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麼形成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2022-04-06 11:30:03 字數 6003 閱讀 8822

1樓:鄺

1、約100億年以前,有一大片冷卻的塵埃微粒渦旋在宇宙中間。這些微粒互相吸引,慢慢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乙個大的、不停旋轉的圓盤,隨後又甩出許多圓環。同時,猛烈的轉動使塵埃微粒達到白熱程度,中心的圓盤變成太陽,外圍圓環的微粒形成乙個個由氣體和熔液構成的巨大火球。

然後開始冷卻,並凝成固體。大約到40億~50億年前後,這些火球變成現在的地球、火星、金星等九大行星。這個理論是1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和法國數學家、天文學家拉普拉斯提出的「星雲說」。

它被認為是最合理的一種地球形成理論。

2、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2023年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因為其運動軌跡與其它八大行星不同),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它有乙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乙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

3、地球作為乙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地球是上百萬生物的家園,包括人類,地球是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體。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公尺,極半徑6356.752千公尺,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公尺,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公尺,地球上71%為海洋;29%為陸地。

4、太空之所以上看地球呈藍色,是因為天空是地球的另一級,被海水所覆蓋了。地球是乙個大磁鐵,通過南北兩極,磁場可以一直延伸到地球及地球以外十萬千公尺以上的高空。地球由地殼地幔以及地核組成,地核的溫度隨深度的變化而變化,在6371千公尺深處的地球中心,溫度高達4500~5000攝氏度。

地球並不是乙個完整的球體,其實它是乙個橢圓體。地球赤道周長要比本初子午線周長要長。

2樓:謝老師**解答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檢視

回答你好親,久等了,很高興為您解答。

簡單來說,地球的形成是從太陽星雲收縮開始的,那些原本就存在於星雲氣體中的星際塵埃物質(以冰質和岩質為主的,直徑在0.1公釐左右)充當了凝結核的角色,它會慢慢吸收周圍零散存在的粒子,隨著時間推移,質量逐步增加,此時將其稱為「星子」,之後吸積過程更為劇烈,星子間會碰撞融合,最後形成原行星,之後再進一步演變為行星,不斷的吸積,不斷的碰撞融合,地球就是這樣形成的。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殺殺殺

提問原來地球那麼偉大啊!謝謝你

回答是的呢親

更多2條

3樓:匿名使用者

地球,以及太陽系中所有的星球,包括太陽,都是從一大團星際氣體塵埃雲中引力凝聚形成的。

星系中存在著許多範圍和質量、密度不一的氣體塵埃雲。這些氣體塵埃雲通常情況下的穩定的,但它們一旦受到外界的引力攝動,如不遠處有超新星爆發、黑洞形成、中子星合併等引力波干擾,星際氣體塵埃雲中的引力平衡就會受到破壞,在內部密度稍高的區域內,微弱的引力就會把氣體分子和塵埃、碎屑向密度最高的地方拉,乙個行星系的形成過程就此開始。

當一團星際氣體塵埃雲開始引力收縮時,由於越是收縮,引力越強,收縮就越快,這個過程一旦開始就無法停止了,直到形成乙個巨大的雲團。在雲團邊形成,邊收縮的過程中,任何一點微弱的偏向力都會引起雲團的側向運動。長此以往,側向力的作用方向會漸漸趨於一致,使雲團具有了收縮中的旋轉運動。

旋轉就會具有角動量,就會產生離心力,而在離心力作用下,球形的雲團就會在收縮中逐漸變得扁平,成為乙個兩極持續向內收縮,而在旋轉赤道處向外凸出的鐵餅形狀。最終,雲團的中心位置質量最大,會形成一顆集中了雲團絕大部分質量的中心恆星,就是太陽。而在它的外圍雲盤中,也會形成若干個次一級的質量中心,雲團中的其餘質量也在向次一級的質量中心凝聚,最終形成若干個圍繞中心恆星旋轉執行的球體,就是行星,其中的乙個就是地球。

這也是太陽系中所有行星都在同乙個公轉平面內,都具有相同的公轉方向和自轉方向的原因。

地球是怎麼形成的?

4樓:

1、約100億年以前,有一大片冷卻的塵埃微粒渦旋在宇宙中間。這些微粒互相吸引,慢慢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乙個大的、不停旋轉的圓盤,隨後又甩出許多圓環。同時,猛烈的轉動使塵埃微粒達到白熱程度,中心的圓盤變成太陽,外圍圓環的微粒形成乙個個由氣體和熔液構成的巨大火球。

然後開始冷卻,並凝成固體。大約到40億~50億年前後,這些火球變成現在的地球、火星、金星等九大行星。這個理論是1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和法國數學家、天文學家拉普拉斯提出的「星雲說」。

它被認為是最合理的一種地球形成理論。

2、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2023年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因為其運動軌跡與其它八大行星不同),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它有乙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乙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

3、地球作為乙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地球是上百萬生物的家園,包括人類,地球是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體。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公尺,極半徑6356.752千公尺,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公尺,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公尺,地球上71%為海洋;29%為陸地。

4、太空之所以上看地球呈藍色,是因為天空是地球的另一級,被海水所覆蓋了。地球是乙個大磁鐵,通過南北兩極,磁場可以一直延伸到地球及地球以外十萬千公尺以上的高空。地球由地殼地幔以及地核組成,地核的溫度隨深度的變化而變化,在6371千公尺深處的地球中心,溫度高達4500~5000攝氏度。

地球並不是乙個完整的球體,其實它是乙個橢圓體。地球赤道周長要比本初子午線周長要長。

5樓:宇宙大**

你可能認為複雜的地球是由無數種不同的物質組成,但實際上它幾乎只包括四種基礎成分,鐵氧矽鎂,這四種元素就佔了地球物質的93%,剩下的只是微量的補充,包括鈣,鋁還有銅等等。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6樓:易書科技

大約在45億年前,一些氣體、塵埃、冰粒等物質聚集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地球的雛形,這個雛形只有一千公尺的大小,與茫茫宇宙相比,非常小。但就是這個「小地球」不停地旋轉,吸收聚集著周圍的其他物質,經過上千萬年的積累,逐漸形成了現在地球的大小。但是當時的地球和現在的地球完全不一樣。

地球剛形成的時候,總是會受到來自宇宙中各種隕石和小行星的撞擊,再加上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產生了很多熱量,以致於當時的地面上到處都是噴發的火山和流動的熔岩,地球基本是乙個被熔岩覆蓋著的大火球。等到撞向地球的小行星減少了,地球表面的溫度降低了,岩漿慢慢固化、結塊,形成了坑坑窪窪的原始地殼。

↑原始地殼的形成過程(從左到右:遍地的岩漿-岩漿逐漸冷卻-坑坑窪窪的原始地殼)

伴隨著岩漿噴出的,是大量的氣體和塵埃,由於質量比較輕,這些氣體逐漸上公升,因為地球引力包裹在地球外層,久而久之形成了原始的大氣層。原始大氣層中的各種物質混合在一起發生各種化學和物理反應,使得大氣層開始降雨。這些雨水在地殼的低窪處流淌,最後順著地勢匯聚到一起,大約在35億年前,形成了原始海洋。

質量輕的氣體上公升-原始大氣層-降雨

↑原始海洋的形成過程(從左到右):岩漿噴出

質量重的岩漿、塵埃下沉-原始地殼-積水-原始海洋

後來生命從原始海洋中誕生,經過漫長又複雜的演變,最終活躍在地球的各個角落,才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生活的地球。

——以上內容參考公尺萊童書《生命簡史》

7樓:匿名使用者

地球伴隨著太陽系誕生:太陽系誕生之初,是以巨大並不斷旋轉的由

塵埃與氣體組成的雲團的形態存在。它是由大**所生成的氫與氦組成,同時亦有著由很久以前的星球內部所合成的其它元素。地球誕生前十五至三十分鐘(等於大約四十六億年前),乙個鄰近的恆星可能形成了超新星**。

這對太陽星雲傳送了乙個**波,並使之收縮。

因為雲團旋轉,引力與慣性將雲團壓為乙個圓碟,與其旋轉軸成垂直。大部份質量集中在**並地球開始加熱。與此同時,因為引力使得物質環繞塵埃粒子緊縮,使得圓碟剩餘部份開始分解為環狀物。

細少的碎片互相碰撞並組成較大的碎片。[2]而組成的地球物質並眾集在距**約一億五千萬公里的地帶。當太陽收縮並被加熱,核融合開始,而因此形成的太陽風則清空了在圓碟內大部份沒有收縮並組成較大個體的物質,只剩下少量的元素。

之後,較重的元素聚集於太陽附近,形成了體積小,密度高的星體(類地行星);較輕的元素則聚集於離太陽較遠的地方,形成了體積大,密度低的星體(類木行星),而地球則是距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

冥古宙早期地球沒有海洋,大氣層裡亦沒有氧氣。小行星與太陽系形成後餘下的物質不斷撞擊。這些撞擊與放射性崩解產生的熱、殘熱與收縮壓力產生的熱相結合,使得地球在這階段完全為熔化狀態。

較重的元素沉向中心,而較輕的元素則公升至表面,從而製造了地球的不同層次(請參看「地球構造」)。地球的早期大氣層包括了圍繞其存在的太陽星雲裡的物質,特別是較輕的氣體如氫與氦,但是太陽風與地球自身的熱力清空了這層大氣層。地球表面慢慢地冷凝,在(大約為假設時鐘)的上午0時47分形成了固體的地殼(一億五千萬年內)。

在大約是假設時鐘的上午3時至4時(四十億至三十八億年前),地球經歷了乙個重型星體撞擊時期。 蒸氣由地殼裡逃出,而更多的氣體由火山內釋出,從而形成了第二道大氣層。火山爆發更多的水份在火流星撞擊地球時帶來。

這時地球開始冷卻,在三十八億年前;假設時鐘的上午4時(七億五千萬年內)雲層開始形成,雨水落下從而形成海洋,而且可能更早時已出現這些現象。(最近的證據提出海洋可能在四十二億年前開始形成,即此條目假設時鐘的上午1時50分。) 這道新的大氣層可能包含了氨、甲烷、水蒸氣、二氧化碳、氮氣與其他含量較少的氣體。

而氧氣則被氫氣或地表上的礦物質束縛著。火山活動出現頻密,而且因為沒有臭氧層防護,紫外線大量照射在地球表面。

46億年前:地球形成。 45 - 24億年前:

太古代。晚期出現生命,存在菌類和低等藍藻。 約24 - 5.

7億年前:元古代。藍藻和細菌開始繁衍,末期出現原始腔腸動物、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等無脊椎動物。

約5.7 - 2.3億年前:

古生代。出現無葉植物和昆蟲,海中魚類動物和兩棲動物繁盛。 約2.

3億 - 6700萬年前:中生代。爬行動物繁盛,恐龍發展,鳥類和哺乳動物出現。

約6700 - 25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植物與動物逐漸接近現代,哺乳類動物繁盛。

約600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最早的靈長動物。 約3500 - 3000萬年前:

原上猿生活在今埃及法雍等地區。 約1400 - 700萬年前:臘瑪古猿生活在今肯亞特南堡、南亞西瓦立克山地、中國開遠和祿豐以及土耳其、匈牙利等地。

約300、400萬年前:人類在地球上出現 約200、300 - 1萬年前:人類舊石器時代。

打製石器流行,已使用火,晚期大量使用骨、角器。狩獵和採集業發展,血緣家族及母系氏族公社產生。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今中國元謀一帶,已能製造和使用石器。 約70 - 20萬年前:北京人生活在中國華北地區。

18萬年前:山頂洞人生活在北京人活動過的地區。 約西元前3 - 前1萬年:

原始宗教出現。 約西元前1.2萬 - 前2023年:

人類中石器時代。發明並使用弓箭,細石器廣泛應用,狩獵業發展。 約西元前8000 - 前2023年:

人類先後進入新石器時代。磨光加工的石器流行,出現了原始農業和畜牧業。

西元前2023年:小亞細亞地區出現亞麻和羊毛織物。 約西元前6000 - 前2023年:

古代兩河流域、小亞細亞、希臘、羅馬、印度和波斯等地原始宗教和古代宗教盛行。 約西元前2023年:亞洲西南部和中亞地區開始用冷鍛法加工天然銅。

古埃及已使用等臂天平秤,為已知最早的衡器。 約西元前5000 - 前2023年:古埃及出現以太陽和月亮為規律的日曆。

約西元前5000 - 前2023年:河姆渡文化的原始居民生活在長江下游地區。 西元前4000 - 前2023年:

古埃及、西南亞、南歐、中歐和中國等地先後開始用礦石煉銅。 前2023年:古代猶太人日曆的首年。

西元前3500 - 前2023年:古代兩河流域烏魯克時期。出現陶輪製陶和塔廟建築,創造了楔形文字。

古埃及國家(諾姆)形成。出現了象形文本。 西元前3500 - 前2023年:

古代兩河流域居民開始使用輪式運輸工具。古代埃及人已在農業中使用犁、耙和施肥。 前2023年:

古代南美瑪雅年表中最早的日期 前2023年:古代埃及上埃及統治者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初步形成統一國家。埃及早王朝時期開始。

西元前2023年:古代兩河流域蘇美爾地區出現奴隸制城市國家。 約西元前2023年:

古代埃及出現有槳和帆的船。古埃及人已使用銅鏡。古印度人發明了印章文字。

西元前3000 - 前2023年:愛琴海地區克里特文明出現。 前2023年 - 前2023年:

埃及古王國時期。國家統一完成,大規模興建金字塔。

地球是怎麼形成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大約在45億年前,一些氣體 塵埃 冰粒等物質聚集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地球的雛形,這個雛形只有一千公尺的大小,與茫茫宇宙相比,非常小。但就是這個 小地球 不停地旋轉,吸收聚集著周圍的其他物質,經過上千萬年的積累,逐漸形成了現在地球的大小。但是當時的地球和現在的地球完全不一樣。地球剛形成的時候,總是會受到...

地球是怎樣形成的,地球是怎樣形成的?

46億年前,地球誕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地球圈層形成時期,其時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 百萬年 剛剛誕生時候的地球與今天大不相同。根據科學家推斷,地球形成之初是乙個由熾熱液體物質 主要為岩漿 組成的熾熱的球。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表的溫度不斷下降,固態的地核逐漸形成。密度大...

地球是怎麼形成的

我創造的,有種你採納!我是創世神,你問天機有種別跑 1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了關於地球形成的假說 星雲假說 太陽系在形成之前,是一片由熾熱氣體組成的星雲。46億年前,當氣體冷卻引起收縮時,使得星雲旋轉起來。由於重力的作用,氣體和風吹草動心收縮,旋轉速度加快,星雲變成扁的圓盤狀。我們知道,現代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