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鋤禾日當午反映了唐朝的哪些社會現象,詩的作者是誰?

2025-04-24 21:46:43 字數 3989 閱讀 1400

1樓:瘋狂的蟲子十十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唐詩中燦若星河的一首。

它的意思簡單而深刻,讀起來很吸引人。然而,這首詩的作者一直備受爭議。據說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

李紳(772-846)唐代大曆七年出生於無錫,字為公垂。

貞元二十年來,李紳去參加考試,沒有高中,所以住在元稹住所,併為元稹的「鶯鶯傳」主張,作「鶯鶯傳」,相輔相成,因為流行的熱愛和流傳的後代。元和元年,李紳又考了試,繼進士填補帝國學院助理後,曾任江州、滁州、壽州的省長。我們認為李紳是《鋤禾日當午》的真正作者有三個原因。

首先,李紳的祖籍是安徽省毫洲。後來他的父親李晤在金壇、烏程、晉陵等地作過縣令,定居於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鬧冊顫村。李紳從小喪父,15歲時在惠山接受母親的悉心教育。

作為乙個年輕人,李紳親眼看到了農民的生活條件液敗,他們整天工作,沒有足夠的食物和衣服。他同情和憤慨,在《憫農》一書中寫了兩首詩。詩歌包括: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名作,素有「憫農詩人」之稱。

其次,李紳一生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他的詩歌,其中包括20首已失傳的《樂府新題》。《追昔遊記》三卷,《雜詩》一卷,收錄於《全唐詩》,《鶯鶯歌》一卷,儲存於西廂記諸宮調。李紳也是唐代中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

元稹說李姿畢紳說:「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李紳的詩歌風格與《鋤禾日當午》的風格是一樣的。

2樓:周**強強

詩的作者是李紳,而且我覺得這首詩雹源反映了唐朝浪費物資的社會現象,也反映了唐朝的經濟狀況,並且也反映了唐朝的生活情況,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這首唐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殘酷,所以我覺得這首詩是非常值得我扮碼們喜歡的,而且我堅信這首詩廳肆哪一定會被流傳下去的。

3樓:不爽的爽朗菌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虧衝豎朝的作家李紳。這首詩銷大反映了唐朝農民的現狀,反映了唐朝的一些農民判虧有多麼的辛苦不易,還有唐朝農民的基本工作,以及唐朝農民的生活狀態,也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4樓:結婚發的

李紳。很多農民非常的辛苦,他們不停的耕謹碧作,搜春卻沒有辦法獲得更高的收入。但是很多人卻在浪費糧食,這樣的現象讓他非常的世晌耐心痛。

5樓:帳號已登出

李坤寫的,反映了當時唐朝的生活非常穩定,唐朝的人民有很多田地可以種,非常的繁榮沒核,有很多糧衫察塵食,唐朝人民非常的幸或禪福。

6樓:劉心安兒

可差明以看出來當時是農業社會,然後虛慶告這首詩的作差散者是李紳,在種地的過程當中經歷了陽光的暴曬,也非常的不容易,特別的辛苦。

唐詩鋤禾日當午真正的作者是誰啊?

7樓:姜浩然

個人查閱資料所褲絕得,歷史對這首詩流傳其實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此詩胡拍姿的作者,是唐朝詩人李紳。也有一種說法是「鋤禾日當午」詩的真正作者賀廳,應該是唐朝另一位詩人聶夷中。具體其實不得而知,但現在書中所寫的都是唐朝詩人李紳。

8樓:幸福小豬豬

這首耳熟能詳,傳遍大街小巷的詩的作者是李紳,詩的題目是《憫農》,告訴我們要珍惜糧食。

9樓:不知道有好大

作者是李紳,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參與者,唐憲宗元和元年進士,唐武宗時為宰相、節度使。

鋤禾日當午是哪個朝代的詩人寫的?

10樓:小蕾蕾愛生活

鋤禾日當午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作品原文:憫農二首——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詩句釋義: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潤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憲宗元和元年(806)進士,曾因觸怒權貴下獄。

唐武宗時為宰相,後出任淮南節度使。

與元稹、白居易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樂府」之前,就首創新樂府二十首,今失傳,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全唐詩》錄其《追昔遊詩》三卷,《雜詩》一卷。

鋤禾日當午的詩名叫什麼 鋤禾日當午的詩名是

11樓:剛陽文化

1、《鋤禾》(或《憫農》)是一首唐詩,被選入小學(二年級)語文教科書,作者為唐代李紳,也有人認為是聶夷中所作。

2、此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3、全判局猛詩語言通俗、質樸,臘遲音節明快、上口,流傳極廣,婦孺皆知。其中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中國傳統的「治家格言」,提醒人們注意節約用度,珍惜勞動成掘橋果。

《鋤禾日當午》這個古詩的作者是哪個朝代的?

12樓:珞硃砂

唐朝全詩: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作者及背景:李紳,字公垂,生於唐代大曆七年,祖籍安徽毫州。他官至宰相,平日與白居易交往甚密。

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臺。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餘,吟了一首詩,最後兩句是:

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意思是,如果公升官能象登臺這樣快就好了。李紳此時卻被另一種景象感動了。

他看到田野裡的農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於是便有了這首千古流傳的詩句。

簡析:通過對描寫農民的辛勤勞動,陳述全國到處長滿莊稼,農民勞動的事實。隨後點出農民沒有因為辛勤勞動和豐收而富足,點出了粒粒皆辛苦。

鋤禾日當午這個古詩是哪個朝代的

13樓:星宮莓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ω ̄=

憫農 __李紳。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棵種。

四海無閒田, 農夫尤餓死。

憫農2 李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紳,字公垂,生於唐代大曆七年(772),祖籍安徽毫州。

註釋:粟:泛指穀物。 四海:指全國各地。 閒田:荒蕪了的田地。

簡析:作者用「一粒粟」和「萬棵種」描寫農民的辛勤勞動和果實豐收,接下來陳述全國到處長滿莊稼,農民勞動的事實。隨後點出農民沒有因為辛勤勞動和豐收而富足,相反的事情是「農夫尤餓死」的悲慘景況。

「鋤禾日當午」出自哪首詩?作者是誰?整首詩的內容是什麼?

14樓:v1城堡

這句詩出自唐代李紳的《古風二首 / 憫農二首》,原文: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公尺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賞析這首詩是根據唐代範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

這兩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

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作者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這首詩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詩的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也是這兩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

鋤禾日當午這首詩的名字叫什麼?誰是作者

1 鋤禾日當午這首詩叫做 憫農 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2 憫農 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3 註釋 其一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其二農民在正午烈日的...

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鋤禾日當午,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成立70周年 建 黨98周年之際,從檢35年的南寧市西鄉塘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陸鹹貴揮筆潑墨寫下歌頌祖國 祝福祖國的七言詩,歲月崢嶸七秩年,天翻地覆史無前,凝心聚力謀發展,攜手並肩譜錦篇。表達對黨的感恩之情。抒發對檢察人砥礪奮進 守望正義 代代相傳的美好願景,用書法弘揚檢...

材料一凡市,以日材料二市井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商業活動的什麼特點

這個題目 我考過 第一,反應了商業的普遍化 交易的量大 凡市,以日擊鼓三百聲反映了唐朝商業市場的什麼特點?唐朝商業市場固定開市,固定閉市,晚上不營業,營業時間有限。唐朝居住是以坊市為主,每一 個坊市就是乙個單獨的社群,周圍被圍牆為主,開東南西北四道門,每乙個坊裡有乙個坊正,在日出時,晨官會敲鼓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