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嶽》和《春望》中作者抒發的感情

2023-01-04 19:25:06 字數 3708 閱讀 4947

1樓:匿名使用者

這二首詩是杜甫寫的。

《望嶽》與《春望》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樓:梨雲飄雪

《望嶽》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春望》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生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

3樓:君山一品紅

《望嶽》,詩篇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

《春望》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深沉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春望》抒發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望嶽》與《春望》的望有何不同!?

4樓:我是龍的傳人

《望嶽》與《春望》的「望」不同表現在:

1、《望嶽》中的「望」指:遊覽,**。它體現了詩人登山泰山被所看到的美景折服而感嘆,情調是快樂的。

2、 《春望》中的「望」指:對未來的思考,感想。它體現了詩人看到國家動盪而感到無限的悲傷,因此他心裡難受,對國家未來的一種思考。

附《望嶽》與《春望》原詩。

望嶽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望唐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5樓:匿名使用者

乙個是感嘆大自然造物的精巧和無比磅礴的氣勢,另乙個是對國家衰敗的無限痛惜。

6樓:匿名使用者

《望嶽》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麼樣?那一脈蒼莽的青色橫亙在齊魯無盡無了。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天地間的神奇峻秀啊,都在這一山凝結聚繞,那山北山南一邊暗一邊明,判若黃昏和晨曉。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看峰巒層雲迭起,胸中一陣陣蕩滌波濤,睜裂雙眼目送那漸入山林的點點歸鳥。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啊,將來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巔站得高高,俯首一覽,啊眾山匍伏在山腳下是那麼渺小。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望》國家已經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裡又是春天了,但是經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著又深又密的草木。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讓**淚,覺得花好像也在流淚;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心裡由於和家人離別而憂傷,聽了鳥鳴,不僅不高興,還讓人驚心。

戰亂持續了很長時間了,家裡已久無音訊,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萬兩**那麼寶貴。由於憂傷煩惱,頭上的白髮越來越稀少,簡直連簪子也別不住了。

7樓:匿名使用者

《望嶽》抒寫志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春望》抒發戰亂之苦、亡國之痛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8樓:匿名使用者

乙個是開心的,乙個是難受的。

望嶽,春望,石壕吏抒發了作者的什麼感情

9樓:這還真不容易

杜甫的《望嶽》是五言律詩,其主題是: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春望》也是五言律詩,其主題是:通過描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表現了在「安史之亂」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愛國主義情感。

《石壕吏》的體裁是五言古詩,其主題是: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的《望嶽》和《春望》的賞析

望嶽中的望與春望中的望有什麼不同,分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10樓:吉環邛凝芙

望嶽是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

春望是國破家亡的感慨。

《望嶽》寫於「開元盛世」,《春望》和《石壕吏》寫於「安史之亂」前期,你能從詩歌中看出時代的特徵嗎

11樓:匿名使用者

年輕的杜甫站在泰山腳下,仰望東嶽,不禁豪情萬丈,寫下了第一首《望嶽》。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閒當時任兗州司馬。

此後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

詩人青年時代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表露無遺。

《春望》的時代背景是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fu)州(現在陝西富縣)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後困居長安。該詩作於次年三月。全篇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繫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

這正是本詩沉鬱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詩人在此時感覺國家和自己都前途渺茫。

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已經四十八歲的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石壕、潼關,夜宿曉行,風塵僕僕,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

當時唐王朝集中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步騎二十萬,號稱六十萬,將安慶緒圍在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

這時,杜甫正由新安縣繼續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於是就其所見所聞,寫成這篇不朽的詩作。在這組詩歌裡,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已經不只是憂國憂己,而是心憂百姓。對於唐王朝的軍隊以及叛軍對百姓的騷擾,詩人痛徹心扉,但是他只是平白的敘述,沒有過多的議論,這反而能使讀者更深刻的感受到百姓的痛苦。

面對家國破敗,自身飄零,百姓受難,詩人也早失去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心態。反而越來越多的轉變成後來詩人的那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寬廣境界。也成就了一代詩史。

12樓:網友

作者的感情傾向很明顯,結合作者生活年代和唐代歷史很簡單啊。

13樓:偉大的人

早年杜甫雄心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可以看出他很有志向,後來安史之亂「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憂國憂民,石壕吏「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寫出當時戰爭給人們的危害。聯絡起來不難看出當時的社會有多麼混亂,將乙個志向遠大的人變成了憂國憂民的人,又將乙個憂國憂民的人變成了乙個對社會無奈的人。總的來說,時代特徵就是:

變化快,戰亂流離,平民百姓可謂「民不聊生」

望採納!!!

14樓:匿名使用者

《石壕吏》中很明顯,他寫的就是戰爭年代的乙個抓壯丁的過程,是很寫實的乙個寫法;而《春望》中也寫到了「國破山河在」、「烽火連三月」,表明了這是處在乙個戰爭時期。相應地,《望嶽》抒發了作者躊躇滿志,希望發揮才能的偉大情懷,「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豪情萬丈,這是只有身處和平年代才有的心情,與充滿死亡、烽煙、飢餓的「安史之亂」有明顯差異。

至於說是戰爭的前期還是後期等等,我還說不上來。

古詩《望嶽》和《春望》的翻譯改寫

望嶽首句 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 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 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緻。這個 夫 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 傳神寫照,正...

杜甫《春望》抒發了作者的什麼感情

春 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唐肅宗至德元載 756 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訊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 寫於次年三...

望嶽的賞析,望嶽的賞析100字

望嶽 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吟誦率較高的一首詩。大約在開元二十八年 740 杜甫二十九歲時,到兗州探望父親後由齊入魯,途經泰山,寫下了這首詩。這是詩人僅存少數的早年作品之一。人們在品讀此詩時,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偉外,恐怕更多的是被詩中那種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的胸懷所激動 感染,因為這既是盛唐的時代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