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意思

2021-08-26 08:28:19 字數 6427 閱讀 2523

1樓:匿名使用者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 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茫;只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注】 出處:《論語·為政》——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迷惑而無所得); 殆:

有害(精神疲倦而無所得).而:卻(但是).

朱子雲:不求諸心,故緡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云: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 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矇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注】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作矇蔽,欺騙解; 殆,書指危險.

朱子雲:不求諸心,故緡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云: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解】 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 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 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於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 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孔子說: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西方的哲人康德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 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

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的原 則往往是一致的.學與思想結合 只重於學習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矇蔽,陷於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學習,就有可能因誤入歧途而導致疲乏及危險.專靠學習、取法前人,而不加上自己的分辨、判斷就容易遭到前人的思想矇蔽及限制.

前人的思想固然有很多是珍貴正確的,但也可能有一些不正確的,另外還有一些問題可能是前人尚未有解答的,因此如果受到前人的思想的矇蔽及限制,就難免陷入迷惑之中了.相反地,有許多問題前人已有解答,然而他們在解答的過程中,曾誤入歧途,歷經千辛萬苦才得到正確的解答.如果專靠自行思索而不知取法前人,則有可能像前人一樣誤入歧途,導致虛擲精力的危險.

說明學習與思考結合的重要性.(希望採納)

2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拼音】sān jūn kě duó shuài yě,pǐ fū bù kě duó zhì yě

【解釋】兩軍交戰,能夠俘虜對方軍隊的首領,國王切不可強行的改變對方的志向.(勸降比較妥當)

【出處】《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1]

【註釋】

①三軍:軍隊的通稱。

②匹夫:駕馭馬車的趕車人,寓意:國王,古時候,把能人比喻為千里馬。

【譯文】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讀解】

長平之戰,廉頗堅守不出,趙王中計,派趙括代替廉頗,導致大敗。

這是“三軍可奪帥也。”

嚴顏寧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

這是“匹夫不可奪志也”。

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是有堅定的志向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一個人的堅定意志,是很困難的。

3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

孔子說:“一個軍隊的主帥可能被奪去,但一個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奪去。”

【評析】

“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這句話,兩千五多百年來不知道激勵了多少的中華兒女,使他們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間,也成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孔子在兩千五多百年前就能意識到個人的力量,用現代語言來解釋,可以看成對人的尊重,甚至可以看成是最早的人本主義思想的源頭之一。在同時代的西方社會還把神的意志當成至高無上的意志去崇拜的時候,孔子已經意識到普通人的志向也是難以改變的,因此也就必須給予重視。不管你有多大的力量,也不能輕易改變普通人的意志。

4樓: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被奪去,但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以被奪去

5樓:鳯凰曾棲

孔子說:“三軍可以被奪去主帥,但不能輕易改變一個普通人的志向”

6樓:度彗雲

孔子說:“異**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作為一個男子漢,卻能強著她改變自己的志向。"

7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軍隊的率領可以改變,但是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以改變。

8樓:

意思:軍隊可以改變主帥,平民百姓不可以改變人的志氣

9樓:張富豪666饕

時間就是開挖機維加斯i上課

10樓:多吾哥

可我看我看完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看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是什麼意思?

11樓:雲衢之

【成語】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拼音】sān jūn kě duó shuài yě,pǐ fū bù kě duó zhì yě

【解釋】軍隊的首領可以被改變,但是男子漢(有志氣的人)的志氣是不能被改變的.

【出處】《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註釋】

①三軍:軍隊的通稱。②匹夫:夫婦相匹配,分開說則叫匹夫匹婦,所以匹夫指男子漢。

【譯文】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讀解】

長平之戰,廉頗堅守不出,趙王中計,派趙括代替廉頗,導致大敗。

這是“三軍可奪帥也。”

嚴顏寧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

這是“匹夫不可奪志也”。

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是有堅定的志向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一個人的堅定意志,是很困難的。

12樓:

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以下僅是參考:

【原文】

子曰:三軍①可奪帥也,匹夫②不可奪志也”

【註釋】

①三軍:軍隊的通稱。②匹夫:夫婦相匹配,分開說則叫匹夫匹婦,所以匹夫指男子漢。

【譯文】

孔子說:“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讀解】

關雲長溫酒斬華雄,於萬馬軍中奪敵帥首級如探囊取物。

這是“三軍可奪帥也。”

嚴顏寧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

這是“匹夫不可奪志也”。

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將可殺而不可辱。這是因為,軍隊雖然人多勢眾,但如果人心不齊,其主帥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帥一旦被人抓去,整個軍隊失去了領導人,也就會全面崩潰了。匹夫雖然只有一個人,但只要他真有氣節,志向堅定,那就任誰也沒有辦法使他改變了。

這種寧死不屈的烈士事蹟,可歌可泣,在歷史上不勝列舉。相反,一個人如果沒有氣節,志向不堅定,則很可能在關鍵時刻受不住**或經不住高壓而屈膝變節,成為人們所鄙視的叛徒。

所以,志向的確立和堅守是非常重要的,是儒家修身的基本內容之一。

13樓:

【原文】

子曰:三軍①可奪帥也,匹夫②不可奪志也”

【註釋】

①三軍:軍隊的通稱。②匹夫:夫婦相匹配,分開說則叫匹夫匹婦,所以匹夫指男子漢。

【譯文】

孔子說:“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讀解】

關雲長溫酒斬華雄,於萬馬軍中奪敵帥首級如探囊取物。

這是“三軍可奪帥也。”

嚴顏寧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

這是“匹夫不可奪志也”。

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將可殺而不可辱。這是因為,軍隊雖然人多勢眾,但如果人心不齊,其主帥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帥一旦被人抓去,整個軍隊失去了領導人,也就會全面崩潰了。匹夫雖然只有一個人,但只要他真有氣節,志向堅定,那就任誰也沒有辦法使他改變了。

這種寧死不屈的烈士事蹟,可歌可泣,在歷史上不勝列舉。相反,一個人如果沒有氣節,志向不堅定,則很可能在關鍵時刻受不住**或經不住高壓而屈膝變節,成為人們所鄙視的叛徒。

所以,志向的確立和堅守是非常重要的,是儒家修身的基本內容之一。

14樓:匿名使用者

1、子曰:三軍①可奪帥也,匹夫②不可奪志也”

出自《論語•子罕》

【註釋】

①三軍:軍隊的通稱。②匹夫:夫婦相匹配,分開說則叫匹夫匹婦,所以匹夫指男子漢。

【譯文】

孔子說:“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論語·魏靈公》

釋義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講究換位思考、“推己及人”: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做;勇於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義務與責任,並以自身的言行去影響他人。

4、“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志於道者。道即本心,亦即真心,寂照湛然。寂者不動,此是定力。

照者光明,此是智慧。寂而照,照而寂,定智湛然,恆在本心。禮記中庸雲: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命,是天然而有之意。性是人人本有,故云天命之謂性。此即人之本性。

率性,古注:「無為而安行曰性之」。無為,非由造作而來,即指本性而言。

本性不動,故曰安。行是動念。行曰性之,即孟子盡心篇所說:

「堯舜性之也。」性之,即是率性之義,動念自然合乎本性。廣韻:

「率,循也。」循性不變,即曰道,是謂性體。就循性不變而言,道即是性,性即是道。

志者,說文:「心之所之也。」心之所之,即守此道而不離也。

守道不離,即是將心定之於道。亦即「默而識之」之意。

據於德者。不動謂之性,動則謂之心,此心正直,故曰德。真心初動之時,動,起念頭。

動義為業,亦名業相。僅有幾微之動相。不覺初動,接之再動,則有見相。

見則昏,謂之昏德。昏即出現妄境。此在起信論,名為三細相。

妄境出現以後,則有諸種粗相,然後煩擾不安矣。若能初動即覺,如已成聖人之孔子,一動即覺。覺而復明,是謂明德。

明則滅昏除妄,即行有所得。六書精蘊:「直心為德」,「行道而得於心為德」。

上直下心,即是德字。中庸「修道之謂教」,道體本靜,動則省修,故云修道。說文:

「據,杖持也。」德如杖,必須持之勿失。失持則傾,傾則失正。

本性不動,動須省察修持,修不失正,是謂之得。所謂得,非指本性而言。本性無修無得。

修是指德而言。即在一念初動時,實時覺之,覺則明而不昏。如此念念省修,則德不昏,故稱明德。

此即據於德。禮記大學雲:「在明明德」。

「在明」二字即是中庸所說的修道。「明德」一綱有四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性之初動也。

致知,動則覺之也。誠意,覺而明也,明則誠也。正心,明後又須經常省修,不令失正也。

此是本有之真實知能,由明明德而得,須好學以培之。行仁,辦治國平天下事業,須有真知卓見,故須先培知能。

依於仁者。說文:「仁親也,從人二。

」廣雅:「竺、竹也。」爾雅釋訓:

「竺,厚也。」按二為加厚之象,從人二曰親,從竹二曰厚。廣韻「依、倚也」,倚者,因也。

有因始有果。老子:「禍兮福之所倚。

」由此所起之義。凡是對人親切加厚,即是依於仁。仁之意義簡說如此,究其作用,尚須行之有方。

雍也篇孔子答覆子貢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孟子梁惠王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禮記大學曰:

「在親民。」中庸曰:「親親為大。

」立人達人,皆是親民,親親,老老,幼幼,即能近取譬。是皆行仁之方法。大學「親民」一綱有四目,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自天子至庶人,皆以修身為本,由此推展齊家治國平天下。此是仁之事業,必須力行。

遊於藝者。韻會:「藝,才能也。

」,又「術也。」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以及百工技能,皆藝術也。孟子曰:

「是乃仁術也。」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故術不可不慎也。故一切藝術不離乎仁。

爾雅釋言:「泳,遊也。」爾雅釋水:

「潛行為泳。」潛行、游水底也。按水底即深入沉潛之義。

藝是行仁之工具。一切藝術技能,至為繁多。已成聖人,是智者,是不惑者,無所不知。

學者未成聖人,必須博學,以資推行仁之事業。古語:「一事不知,儒者所恥。

」以有惑而不知,故以為恥。知恥則必勇於學習一切藝能。

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與人相處,和平忍讓,而其見解卓越,與眾不同。小人所見平庸,與眾相同,而其爭利之心特別強,不能與人和諧辦事,但能擾亂他人而已。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什麼意思

原文 子曰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譯文 孔子說 乙個軍隊的主帥可能被奪去,但乙個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奪去。評析 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這句話,兩千五多百年來不知道激勵了多少的中華兒女,使他們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間,也成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孔子在兩千五多百年前就能意識到個人的...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意思是什麼

三軍可奪帥也 三軍的意思就軍隊的通稱,奪就是改變的意思。這句話說 軍隊你要給他換乙個領頭的,是可以的。匹夫不可奪志也。匹夫指男子漢。志,志氣。奪,改變。這句話的意思是 乙個普普通通的男子漢的志氣,卻是不可改變的。孔子在此強調了骨氣和氣節對人的重要性。整句譯文 孔子說 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

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用意是什麼

用意是說明乙個人志氣的重要性。出自 春秋戰國孔子及 論語 子罕 原文 子曰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譯文 孔子說 軍隊的首領可以被改變,但是男子漢 有志氣的人 的志向是不能被改變的。三軍 軍隊的通稱,古制,12500人為一軍 匹夫 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 泛指平民百姓,男子漢 奪 改變,換 志 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