:匿名使用者
解釋:犒:以財物或食物慰勞、鼓勵。三軍:春秋時稱中軍、左軍、右宮為三軍;後統稱軍隊。現指陸、海、空三軍。指獎賞、慰勞軍隊將士。
lz你說為什麼是三軍,好比為什麼地球叫地球,這麼怎麼解釋啊。
5樓:匿名使用者
三軍是馬軍,步卒和水軍,是為三軍。
類似於勇冠三軍的成語,勇冠三軍類似成語
成語 氣冠三軍 拼音 q gu n s n j n 解釋 三軍 軍隊的總稱。指勇敢或勇猛是全軍第一。氣冠三軍 讀音 q gu n s n j n 解釋 三軍 軍隊的總稱。指勇敢或勇猛是全軍第一。出處 南朝 宋 范曄 後漢書 高彪傳 呂尚七十,氣冠三軍,詩人作歌,如鷹如鴠 勇冠三軍類似成語 氣冠三軍 ...
三軍過後盡開顏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長征 是首傳誦之作,我們在學校課本裡便念過它。它把五十六字來概述長征這五千年歷史裡僅有的壯舉。雖說長征實際是逃亡,可是,我們不必眼皮子太淺,看事物的時候,時時把勢利 功利遮...
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翻譯,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的意思
翻譯 從前吳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飯。老朋友說 好啊,等我回來就 到你家 吃飯。吳起說 我 在家裡 等待您一起進餐。可是 老朋友到了傍晚還沒有來,吳起不吃飯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吳起 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來了,才同他一起進餐。吳起不吃飯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說了話不算數。他堅守信用到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