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繼承和發展儒學的

2022-03-07 00:55:06 字數 5167 閱讀 4099

1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統的政治學說——仁政學說:要求統治者愛民、重民,主張民貴君輕。

荀子:認為治國應以禮教為主,主張禮法並施。

2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 提出仁政學說;在民本思想上提出民貴君親說;在倫理觀上提出性善說,強調修身養性

荀子 強調仁義 王道;在民本思想上鼓吹君舟民水說;在倫理觀上提出性惡論,強調禮樂規範

3樓:璐兒

春秋時期文宣王孔子創立儒家學說,主要提倡的是仁義道德,有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說法,但是縱觀整個先秦時期,儒家思想卻是不受到重視的。戰國時代,各諸侯國都在爭奪霸業,與儒家的思想有衝突,像梁(魏,魏國首都大樑)惠王請孟子,不過是做做禮賢下士的樣子罷了,實際地位還沒有陰陽家的鄒衍高,梁王稱鄒衍為「先生」,叫孟子為「叟(老頭兒的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除了進一步發展孔子以「仁」修身的思想外,又以推行「仁政」學說而著稱於世,而其所論的「仁政」內容,同樣也是十分具體的。儒森書院將在本文中向您簡介孟子推行「仁政」的主張,和他對儒家思想的貢獻。

如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而所謂的「正經界,」就是「分田製祿」,「制民恆產」(《孟子滕文公上》、《梁惠王上》)等。

再就是他經常舉以為例的周文王的「仁政」內容,即:「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徵,澤梁無禁,罪人不孥」(《梁惠王下》),以及「尊賢使能」(《公孫丑上》)等等。孟子對為什麼要行仁政和為什麼可能行仁政,也進行了理論上的說明。

但他的那些理論說明,大都是感性直觀的。如他認為,因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先王同樣也有「不忍人之心」,此心發之於政,即是「仁政」等,來論證行仁政的根據。又以「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盡心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等「推恩」理論,來說明行仁政的可能性等等。

孔子、孟子在修身與治國方面提出的實踐規範和原則,雖然都是很具體的,但同時又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成分,也就是說更多地寄希望於人的本性的自覺。所以,孔子竭力強調「克己」、「修身」(《憲問》)、「為仁由己」等。而孟子則以「性善」為根據,認為只要不斷擴充其「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公孫丑上》),「求其放心」(《告子上》),即可恢復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實現「仁政」理想。

也歡迎你來儒森書院參加儒學培訓

5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 荀子的性惡論和孟子的性善論都是很有特點的~ 你需要去 學習一下國學了 ~~推薦去儒森書院國學文化進修班學習一下~

戰國時期孔子的思想有了怎樣的繼承和發展

6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有兩個人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和荀子,湧進時期才發展的

(1)孟子:將孔子「仁」的思想發展為「仁政」思想,提出「義」的理念,主張「民貴君輕」,主張仁政,反對苛政,希望統治者能注重民生、「勿奪民時」.

(2)荀子:繼承了孔子「入世」的思想,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即人可以通過實踐發現自然規律,合理遵循和利用規律而謀求發展.

再往後:

(1)漢朝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學說,改造儒學,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中國傳統帝國社會的統治思想.

(2)宋朝的程頤、朱熹等人發展新儒學,建立「程朱理學」,以其修身論、「修平治齊」的家國論影響後世.

(3)明時王陽明的心學,「格物致知」等思想是儒學在明的新發展.

7樓:文似花海

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仁」,孟子和荀子都繼承和發展了儒家學說,但又有不同.孟子繼續發揚孔子的「仁」,進而發展成為「仁政」,提出「民本」思想繼而有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而荀子雖然也是儒家代表但又提出新的觀點而自成一派,荀子提出「性本惡」與孟子的「性本善」大相徑庭,他還運用樸素唯物辯證法的哲學觀點提出人與自然之間要和諧相處不應違背自然規律,反對天命鬼神說,代表當時新興地主階級.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發展的概況

8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時期是儒家的形成和發展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社會走向瓦解,封建社會逐步形成。而這一特定的歷史背景造就了我國歷史上第乙個思想大解放的時期。隨著西周的解體、奴隸制的瓦解,各個階級的代言人,各個流派的思想家,紛紛提出了各自的政治思想和學術觀點,互相爭論,互相影響。

影響深遠的儒家思想也產生於這一時期。

儒家思想在戰國時期得到怎樣的發展

9樓:白鷺丹楓

戰國時期,孟子、荀子繼承和發展孔子的儒家思想。孟子繼續發揚孔子的「仁」,進而發展成為「仁政」,提出「民本」思想繼而有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而荀子雖然也是儒家代表但又提出新的觀點而自成一派,荀子提出「性本惡」與孟子的「性本善」大相徑庭,他還運用樸素唯物辯證法的哲學觀點,提出人與自然之間要和諧相處,不應違背自然規律,反對天命鬼神說,代表當時新興地主階級。

荀子認為治國應以禮教為主。同時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張禮法並施。

此外,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成為了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10樓:水薰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儒家教育發展的不同階段及其特點

11樓:暗夜

4個時期及特點

一、孔子開創的先秦原始儒學

孔子《論語》精神與儒學的起點

中國儒學發端於先秦春秋戰國時期,由孔子創立,子思、孟子等先後發展了孔子的基本思想,漸成的乙個學派。先秦原始儒學以仁、禮為基本內容、以倫理為本位、以人道為中心、體現了儒家先賢的人本主義精神,是當時的一門「顯學」。原始儒學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由孔子到荀子,歷時二百五十年。

特點:從禮樂文化向法制文化的轉移

以倫理為本位,以人道為心中的理論定位

人本主義高揚

二、漢代新儒學

其儒學是一種受官方支援而為一尊的御用之學,它以董仲舒為代表,以經學為表現形式,並與讖緯相結合,兼綜陰陽、名、法、黃老諸思想,形成有別於先秦時期的新迷信的人指將要應驗的預言、預兆緯儒學體系。

特點:儒學政治化。

儒學經學化

儒學神學化

廣泛的包容性

三、宋明新儒學

漢代新儒學在本質上是三教合流的產物,是發展過程中尋求完善的必然結果。漢代儒學形成是以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化特徵的經學化儒學,並走在迷信讖緯的道路。鼎盛時期,形成閩學、陸學、呂學、永康、永嘉等重要學派。

到南宋末,閩學的代表人物朱熹思想的逐步上公升到統治地位。由陸九淵、王守仁集大成的心學派也在南宋後期佔有一席之地,成為宋明新儒學兩大派別,影響了中國宋明新儒學的思想。程朱理學也成為官方哲學。

其特徵表現為:引入佛、道的哲思

窮理滅慾、重建禮制的道德理想

高揚「內聖」的經世學風

四、現代新儒學

現代新儒學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接續儒家「道統」,復興儒學,服膺宋明心性理學為主要特徵。以儒學主體為本位,吸納融合西學,現實弘揚儒學之目的。

現代新儒家們所關心的是在西方文化衝擊下如何融會西方文化,如何繼承和發揚儒學的優秀傳統,以保持民族的自主精神等問題。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錢穆、馮友蘭、賀麟等。

他們強調在西方文化下解釋儒學、發展儒學,建立起新的儒學體系。

特點:援西學入儒,融貫中西

新儒學者沒有把傳統儒學與西方現代化看成對立物

文化保守主義的情懷

12樓:落笙yi舟舟

唔...我寫得比較簡單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學說,儒學勃興,教育思想是有教無類,代表作六經,戰國時期孟子荀子豐富發展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體系更加完整,更能實行社會需要 漢朝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儒學教育方面: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舟專門研究傳播五經的"博士" 教育為儒家壟斷 ,太學興盛,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魏晉隋唐時期儒學有新發展, 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政策 尊道 禮佛 崇儒, 儒學正統地位受挑戰 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宋朝的程朱理學形成新儒學體系,這裡提下朱熹,天殺的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天理即三綱五常!

陸王心學就是南宋陸九淵和明朝王陽明,王陽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學說

13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命題太大,建議你去看《中國通史》吧!你給的分太少了。

先秦諸子中,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張,強調民貴君輕,主張性善說,強調以仁義為核心的道德修養。對錯?

14樓:匿名使用者

幾千年來儒

來家思想都居正統源

地位並不是偶然的,因為他從人性的本元出發建立的道德體系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因此即便歷代王朝是多麼的功利都必須承認儒家的地位,只有承認了儒家才能把自己標榜成道德的化身,儘管其執政的核心是徹徹底底的法家也是如此,所以幾千年來儒家都被抬到最高處做了功利的法家的替罪羊,真正使得社會不能進步的其實並不是儒家思想,恰恰是沒有真正按照儒家思想行事的外儒內法的法家思想。看看如今社會上的很多為人詬病的現象,其根源在儒家經典中無一不被言中,也正是如此,現今**要提倡並重振真正的國學,其實也就是孔孟儒家的學說,復興中華民族的中國夢其實就是復興中華文明,而復興中華文明就是通過復興中華國學來實現的,而**復興國學其實也就是要建立乙個孔孟儒家幾千年前期望建立的乙個真正的以仁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國家。

概述儒家思想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明清時期的發展程序

15樓:咳

創立:春秋時期,孔子提出「仁」的學說,政治上主張「為政以德」。將奴隸制度道德標準,行為規範發展為「禮」,強調等級尊卑,致力於等級重建。

繼承:戰國時期,孟子發展「仁政」學說,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荀子:禮法並施,王霸兼用。

重創:秦朝,焚書坑儒。

正統: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衝擊:東漢以後,佛教,道教的衝擊。

融合:唐宋時期,三教開始走向融合。

理學:宋明時期,儒學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戰時逐漸吸納其思想,形成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

批判繼承:明清時期,黃宗羲等進步思想家批判繼承傳統儒學,構築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

春秋戰國時期,什麼才叫士,春秋戰國時期,什麼是「士」及以上階層人們的常服

士 上bai古掌刑獄之官。商 西周du 春秋為貴族zhi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dao 臣。春版秋末年以後,逐漸成權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稱。戰國時的 士 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陰陽曆算的方士,有為人出謀劃策的策士等。如 荊軻為燕太子丹刺秦王 馮諼客孟嘗君 蘇秦連橫等。士農工商 即...

關於戰國時期。什麼是春秋戰國時期?

人的思想有差異 沒有什麼必然因素。因為那時候希臘是小國寡民,而且與外界交流廣泛,航運發達,人民的民主意識較強。與地理因素有關。希臘四面環海,陸地少且多為山地分隔,因而各城邦國難以聚合,形成小國寡民的態勢 而只有民少,才有實行公民民主的條件 人多了還民個鳥主。而中國的黃河流域一帶多沖積平原,國無地利,...

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沒有巫族,春秋戰國時期和三國時期有什麼聯絡嗎?

如果lz指的是巫姓,那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巫族了 春秋戰國時期和三國時期有什麼聯絡嗎?春秋戰國時期是西元前770年 西元前221年的一段時期,這段時期屬於東周末期,由於分封制度導致諸侯割據,各自封王。這段歷史分為兩個時期。春秋 是群雄割據各自為王的年代,這段時期內中國割據非常混亂,大小諸侯國為了領土互...