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望嶽》和《春望》的翻譯改寫

2021-07-29 17:03:33 字數 1797 閱讀 7966

1樓:樂樂

望嶽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緻。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

「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裡,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

「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乙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

」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乙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

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

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春望在唐朝時期,那裡有乙個名叫杜甫的唐代詩人,被人稱為「詩聖」。 當時國家非常的美,由於國王不上朝,不關心國家大事,國家逐漸衰敗,最後只留下江山,樹木因沒人清理,都是雜草,因此也就荒蕪一片。不巧詩聖杜甫就淪落在這個朝代,這個荒蕪人虛,國家被滅亡的地方。

杜甫非常痛恨這樣的生活。這樣見不到家人,生死離別的場合;這樣只能在戰場上犧牲生命的地方。

傷心悲痛時,花兒都陪他一起掉眼淚;痛恨與家人失散離別時,鳥兒都被驚動了。想到九年中在戰場上犧牲無數生命的人,如今只有沉浸在書中才是最大的樂趣。現在家書都能抵得上萬兩**,可見書是多們地貴重啊!

因為傷心悲痛為國家擔憂的杜甫,一天比一天少,才知他枉費了多少心血啊!就連平時的頭簪也過不住頭髮了,令人產生同情。

2樓:凱悅小麥子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麼樣?在齊魯大地上聯綿不斷看不盡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異景象全都賦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層層雲公升騰,跳蕩心胸,飛鳥歸山,映入眼簾。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那時眺望,四周重重山巒定會看起來顯得渺小。

《望嶽》和《春望》中作者抒發的感情

這二首詩是杜甫寫的。望嶽 與 春望 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望嶽 詩人杜甫不怕困難 敢於攀登絕頂 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春望 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 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生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望嶽 詩篇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

望嶽的賞析,望嶽的賞析100字

望嶽 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吟誦率較高的一首詩。大約在開元二十八年 740 杜甫二十九歲時,到兗州探望父親後由齊入魯,途經泰山,寫下了這首詩。這是詩人僅存少數的早年作品之一。人們在品讀此詩時,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偉外,恐怕更多的是被詩中那種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的胸懷所激動 感染,因為這既是盛唐的時代精...

望洞庭古詩翻譯成現代文,望洞庭古詩的意思!

作者是孟浩然。原詩是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八月洞庭湖水盛漲與岸齊平,水天含混迷迷接連天空。雲夢二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湧似乎把嶽陽城撼動。我想渡水苦於找不到船與槳,聖明時代閒居委實羞愧難容。閒坐 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