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什麼特點,反映了唐朝對外的文化交流什麼特點

2021-03-03 22:16:15 字數 5444 閱讀 6839

1樓:匿名使用者

一、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區域性特點,向東與朝鮮日本聯絡緊密,向西與中亞各國密切聯絡。並間接與阿拉伯地區有所交流。

二、唐朝作為地區文化中心,以經濟文化輸出為主,成為朝鮮和日本效法的榜樣,日本曾經多次派遣遣唐使,到中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造紙術也在唐朝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並充當東亞和西亞的中轉站,起到連線和樞紐作用。佛教就是經由中國傳播到朝鮮和日本。

三、唐朝統治者胸襟開闊,包容異質文化,長安成為世界性大都市,接受了許多異域文化,波斯、大食和胡人紛紛定居長安,並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文化交流的繁榮景象

反映了唐朝對外的文化交流什麼特點

2樓:海上狼群

圖一圖二

圖三(1)圖一是鑑真,圖二是玄奘。鑑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玄奘西遊天竺取經。特點:弘揚唐朝文化;積極吸收別國的先進文化(或兼收幷蓄)。

(2)鄭和下西洋。紅海沿岸與非洲東海岸。目的:為加強與海外各國的友好往來,並宣揚國威。

(3)對外開放的政策。作用:加強了與海外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

(4)閉關政策,它導致了我國在世界上落後了。我們不能閉關鎖國,固步自封,而要堅持對外開放的方針,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與優秀的文化成果。

了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什麼特點

3樓:棋盤上的小棋子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具體如下:

1.唐朝與東亞的文化交流:

唐玄宗時代,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與唐朝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新羅商人用當地的牛黃、人參等物品,換取唐代的絲綢、茶葉、瓷器、書籍等,唐朝在楚州等地設有新羅館,專門接待新羅商人。新羅遣派留學生學習唐代文化,僅唐文宗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學成歸國的學生一次就有105人。

新羅根據唐朝的政治制度,改革了**和地方的行政機構,並效仿唐朝設立國學,實行科舉制度,以中國的儒家經典為考試內容。唐代的服飾、詩歌、印刷術,在新羅都很流行。唐代與日本的交流可謂盛況空前。

唐朝時,從630年至838年兩百年間,日本曾正式派遣「遣唐使」13次,每次少者250人,最多可達600人。另外還有大批留學生、僧侶、藝術家、工匠來唐全面學習封建文化,對日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日本的「大化改新」便是全面借鑑唐朝的典章制度、經濟政策而制定的。

日本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就是根據漢文所創。日本的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曾供職唐朝,官至秘書監,與王維、李白等大詩人交往甚密。唐代也有許多使臣、僧侶、商人東渡日本,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如律宗大師鑑真,經十餘年和六次努力,終於到達日本,不僅帶去了佛經,而且在建築、雕塑、醫學等的傳播方面,也起了積極的作用,至今日本唐招提寺內還供奉著他的坐像。

2.唐朝與南亞的文化交流:

唐初時,印度的五部(五天竺)為中天竺征服,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曾遣使者與唐通好,之後兩方交往不斷,並互贈禮品。唐太宗曾派使到中天竺學習製糖技術,印度的醫學、天文曆法、語言學和**也傳入中土。唐朝造紙術此時也傳入印度,對印度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尼泊爾在唐朝時稱尼婆羅,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遣使入唐通好,並贈送波稜菜、酢菜和渾提蔥。此後兩國一直保持友好關係。斯里蘭卡當時稱獅子國,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遣使與唐通好,後又多次派使入唐,並贈給唐廷象牙、珍珠等物。

3.唐朝與中亞、西亞的文化交流:

中亞諸國與唐朝建立著友好往來關係,中亞的大批商賈把唐朝的絲織品運至西方,中亞的舞蹈、**等藝術也傳入中土。阿富汁在唐時稱之吐火羅,不斷派遣使者前來長安,並帶來汗血馬、玻璃、瑪瑙、藥品等物。唐時西亞諸國與唐通好者主要有波斯(今伊朗)、拂菻(東羅馬)和大食(阿拉伯)。

波斯商人大批到唐朝做生意,長安、揚州、廣州聚居的波斯人很多,開設許多「波斯店」。唐朝的絲綢、瓷器、紙張等大量輸入波斯,並轉而流向西方,菠菜、波斯棗等食品也從波斯傳入中土。大食於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派使者入唐,正式建立國交。

史載,從651年至798年的148年間,大食遣使到唐多達37次。大食到唐朝的商人更是不計其數,長安、洛陽、揚州、廣州、泉州等地,到處都有大食商人的行蹤。唐朝的絲綢、茶品、瓷器通過大食商人傳入西亞和北非,造紙術也傳入中亞、西亞、非洲和歐洲,對世界文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唐代的對外交通十分發達。在陸路方面,往西由長安經甘肅和新疆,可達中亞、西亞和巴基斯坦、印度;往東由河北經遼東可到朝鮮半島。在海路方面,往西由廣州經南洋可到波斯灣;往東由登州(今山東蓬萊)、楚州(今江蘇淮安)、揚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地,可到日本和朝鮮。

唐代的都城長安,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是與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這裡匯集著各國的使節、商人、留學生、僧侶、學者和藝術家,使燦爛的唐代文化更豐富,同時他們把唐代先進的封建文化帶回本國,也促進了本族文化的發展。

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特點是什麼?

4樓:昝培勝圭碧

2.經濟發展主要是手工業技術和城市商業發展3.開明、和睦的民族政策

4.開放和相容的對外政策

5.前代基礎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文化對唐朝時期文化的影響通過對唐朝政治、經濟、民族關係、對外關係等發展情況的總結,分析出了唐朝時期文化產生繁榮的原因.

密切的民族文化交流(要點:1.**開明、相容的民族政策;2.各民族友好相處、平等往來,分別吸收民族文化的優秀特點。史實:

吐蕃醫書《四部醫典》代表了少數民族醫學對漢文化的豐富、唐朝樂舞吸收了少數民族樂舞的特點等等

量吸收外來文明(要點:1.**開明、相容的對外政策;2.唐王朝和亞洲、歐洲甚至非洲一些國家往來頻繁,吸收了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

5樓:多玉芬梅卯

包容兼併·

學習外國文化,同時積極傳播中華文化。

6樓:魅古

總的特點:對外開放

有幾種形式

1,和親,嫁公主,比如吐蕃也就是現在的**2,冊封,如雲南王,東北渤海郡王,等等

3,戰爭,打了再和,比如突厥

唐朝非常繁榮,統治者極為自信,所以相容幷包啦。對外開放,友好往來。

7樓:匿名使用者

特點很多,最大應是開放和接納的態度

8樓:老榆樹的腳

傳教、服飾、和遠交近打!

9樓:匿名使用者

和親,戰爭,冊封,經濟交往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10樓:百度使用者

試著回答一下吧,估計回

答的人不會多。

一、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區域性特點,向東與朝鮮日本聯絡緊密,向西與中亞各國密切聯絡。並間接與阿拉伯地區有所交流。

二、唐朝作為地區文化中心,以經濟文化輸出為主,成為朝鮮和日本效法的榜樣,日本曾經多次派遣遣唐使,到中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造紙術也在唐朝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並充當東亞和西亞的中轉站,起到連線和樞紐作用。佛教就是經由中國傳播到朝鮮和日本。

三、唐朝統治者胸襟開闊,包容異質文化,長安成為世界性大都市,接受了許多異域文化,波斯、大食和胡人紛紛定居長安,並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文化交流的繁榮景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具有怎樣的特點

11樓:匿名使用者

試著回答一下吧,估計回答的人不會多。

一、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區域性特點,向東與朝鮮日本聯絡緊密,向西與中亞各國密切聯絡。並間接與阿拉伯地區有所交流。

二、唐朝作為地區文化中心,以經濟文化輸出為主,成為朝鮮和日本效法的榜樣,日本曾經多次派遣遣唐使,到中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造紙術也在唐朝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並充當東亞和西亞的中轉站,起到連線和樞紐作用。佛教就是經由中國傳播到朝鮮和日本。

三、唐朝統治者胸襟開闊,包容異質文化,長安成為世界性大都市,接受了許多異域文化,波斯、大食和胡人紛紛定居長安,並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文化交流的繁榮景象

12樓:天下的大路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具體如下:

1.唐朝與東亞的文化交流:

唐玄宗時代,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與唐朝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新羅商人用當地的牛黃、人參等物品,換取唐代的絲綢、茶葉、瓷器、書籍等,唐朝在楚州等地設有新羅館,專門接待新羅商人。新羅遣派留學生學習唐代文化,僅唐文宗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學成歸國的學生一次就有105人。

新羅根據唐朝的政治制度,改革了**和地方的行政機構,並效仿唐朝設立國學,實行科舉制度,以中國的儒家經典為考試內容。唐代的服飾、詩歌、印刷術,在新羅都很流行。唐代與日本的交流可謂盛況空前。

唐朝時,從630年至838年兩百年間,日本曾正式派遣「遣唐使」13次,每次少者250人,最多可達600人。另外還有大批留學生、僧侶、藝術家、工匠來唐全面學習封建文化,對日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日本的「大化改新」便是全面借鑑唐朝的典章制度、經濟政策而制定的。

日本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就是根據漢文所創。日本的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曾供職唐朝,官至秘書監,與王維、李白等大詩人交往甚密。唐代也有許多使臣、僧侶、商人東渡日本,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如律宗大師鑑真,經十餘年和六次努力,終於到達日本,不僅帶去了佛經,而且在建築、雕塑、醫學等的傳播方面,也起了積極的作用,至今日本唐招提寺內還供奉著他的坐像。

2.唐朝與南亞的文化交流:

唐初時,印度的五部(五天竺)為中天竺征服,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曾遣使者與唐通好,之後兩方交往不斷,並互贈禮品。唐太宗曾派使到中天竺學習製糖技術,印度的醫學、天文曆法、語言學和**也傳入中土。唐朝造紙術此時也傳入印度,對印度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尼泊爾在唐朝時稱尼婆羅,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遣使入唐通好,並贈送波稜菜、酢菜和渾提蔥。此後兩國一直保持友好關係。斯里蘭卡當時稱獅子國,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遣使與唐通好,後又多次派使入唐,並贈給唐廷象牙、珍珠等物。

3.唐朝與中亞、西亞的文化交流:

中亞諸國與唐朝建立著友好往來關係,中亞的大批商賈把唐朝的絲織品運至西方,中亞的舞蹈、**等藝術也傳入中土。阿富汁在唐時稱之吐火羅,不斷派遣使者前來長安,並帶來汗血馬、玻璃、瑪瑙、藥品等物。唐時西亞諸國與唐通好者主要有波斯(今伊朗)、拂菻(東羅馬)和大食(阿拉伯)。

波斯商人大批到唐朝做生意,長安、揚州、廣州聚居的波斯人很多,開設許多「波斯店」。唐朝的絲綢、瓷器、紙張等大量輸入波斯,並轉而流向西方,菠菜、波斯棗等食品也從波斯傳入中土。大食於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派使者入唐,正式建立國交。

史載,從651年至798年的148年間,大食遣使到唐多達37次。大食到唐朝的商人更是不計其數,長安、洛陽、揚州、廣州、泉州等地,到處都有大食商人的行蹤。唐朝的絲綢、茶品、瓷器通過大食商人傳入西亞和北非,造紙術也傳入中亞、西亞、非洲和歐洲,對世界文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唐代的對外交通十分發達。在陸路方面,往西由長安經甘肅和新疆,可達中亞、西亞和巴基斯坦、印度;往東由河北經遼東可到朝鮮半島。在海路方面,往西由廣州經南洋可到波斯灣;往東由登州(今山東蓬萊)、楚州(今江蘇淮安)、揚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地,可到日本和朝鮮。

唐代的都城長安,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是與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這裡匯集著各國的使節、商人、留學生、僧侶、學者和藝術家,使燦爛的唐代文化更豐富,同時他們把唐代先進的封建文化帶回本國,也促進了本族文化的發展。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頻繁,有哪些原因

1 唐朝政治統 一 政權強大,有穩定的政治環境 2 經濟繁榮 國力強大 文化昌盛,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3 唐朝的對外交通比過去發達 4 唐朝的對外政策比較開放,唐 鼓勵外商來華 允許外國人在中國長期居住 任官,和中國人通婚 5 中外使臣 商人 留學生以及僧侶的推動等。唐朝時期對外交往頻繁的根本原因是什...

請問」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用英語怎麼說

做複中外文化交流的 制使者 to be a messenger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to be a messenger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to be a...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對今天構建和諧的世界有何啟示

1良好的bai利用交通資du源 2自身具有一定先進性 zhi 3本著世界友好,互通dao有無 4重視同周邊內少數民族容 地區交流與和平 5統治是一種歷史財富,可以借鑑,我想更多的體現我大國智慧型和大國威嚴,凡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胸懷寬廣,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先禮後兵,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